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廷翰认为SNS每个细分领域里面,只能存活一个。
天际网攻占了白领市场,校内网是大学生的天下,51网齐集了娱乐大众,这是他眼中的“三分天下”。
“之前我和你相隔了两度,现在变成一度了!”
这是天际网创始人兼CEO林廷翰,在与记者简单寒暄之后冒出的第一句话。
作为SNS网站的创始人和经营者,林廷翰和他的团队都对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割理论运用得炉火纯青。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个社会学原理: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的转介,你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按林廷翰的说法,对SNS网络的早期理解,就是“认识朋友的朋友”。
天际网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能“认识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跨越四度人际关系的社交平台。在林廷翰团队的打造下,天际网更加是一个能“认识朋友的同事的客户的供应商”的分享商务资源的社交平台。在2004年建立网站之初,第一笔投资已经到位,投资方是知名业界人士和投资机构。
面对活跃着上千万用户的51网、校内网等SNS网站,主攻高级白领和商务人群的天际网抱着200万的注册用户似乎“高处不胜寒”。林廷翰却庆幸天际网的精准定位,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资源,令人脉资源更加集中和有效。
通过朋友推荐的招聘成功率更高
打开天际网的主页面,没有热衷自拍的大眼美女和帅哥在迷人乱眼,也没有丰胸翘臀的广告在妖言惑众,版头列着一排商业精英模样的头像,红白灰三色设计干练,功能模块一目了然。
每个登录的用户都可以直观地查阅到自己跟天际网上任何一个用户的关联维度,那样就可以知道两人之间相隔了多少个朋友。同时天际网也很人性化地罗列出,两人之间不止一条的人际关系链,用户从中可以选择一条最便捷的路径。
天际网的商务定位还体现在“线上招聘”功能上。只要登录 “职位发布”组件,用户的每一个招聘信息都能让每个朋友看见,通过朋友和朋友之间的交叉查看,招聘信息又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你朋友的朋友。”
林廷翰表示这类通过朋友推荐的招聘,成功率都比线下的传统招聘方式高。“相对于一份陌生的人事简历,通过熟人介绍的应聘者是否更有说服力?此外,在天际网发布的职位都是中高级别的职位,像这些职位更多的是由人来推荐、发掘,而不是大海捞针。”
天际网功能更新的频率在SNS网站里面算比较高,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功能开发。最近他们推出的是新闻分享的模块。虽然这个功能离“个人定制新闻业务”百分百合心意的标准还是很远,但是起码让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能够获悉圈子内关注度最高的新闻。而根据“物以类聚”的定理,圈子内流行的新闻话题,想必跟自己的心水“八九不离十”。
还有俱乐部与活动平台,都是天际网友参与度最高的特色功能。林廷翰说,如果天际网这个大平台是“按人脉来积攒资源”的话,那么这两个组建就是“以兴趣来笼络人心”。
“董事长也有脱下西装领带的时候。天际网友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建不同类型的俱乐部,在板块上畅谈一番,又或者组织线下活动。”
说到底,林廷翰和他的团队们绞尽脑汁,开发出那么多强大又实用的功能,无非也就是希望天际网这个号称“以中高级人才职业发展为核心应用”的商务形象能够更加立体饱满。
用户数量宁缺毋滥,500万足矣
曾有一个网友,对天际网上的注册用户的活跃率做一次个人行为的调查。他随机向200人发出了短消息,如果收件人查收了短信,发件人的发件短信列表会显示该邮件“已阅读”。一个月后他查阅了自己的“发送名单列表”中短信的阅读状态,发现“处于已阅读状态的只有可怜的15个,也就是说只有8%还不到。”
同时网友分析,“如果按这样的比例来算,那么在全国63104人计,活动用户只有6000个;而在杭州用户总数810人算,则只有70个不到的活动用户。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找到自己的商业伙伴,非常困难。很多的时候,在自己所处的行业往往只有自己一个人。”
当时是2006年的2月。
两年后的今天,虽然天际网的注册用户随着SNS热潮的推动,也已经增加到200万人。但是跟风风火火的SNS网站相比,天际网还是显得有点冷清。
人气相对不高,如何实现“构建强大人际网络”的目的?那位热心的网友所提到的问题,在两年后的今天,还是天际网的软肋吗?
“我们更看重的是用户的职业水平和职业能力,而不是用户的数量。中高层的商务人士本来的基数就已经不多了,而且,你什么时候看到职业经理人有事没事泡在网上?”
