一个不容忽视的小人物:《鸿门宴》中的樊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_FF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文中主要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惊险不断、杀机四伏的宴会。宴会中杯盘碗盏与刀光剑影交替,这个宴会既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的生动表现,也拉开了漫长而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在这大浪迭起,跌宕起伏的宴会中,刘邦一直面临命悬一线的危机,一句不敬之词或者任何失礼之举都会带来剑拔弩张的局面,在这危机四伏,杀机重重的紧张氛围中,刘邦能够保全性命,全身而退,除了与自身的谦卑狡猾,善于察言观色,张良的智谋过人外,还不能忽视一个小人物,那就是樊哙。
   樊哙,何许人也?他只不过是刘邦的一个警卫,正如文中张良所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这个小人物地位卑微,就连进入宴会的资格都没有,然而他却承担着重大的使命,为保护刘邦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正因为樊哙的出现,让刘邦摆脱了生命困境,寻求到了活下去的机会,《鸿门宴》改变了楚汉争霸的发展局势,让历史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这巨大的改变背后离不开一位小人物——樊哙。本文结合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解读这一光华夺目的人物形象。
   外表粗犷,沉稳忠诚——“义”字当先的小人物
   樊哙作为刘邦的侍卫,当他得知宴会上的危难处境时,便立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不顾交戟卫士的阻拦,直接用盾将卫士撞倒在地,虽然文中没有详细地交代樊哙硬闯军帐的过程,但从这简短的细节描写和卫士仆地的结果,可以让我们发挥充分的想象,脑海中浮现樊哙与卫士们英勇搏斗的场面,看到了一位外表彪悍的勇士形象,这也与他警卫的身份相吻合。我们都知道,身处强大对手的阵地,随时都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一命呜呼,即使是勇士,也可能会噤若寒蝉,譬如《刺客列传》中的燕国勇士秦舞阳,走至秦国咸阳宫台阶便色变振恐。然而心如火焚的樊哙闯入军帐后,向西站立,睜大眼睛怒目而视项王,头发上指,毫无畏惧之感,这也让项王有几分警惕,按剑准备起身刺击,“按剑”和“跽”字侧面写出了樊哙的粗犷和勇猛,让项王也有所顾忌。
   当项王问清他的身份后,赐给樊哙一大杯酒,他先是拜谢,起身后再毫无忌惮地一饮而尽,从这里既看出樊哙的豪爽气度,也能看出他的不失分寸,粗中有细,虽然他内心怒火燃烧,然而却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又比一般的壮士多了几分理性与沉稳。面对项王所赐的生彘肩,樊哙拔剑切好即吃,这种豪迈的形象也让项王刮目相看。项羽也就不再计较这位壮士的硬闯军帐,开始礼遇樊哙,问道:“壮士,能复饮乎?”面对项王的礼待,樊哙便勇敢睿智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番言论虽然简短,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交代了自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极力地在为刘邦辩解:沛公破秦进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接近,驻军霸上以等待大王来,派遣将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与意外变故的发生。这些说辞既能缓解刘邦的困境,让刘邦集团站在正义的一方,突显刘邦的劳苦功高与其对项王的敬意,而且暗中指责了项羽的过失,认为这种做法只是“亡秦之续”,樊哙的对答铿锵有力,胆识过人,充满着理性的光辉,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敢于冒险,尽职尽责,忠心护主的壮士形象,正如他所说的那句“与之同命”,体现出了樊哙的忠诚侠义,赤子之心。
   如果说外表粗犷、粗中有细源自于樊哙的天性或者身份地位,这是一种自然流露,本性使然,那么为什么外表粗犷的樊哙能如此奋不顾身地去帮助刘邦走出困境呢?首先,这得鉴于樊哙与刘邦的深厚情义,虽说他们是君臣关系,樊哙只是刘邦的参乘而已,但据记载樊哙与刘邦结交之时甚早,交往甚密,樊哙出身卑微,以屠狗卖肉为生,刘邦时常找他赊账吃肉,欠钱未还,而樊哙并没有计较刘邦的行为,可见,樊哙一直很信任刘邦,犹如鲍叔牙对管仲的信任,把刘邦视作知己,所以当宴会陷入极大困境时,樊哙会更加重视这份情义,信守道义,更加坚守自己的职责,毫无顾虑地硬闯军帐。我们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樊哙之所以能置生死于不顾,宁可舍弃性命也要保护刘邦的安全,便是由于两人的布衣之交,曾经一起经历过贫穷却能惺惺相惜。其次,这也出于樊哙自身的侠义精神,这种侠义精神既指樊哙的过人胆识,也指樊哙身上的忠义情怀。据记载,樊哙跟随刘邦征战,也是杀敌最多的将领之一,参加过大小25战,仅开封之战竟斩首68级,这些都突显出了樊哙的英勇善战。不仅如此,樊哙有着独树一帜的的清醒头脑,忠诚侠义的操守,当初刘邦攻破了函谷关,趾高气扬地进入了咸阳城,得意忘形,面对无数珍宝与美女,刘邦当晚欲宿秦宫,而樊哙却能时刻保持理性与睿智,从刘邦的角度分析局势,大胆地进谏表达想法,劝谏沛公出舍。这与一般的将领和武夫相比,他又多了几分智慧与忠诚,正由于这种侠义精神,为人仗义,肯于助人,所以樊哙才会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中挺身而出,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不卑不亢,高瞻远瞩——“率”字当头的小人物
