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重新审视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师资、生源、课程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并提出了师资队伍素养的提升、课程结构优化完善、教材建设优化开发、教学方式丰富新颖和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等策略,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和推广提供有力保障。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财贸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108-02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财贸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思考、创造了新机遇,培养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时代所学的跨文化交流与跨境交易“懂英语、懂商务、能沟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一带一路”倡议呼吁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在于促进经济要素的自由流通与深度广度的交流合作,就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法规标准、双边或多边贸易投资的实施情况看,翻译与贸易人才较为缺乏,迫切需要大量懂资本运作、可以从事信息文化等无形贸易的新型对外贸易人才,这也给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要主体的财贸类高职院校带来新契机,亟待其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人才资源。
从地理位置上看,“一带一路”的沿途区域属于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地,各方之间尽最大可能增强信任与合作的意愿,推进实施中,都必须以语言为基础,语言人才必须先行。尽管小语种人才培养已在部分高校开展,但是短期内形成小语种人才培养这一良性循环周期还存在困难(李涛2018)。面对小语种人才短缺这一现状,“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作用更为重要与迫切。因此,呼吁财贸类院校剖析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出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二、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欠缺行业知识,急需打造全能双师
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一带一路”所需,就财贸类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团队构成来看,双师型教师较少,在校学习期间接受传统纯语言教育,属于语言型,或者是语言和文学结合型的教师占大多数,这部分教师欠缺行业基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对于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了解不多,这也使得财贸类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受到严重影响。
(二)学生“底子”薄,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的招录属于专科层次,录取分数低,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和三校生源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自制力不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探究性學习动机;人生目标不清晰,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缺乏对知识的广泛涉猎。
(三)英语课时设置过少,缺乏可持续学习性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开设专业,以就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教学。为让位于专业课,不少院校逐步压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学时,因此出现了一边是不断增加的高职教育专业实践环节,一边是课内总学时日趋减少,而高职公共必修课之一的大学英语正在逐渐走向“边缘化”的现象。由于当前公共英语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一般集中在第一学年开设,而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后期如果没有连续性的学习,之前习得的语言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也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课程资源单一,缺乏时代性
课程资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不仅反映了基本概念体系,也体现出知识的结构框架。单一、刻板是传统课程资源的代名词,其弊端表现在多个“缺乏”上,如与区域经济特色相适应的针对性、适合云网络共享时代的互动性、源自真实语境的时效性、适合语言教学的协作性等。
(五)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实践性
长期以来,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重语言本体知识讲授,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培养。这也使得传统英语教学过分强调积累词汇量以及知识点的学习,而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综合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不尽如人意。
三、推进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为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打通了一条新出路,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成为财贸类院校的目标任务,为满足“一带一路”新经济形势下语言应用目标环境的客观所需,围绕师资优化、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大胆的创新改革,对显性、隐性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从而更为积极地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李梦卿、安培2016)。
(一)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发展是学校发展与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缺乏专业可持续发展,则意味着所有教育改革策略终将流于形式,难以落地。所以,针对大部分公共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扎实但商务英语专业的相关知识匮乏,即“双师”素质差的现状,亟待大力提升公共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其中加大行业实践成为有效途径和渠道。《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正是不断提高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指南,因此,在教师队伍培训上,应拓展发展路径,定期安排公共英语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为实现这一路径的可持续发展,财贸类院校需做好机制保障,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如过程管理、实践评价及奖励等制度,使得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实实在在落地,保证锻炼效果,从而不断提高行业英语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财贸类院校应加强研学,为骨干教师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调研与学习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敞开大门,创造更多机会让高职英语教师参与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拓宽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推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迈向国际化水平。 (二)优化完善课程结构
财贸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优化完善课程结构,渐次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英语素养。初入大学的学生,英语词汇、句型、篇章等能力停留在理论认知上,语法的正确使用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只有开展分层教学,学生的后续个性化学习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分层教学即在一个专业大类内,根据英语基础的不同开展教学,例如,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以培养其日常口语交流能力为主,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则侧重于培养其笔译、口译能力,为日后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平台提供扎实的语言支持。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实践过程语言运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与交际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大力提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在英语教学中主张以案例教学为主。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案例以“一带一路”沿线50多个国家的社会风貌为内容,以现代新媒体为媒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城市原貌,吸引学生融情入境,不仅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习得第二语言,同时还加深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四)优化开发教材建设
