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分层分组教学的目的和必要性、举措是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初次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考核分层、变换梯队);经过实验结果分析:初步表明实验基本达到预想效果;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分层分组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必要性;举措;结果;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由原来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向新型的“自主型、探究型、合作型”的学习方法过渡。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1]我在教学当中采用了分层分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也正是这句话,对那些后进生、易犯错误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通过实施分层分组教学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分层分组教学的目的和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结构领域提出“课程内容层次化”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1]农村小学生源范围广,学生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个性差异大。但在以前的教育中,往往实行一刀切的教学形式,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为了克服这种弊病,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采用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二、实施分层分组教学的举措
(一)全面了解学生,初次分层
教师对一门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符合课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2]。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全面了解和研究自己教的学生,使教为学服务[2]。对教学对象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分层分组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接手二年级一班时,对班级的学生逐一摸底了解,其中包括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平时学习数学所化的时间、父母亲关心、支持学习的情况,学生的性格、爱好等,采用侧面了解、家访、调查问卷等方式。筛选出三名数学组长,该生必须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态。发给他(组长)一个本子,让他详细记录该组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采取互带型,即“一帮一”。对当堂的教学效果,组长应该认真检查本组的接受情况,如果发现问题或不足之处要及时给予纠正和辅导,即“能吃了,消化了。”
其次在班级中向学生提出分层分组教学的设想,经过一次次摸底考试,并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从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个体间差异状况,把学生分成A、B、C三组,人数各占33%。A组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浓厚,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对数学学习有较强的自主、创造意识;B组学生应达到义务教育大纲中的基本要求,这些学生智力因素好,但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数学成绩中等;C组是那些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数学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或方法不当,作业效果不那么好的学生。
(二)分层分组教学,分类指导
1、备课分层
我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备课的过程中,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A、B、C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把教材中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好相对的教学目的。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将学习中的重点突出的方法、难点突破的途经再实施分解,设计不同的学习难度,设计好层次的作业要求。例如在教《乘法口诀》时,提出分层要求。A类:重点在于体会理解能力的培养,B类:重点训练背诵的能力;C类:重点训练读的感知能力,做到正确清楚,自然的读出来。根据目标要求不同,难度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
2、教学分层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课前揭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看一下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只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收获信息的均等机会。一般情况下在新授知识点的时候要先提问中等生,利用认知不完善,把问题抛出去,进行知识的研究和探究;发挥优生的优势,启发学生深刻理解;在训练中,检查学困生的理解情况,要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去理解新知识。
在新授课中,巧妙利用时间差分层施教。我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对A、B层学生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把握,但对C层学生来说要重复讲解再重复。分层实施教中巧妙利用这个时间差进行有效施教,对C层学生进行反复讲解,往往效果较好。例如在教学《乘法运算》时,A、B层学生对内容能较快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利用A、B层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开展讨论的时间,教师对C层学生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作业分层
我所布置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即复习巩固型、理解简答型、综合点评型。一种题型为C层学生设计,目的在于让该层次学习巩固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第二种题型为B层学生设计,目的在于培养该层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种题型则为A层学生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述能力。根据三种题型的题目,采取不同的要求及批改方式:C层:复习检查型+辨析简答型,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B层:辨析简答型+综合点评型,教师全部批改型;A层:综合点评型+课外拔尖题。这样的分层布置作业,意在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而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如以《辨认方向》为例,设计三种题型:1、在理解的同时,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2、发挥想象,进行方位词的训练,运用适当的方法把它记住;3、让学生做一些生活中常见活动,即用已经学过的方位词来描述物体大致位置,利用这样的作业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自家的家具摆放位置,并向父母说一说自己房间的布置,并能满足不同的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尤其是为学有余力的A层学生创造的环境。 (三) 考核分层,变换梯队
考核包括单元检测、月考、期终检测。依照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每份试卷包括上面所述的三种题,采用同样的方法。C层:复习巩固型;B层:理解简答型+综合点评型,A层:综合点评型+课外拨尖型。经过检测后,对已达到预定的提出进一步强化;对未达标学生,通过教师辅导,互助小组进行帮助,各类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通过对每个学生进行各种综合性分析,并进行层次的调整。对进步明显的要进一步提高一个层次;对后退的,第一次可提醒、鼓励、让他们找出自信心和成功感,以后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帮助个别学生适时调整一下,并适合个别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同时有利于个别学生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而对于降下一层的同学,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并分析原因,树立信心,以便于能够积极思考、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热情,能迎头赶上。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经过一年的实践,从几次测试中,初步表明实验基本达到预想效果
