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东拥有丰富的水利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水利文化旅游蓬勃兴起,方兴未艾。该文选取地处连州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作为分析研究广东区域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例, 概述该水利风景区的利用状况,分析其发展优势和制约条件,进一步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水利文化旅游产业 ;湟川三峡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1-0086-02
综观历史上的著名水利工程,往往成为其所在区域乃至国家水文化精神和水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广东拥有丰富的水利文化旅游资源,这些水利工程经过岁月的沉淀,既浓缩了岭南水文化的地域特质,也集中呈现了岭南人的独特价值和精神风貌,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充满岭南文化风味的水利人文景观,成为可资利用的重要水文化旅游资源。本文选取地处连州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作为分析研究广东区域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例, 通过概述该水利风景区的利用状况,分析其发展优势和制约条件,进一步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1 湟川三峡水利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湟川三峡位于连江河上游,距连州市东南3km处,是珠江流域北江水系的主要支流,全长20多公里,山水碧绿而狭长、清新且秀丽,无论是俊秀的山岭还是雄伟的峡谷,都极具魅力。湟川三峡自然景观壮丽,由龙泉峡、楞伽峡、羊跳峡三道雄峡峙立,被认为是兼具“长江峡谷奇趣”之险与“漓江山水仙境”之秀的诗画走廊;人文底蕴深厚,历史上多有名人如唐代诗人韩愈、清朝知州林华皖等在此地留下诗文、轶事和足迹。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属于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 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湟川三峡-龙潭度假区是依托“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形成的一个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度假区,度假区以游船、度假、农家乐、尝河鲜为主要内容,已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 湟川三峡水利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
从支撑湟川三峡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看,三峡所在的连州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五岭南麓,北江支流连江上游,自古就是贯通中原和岭南的商贸要道,几千年来,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在这里融合并发展,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各类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形成了连州独树一帜的湟川文化,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从旅游资源禀赋看,连州当地的水文化资源得天独厚,除了湟川三峡水利風景区(4A),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连州地下河(5A)、福山景区(3A)和大东山温泉都是资源禀赋质量上乘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水文化旅游目的地,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从政策和市场环境看,近年来连州当地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旅游等绿色经济的快速增长,成绩有目共睹,游客不断增长、消费不断提升,各项旅游指标保持稳健增长,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旅游已经成为连州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服务环境看,连州在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实施了大量工程,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加以推进,城市总体面貌明显改观,到达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交通设施已基本完善。
(2)制约因素
湟川三峡地处经济比较落后的粤北地区,尽管自然资源丰富,但制约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短板和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地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建设管理滞后,再加上景区旅游配套缺乏,旅游要素不全,旅游服务相对落后,导致连州难以成为标杆意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二是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水环境问题突出。水文化旅游不仅来自特色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吸引,还在于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的舒适度。相比优越的文化自然景观资源,景区和河道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令人担忧。目前,因上游对生活垃圾处理不力,湟川河上游生活垃圾、污水常年顺水漂流而下,造成湟川三峡景区河道长年垃圾不断,汛期时更是挂满两岸树枝,严重破坏河道景观和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是水文化景观规划设计落后,开发管理有待提升。与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发展潜力相比,风景区尚未形成明晰而具感染力的水文化形象,景区的资源特色和区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显示和传播;对龙泉峡、楞伽峡、羊跳峡三道雄峡的文化建设、景观美化以及宣传推广相对欠缺。四是水文化旅游营销渠道和配套服务建设滞后。连州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其他民俗、饮食等旅游资源的品类和数量都较可观,但特色景观和旅游项目较为分散,一些项目的设置、开发与定价没有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积极主动地客户反馈机制尚未形成;当地风景区的节庆活动和旅游项目的传播主要与当地平面媒体合作,互联网营销处于界面简单搭建和景点一般性介绍的初步阶段,缺乏深度、专业的旅游解读,也缺乏与互联网媒体合作推广的经验。