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前倾站位配合蹲位在胎方位异常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分娩结局,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在我院采用前倾站位配合蹲位纠正胎方位异常的30例初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采用同侧侧俯卧位或侧卧位纠正胎方位异常的30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实施不同的体位干预,比较两组初产妇的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初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胎头吸引术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前倾站位配合蹲位纠正胎方位异常,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分娩不良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活跃晚期;胎方位异常;前倾站位;蹲位;第二产程时间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7-0311-01
当胎头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胎头双顶径抵达中骨盆平面时完成内旋转动作,大多数能转向枕前位,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最窄平面顺利经阴道自然分娩,枕后位发生率占分娩总数5%[1]。胎头以枕横位入盆,在无头盆不称、正常产力与宽大盆腔内可以使胎头枕部向前旋转90°成为枕前位娩出。若枕横位衔接,不能自然旋转至枕前位,或者枕后位向前旋转45°至枕横位后停顿,多数需阴道器械助产将胎头转成枕前位娩出[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我院采用前倾站位配合蹲位纠正胎方位异常的30例初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采用同侧侧俯卧位或侧卧位纠正胎方位异常的30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20-34岁,观察组年龄22-33岁。两组孕周均为37-41周。观察组产妇活跃晚期,发现胎方位为枕后位或枕横位, 采用前倾站位配合蹲位纠正胎方位异常,产妇依从性高和配合度好。对照组采取同侧侧俯卧位或侧卧位纠正胎方位异常。各组初产妇均知情同意。两组初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孕37-41周,单胎、头位初产妇;②无绝对剖宫产指征;③无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④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良好;⑤四肢能自主活动无肢体残疾。⑥B超、宫高、腹围值评估胎儿体重3000-3500g。
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障碍,不能正常沟通的初产妇;②经产妇;③实施镇痛分娩;④宫缩乏力;⑤胎儿发育异常、畸形(巨大儿);⑥胎位异常。
1.2 方法
1.2.1 条件准备
两组初产妇均给予相同的护理措施:⑴入待产室进行健康宣教及助产士自我介绍。第一产程的观察和护理:宫缩 、胎心;生命体征;排尿;饮食;心理指导。
1.2.2 待产方法
对照组初产妇活跃晚期,宫口由9cm扩张至10cm阶段,胎方位是枕后位,协助产妇对侧侧俯卧位30min,然后侧卧位30min,促使胎儿从枕后位转向枕横位,从枕横位转向枕前位。协助产妇仰卧位,指导产妇宫缩时屏气向下用力。
观察组初产妇活跃晚期,宫口由9cm扩张至10cm阶段,胎方位是枕后位或枕横位时,胎头先露位置:S+1,指导产妇排空膀胱,两腿站直或稍弯曲分开与肩同宽,上身俯身向前,趴在床上。肩背部肌肉放松,臀部向上,腹部懸空,宫缩时配合鼻吸嘴吐呼吸法及有节律的骨盆摇摆30min,检查宫口开全,协助产妇双脚分开蹲在地上,扶稳床,维持身体平衡,宫缩时指导产妇屏气向下用力2-3次,自觉肛门坠胀感强烈,检查胎头先露:S+3,胎头拨露3×3cm时上产台接生。进行体位干预时,助产士守在身旁以防出现意外,定期监测胎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初产妇的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胎头吸引术助产以及剖宫产。比较两组初产妇的分娩结局,包括第二产程时间、枕后位、枕横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初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观察组初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胎头吸引术助产率、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分娩结局的比较
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枕后位、枕横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本研究比较了同侧侧俯卧位或侧卧位与前倾站位配合蹲位在胎方位异常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初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胎头吸引术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因为身体向前倾屈体位,子宫离开脊柱趋向腹部,有助于胎儿重新置位,能校正胎儿轴,使胎儿轴与骨盆入口一致,增大骨盆入口,在宫缩期间有节律的摇摆骨盆,利用羊水的浮力、重力优势作用促进枕后位胎儿旋转,从枕后位旋转至枕前位。产妇获得间歇性休息,且减轻腰骶部疼痛[3]。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现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枕后位、枕横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蹲位时,改变了骨盆入口平面与胎先露角度,胎轴与骨盆轴一致,能有效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胎儿下降;蹲位可使坐骨棘间径平均增加0.67cm,出口前后径增加1-2cm[4]。
能增加骨盆的横径线,同时向前弯曲上身可以增加腹压,加大胎儿向下、向外的重力,充分发挥宫缩及腹压作用,加快胎儿娩出速度[5]。
综上所述,初产妇采取前倾站位配合蹲位可有效纠正异常胎方位,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中转剖宫产率及胎头吸引术助产率、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改善分娩结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辛,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0-192.
[2]刘兴会,漆洪波.难产.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3-129.
[3]贺晶,陈璐.分娩时体位选择[R].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31(2):112-116.
[4]林素青,胡晓娜,余丽珍.第二产程初采用支撑式前倾坐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6:523-525.
[5]徐乔,杨湘妹,邱嵘.上身直立或前倾位对巨大儿分娩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30):3899-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