1、通过纵向比较: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的化局面得到了控制,而且各层次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数学的整体实力在不断地增强。下表是二(1)班学生摸底考成绩与两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对照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在90~100和80~90两个分数段中的人数都有不同程度递增趋势,而在60~70和50~60二个分数段的人数又有明显的递减趋势。
2、通过横向比较看:A经过一年的分层教学,有稳步上升的趋势。B班平均成绩距离缩小到0.5分以内,且中标准差越来越小,表明班级学生成绩差异越来越小。
3、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调整和进一进步改善,通过访问调查、抽样调查表明,“分层分组教学”实验后,全班有86%的学生喜欢数学课,有44%的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有77%的学生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25%学生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学习数学的整体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
(二)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原因
1、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3]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改变教师的“教”开始。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铂金斯(Perkins)把理解定义为“思考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当学习者能思考、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时,理解力就在向人们展示它的存在。相反,如果一个学习者无法超越死记硬背,固执于某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缺乏理解的一种表现”。[4]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病就是学生通过记忆储存了大量知识,但是缺乏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不够真切。分层分组教学避免了死记硬背,而是符合学生个别的差异,适应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化基础有了新的认识,解决了长期以来班级授课教学中的“填鸭式”和“一刀切”的问题,体现了教育教学在不断的改进当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
3、体现了“减负”的原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各取所需,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使每一学生都有所收获,真正把“减负”落到了实处。[1]
四、分层分组教学的几点思考
1、分层教学牵制老师很多的精力,特别是对一些学习习惯极差的学生而言,分层教学相对要困难。这些学生在一些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计算能力上的提高,一定要靠教师去督促,才能去认真对待,只有在此基础上加以分层指导、教学,方能取得效果。
2、有些知识点及新授环节分层较为困难,有无从下手之感,建议以备课组为单位,各教师根据各知识点统筹分层,然后进行讨论总结,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使各知识点的分层更趋合理科学。
3、对效果的评判只能用分数、成绩来衡量,某些项目的内容,如学习品质,能力,无法量化体现出来。
4、有些学生的进步出现反复迂回的情况,而长时性效果还有待作长期追踪研究,一年的时间显得匆促。
通过分层分组教学与以前相比较:相同时间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较为明显,完成任务更能接近预定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已有着很大的促进。真正体现了学以至用之功效。直正体现了我们二(1)班的口号:“相互关爱、比学赶帮、问中求学、学中取乐”。
参考文献:
文章类
[1]《数学新课程实施标准》,河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新教师成长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翻译著作类
[4][美]Marylou Dantonio.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0.
【关键词】必要性;举措;结果;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由原来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向新型的“自主型、探究型、合作型”的学习方法过渡。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1]我在教学当中采用了分层分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也正是这句话,对那些后进生、易犯错误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通过实施分层分组教学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分层分组教学的目的和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结构领域提出“课程内容层次化”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1]农村小学生源范围广,学生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个性差异大。但在以前的教育中,往往实行一刀切的教学形式,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为了克服这种弊病,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采用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二、实施分层分组教学的举措
(一)全面了解学生,初次分层
教师对一门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符合课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2]。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全面了解和研究自己教的学生,使教为学服务[2]。对教学对象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分层分组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接手二年级一班时,对班级的学生逐一摸底了解,其中包括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平时学习数学所化的时间、父母亲关心、支持学习的情况,学生的性格、爱好等,采用侧面了解、家访、调查问卷等方式。筛选出三名数学组长,该生必须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态。发给他(组长)一个本子,让他详细记录该组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采取互带型,即“一帮一”。对当堂的教学效果,组长应该认真检查本组的接受情况,如果发现问题或不足之处要及时给予纠正和辅导,即“能吃了,消化了。”
其次在班级中向学生提出分层分组教学的设想,经过一次次摸底考试,并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从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个体间差异状况,把学生分成A、B、C三组,人数各占33%。A组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浓厚,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对数学学习有较强的自主、创造意识;B组学生应达到义务教育大纲中的基本要求,这些学生智力因素好,但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数学成绩中等;C组是那些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数学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或方法不当,作业效果不那么好的学生。
(二)分层分组教学,分类指导
1、备课分层
我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备课的过程中,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A、B、C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把教材中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好相对的教学目的。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将学习中的重点突出的方法、难点突破的途经再实施分解,设计不同的学习难度,设计好层次的作业要求。例如在教《乘法口诀》时,提出分层要求。A类:重点在于体会理解能力的培养,B类:重点训练背诵的能力;C类:重点训练读的感知能力,做到正确清楚,自然的读出来。根据目标要求不同,难度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