构建课程体系的先决性因素就是教材建设,基于教材资源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开展。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元素,包含知识的结构和组织,也是一门学科最基本概念体系的元素构成。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響,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法上。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教学重点变为听、说,语言教学中文化不受重视。由此,导致教材的文化失衡成为目前财贸类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材存在的最大缺失。所以,必须优化财贸类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材。教材设计上,体现实用性和有效性,贴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求,增补相关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知识的内容,并辅以相应的课堂活动安排。其次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注意语言的实际功能,在考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应突出其岗位特点;另外,可以把立体化教材建设作为优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立体化教材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使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打破课堂限制,实现课上课下衔接,能够以更为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习“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梁素文2015)。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面貌、宗教信仰等的信息材料,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从直观观看中,学生融入与当地客观实际相吻合的学习环境中,为培养涉外适应能力提供资源。
(五)多元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影响很大。以终结性评价—期末闭卷考试为主成为目前财贸类职业院校公共英语的评价体系,主要围绕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一带一路”背景下,强调高职英语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势必需要进行变革,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可以借助网络课件,体现英语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立体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件,进行网上自测,根据测试结构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评价方式要尽可能做到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带一路”体现的是中国智慧,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倡议给财贸类高职公共英语开创了广阔前途。作为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命的高职院校,更应践行使命,履行职责,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和推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剧锦文.“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N].经济日报,2015-04-02.
[2]李涛.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27):79-80.
[3]张瑜.基于“一带一路”新职场环境的高职公共英语拓展课程构建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7):98-101.
[4]李梦卿,安培.职业教育耦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机遇、挑战与策略[J].职教论坛,2016(7):46-51.
◎编辑 郭小琴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财贸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108-02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财贸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思考、创造了新机遇,培养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时代所学的跨文化交流与跨境交易“懂英语、懂商务、能沟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一带一路”倡议呼吁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在于促进经济要素的自由流通与深度广度的交流合作,就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法规标准、双边或多边贸易投资的实施情况看,翻译与贸易人才较为缺乏,迫切需要大量懂资本运作、可以从事信息文化等无形贸易的新型对外贸易人才,这也给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要主体的财贸类高职院校带来新契机,亟待其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人才资源。
从地理位置上看,“一带一路”的沿途区域属于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地,各方之间尽最大可能增强信任与合作的意愿,推进实施中,都必须以语言为基础,语言人才必须先行。尽管小语种人才培养已在部分高校开展,但是短期内形成小语种人才培养这一良性循环周期还存在困难(李涛2018)。面对小语种人才短缺这一现状,“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作用更为重要与迫切。因此,呼吁财贸类院校剖析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出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二、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欠缺行业知识,急需打造全能双师
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一带一路”所需,就财贸类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团队构成来看,双师型教师较少,在校学习期间接受传统纯语言教育,属于语言型,或者是语言和文学结合型的教师占大多数,这部分教师欠缺行业基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对于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了解不多,这也使得财贸类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受到严重影响。
(二)学生“底子”薄,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的招录属于专科层次,录取分数低,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和三校生源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自制力不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探究性學习动机;人生目标不清晰,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缺乏对知识的广泛涉猎。
(三)英语课时设置过少,缺乏可持续学习性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开设专业,以就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教学。为让位于专业课,不少院校逐步压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学时,因此出现了一边是不断增加的高职教育专业实践环节,一边是课内总学时日趋减少,而高职公共必修课之一的大学英语正在逐渐走向“边缘化”的现象。由于当前公共英语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一般集中在第一学年开设,而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后期如果没有连续性的学习,之前习得的语言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也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课程资源单一,缺乏时代性
课程资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不仅反映了基本概念体系,也体现出知识的结构框架。单一、刻板是传统课程资源的代名词,其弊端表现在多个“缺乏”上,如与区域经济特色相适应的针对性、适合云网络共享时代的互动性、源自真实语境的时效性、适合语言教学的协作性等。
