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涉农专业“三阶段三对接,理实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学校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认清了涉农专业发展的方向,提高了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水平,对于培养实用型中职技术人才,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5.087
  1加强中职涉农专业建设的现实需要
  1.1加强涉农类专业建设,是为“农”服务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为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隶属重庆市供销合作社,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职业学校,为“农”服务是其宗旨,理应秉承供销社为“农”服务宗旨,为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依托行业,立足地方,服务三农”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办学,进一步加强了涉农专业建设,深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2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加强中职涉农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中职涉农专业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普遍欠缺,很难适应并融入行业企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涉农专业势在必行,进行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3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需求不适应
  中职的涉农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教学模式的改革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没有很好的体现涉农专业的特色,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技能水平不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满足涉农行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用人所需;(2)涉农专业教师动手能力不强;(3)缺乏校内实践基地;(4)校企合作机会少。
  2“三阶段三对接,理实交替式”涉农专业人培模式理论研究
  为了更好的让专业与行业企业接轨,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涉农专业技能人才,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积极开展了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就涉农专业“三阶段三对接,理实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涉农专业注重农业的实践过程和成果培育,但其生产成果培养周期长、季节性强、受时间约束明显,这要求涉农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分阶段教学,教学跟着生产走,理论和实践交替式进行。“三阶段三对接,理实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能突破以上局限,要求学生在三年的中职生涯中分阶段嵌入生产实训,交替式地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让学生尽多地熟悉涉农专业生产周期的不同状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一阶段,理论和认知相结合,实现理论学习与岗位认识相对接;第二阶段,教学与生产相融合,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训过程相对接;第三阶段,企业和学校双指导,实现校内指导与企业顶岗相对接。
  2.1理论学习和岗位认知结合,实现理论学习与岗位认识对接
  第一阶段(第1、2学期),涉农专业依赖季节性较强,专业课程设置在开设基本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部分专业技能课。
  第一学期带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参观,见习了解职业岗位内容,培养学生的“敬岗、爱岗、适岗”的良好职业素质,使学生完成对职业岗位的认识。第二学期根据农业生产季节,采取工学交替,安排教学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训,使教学内容贴紧生产实际贴近工作情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训练中使学生掌握知识、方法、技巧,做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培养学生的单项操作技能。实现理论学习与岗位认识相对接。
  2.2专业技能与工作情景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
  第二阶段(第3、4、5学期),涉农专业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成长阶段具有交替性。根据这一特点,在这一阶段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交替进行。
  第三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同时辅以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第四学期在企业进行生实训,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第五学期通过在企业进行综合性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3顶岗实习与企业文化对接,实现顶岗实习与企业文化对接
  第三阶段(第6学期),到校外企业进行有偿的顶岗实训预就业,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与员工的角色转化,实习与就业的紧扣相连,使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实现校内指导与企业顶岗相对接。
  3“三阶段三对接,理实交替式”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茶叶生产与加工
  现以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例说明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
  3.1.1构建了“三阶段三对接、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农林系,打破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按照理论知识够用,着重强化技能训练的原则。依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构件了全新的“三阶段三对接、工学交替式”人培模式。根据茶叶专业的季节性特点,依托供销行业茶叶加工企业,安排学生在学校培养3个学期、在企业培养2个学期、顶岗实习1个学期。即一、三、五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参加校内实训;二、四学期到茶葉加工生产企业实训实习;六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形成师资校企互聘,学生校企共同培养,学业成绩校企双向考核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1.2重构了课程体系—“一体化三模块”
  在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科教研室人员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1.3创新评价模式—“学业成绩多元评价”
  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以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熟练程度为标准,对学业成绩的考评采取了多种手段,构建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考核,教师、家长、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多主体进行评价的“双考核,多评价”评价模式。
  3.1.4资源整合与校企合作
  为了保障新模式的有效运行,依托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建立“校中厂”实训平台,按照“设备生产性、过程真实性、管理开放性”的建设思路,完善了茶叶加工实训室、茶叶审评实训室、茶树扦插苗圃、茶树品种园,使“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融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不同的企业氛围中锻炼成长,实现“零距离”就业。
  学校在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走出一条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行工学交替。