天际网的创建模式借鉴了外国商务SNS平台Linkedin,Linkedin的用户平均年龄超过40岁,而中国这个年龄层次上的商务人士缺乏基本的网络使用习惯。所以林廷翰说,这群人的市场基本放弃,“我更注重培养25岁以上,40岁以下的职场新贵、商务精英们这一块。”
“我们跟51网、校内网的用户数量不是一个级别的数量,价值也不一样。他们做娱乐的,不上一千万的用户量根本搞不起来,而我们能够积攒500万的优质用户,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重质还是重量,这个问题显然被林廷翰和他的团体反复研究多次,所以他才回答得不假思索,滴水不漏。
天际网面对SNS市场的混战,依然慢条斯理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手上这200多万注册用户。在广告商眼中,这是一个定位清晰,消费目标统一的数据库。很多汽车、洋酒、手表、高级珠宝、高球运动品牌都在天际网投下了巨额广告,因为他们的市场,其实也只是那么大。
未来SNS会全面开花,投资环境并不乐观
林廷翰相信,未来可能所有的网站都会引入SNS的元素,就像如今几乎每个网站都建立搜索引擎一样。
“就像一个类似亚马逊线上购书平台,加入SNS技术以后,网友在浏览图书的时候就能看见‘还有谁关注该图书’的名单,而这些名单里面都是跟你圈子里的朋友。现在一些网站也有这种关联索引,但是黏度不大。关注这本书的人我都不认识,也无法便捷地直接取得进一步联系或者交流。”
实名制是最近兴起的SNS网的一种共性。像校内网、天际网等要求实名注册的SNS网站,在网站后台都加装了“百家姓与常用名字识别系统”,如果用户注册采用了一个异于常规思维的姓名,会被网站限制登录。
虽然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实名制度,但林廷翰认为“让大家从根本上认同实名制的,还是网站功能本身”。无论是日常的人际关系维护,还是商业机会拓展,都基于真实的个人资料和职业动态来进行,“只有真实的信息才能发掘SNS的价值”。
在林廷翰今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目前中国SNS的投资环境,“当资本真正希望推动中国SNS行业的时候,却发现没几家可以投。”
“是的,我并不看好SNS的投资市场。”林廷翰回答得非常坦白,“因为最值得投资的那几个网站都已经被投资了。”而他也认为每个SNS细分领域里面,只能存活一个。天际网攻占了白领市场,校内网是大学生的天下,51网齐集了娱乐大众,这是林廷翰眼中的“三分天下”。
至于目前火得一塌糊涂的开心网,林廷翰则拍着脑袋说,“这是个奇怪的网络,红得莫名其妙,至少我没看明白。”■
天际网攻占了白领市场,校内网是大学生的天下,51网齐集了娱乐大众,这是他眼中的“三分天下”。
“之前我和你相隔了两度,现在变成一度了!”
这是天际网创始人兼CEO林廷翰,在与记者简单寒暄之后冒出的第一句话。
作为SNS网站的创始人和经营者,林廷翰和他的团队都对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割理论运用得炉火纯青。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个社会学原理: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的转介,你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按林廷翰的说法,对SNS网络的早期理解,就是“认识朋友的朋友”。
天际网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能“认识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跨越四度人际关系的社交平台。在林廷翰团队的打造下,天际网更加是一个能“认识朋友的同事的客户的供应商”的分享商务资源的社交平台。在2004年建立网站之初,第一笔投资已经到位,投资方是知名业界人士和投资机构。
面对活跃着上千万用户的51网、校内网等SNS网站,主攻高级白领和商务人群的天际网抱着200万的注册用户似乎“高处不胜寒”。林廷翰却庆幸天际网的精准定位,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资源,令人脉资源更加集中和有效。
通过朋友推荐的招聘成功率更高
打开天际网的主页面,没有热衷自拍的大眼美女和帅哥在迷人乱眼,也没有丰胸翘臀的广告在妖言惑众,版头列着一排商业精英模样的头像,红白灰三色设计干练,功能模块一目了然。
每个登录的用户都可以直观地查阅到自己跟天际网上任何一个用户的关联维度,那样就可以知道两人之间相隔了多少个朋友。同时天际网也很人性化地罗列出,两人之间不止一条的人际关系链,用户从中可以选择一条最便捷的路径。
天际网的商务定位还体现在“线上招聘”功能上。只要登录 “职位发布”组件,用户的每一个招聘信息都能让每个朋友看见,通过朋友和朋友之间的交叉查看,招聘信息又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你朋友的朋友。”
