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烽火燃三江 今朝大桥迈小康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桥镇,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东南部,面积160.16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是江都沿江开发区的前沿阵地。据说,古代这里是东海边,一眼望去,滩涂成片,荒烟蔓草,独有一块地方是白色的沙子,尤为醒目。后来,人们在这里围垦开荒,有了村落,逐步形成集镇,因其是在白沙滩上建起来的,故名白沙镇。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建大桥镇。
  早在唐宋时期,大桥镇就已工商繁荣,十分兴旺,到元代已然成为长江下游沿江北岸的一个大镇。相传,唐代诗人张若虚那首享有“孤篇压全唐”美誉的作品《春江花月夜》,描绘的就是大桥镇滨江的风光。
  近年来,大桥镇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为率先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势喜人。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里,记者一行前往大桥镇采访调研,切身感受革命老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烽火三江营
  大桥镇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镇内的三江营更是长江下游的五大江防要塞之一。三江营是扬子江、小夹江、太平江三江汇合之处,旧称三江口。清朝时期,这里驻有一个水兵营叫三江营,于是人们就用兵营名称代替了地名。
  革命战争时期,三江营发生过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1938年9月至1939年底,新四军挺进纵队分批渡江北上,在大桥、吴桥、嘶马等地创建了苏北抗日桥头阵地。1949年4月8日,为扫清渡江障碍,解放军发起了解放三江营的战斗。渡江战役前夕,三江营水域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英国“紫石英”号事件。本次采访的第一站——大桥革命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
  大桥革命纪念馆,与《铁军》杂志有着莫大的渊源。2009年,一篇名为《三江营——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的文章发表在第4期的《铁军》杂志上,引起了大桥镇人民的兴趣和领导的重视。大桥镇党委、政府广泛收集资料,投入150万元修建大桥革命纪念馆,并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
  从大桥镇出发,沿233省道一路南下,驶到尽头便是江都港。大桥革命纪念馆就在江都港西侧不远处。一座高大的纪念碑跃入眼帘,碑身上“三江营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1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碑座上刻有“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的字样。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碑1949年始建于三江营戎家巷,1982年迁现址,1999年原中闸乡人民政府予以改建。区划调整后,2008年大桥镇人民政府在现址重新扩建。碑下安葬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二十军一七九团在渡江战役以及抗击英国“紫石英”号军舰中英勇牺牲的85名烈士。
  纪念碑后面是纪念馆的展厅。展厅不大,但展示的内容极具地域性。从1938年新四军指战员第一次跨上了三江营的土地,到1942年2月初发生在大桥地区的“新春大捷”,再到“紫石英”号事件……无一不是紧紧围绕大桥地区布展的。
  展厅内安放着一块斑驳的石碑——解放三江营烈士纪念碑,上书“为民除害洒鲜血,烈士英名传千古”14个鲜红大字,以及48位烈士的姓名。这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前,一七九团全体同志为在解放三江营战斗中牺牲的战友竖立的,算是纪念馆内展出的唯一一件文物。大桥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纪念馆近年来一直都在征集文物,也陆陆续续征集到一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布展,她希望《铁军》杂志代为呼吁,鼓励那些对大桥、对三江营有感情的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后代积极捐献文物,让后来人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新四军在三江营一带的活动,已经过去70多年,有许多人并不了解三江营是新四军渡江北上走向胜利的通道。然而,滚滚长江水在不断地诉说着这段历史,高耸的纪念碑永远铭记着这段光辉历程。
  浴血永济桥
  说起大桥,不少人都会以为是镇以桥名,桥以镇兴。其实不然。宋淳熙二年建大桥镇时,镇上并没有一座能算“大”的“桥”。直到清初,有了一座古朴典雅的永济桥,这镇才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桥”镇。这桥,也成了大桥镇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开浚白塔河,把运河和长江沟通起来,大大方便了航运。白塔河流经大桥镇的一段,其形如带,便称带水。这河虽然便利了南北的水上交通,却阻隔了东西的陆路通行。正如史书记载:“始带水往来者皆以船渡,每当秋水骤涨,贫民涉水,恒多失足溺毙者。”更为可恶的是,一些不法之徒乘机私设关卡下桩挡船,强行收费,百姓苦不堪言。
