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是考试的机器,而是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从欧美国家的中学美术课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使学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他们注重的是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不是高、精、尖的升学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即在中学美术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要课题。这也一直是我们在美术教育中忽略的重要问题——教与学的问题。
关键词:创造力;创新
一、研究美术学习中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创造力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方面,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方面,接受能力等等各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他们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
(一)由于中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一时灵感,突发奇想,但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这正是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中学生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专业知识的训练,对很多美术知识和技能都很陌生,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并由于受到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有客观的认识,过高的要求只会减低学生创作的兴趣。
(二)在美术创作中,教师通常都会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不希望有雷同现象。但是结果往往难如人意,交上的作业都大同小异。其实,教师并没有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由于中学生接触美术教育的机会并不多,对艺术的发展更是不太了解,如果希望从每个学生的作业中都看到十分新颖的创作是很难得。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中来发现变化和发展,及时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每个学生都有创造能力,但其表现因人而异。为什么我国的青少年在创造性测试中明显弱于英国青少年呢?我国的中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死记的知识的经验和硬灌的规律性所束缚,因而变成“听话的乖孩子”,不敢或不再试图独立思考和想象,造成能力萎缩。因此,美术教育不能只注重教会了多少善于“描龙画凤”的“乖孩子”,而应当深入研究美术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
二、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
美术教学中要想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就必须要有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充分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就会很自觉地去做,并且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希望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美术教学中,让他们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来。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做到的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上一节精彩生动的美术课。可以说美术课应该是学生们感觉最轻松的一门学科,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释放所有的压力,通常美术课也是学生最喜欢最向往的学科。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用干巴巴的语言说很多专业性的知识,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感到无趣,学生只会垂头丧气的听课。这样的课堂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
(二)鼓励“敢想立异”,培养创造意识
画苹果的故事中,中国的教师直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标准的苹果。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只把现成的知识和技法生硬地塞给学生,使学生失去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的机会,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会机械地照抄照描。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突破,善于创造性的设想和假设,以实现敢想和标新立异,那么如何来引发学生敢想和标新立异,实现创造能力的培养呢?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学生错误认为一个题目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的作业千篇一律。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教学工作者更希望看到的是独特地见解,而不是一些平庸之作。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老师让学生画一幅命题画《春天》,他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特征画出来,不一会儿有学生向老师告状:“某某同学在图画本上乱画。”老师平静地拿起这个学生的图画本看了看,发现上面画了一团五颜六色的线条。老师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他说:“这样画好看,我画得是各种颜色的彩带绕在一起。”老师微笑着鼓励他:“你画得很好,与众不同。如果你能把彩带的动态变化再多一些,像仙女的飘带一样婀娜多姿就更好看了,你说呢?”结果这位学生又画了一幅更美的彩带画。这个案例足以说明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育工作者该做的是重视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提出问题,设置疑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培养创造意识。
2、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
美术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它具有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越是新颖的创作越受到好评。在创作中要遵循规则,但又要打破常规,采用独特新颖的方式表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寻找答案、方法,最后再找到最佳答案。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要为学生留一塊个性发挥的余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用以罕见、新奇、异常的思维去探索问题。
(三)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美术是一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学科,是一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学科。可以说“美”时刻包围在我们的身边,“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艺术来源于生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观察生活,每个学生都对生活有不同的体验,体验越多,能观察到的东西就越多。由于观察到的方面不一样,表现的侧重点就不一样,表现的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经过观察——想象——创造的思维过程,学生的作品一定是各有千秋,决不会有雷同的现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在中学教学中注重的不是学生的绘画能力,而是每个学生对生活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不同,才会涌现不同的创作思路,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结论
创造是永不停止的。时代需要不断创新,更需要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要想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中学生创造力的特点的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和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人品质,为祖国培养出新世纪的人才。
从欧美国家的中学美术课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使学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他们注重的是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不是高、精、尖的升学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即在中学美术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要课题。这也一直是我们在美术教育中忽略的重要问题——教与学的问题。
关键词:创造力;创新
一、研究美术学习中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创造力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方面,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方面,接受能力等等各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他们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
(一)由于中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一时灵感,突发奇想,但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这正是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中学生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专业知识的训练,对很多美术知识和技能都很陌生,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并由于受到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有客观的认识,过高的要求只会减低学生创作的兴趣。
(二)在美术创作中,教师通常都会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不希望有雷同现象。但是结果往往难如人意,交上的作业都大同小异。其实,教师并没有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由于中学生接触美术教育的机会并不多,对艺术的发展更是不太了解,如果希望从每个学生的作业中都看到十分新颖的创作是很难得。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中来发现变化和发展,及时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每个学生都有创造能力,但其表现因人而异。为什么我国的青少年在创造性测试中明显弱于英国青少年呢?我国的中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死记的知识的经验和硬灌的规律性所束缚,因而变成“听话的乖孩子”,不敢或不再试图独立思考和想象,造成能力萎缩。因此,美术教育不能只注重教会了多少善于“描龙画凤”的“乖孩子”,而应当深入研究美术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
二、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
美术教学中要想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就必须要有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充分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就会很自觉地去做,并且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希望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美术教学中,让他们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来。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做到的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上一节精彩生动的美术课。可以说美术课应该是学生们感觉最轻松的一门学科,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释放所有的压力,通常美术课也是学生最喜欢最向往的学科。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用干巴巴的语言说很多专业性的知识,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感到无趣,学生只会垂头丧气的听课。这样的课堂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
(二)鼓励“敢想立异”,培养创造意识
画苹果的故事中,中国的教师直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标准的苹果。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只把现成的知识和技法生硬地塞给学生,使学生失去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的机会,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会机械地照抄照描。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突破,善于创造性的设想和假设,以实现敢想和标新立异,那么如何来引发学生敢想和标新立异,实现创造能力的培养呢?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学生错误认为一个题目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的作业千篇一律。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教学工作者更希望看到的是独特地见解,而不是一些平庸之作。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老师让学生画一幅命题画《春天》,他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特征画出来,不一会儿有学生向老师告状:“某某同学在图画本上乱画。”老师平静地拿起这个学生的图画本看了看,发现上面画了一团五颜六色的线条。老师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他说:“这样画好看,我画得是各种颜色的彩带绕在一起。”老师微笑着鼓励他:“你画得很好,与众不同。如果你能把彩带的动态变化再多一些,像仙女的飘带一样婀娜多姿就更好看了,你说呢?”结果这位学生又画了一幅更美的彩带画。这个案例足以说明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育工作者该做的是重视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提出问题,设置疑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培养创造意识。
2、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
美术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它具有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越是新颖的创作越受到好评。在创作中要遵循规则,但又要打破常规,采用独特新颖的方式表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寻找答案、方法,最后再找到最佳答案。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要为学生留一塊个性发挥的余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用以罕见、新奇、异常的思维去探索问题。
(三)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美术是一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学科,是一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学科。可以说“美”时刻包围在我们的身边,“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艺术来源于生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观察生活,每个学生都对生活有不同的体验,体验越多,能观察到的东西就越多。由于观察到的方面不一样,表现的侧重点就不一样,表现的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经过观察——想象——创造的思维过程,学生的作品一定是各有千秋,决不会有雷同的现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在中学教学中注重的不是学生的绘画能力,而是每个学生对生活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不同,才会涌现不同的创作思路,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结论
创造是永不停止的。时代需要不断创新,更需要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要想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中学生创造力的特点的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和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人品质,为祖国培养出新世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