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环境下,提出一种试探性的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演示启发——拓展创新”。它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和相对灵活性。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情境教学;任务驱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实现它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开设信息技术学科,使得学生能够有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学科整合”的理论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起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建构主义觉得:任何知识都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生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从而表明: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以模式构建为指导思想,具体要求:
1.把握时代特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必须以人为本,从尊重、平等、自由的人格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2.明确教育目标。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生活、学习的工具,学生学习目的是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3.立足课程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为基础,以《指导纲要》为指南,以教材为依据。为此,要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科学组织、指导学生,使学生自主获得有用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突显师生地位。教学是师生的共同生活,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明确师生的地位尤为重要。教师只是活动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现代教学新模式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是要能体现受教育者为主体,创新、自主实践为教学特点的模式下进行”的认识。本文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环境下,提出一种试探性的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演示启发——拓展创新”。它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和相对灵活性。
下面我们就尝试以这种模式来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在ACCESS中进行筛选和排序的基本操作。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信息管理意识,知道使用ACCESS能规范、高效地管理数据,激发学生学习ACCESS的兴趣。
(二)教学背景: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记录操作:增加、修改、删除等。本节课要来学习记录的复杂操作。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临近“三八”节,让为家里辛勤的妈妈出去旅游,放松一下。
利用网络资源,访问http://ctsho.com/“中国旅行社总社”进行旅游信息查询。
(2)任务驱动:我是旅行社负责人,我想了解明天有哪些团出行。怎么找?赋予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
以“在我们自己构建的‘旅游数据表’帮妈妈找到合适的旅游信息”为主题的任务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拟定新的学习计划和完成任务的初步实施方案。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3)演示启发: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边讲解边演示,同时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让表格中的记录数据归类显示是不是能让我们的工作轻松呢?还能不能更直观的观看记录数据呢?等等的问题。
(4)拓展创新:价格在500~1000之间的旅游线路及其相关服务介绍。鼓励学生课外思考:我们今天所学的还能解决现实中的哪些问题呢?
通过上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一种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应用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心得体会
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得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是整合的关键。教师可以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其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景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此外,信息技术还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其主要作用就是要打破课本是课堂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判断、选择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次了解。但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之于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和重要途径。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它应该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并在整合实践之中,不断寻求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情境教学;任务驱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实现它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开设信息技术学科,使得学生能够有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学科整合”的理论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起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建构主义觉得:任何知识都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生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从而表明: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以模式构建为指导思想,具体要求:
1.把握时代特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必须以人为本,从尊重、平等、自由的人格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2.明确教育目标。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生活、学习的工具,学生学习目的是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3.立足课程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为基础,以《指导纲要》为指南,以教材为依据。为此,要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科学组织、指导学生,使学生自主获得有用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突显师生地位。教学是师生的共同生活,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明确师生的地位尤为重要。教师只是活动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现代教学新模式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是要能体现受教育者为主体,创新、自主实践为教学特点的模式下进行”的认识。本文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环境下,提出一种试探性的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演示启发——拓展创新”。它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和相对灵活性。
下面我们就尝试以这种模式来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在ACCESS中进行筛选和排序的基本操作。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信息管理意识,知道使用ACCESS能规范、高效地管理数据,激发学生学习ACCESS的兴趣。
(二)教学背景: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记录操作:增加、修改、删除等。本节课要来学习记录的复杂操作。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临近“三八”节,让为家里辛勤的妈妈出去旅游,放松一下。
利用网络资源,访问http://ctsho.com/“中国旅行社总社”进行旅游信息查询。
(2)任务驱动:我是旅行社负责人,我想了解明天有哪些团出行。怎么找?赋予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
以“在我们自己构建的‘旅游数据表’帮妈妈找到合适的旅游信息”为主题的任务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拟定新的学习计划和完成任务的初步实施方案。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3)演示启发: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边讲解边演示,同时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让表格中的记录数据归类显示是不是能让我们的工作轻松呢?还能不能更直观的观看记录数据呢?等等的问题。
(4)拓展创新:价格在500~1000之间的旅游线路及其相关服务介绍。鼓励学生课外思考:我们今天所学的还能解决现实中的哪些问题呢?
通过上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一种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应用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心得体会
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得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是整合的关键。教师可以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其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景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此外,信息技术还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其主要作用就是要打破课本是课堂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判断、选择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次了解。但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之于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和重要途径。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它应该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并在整合实践之中,不断寻求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