五是景区开发、运营与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性障碍仍然突出。在制度环节上,政府、水利、环保等主管部门对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保护管理的职责没有明确科学合理的界定,导致河道管理与水源地保护相脱节,水资源不能有效统一的规划开发利用,影响了水功能的发挥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投资不足、资金短缺造成的景区维护、景观改造、基础设施扩建、配套设施完善等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影响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总的来看,当地的水利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都未总体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潜力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整合和优化配置,水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化程度以及产业效益总体水平仍待提升,以实现水文化旅游产业辐射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 深度发展湟川三峡水利文化旅游的对策建议
(1)加强“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展示和品牌形象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水生态旅游目的地。从连州水文化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出发,以充实和丰富“湟川三峡”水文化的内在底蕴和品牌价值为目标,加强水文化旅游文创策划和品牌塑造,挖掘景观亮点,深化景观内涵,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水文化的独特意象。一方面结合现代科技、材料及工程技艺,继续加强水文化载体建设,升级景区景观建设,全面提升湟川三峡重点景区和精品线路品质;另一方面,通过策划和举办“湟川三峡”山水节庆文化活动,举办高质量的水生态创意设计展览、湟川水文化创意论坛、湟川水文化摄影大赛等活动有效充实和推广湟川水文化。在此基础上,以水文化生态旅游和观光为核心,增强地域乡土民风特色,拓展和提升文化休闲、文化创意、会展服务以及休闲体育等产业功能,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生态休闲旅游项目, 推动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和文化创意等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互动提升,形成一个集休闲娱乐、生态旅游、生态教育和健康运动为一体,具有良好自然环境和人工塑造景观的综合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圈。 (2)以水文化旅游为中心,统筹旅游资源,优化经典旅游线路,进行整合营销。建立全域旅游的思维导向,以“连州地下河”溶洞和“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 组成的观光游览带为核心,串联起连州骑楼、慧光斜塔、丰阳古村、秦汉古道、古城温泉以及千年瑶寨等亮点旅游资源,从各自为政、封闭的景区自主发展向开放式的优势互补、联动共享的共同发展转变,打造经典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加大投入,升级服务,以游客需求和体验为指向,依据娱乐、审美、社交、教育四个维度开发水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在景区布局、游乐项目设置和水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融入当地的特色民俗、民间信仰、瑶族风情等地域文化,提供有特色、高品质、有创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根据游客对象和旅游性质的定位,定向制定水文化旅游线路和旅游内容,可以设置水生态休闲健康游、长寿养生度假游、科学考察徒步游、水生态探险游、水环保教育游等具体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各类优质水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科学规范、因地制宜的加强环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根据湟川三峡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要求,以维护河湖的自然特点为前提,以安全和便利为原则,尽可能改善交通、通信设施,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摒弃“发展硬、环保软”的错误观念,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引导村民和游客科学处理生活垃圾,增强管理人员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专项治理基金,从源头上加大对生活垃圾的整治力度,建设排污、防污设施;有效发挥新成立的“水上环卫所”的监督职责,积极推进河长责任制的落实,对发生重大生活垃圾排放事件及时启动问责机制;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问题,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投入,集中处理生活垃圾,解决周边村民生活和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控制发展规模和速度,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旅游企业。
参考文献:
[1] 吴殿适.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0).
[2] 汪建.我国水利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水利,2011(3).
[3] 任文.连州 楚越千年城 山水名天下[J].新经济,2012(2).
[4] 伍新蕾.生态旅游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6(2).
[5] 李宗新.水的文化属性及水文化研究的提出[J].水利天地,2013(9).
[6] 徐洋.万绿湖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J].中国林業经济,2007(5).
[7] 广东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山水画卷 广东省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巡礼[M].广东旅游出版社,2018(4).
[8] 樊信友.文化旅游产品延伸开发策略与耦合机制研究[J].江苏商论,2010(7).
[9] 廉艳萍,傅华,李贵宝.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
[10] 李山石,刘家明.水利风景区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水与社会,2002(4).
[11] 高立洪.对水文化宣传报道工作的思考[N].中国水利报,2013(2).