  3.2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几年来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形成了“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3.2.1创新人培模式—“工学交替,能力递进”
  在广泛开展行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特点,确立了“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在学生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过程中,通过在学校实训室、企业进行走岗见习,让学生了解设备运行、工艺过程、技术规范、作业环节。
  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过程中,通過企业入岗位实训,使学生熟悉农机使用、故障诊断、解决办法、维修保养知识与技能。
  专业技能提升阶段。学生学习核心课、拓展课后,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农机的操作、诊断、维修、保养、生产和装配技能。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工学交替的培养,可以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3.2.2构建“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与“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包括农业机械的操作、维修、售后服务、生产与调试,岗位职业能力分为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形成与“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2.3构建了“多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重视学生“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提高,针对学生培养过程的不同阶段,由学校、企业、行业等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多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其他文献
媒介融合、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但几年过去,传统媒体为何转型艰难,新兴互联网公司为何大批夭折,地方媒体如何完美升级,互联网创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新闻院校又将如何面对……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胜利召开之际,11月17日,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人民网湖北频道、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邀请业界、学界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研讨。这是该院继2014年首次召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高层论坛后,再次
期刊
摘要:自2012年MOOC元年之后,MOOC迅速席卷全球,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MOOC环境下高职电子商务网页设计制作的课程设计需要遵循MOOC课程设计的原则:适度分解、可交互性及灵活与个性化,依据课程自身学习者、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特征,设计出以知识点划分的课程内容、弹性的交流互动及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翻转课堂从课前、课中到课后进行再次改造,形成MOOC
期刊
摘 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实训教学正是培养专业人才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通过探索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研究现状、必要性、价值意义及内容思路,明确研究重要性,进而引起高职教育者重视。  关键词: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叠加实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
期刊
摘要:立足于我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拓新理念、拓宽视野,拓展思路,对案例教学模式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重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课程学习为抓手,培养学生直面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与决策水平。  关键词:能力构建;管理会计;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5
期刊
摘 要:为使得邮轮公司吸引更多的客户,在有限的销售周期内最大化自身收益,通过构建插值预测模型、非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先进增量预测模型对于每次航行各周预订舱位的人数进行了预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具体求解,并对预测模型进行了模型的检验。  关键词:预测;跨境电子商务;邮轮定价;MATLAB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
期刊
摘要:在旅游活动几乎成为全民性行为的今天,旅游企业对导游的需求更为强烈。在从业的人员当中,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导游比较缺乏。针对于此,在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范例的前提下,针对目前存在的导游学课程的弊端,也即是高素质高技能导游缺乏的主要原因进行挖掘,提出一些导游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措施,以期能够为导游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导游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政府实施科技政策对医药产业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三个子行业科技活动影响的有效性。[方法]选取的是2002-2013年间医药产业中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三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灰色关联系统分析,找出对这三个子行业各自最有效的激励政策。[结论]四项科技政策对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激励效果比较明
期刊
摘 要:根据轻工业“十三五”的发展重点指导意见,要以“互联网+”为依托,扩大有效供给,进一步扩大消费。浙江绍兴纺织业是绍兴工业中的支柱产业,同样面对产能过剩和利润率下滑等风险,纺织产业急需利用“互联网+”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企业要从自身基础和产业特点来考虑“互联网+”的发展思路。为此,对浙江绍兴纺织产业供需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纺织产业供需问题,提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侧改革路径。  关键词:互
期刊
摘要:中土两国的经贸合作契合各自的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可与土耳其的“2023百年远景”和“向东发展”的战略对接,但也面临着贸易不平衡及贸易竞争、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土耳其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以及文化交流不足的挑战和阻碍。中土双方需要克服政治、经济和人文交流领域的障碍,才能共同打造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战略对接;地缘政治;贸易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
期刊
摘要:村民选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地观察、访谈、阅读相关文献等途径发现由于管理者缺乏职业素养,政治认知非理性化、村民知识欠缺,参与选举意识仍薄弱、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不足,贫富差距大,选举资格规则受阻、选举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导致X自然村落村民选举村干部对选举认知水平有限,忽视选举规则、村民参与选举意识淡薄、不当竞选、选举结果效能低下。因而,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培育合格,新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