  清康熙年间,该镇有位家道殷实的名士朱江,决定造桥济民。他不惜变卖家产,组织工匠筹划运算,与镇上名绅、遗老共同商讨造桥方案。经过数月艰辛努力,大桥竣工,桥名定为“永济桥”,意即永远济助过河的行人。桥为块石结构,呈拱形,上设亭,四角飞檐为龙头雕饰,屋脊为龙身,从远处观望犹如四条凌空而降的飞龙前来戏水。
  1966年,疏浚白塔河时,永济桥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水泥钢筋结构的拱桥。2009年,在原址附近再次复建永济桥。
  人们都说,河是城镇的命脉,桥是故土的象征,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永济桥默默地坚守在白塔河上300余年,记录了多少无私的济人场景,又见证过多少无畏的济世人物啊!1939年春天,负责开辟江北抗日桥头阵地的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方钧企图叛变,陈毅命令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一部会同挺纵第一、第三、第四支队对方钧部实行武装缴械。在战斗过程中,担任指挥的挺纵政治部主任龙树林不幸牺牲在永济桥的桥头,年仅29岁。如今,大桥人在白塔河沿岸建起了长达18公里的风光带,这成为大桥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些济人济世的人与事是不会逝去的,她不仅已经建造在有形的古老建筑里,更融入无形的历史记忆中,永济后人。
  统战开元寺
  欣赏完永济桥,记者一行直奔另一处与新四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开元寺。开元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4年),清朝顺治年间又重新修建,是座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当时大桥镇上除开元寺外,还有一座法源寺也很出名。   1939年,陈毅渡江北上抗日到大桥镇时,曾亲自拜访过开元寺和法源寺的住持,留下一段佳话。为了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陈毅积极开展各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开元寺住持凤山、法源寺住持星光等人的向背,对这一带宗教人士的影响很大。陈毅亲自登门拜访两位住持,动员他们支持新四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凤山对陈毅说:“出家无家,四大皆空,不问尘事。”陈毅很巧妙地回答:“出家不出国。现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驱逐日寇,复兴中华,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终于说服了凤山,凤山表示愿赞助抗日事业,临别时陈毅还和僧人合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现存于郭村保卫战纪念馆内。
  绿色“银行”
  出大桥镇西行一公里左右,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苗木接连映入眼帘。江都市兴业花木合作社,就坐落在这林海似的绿树丛中。见到这些生机盎然的苗木,记者不禁赞叹:这就是绿色“银行”!
  汽车在兴业花木合作社的门前停下,一打开车门,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走进合作社大门,迎面而来的青年正是合作社理事长肖寿荣,记者笑道:“未见其人,先闻其香啊!”在肖理事长的带领下,记者一边参观苗木种植林地,一边听其介绍合作社的情况。
  大桥镇种植花木有13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美誉。但是,单打独斗不能形成气候,必须对外形成整体,方能扩大知名度。于是,兴业花木合作社于2004年3月应运而生,它是江都市工商登记的第一家合作社,现有社员124名,总种植面积达1万亩。合作社现拥有花木品种800多个,产品远销浙江、安徽、山东等地。2011年销售额达260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上万元。
  合作社副经理周鼎发向记者介绍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民组建的合作社也要有科技的引领,才能插上腾飞的金翅膀。他们聘请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农科院、南京林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常请江都林业站的专家前来讲课,每年都要组织两三次社员外出参观学习活动。
  花香蝶自来。经过数年的创业奋斗,一串串荣誉的光环也落到了兴业合作社的头上。他们先后获得扬州市十佳合作社、江苏省五好示范合作社、江苏省花木生产先进单位、全国十佳苗圃入围单位等称号。绿色,是生机盎然的表现。他们干着绿色的事业,收获着绿色的希望,兴业合作社定能成为合作社中的一朵奇葩。
  半年蔬菜半年鸡
  记者从电视里看到大桥镇三丰村的丰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大棚里既种蔬菜又养鸡,这是一般种菜人没有的做法。记者一行充满着好奇心,慕名而访。
  迎接我们的是位50多岁的汉子,他就是董事长姚国民,当过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是江都区的劳动模范。
  丰绿蔬菜专业合作社是2009年兴办的,现有会员109人,固定资产140万元,生产的蔬菜品种有30多个,年产值达100多万元,鸡蛋的年收入也有15万元。合作社里常年有15名工人,月工资在1100元到1760元之间。
