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研究意义重大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x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科学推动世界发展
  基础科学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历史回顾来看;一个是从现实生活中看。
  从历史上看,整个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历经了几次大的革命,从文艺复兴以后到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和各种机械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19世纪的电气化,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对核能的利用以及现代的信息化。分析一下这几个时期,都可以看到首先是由于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突破,引起了技术上开创性的革命和变化,带动了整个西方工业技术的发展。
  在这几大技术革命中,很重要的是,17世纪牛顿综合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成果的大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以系统的实验方法得到完整的物理因果关系的理性思维体系,上升为经典物理学。牛顿力学和热力学结合,支撑了以蒸汽机、机械为主的工业革命的诞生。
  19世纪麦克斯韦通过总结大量实验获得的电磁学四大定律,完成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建立了经典场论。“场”作为自然界一个基本构成,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物质观,更引发了一场电气化的革命,促进了电气工程和整个无线电通讯事业的大发展。
  20世纪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的革命性发展,形成了人类崭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极大地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从微观、宏观到宇观各个尺度层次的基本规律的认识,使整个科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产生了半导体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等。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结合,发现了DNA,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
  所以,基础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是技术创新、技术革命的先导和源泉。没有基础科学的突破,就没有技术的划时代发展。可见,技术科学自主创新,高新技术的发展,都植根于基础科学。
  其次,基础科学研究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作用。实际上搞基础科学的人并不多,但对一个人来说,是否接受过基础科学研究的训练可不一样,因为基础科学研究培育求真探源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工作作风,有基础研究素养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行各业,大大提升现代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
  再者,我们现在讲可持续发展,要讲降低消耗、保护生态与环境等。这些都要求科学在更深远的层次上为这些问题的决策和解决提供科学的依据,开辟新的技术途径。比如像沙尘暴等,它怎么来的,历史上是怎么样的,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得研究清楚,只靠一时的努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都需要通过基础科学来认识地球系统的规律,为保护环境、降低灾害提供依据。
  求真唯实——打开基础科学研究大门的钥匙
  从事基础科学最重要的精髓就是求真唯实的精神,因为基础科学研究本身在于追求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揭示客观规律、探求真理是它发展的一个动力。如果没有追求真理的有力驱动,就不可能对客观规律去进行艰苦的探索。
  因为基础科学有两个特点,一个叫厚积薄发,往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够有所突破。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讲过,有人曾经测定电子半径是10-15cm,由此认为量子电动力学有问题。他觉得不对,就去研究,前后花了20年,用实验证明电子半径小于10-17cm。基础科学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成果。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前后思考了16年。可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要能够长时间地坐“冷板凳”,需要甘于寂寞的精神。
  基础科学还有一个特点,它的发现或者新的思想、理论成果,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对它所包含的深刻的内在价值,很多人是不认识的,但每一个突破都会在相当的时期以后,深刻地影响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后经过技术的转化,变成人类的财富。你也许不会相信,普朗克的量子论提出来的时候,爱因斯坦也反对过。所以,从事基础科学的科学家必须有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一种精神。
  中国的基础科学目前正在步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一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在制订中长期规划中专门设立了基础研究的专题。第二,国家的基础研究投入上,这十年平均每年增加20%多,目前已达34亿元,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现在我们的科学论文在国际引用量上,即SCI总量占世界第五。更可喜的是我们出现了一批能够跟国际同行对话的科学家和群体,在某些方面,我们做出了比较重要的、有影响的贡献。如老科学家刘东升院士,他利用黄土高原做古环境的研究,开始的时候人家都不相信,但是经过他近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得到国际的承认,而且因开辟中国黄土与古全球变化研究的杰出成就。年轻科学家像中国科大的潘建伟,在量子通信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成功地创造了大气中纠缠光子传输13公里的记录。穿越13公里是什么概念?这是大气层的厚度,证明了量子通信具有穿越大气层可行性。