[12] 肖志凡.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J].现代园艺,2015(7).
关键词:水利文化旅游产业 ;湟川三峡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1-0086-02
综观历史上的著名水利工程,往往成为其所在区域乃至国家水文化精神和水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广东拥有丰富的水利文化旅游资源,这些水利工程经过岁月的沉淀,既浓缩了岭南水文化的地域特质,也集中呈现了岭南人的独特价值和精神风貌,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充满岭南文化风味的水利人文景观,成为可资利用的重要水文化旅游资源。本文选取地处连州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作为分析研究广东区域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例, 通过概述该水利风景区的利用状况,分析其发展优势和制约条件,进一步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1 湟川三峡水利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湟川三峡位于连江河上游,距连州市东南3km处,是珠江流域北江水系的主要支流,全长20多公里,山水碧绿而狭长、清新且秀丽,无论是俊秀的山岭还是雄伟的峡谷,都极具魅力。湟川三峡自然景观壮丽,由龙泉峡、楞伽峡、羊跳峡三道雄峡峙立,被认为是兼具“长江峡谷奇趣”之险与“漓江山水仙境”之秀的诗画走廊;人文底蕴深厚,历史上多有名人如唐代诗人韩愈、清朝知州林华皖等在此地留下诗文、轶事和足迹。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属于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 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湟川三峡-龙潭度假区是依托“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形成的一个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度假区,度假区以游船、度假、农家乐、尝河鲜为主要内容,已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 湟川三峡水利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
从支撑湟川三峡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看,三峡所在的连州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五岭南麓,北江支流连江上游,自古就是贯通中原和岭南的商贸要道,几千年来,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在这里融合并发展,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各类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形成了连州独树一帜的湟川文化,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从旅游资源禀赋看,连州当地的水文化资源得天独厚,除了湟川三峡水利風景区(4A),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连州地下河(5A)、福山景区(3A)和大东山温泉都是资源禀赋质量上乘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水文化旅游目的地,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从政策和市场环境看,近年来连州当地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旅游等绿色经济的快速增长,成绩有目共睹,游客不断增长、消费不断提升,各项旅游指标保持稳健增长,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旅游已经成为连州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服务环境看,连州在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实施了大量工程,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加以推进,城市总体面貌明显改观,到达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交通设施已基本完善。
(2)制约因素
湟川三峡地处经济比较落后的粤北地区,尽管自然资源丰富,但制约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短板和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地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建设管理滞后,再加上景区旅游配套缺乏,旅游要素不全,旅游服务相对落后,导致连州难以成为标杆意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二是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水环境问题突出。水文化旅游不仅来自特色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吸引,还在于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的舒适度。相比优越的文化自然景观资源,景区和河道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令人担忧。目前,因上游对生活垃圾处理不力,湟川河上游生活垃圾、污水常年顺水漂流而下,造成湟川三峡景区河道长年垃圾不断,汛期时更是挂满两岸树枝,严重破坏河道景观和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是水文化景观规划设计落后,开发管理有待提升。与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发展潜力相比,风景区尚未形成明晰而具感染力的水文化形象,景区的资源特色和区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显示和传播;对龙泉峡、楞伽峡、羊跳峡三道雄峡的文化建设、景观美化以及宣传推广相对欠缺。四是水文化旅游营销渠道和配套服务建设滞后。连州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其他民俗、饮食等旅游资源的品类和数量都较可观,但特色景观和旅游项目较为分散,一些项目的设置、开发与定价没有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积极主动地客户反馈机制尚未形成;当地风景区的节庆活动和旅游项目的传播主要与当地平面媒体合作,互联网营销处于界面简单搭建和景点一般性介绍的初步阶段,缺乏深度、专业的旅游解读,也缺乏与互联网媒体合作推广的经验。五是景区开发、运营与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性障碍仍然突出。