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钢琴文化的发展
钢琴是典型的“舶来品”,属于外来乐器,它在中国的出现是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交流的结果。19世纪上半叶,西欧钢琴音乐已经进入浪漫主义的黄金时代,现代钢琴才随着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的拥入出现在中国。20世纪初随着新学堂的兴办,钢琴及相关课程的开设,理论教材的引进,外籍的钢琴教授及演奏家的聘请,钢琴音乐会的举办,西欧钢琴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才真正开始,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和中国的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的现代钢琴文化。
从上世纪初到现在,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了整整一个世纪。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钢琴文化也进入了现代传播的进程。我国现代钢琴文化在借鉴欧洲和世界钢琴艺术的同时,在融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美学思想的根基上形成和发展起来,其内容涵括了钢琴音乐的表演与创作、钢琴专业及业余教学,以及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理论等多个方面。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个角色主要依靠音乐传播才得以存在,它的交流与传承都离不开传播。在现代社会,由于传媒技术的介入和发展,在传者和受众之间建构起了信息互动的桥梁,使得二者的沟通越来越快速、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广泛,在现代音乐传播的作用下,极大地推动了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钢琴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自然也受到现代传媒的深刻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环境与条件的更新,现代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钢琴文化在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多方面产生了变化。本文将从音乐传播角度来解读我国现代钢琴文化的传播影响及特点。
现代传媒对我国钢琴文化传播的影响
传播者的变化。各种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也就是传播者的传播活动。在我国早期的钢琴文化传播中,传播者都是从事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专业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他们通过教会、贵族家庭式音乐沙龙、剧场、音乐厅等场所进行最原始的人际传播方式,面对面进行范围狭小的音乐文化传播活动,具有人数稀少、身份单一、在钢琴传播活动中身兼多职的特点,如巴洛克时期的伟大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等。巴赫在1723年曾被任命为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乐监,为教会创作并演奏作品,所创作的《十二平均律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等都作为钢琴经典文献和教科书流传至今。他一人身兼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推广等多项传播活动,为钢琴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初钢琴文化传入我国初期,仍带有此类原始的人际传播特性。
进入现代传播时代,全球科技的进步、现代传播技术的推进和传播方式的不断革新,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钢琴文化的传播者。传播者的人群不断扩大,一方面职业钢琴音乐工作者专业分工逐渐细化,另一方面钢琴文化的传播者也不再局限于职业钢琴音乐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钢琴音乐爱好者、业余学习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手段的引导加入到传播者的行列。特别是网络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得更多非专业人群如广播电视的编播人员,音乐网站、博客的建设者承担起传播者的角色,从事钢琴文化的传播活动,使传播主体逐渐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非职业化的特点。
传播媒介的变化。钢琴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到该时代特定媒介的影响,西方传统钢琴文化在其原始传播状态下,通过口语传播、教会传播、剧场传播等单线人际传播方式运行,使钢琴文化传播带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而在钢琴文化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每种新兴的媒介都将引起钢琴文化传播的变革。在我国钢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百年间,正是现代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媒介、音像媒介、网络媒介等的介入深刻地影响了我国钢琴文化传播的各个方面。
第一,我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以实施钢琴教育为目的。教育是实施音乐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把音乐内容传授给教育对象,有意识地影响受教育者。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有意识的传播,然后通过受教育者再去扩大传播范围。传统的钢琴文化传播主要通过语言媒介和乐谱媒介来完成。语言媒介具有面对面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反馈的快速性特点。乐谱媒介则使音乐的自然传播变为有据可依的文本传播,它是钢琴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第一媒介,也是钢琴教学和演奏者二度创作的第一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钢琴教学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软硬件条件都很匮乏,学生学习钢琴只能依赖于教师的“口传心授”和乐谱教材的抽象表述。在现代钢琴教学过程中以上两种传统媒介仍然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并逐步与其他现代传播媒介相互融合,如音像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媒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钢琴文化传播的途径得到多方拓展,除了老师讲解和乐谱教材表述,还可以通过CD/DVD数字视频媒介、电视节目转播、音乐会演奏现场、网络在线浏览或下载资料等方式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途径。媒介的更新和丰富促进了钢琴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的更新,推动了钢琴文化的传播,促进了钢琴多层次教育形式的扩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钢琴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第二,我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以推广钢琴文化理论为目的。钢琴理论的推广也是钢琴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钢琴文化信息的储存与传播依赖于乐谱、音乐书籍、报纸、杂志、期刊等平面媒介。随着印刷出版技术的提高、出版周期的缩短,钢琴文化传播的时空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介入,使钢琴文化的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钢琴专业人员还是普通的钢琴爱好者,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钢琴文化的传播活动,最大限度地拓宽了钢琴文化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