  所以,从这些方面讲,我们国家在投入,在人才,在成果方面,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期。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以投入为例,一方面是增长速度很快,但是我们的起点很低,我们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相对于创新型国家或发达国家,我们是最低的。我们的基础研究投入长期徘徊在R
其他文献
“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加上利润之油”。这是镌刻在美国商务部大门上的林肯总统的名言。这句话明确地界定了发明创新与专利制度的关系。  众所周知,探索新奇事物,满足求知欲,是人类基本精神活动之一。即便没有专利制度,人类依旧从事发明创造活动,这是人类的天性。这说明发明创造与专利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然而,在确立专利制度之后,人类发明创造的进程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数量上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这已为建立专
牙刷史话  范士忠    牙刷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比之西方要早七八百年之久。早在汉代,我国已出现了用杨枝的一端砸扁或咬成刷状,露出纤维,或蘸水或蘸药或蘸盐,用以刷牙的杨枝牙刷。东汉高世安译《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曾讲到沐浴所需的7种用具,其中就有“六者杨枝”可使“口齿方白齐平”之说。武则天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大方广佛华平经疏演义钞》中也记载:“西域皆朝中嚼杨枝,分净秽。”至辽代,我国发明出第一
人们千百年来一直羡慕鸟类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如今,墨西哥的一家公司在设计一种新型的背负式“直升机”,人们可以将它穿在背上升至空中,进而满足人们对于自由飞行的渴望。    对于这架Libelula背负式直升机是如何在两个氢燃料筒的驱动下运作的,墨西哥航太科技公司在其网站上进行了详细解说,他们用直升机动叶片尖端的微型火箭取代了尾部螺旋桨,因为如果将尾部螺旋桨捆绑在人体上是极不安全的。该公司表示,Libe
国内动态    我国发现一种能控制抑喻基因的活牲分子  日前,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张令强副研究员实验室的李力、邓彬蔚两位博士生发现了一种能抑制抑癌基因p53活性的分子PACT,并和该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杨晓研究员实验室的科技人员联合揭示了PACT在细胞生长和胚胎发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向分子。  超过50%的人类肿瘤与p53的突变和失活直接相关,它的结构改变和功能异常是这些
“儒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晃离开部队快十年了,但我的心却仍在军营,脑子里也总是回忆起曾经在部队的点点滴滴,对部队难以割舍的感情时涌心头,总想为部队做些什么。因为自己平时喜欢进行发明创造,便将对军营的一腔热忱融入了与军事有关的发明之中。    长短袖可调节的新式军装    2006年6月,我因为谈业务的关系去了北京。刚去的时候天还不热,所以我也只带了一些长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启发下,一些学者创造了时空机器的理论。即通过科学的手段,可以把人送到过去和未来,甚至有人要以此来改变历史。本文拟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地分析,证实时空机器理论是不可行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增加时,运动物体的时间就会变慢,当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它的时间就会完全静止。于是有人便推论得出,当物体的速度超过光速时,那么这个物体的时间就会倒流,通过这种方式,
卢毅《“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吗?》  长期以来,“飞夺泸定桥”一直被视为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典型战例。但近年有人提出质疑,如英籍作家张戎认定“飞夺泸定桥”纯系虚构,宣称“当时国民党无数通讯没有一份讲泸定桥打了仗”,且邓小平在1982年曾对美国前总统卡特的顾问布热津斯基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什么仗。”另外,两个叫李爱德、马普安的英国人  在《两个人的长征
依依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她从小爱美,爱赶时髦,爱穿新衣裳。对她来说,新衣裳指的是衣服款式的新颖,在市场上找不到与之类似的衣服。按这个标准,即使刚刚买来的新衣裳她也感觉不够新,因为她知道设计再新颖独特的衣裳也是批量生产的,世上不会只有一件这种款式的衣裳。她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件真正只属于自己的绝版新衣裳。于是,她想到一个“个性化定制”服装的创意。  经过一番努力,依依的创意付诸实施,她按顾客要求在电
1922年5月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农民家庭的李敏,读过很多书,尽管当时正是军阀混战时期,但是家里一直支持他念书,四年小学、两年高小。1936年,14岁的李敏顺利考入洛阳中学。  李敏说,进入洛阳中学念书是他当年的大事,可是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当时蒋介石在洛阳办50大寿更是大事。为此,张学良、杨虎城都来到洛阳贺寿。也就在这时,蒋介石要消灭共产党的消息开始四处传播。  身在洛阳中学的李敏感受尤为明显,当时
如今,医生开始使用功能强大的DNA测试“基因芯片”来检测胎儿是否存在基因异常,通过该方法,医生可以提前发现一些同基因有关的综合征的迹象。科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怀孕的父母也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种测试可以提前发现有问题的怀孕,让未来的父母更好地选择;有人担心,测试结果可能会让怀孕的父母更加忧心,出现更多流产,产生严重的生物伦理问题。  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的莱斯利·比塞克说:“这是一个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