2、教学分层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课前揭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看一下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只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收获信息的均等机会。一般情况下在新授知识点的时候要先提问中等生,利用认知不完善,把问题抛出去,进行知识的研究和探究;发挥优生的优势,启发学生深刻理解;在训练中,检查学困生的理解情况,要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去理解新知识。
在新授课中,巧妙利用时间差分层施教。我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对A、B层学生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把握,但对C层学生来说要重复讲解再重复。分层实施教中巧妙利用这个时间差进行有效施教,对C层学生进行反复讲解,往往效果较好。例如在教学《乘法运算》时,A、B层学生对内容能较快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利用A、B层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开展讨论的时间,教师对C层学生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作业分层
我所布置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即复习巩固型、理解简答型、综合点评型。一种题型为C层学生设计,目的在于让该层次学习巩固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第二种题型为B层学生设计,目的在于培养该层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种题型则为A层学生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述能力。根据三种题型的题目,采取不同的要求及批改方式:C层:复习检查型+辨析简答型,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B层:辨析简答型+综合点评型,教师全部批改型;A层:综合点评型+课外拔尖题。这样的分层布置作业,意在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而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如以《辨认方向》为例,设计三种题型:1、在理解的同时,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2、发挥想象,进行方位词的训练,运用适当的方法把它记住;3、让学生做一些生活中常见活动,即用已经学过的方位词来描述物体大致位置,利用这样的作业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自家的家具摆放位置,并向父母说一说自己房间的布置,并能满足不同的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尤其是为学有余力的A层学生创造的环境。 (三) 考核分层,变换梯队
考核包括单元检测、月考、期终检测。依照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每份试卷包括上面所述的三种题,采用同样的方法。C层:复习巩固型;B层:理解简答型+综合点评型,A层:综合点评型+课外拨尖型。经过检测后,对已达到预定的提出进一步强化;对未达标学生,通过教师辅导,互助小组进行帮助,各类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通过对每个学生进行各种综合性分析,并进行层次的调整。对进步明显的要进一步提高一个层次;对后退的,第一次可提醒、鼓励、让他们找出自信心和成功感,以后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帮助个别学生适时调整一下,并适合个别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同时有利于个别学生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而对于降下一层的同学,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并分析原因,树立信心,以便于能够积极思考、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热情,能迎头赶上。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经过一年的实践,从几次测试中,初步表明实验基本达到预想效果
1、通过纵向比较: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的化局面得到了控制,而且各层次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数学的整体实力在不断地增强。下表是二(1)班学生摸底考成绩与两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对照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在90~100和80~90两个分数段中的人数都有不同程度递增趋势,而在60~70和50~60二个分数段的人数又有明显的递减趋势。
2、通过横向比较看:A经过一年的分层教学,有稳步上升的趋势。B班平均成绩距离缩小到0.5分以内,且中标准差越来越小,表明班级学生成绩差异越来越小。
3、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调整和进一进步改善,通过访问调查、抽样调查表明,“分层分组教学”实验后,全班有86%的学生喜欢数学课,有44%的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有77%的学生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25%学生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学习数学的整体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
(二)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原因
1、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3]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改变教师的“教”开始。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铂金斯(Perkins)把理解定义为“思考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当学习者能思考、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时,理解力就在向人们展示它的存在。相反,如果一个学习者无法超越死记硬背,固执于某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缺乏理解的一种表现”。[4]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病就是学生通过记忆储存了大量知识,但是缺乏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不够真切。分层分组教学避免了死记硬背,而是符合学生个别的差异,适应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化基础有了新的认识,解决了长期以来班级授课教学中的“填鸭式”和“一刀切”的问题,体现了教育教学在不断的改进当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
3、体现了“减负”的原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各取所需,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使每一学生都有所收获,真正把“减负”落到了实处。[1]
四、分层分组教学的几点思考
1、分层教学牵制老师很多的精力,特别是对一些学习习惯极差的学生而言,分层教学相对要困难。这些学生在一些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计算能力上的提高,一定要靠教师去督促,才能去认真对待,只有在此基础上加以分层指导、教学,方能取得效果。
2、有些知识点及新授环节分层较为困难,有无从下手之感,建议以备课组为单位,各教师根据各知识点统筹分层,然后进行讨论总结,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使各知识点的分层更趋合理科学。
3、对效果的评判只能用分数、成绩来衡量,某些项目的内容,如学习品质,能力,无法量化体现出来。
4、有些学生的进步出现反复迂回的情况,而长时性效果还有待作长期追踪研究,一年的时间显得匆促。
通过分层分组教学与以前相比较:相同时间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较为明显,完成任务更能接近预定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已有着很大的促进。真正体现了学以至用之功效。直正体现了我们二(1)班的口号:“相互关爱、比学赶帮、问中求学、学中取乐”。
参考文献:
文章类
[1]《数学新课程实施标准》,河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新教师成长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翻译著作类
[4][美]Marylou Dantonio.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