  姚国民办合作社的得意之笔,就是半年长蔬菜,半年养鸡。当记者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出了其中的奥妙。长蔬菜的根本是要能做到生态化,无公害,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但是,怎么才能远离化肥、农药呢?这着实让姚国民动了一番脑筋。他开始曾想到养猪,但是养猪虽然有了肥料,却不能解决治虫问题。他想到鸡能吃虫,也有肥料,所以才决定养鸡。他告诉记者,现在1000只鸡每天能产250斤有机肥,足够土壤的需要,每年能节约购化肥所需的6万元钱。加上菜的下脚茎叶可以养鸡,这就实现了循环种养、立体种养,也达到了蔬菜品质好、口感好的目的。
  如今,丰绿合作社用鸡粪种菜已经创出了品牌,生产的蔬菜供不应求。
  听到丰绿合作社能够创新生产方式,走科学发展生产的路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色,我们为之欢欣。我们也祝愿丰绿合作社在蔬菜常绿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向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
  大桥的自然风光是优美的,然而再优美的风光也遮不住过去贫穷的历史痕迹。大桥,与很多革命老区一样,也曾是一方穷乡僻壤。经过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的建设,特别是1995年起江都实施江苏省沿江大开发战略,大桥镇成了沿江开发区,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大桥镇严格按照标准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
  经济更加发展。大桥镇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第一方略”,全镇累计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09个,其中千万美元或亿元以上项目42个。中海造船、中材国际、宝钢集团等一批国内上市企业扎根沿江。在农业生产上,累计利用农业“三资”6.7亿元,实施四个500万元以上高效农业项目,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93家。
  民主更加健全。近四年来,大桥镇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222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8%。他们积极推进便民服务全程代理、项目联办机制,连续十年被评为区行政服务先进单位。
  科教更加进步。近四年来,大桥镇累计完成教育投入1.3亿元,完成大桥中心小学、大桥中心幼儿园异地重建,被评为扬州市教育现代化创建先进乡镇。累计投资1.9亿元,建设滨江人民医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26个。
  文化更加繁荣。全镇精心组织“生态沿江”文艺汇演、“诗词吟唱”社区讲坛、“和谐大桥”图片展览等系列活动。投入480万元,新建文化广场三处,农家书屋、文化健身广场实现村级全覆盖。
  社会更加和谐。近四年来,大桥镇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22件,调处各类矛盾2176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累计完成城乡基础设施投入25.6亿元,建成沿江高等级公路东延、大宜路南延等一批骨干路网,建成滨江生态广场、白塔河风光带等一批标志工程。投入320万元落实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结报总额达4158万元。累计发放低保、救济等帮扶资金937万元。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四年来,大桥镇建成博盛苑、望龙花苑、阳光新城等一批居住小区。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3.6平方公里拓展到如今的4.9平方公里。新增成片造林600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23%,建成“绿化合格村”、“生态村”30个,被评为国家环境优美镇。
  2011年,全镇完成工业开票销售134.5亿元,规模企业(2000万元以上)总数达到79家。全镇实现经济总量533.9亿元,财政收入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万元。
  从上述数字中看出,大桥镇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一项,已经大大超过江苏省8000元/年的标准。2011年,大桥镇32个村已经全面通过上级对小康社会建设的验收。其中,忠爱村、三丰村被评为扬州市小康社会建设先行村,三丰村被评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因此,大桥镇获得了“全面小康镇”的光荣称号。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里,大桥人民可以昂起头来骄傲地说:实现小康,我们做到了!
  三江的潮水依旧年年岁岁川流不息,而大桥的发展和变化已是岁岁年年各不同。驱车行走在条条宽阔平坦的大路上,镇区的幢幢新楼、工业园区的座座厂房、农田里浓郁芳香的花木和金灿灿的稻谷,一一从我眼前掠过。进步和发展,虽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潮流,但是党的领导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为大桥的改革变化感到欣喜,更为党的领导和发展深深祝福!