(五)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实践性
长期以来,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重语言本体知识讲授,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培养。这也使得传统英语教学过分强调积累词汇量以及知识点的学习,而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综合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不尽如人意。
三、推进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为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打通了一条新出路,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成为财贸类院校的目标任务,为满足“一带一路”新经济形势下语言应用目标环境的客观所需,围绕师资优化、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大胆的创新改革,对显性、隐性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从而更为积极地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李梦卿、安培2016)。
(一)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发展是学校发展与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缺乏专业可持续发展,则意味着所有教育改革策略终将流于形式,难以落地。所以,针对大部分公共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扎实但商务英语专业的相关知识匮乏,即“双师”素质差的现状,亟待大力提升公共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其中加大行业实践成为有效途径和渠道。《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正是不断提高财贸类院校公共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指南,因此,在教师队伍培训上,应拓展发展路径,定期安排公共英语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为实现这一路径的可持续发展,财贸类院校需做好机制保障,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如过程管理、实践评价及奖励等制度,使得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实实在在落地,保证锻炼效果,从而不断提高行业英语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财贸类院校应加强研学,为骨干教师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调研与学习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敞开大门,创造更多机会让高职英语教师参与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拓宽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推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迈向国际化水平。 (二)优化完善课程结构
财贸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优化完善课程结构,渐次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英语素养。初入大学的学生,英语词汇、句型、篇章等能力停留在理论认知上,语法的正确使用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只有开展分层教学,学生的后续个性化学习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分层教学即在一个专业大类内,根据英语基础的不同开展教学,例如,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以培养其日常口语交流能力为主,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则侧重于培养其笔译、口译能力,为日后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平台提供扎实的语言支持。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实践过程语言运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与交际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大力提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在英语教学中主张以案例教学为主。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案例以“一带一路”沿线50多个国家的社会风貌为内容,以现代新媒体为媒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城市原貌,吸引学生融情入境,不仅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习得第二语言,同时还加深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四)优化开发教材建设
构建课程体系的先决性因素就是教材建设,基于教材资源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开展。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元素,包含知识的结构和组织,也是一门学科最基本概念体系的元素构成。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響,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法上。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教学重点变为听、说,语言教学中文化不受重视。由此,导致教材的文化失衡成为目前财贸类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材存在的最大缺失。所以,必须优化财贸类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材。教材设计上,体现实用性和有效性,贴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求,增补相关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知识的内容,并辅以相应的课堂活动安排。其次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注意语言的实际功能,在考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应突出其岗位特点;另外,可以把立体化教材建设作为优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立体化教材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使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打破课堂限制,实现课上课下衔接,能够以更为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习“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梁素文2015)。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面貌、宗教信仰等的信息材料,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从直观观看中,学生融入与当地客观实际相吻合的学习环境中,为培养涉外适应能力提供资源。
(五)多元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影响很大。以终结性评价—期末闭卷考试为主成为目前财贸类职业院校公共英语的评价体系,主要围绕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一带一路”背景下,强调高职英语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势必需要进行变革,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可以借助网络课件,体现英语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立体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件,进行网上自测,根据测试结构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评价方式要尽可能做到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带一路”体现的是中国智慧,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倡议给财贸类高职公共英语开创了广阔前途。作为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命的高职院校,更应践行使命,履行职责,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和推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剧锦文.“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N].经济日报,2015-04-02.
[2]李涛.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27):79-80.
[3]张瑜.基于“一带一路”新职场环境的高职公共英语拓展课程构建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7):98-101.
[4]李梦卿,安培.职业教育耦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机遇、挑战与策略[J].职教论坛,2016(7):46-51.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