   鸿门宴会上,樊哙既表现出了彪悍勇猛的一面,率性洒脱,用壮士的本真个性让人畏忌几分,也能做到不失礼节分寸,“拜谢”让项羽看到了这位壮士身上的谦卑与修养,不会计较他之前的鲁莽行为。而后樊哙的巧言辞令,语言犀利,既能合理地分析局势,思维缜密,让刘邦的“正义守信”形象跃然纸上,缓和紧张氛围,让项羽哑口无言,也能让项羽感觉是在为自己打算,合乎情理,从而松懈戒备之心。樊哙情理兼施的论辩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不卑不亢态度的影响力,将这场宴会推向了高潮。
   如果说樊哙的不卑不亢让刘邦暂时摆脱了危机,而后樊哙的果敢率性、顾全大局则让刘邦彻底逃离了危机。刘邦虽然处于领袖地位,善于用人,但他的个性弱点也显而易见,鸿门宴会上,刘邦烦躁不安,失去了沉稳与冷静,虽然樊哙的挺身而出,巧舌如簧解除了眼前的劫难,但是身处敌营,依然难逃杀身之祸,所以当他借机如厕时,便向樊哙询问对策。一句“未辞,为之奈何”让我们看到了刘邦的优柔寡断和顾忌,正由于樊哙的那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打消了沛公的顾虑,让刘邦意识到得当机立断地做出逃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处境,于是沛公成功地逃离了这场杀机四起的宴会。可以说,或许正是由于这既率性洒脱,又富有哲理性的策略,改变了鸿门宴的结局走向,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历史走向。《论语》里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确,如果樊哙不能有着长远的眼光,缺乏高瞻远瞩的意识,不能果敢率性地做出判断,让刘邦还在为繁文缛节而犹豫不决,在细枝末节中纠缠不清,那么刘邦也就失去了一次逃离的绝佳机会。
   樊哙的不卑不亢,高瞻远瞩,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果敢率性的可贵,而樊哙的这种“率”字当头的个性,又带来了哪些改变呢?首先,我们发现,樊哙深得刘邦的信任和重用,一路追随刘邦击败项羽,帮助刘邦称帝,汉初成为征讨叛军的主将……屡次战功让刘邦极其赏识,由一名参乘封为舞阳侯,三年后刘邦的岳父又将吕雉的妹妹吕媭许配给了樊哙,樊哙的婚事当然得得到刘邦与吕后的肯定,这场带有政治色彩的婚姻也突显了樊哙的重要地位。其次,樊哙的率性也解除了国家危机,当英布反叛时,高祖病重,下诏书命令群臣不得入见,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而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用一番情真意切之词将刘邦打动,抱病平定了英布之乱。可见,正是由于樊哙的勇敢率性,才能在国家危机之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陆机的评价“总于鸿门,披闼帝宇。耸颜诮项,掩泪悟主”,这位小人物“率”字当头的个性既能为自己的命运带来转折,由一介屠夫到获封侯位,也能在国家动荡之时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结:《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在这场危机四伏的宴会中,樊哙虽然只是刘邦的一个警卫,然而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位小人物外表粗犷,沉稳忠诚,“义”字当先,拥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情怀;这位小人物不卑不亢,高瞻远瞩,“率”字当头,尽显忠心,拥有“一寸赤心惟报国”的人生信念。
   参考文献:
   [1]薄明玉《忠、勇、智的化身——由《鸿门宴》来看樊哙》[J]文教资料,2011(5)
   [2]刘杰《智者不惑,勇者无惧,适者生存——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6(3)
   [3]赵友龙《“与之同命”内涵之细读——兼析《鸿门宴》中樊哙形象》[J]文教资料,2015(28)
  汪德,江西上饶市上饶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开放教育的特点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扼要介绍了港、台开放大学在教学管理和课程考核方面的基本做法,供参考.
摘要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宝应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借鉴。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江苏宝应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00-02  宝应县地处江苏里下河地区的腹部。东有湖,西有荡,
母语一般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本民族标准语,它肩负着本民族文化交流的使命。母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母语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情结的孕育,
郁达夫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故都的秋》作为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多少年来入选过几种不同版本的中学教材,在各种公开课、竞赛课中也成为参赛教师的热衷选项,相关备课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社会发展观和新的发展策略,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的、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对电大教育的新的认识,着重就电大教育改革中的
作为经典短篇小说,鲁迅的《孔乙己》可谓常读常新,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作为酒店小伙计的“我”与孔乙己二者之间的独特关系。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与孔乙己互成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