其他文献
浙江省武义县是革命老区县。红色读物《铁军》杂志在这里受到人们欢迎,把她当作铁军精神的好“播音”、传统教育的好教材、道德教育的好帮手、理想教育的好向导,订阅数量逐年增长。2014年,订阅《铁军》400多份。  县林业局长林济岳亲自抓订阅和用刊,局连续两年分别订阅《铁军》20份。县自来水公司和小水电公司也分别年年订阅20份。源口水库连续五年都订阅10份。明招小学、邵宅小学订阅到班级,每期与学生直接见面
期刊
张云逸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在他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学习他的思想风范。  对人民军队建设卓有建树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张云逸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对我军建军治军和指挥作战的理论卓有建树,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云逸同志长期担任军队高级领导职务,十分注重建军
期刊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在帐篷里唱这首筷子兄弟《父亲》的指导员金涛,眼睛湿润了。他说,这首歌原想在自己的婚礼上唱给父亲听,但在驻训场上唱这首歌,是想表达对远方父亲的思念。  乡音亲情  采访1985年出生的指导员金涛,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期刊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这片悬浮于东海的中国固有领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多年来,日本在钓鱼岛及其海域频频制造事端,宣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践踏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这势所必然地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上所有华人的强烈愤慨。中国政府一再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声明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人理所当然地开展了与日本侵占我钓鱼岛针锋相对的“
期刊
方晓松,35岁,河南人,保钓人士,因扛着国旗在钓鱼岛上狂奔而被高度关注。  8月15日下午,14名保钓人士乘香港渔船“启丰二号”冲破日方阻挠在钓鱼岛靠岸,其中7人成功登上钓鱼岛。方晓松是其中唯一一个内地人。他之前已参与保钓10年。  8月17日,14人被日本遣返,分两批返回。方晓松当天回到国内。  方晓松一直到下飞机,还穿着黑色潜水衣。  厚厚的潜水衣贴在身上,有种发腻的闷热。日本警察给他提供了一
期刊
星期天携儿孙登上合肥市大蜀山顶,在微波站的东侧发现一座有两米多高的锥形水泥建筑物,上面有“大蜀山阵地构筑纪念塔”十个大字。  有几个青年男女轮流站在塔边拍照。当我问起该塔的来历时,他们都摇摇头说:“不知道。”  在“纪念塔”的前方约两米处,有一块镶嵌在花岗岩基座上的长方形石碑。该碑是1998年10月日本侵华军占领合肥60周年时,合肥市园林管理局为警示国人而立的,碑的正面刻着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期刊
今年是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开国大将黄克诚诞辰110周年。  黄克诚一生慎思笃行,明辨是非,有主见,不盲从,不谄上,不媚俗,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是勇于逆错误潮流而进的革命者。他的一些意见或看法,在当时的特定政治气氛下,尽管遭到反对或批判,但实践证明他的意见或看法是正确的。刚正不阿,敢讲真话,造就了黄克诚光明磊落的不朽人格。  反对条件不成熟搞暴动,被视为“胆小鬼”  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
期刊
保钓运动始于1970年,是中国海峡两岸人民及海外华人抗议日本非法侵占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宣示和保卫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而发起的一系列民间运动,活动方式包括游行、示威、登船出海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和登陆岛上等。  1970年11月17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中国台湾留学生成立“保卫钓鱼岛行动委员会”,反对美日非法“私相授受”钓鱼岛,捍卫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主权。美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响应
期刊
喜欢朱竹雯的年轻人都尊称她为蚕奶奶,因为她将青春奉献给了她喜欢的蚕事业。  从蚕姑娘到蚕奶奶,朱竹雯一干就是60多个春秋。  朱竹雯原名张云,1922年出生在著名的丝绸之乡丹阳。小学毕业后,妈妈送她去吕凤子先生办的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学习,在许多女孩子都选择刺绣、烹饪为专业时,张云选择了蚕桑,师从费达生。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战火很快烧到张云的家乡丹阳,学校被迫停课,她随着家人四处逃难。当时丹
期刊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张云逸大将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8月2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陈昊苏,张云逸大将的亲属,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各分会代表及各界人士250多人出席。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等单位发了贺电  在纪念大会上,军科院军史研究所所长郭志刚发言,深切缅怀张云逸的光辉一生,阐述了将军对人民解放军建军和作战理论的重大贡献;新四军老战士、兰州军区原政委李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