林廷翰表示这类通过朋友推荐的招聘,成功率都比线下的传统招聘方式高。“相对于一份陌生的人事简历,通过熟人介绍的应聘者是否更有说服力?此外,在天际网发布的职位都是中高级别的职位,像这些职位更多的是由人来推荐、发掘,而不是大海捞针。”
天际网功能更新的频率在SNS网站里面算比较高,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功能开发。最近他们推出的是新闻分享的模块。虽然这个功能离“个人定制新闻业务”百分百合心意的标准还是很远,但是起码让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能够获悉圈子内关注度最高的新闻。而根据“物以类聚”的定理,圈子内流行的新闻话题,想必跟自己的心水“八九不离十”。
还有俱乐部与活动平台,都是天际网友参与度最高的特色功能。林廷翰说,如果天际网这个大平台是“按人脉来积攒资源”的话,那么这两个组建就是“以兴趣来笼络人心”。
“董事长也有脱下西装领带的时候。天际网友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建不同类型的俱乐部,在板块上畅谈一番,又或者组织线下活动。”
说到底,林廷翰和他的团队们绞尽脑汁,开发出那么多强大又实用的功能,无非也就是希望天际网这个号称“以中高级人才职业发展为核心应用”的商务形象能够更加立体饱满。
用户数量宁缺毋滥,500万足矣
曾有一个网友,对天际网上的注册用户的活跃率做一次个人行为的调查。他随机向200人发出了短消息,如果收件人查收了短信,发件人的发件短信列表会显示该邮件“已阅读”。一个月后他查阅了自己的“发送名单列表”中短信的阅读状态,发现“处于已阅读状态的只有可怜的15个,也就是说只有8%还不到。”
同时网友分析,“如果按这样的比例来算,那么在全国63104人计,活动用户只有6000个;而在杭州用户总数810人算,则只有70个不到的活动用户。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找到自己的商业伙伴,非常困难。很多的时候,在自己所处的行业往往只有自己一个人。”
当时是2006年的2月。
两年后的今天,虽然天际网的注册用户随着SNS热潮的推动,也已经增加到200万人。但是跟风风火火的SNS网站相比,天际网还是显得有点冷清。
人气相对不高,如何实现“构建强大人际网络”的目的?那位热心的网友所提到的问题,在两年后的今天,还是天际网的软肋吗?
“我们更看重的是用户的职业水平和职业能力,而不是用户的数量。中高层的商务人士本来的基数就已经不多了,而且,你什么时候看到职业经理人有事没事泡在网上?”
天际网的创建模式借鉴了外国商务SNS平台Linkedin,Linkedin的用户平均年龄超过40岁,而中国这个年龄层次上的商务人士缺乏基本的网络使用习惯。所以林廷翰说,这群人的市场基本放弃,“我更注重培养25岁以上,40岁以下的职场新贵、商务精英们这一块。”
“我们跟51网、校内网的用户数量不是一个级别的数量,价值也不一样。他们做娱乐的,不上一千万的用户量根本搞不起来,而我们能够积攒500万的优质用户,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重质还是重量,这个问题显然被林廷翰和他的团体反复研究多次,所以他才回答得不假思索,滴水不漏。
天际网面对SNS市场的混战,依然慢条斯理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手上这200多万注册用户。在广告商眼中,这是一个定位清晰,消费目标统一的数据库。很多汽车、洋酒、手表、高级珠宝、高球运动品牌都在天际网投下了巨额广告,因为他们的市场,其实也只是那么大。
未来SNS会全面开花,投资环境并不乐观
林廷翰相信,未来可能所有的网站都会引入SNS的元素,就像如今几乎每个网站都建立搜索引擎一样。
“就像一个类似亚马逊线上购书平台,加入SNS技术以后,网友在浏览图书的时候就能看见‘还有谁关注该图书’的名单,而这些名单里面都是跟你圈子里的朋友。现在一些网站也有这种关联索引,但是黏度不大。关注这本书的人我都不认识,也无法便捷地直接取得进一步联系或者交流。”
实名制是最近兴起的SNS网的一种共性。像校内网、天际网等要求实名注册的SNS网站,在网站后台都加装了“百家姓与常用名字识别系统”,如果用户注册采用了一个异于常规思维的姓名,会被网站限制登录。
虽然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实名制度,但林廷翰认为“让大家从根本上认同实名制的,还是网站功能本身”。无论是日常的人际关系维护,还是商业机会拓展,都基于真实的个人资料和职业动态来进行,“只有真实的信息才能发掘SNS的价值”。
在林廷翰今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目前中国SNS的投资环境,“当资本真正希望推动中国SNS行业的时候,却发现没几家可以投。”
“是的,我并不看好SNS的投资市场。”林廷翰回答得非常坦白,“因为最值得投资的那几个网站都已经被投资了。”而他也认为每个SNS细分领域里面,只能存活一个。天际网攻占了白领市场,校内网是大学生的天下,51网齐集了娱乐大众,这是林廷翰眼中的“三分天下”。
至于目前火得一塌糊涂的开心网,林廷翰则拍着脑袋说,“这是个奇怪的网络,红得莫名其妙,至少我没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