在制度环节上,政府、水利、环保等主管部门对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保护管理的职责没有明确科学合理的界定,导致河道管理与水源地保护相脱节,水资源不能有效统一的规划开发利用,影响了水功能的发挥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投资不足、资金短缺造成的景区维护、景观改造、基础设施扩建、配套设施完善等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影响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总的来看,当地的水利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都未总体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潜力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整合和优化配置,水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化程度以及产业效益总体水平仍待提升,以实现水文化旅游产业辐射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 深度发展湟川三峡水利文化旅游的对策建议
(1)加强“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展示和品牌形象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水生态旅游目的地。从连州水文化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出发,以充实和丰富“湟川三峡”水文化的内在底蕴和品牌价值为目标,加强水文化旅游文创策划和品牌塑造,挖掘景观亮点,深化景观内涵,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水文化的独特意象。一方面结合现代科技、材料及工程技艺,继续加强水文化载体建设,升级景区景观建设,全面提升湟川三峡重点景区和精品线路品质;另一方面,通过策划和举办“湟川三峡”山水节庆文化活动,举办高质量的水生态创意设计展览、湟川水文化创意论坛、湟川水文化摄影大赛等活动有效充实和推广湟川水文化。在此基础上,以水文化生态旅游和观光为核心,增强地域乡土民风特色,拓展和提升文化休闲、文化创意、会展服务以及休闲体育等产业功能,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生态休闲旅游项目, 推动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和文化创意等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互动提升,形成一个集休闲娱乐、生态旅游、生态教育和健康运动为一体,具有良好自然环境和人工塑造景观的综合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圈。 (2)以水文化旅游为中心,统筹旅游资源,优化经典旅游线路,进行整合营销。建立全域旅游的思维导向,以“连州地下河”溶洞和“湟川三峡水利风景区” 组成的观光游览带为核心,串联起连州骑楼、慧光斜塔、丰阳古村、秦汉古道、古城温泉以及千年瑶寨等亮点旅游资源,从各自为政、封闭的景区自主发展向开放式的优势互补、联动共享的共同发展转变,打造经典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加大投入,升级服务,以游客需求和体验为指向,依据娱乐、审美、社交、教育四个维度开发水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在景区布局、游乐项目设置和水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融入当地的特色民俗、民间信仰、瑶族风情等地域文化,提供有特色、高品质、有创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根据游客对象和旅游性质的定位,定向制定水文化旅游线路和旅游内容,可以设置水生态休闲健康游、长寿养生度假游、科学考察徒步游、水生态探险游、水环保教育游等具体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各类优质水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科学规范、因地制宜的加强环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根据湟川三峡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要求,以维护河湖的自然特点为前提,以安全和便利为原则,尽可能改善交通、通信设施,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摒弃“发展硬、环保软”的错误观念,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引导村民和游客科学处理生活垃圾,增强管理人员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专项治理基金,从源头上加大对生活垃圾的整治力度,建设排污、防污设施;有效发挥新成立的“水上环卫所”的监督职责,积极推进河长责任制的落实,对发生重大生活垃圾排放事件及时启动问责机制;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问题,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投入,集中处理生活垃圾,解决周边村民生活和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控制发展规模和速度,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旅游企业。
参考文献:
[1] 吴殿适.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0).
[2] 汪建.我国水利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水利,2011(3).
[3] 任文.连州 楚越千年城 山水名天下[J].新经济,2012(2).
[4] 伍新蕾.生态旅游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6(2).
[5] 李宗新.水的文化属性及水文化研究的提出[J].水利天地,2013(9).
[6] 徐洋.万绿湖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J].中国林業经济,2007(5).
[7] 广东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山水画卷 广东省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巡礼[M].广东旅游出版社,2018(4).
[8] 樊信友.文化旅游产品延伸开发策略与耦合机制研究[J].江苏商论,2010(7).
[9] 廉艳萍,傅华,李贵宝.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
[10] 李山石,刘家明.水利风景区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水与社会,2002(4).
[11] 高立洪.对水文化宣传报道工作的思考[N].中国水利报,2013(2).
[12] 肖志凡.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J].现代园艺,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