第三,我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以提高受众欣赏水平为目的。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上半叶,在我国钢琴文化发展初期,人们只能通过剧场音乐会形式欣赏钢琴音乐,传播受众只限于极少数专业从事创作和学习的人群。随着科技手段的迅速发展、现代媒介技术的支持,钢琴文化传播活动依托报纸、书刊、广播和电视以及网络强大的信息传输力,大大缩短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实现钢琴文化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众的最大化。普通受众可以通过纸媒、视听媒介、网媒便捷快速地了解到全球各地的演出资讯、发展动态;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实时地欣赏钢琴音乐表演;更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下载交流钢琴文化知识。由此,钢琴文化的传播告别了长期以来的神秘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普及化、大众化的文化艺术,促进了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
我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特点
大众性。钢琴音乐文化作为一种高雅艺术,从音乐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受到传播场所时空限制,传播者职业化、专业化,受众阶层化等特点的限制,一直难以得到飞速发展。随着科技手段的迅速普及,钢琴文化传播得到迅猛发展。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支持下,广播、电视、网络打破了社会界限,扩大了钢琴文化传播活动的传者与受众人群,使过去只为少数人占有享用的钢琴文化资源成为大众共享资源。同时,多种传播方式不断地融合与平行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直观化,扩大了传播的时空范围,使我国钢琴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成为必然。
审美世俗性。我国钢琴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趋势,必然推动钢琴文化从高高在上、人人敬仰的文化神坛走下来,使钢琴文化传播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亲和性逐渐增强。面向大众传播,必然要迎合大众最普遍的审美意识和当前的文化消费观念,于是艺术与商品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这就使一向冠以高雅音乐、严肃音乐的钢琴艺术逐步呈现出审美世俗性的特点。
跨地域性。钢琴文化起源于西方,在借鉴欧洲和世界钢琴艺术成就的同时,逐步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有别于西方传统钢琴文化的专属于中国的文化特质。因此,我国钢琴文化从形成伊始就具有跨地域性的特点。在现代传播的作用下,媒介可以让人们与世界的任何地方随时保持联系,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即时检索与发布信息,信息高速共享、即时性传播的特性,打破了现代钢琴文化的东西方音乐界限,趋向整合。在现代传播的作用下,我国钢琴文化正在逐步向跨地域性靠拢与发展。[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课题项目《天津钢琴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53WN80]
参考文献:
1.卞萌著:《中国钢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华乐出版社,1996年版。
2.李勇:《媒介对音乐文化传播的作用》,《文化学刊》,2007(1)。
3. 胡斌:《网络音乐的多文化视角研究》,人民音乐,2002(6)。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
钢琴是典型的“舶来品”,属于外来乐器,它在中国的出现是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交流的结果。19世纪上半叶,西欧钢琴音乐已经进入浪漫主义的黄金时代,现代钢琴才随着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的拥入出现在中国。20世纪初随着新学堂的兴办,钢琴及相关课程的开设,理论教材的引进,外籍的钢琴教授及演奏家的聘请,钢琴音乐会的举办,西欧钢琴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才真正开始,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和中国的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的现代钢琴文化。
从上世纪初到现在,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了整整一个世纪。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钢琴文化也进入了现代传播的进程。我国现代钢琴文化在借鉴欧洲和世界钢琴艺术的同时,在融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美学思想的根基上形成和发展起来,其内容涵括了钢琴音乐的表演与创作、钢琴专业及业余教学,以及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理论等多个方面。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个角色主要依靠音乐传播才得以存在,它的交流与传承都离不开传播。在现代社会,由于传媒技术的介入和发展,在传者和受众之间建构起了信息互动的桥梁,使得二者的沟通越来越快速、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广泛,在现代音乐传播的作用下,极大地推动了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钢琴文化的发展与演进自然也受到现代传媒的深刻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环境与条件的更新,现代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钢琴文化在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多方面产生了变化。本文将从音乐传播角度来解读我国现代钢琴文化的传播影响及特点。
现代传媒对我国钢琴文化传播的影响
传播者的变化。各种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也就是传播者的传播活动。在我国早期的钢琴文化传播中,传播者都是从事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专业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他们通过教会、贵族家庭式音乐沙龙、剧场、音乐厅等场所进行最原始的人际传播方式,面对面进行范围狭小的音乐文化传播活动,具有人数稀少、身份单一、在钢琴传播活动中身兼多职的特点,如巴洛克时期的伟大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等。巴赫在1723年曾被任命为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乐监,为教会创作并演奏作品,所创作的《十二平均律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等都作为钢琴经典文献和教科书流传至今。他一人身兼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推广等多项传播活动,为钢琴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初钢琴文化传入我国初期,仍带有此类原始的人际传播特性。
进入现代传播时代,全球科技的进步、现代传播技术的推进和传播方式的不断革新,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钢琴文化的传播者。传播者的人群不断扩大,一方面职业钢琴音乐工作者专业分工逐渐细化,另一方面钢琴文化的传播者也不再局限于职业钢琴音乐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钢琴音乐爱好者、业余学习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手段的引导加入到传播者的行列。特别是网络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得更多非专业人群如广播电视的编播人员,音乐网站、博客的建设者承担起传播者的角色,从事钢琴文化的传播活动,使传播主体逐渐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非职业化的特点。
传播媒介的变化。钢琴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到该时代特定媒介的影响,西方传统钢琴文化在其原始传播状态下,通过口语传播、教会传播、剧场传播等单线人际传播方式运行,使钢琴文化传播带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而在钢琴文化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每种新兴的媒介都将引起钢琴文化传播的变革。在我国钢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百年间,正是现代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媒介、音像媒介、网络媒介等的介入深刻地影响了我国钢琴文化传播的各个方面。
第一,我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以实施钢琴教育为目的。教育是实施音乐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把音乐内容传授给教育对象,有意识地影响受教育者。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有意识的传播,然后通过受教育者再去扩大传播范围。传统的钢琴文化传播主要通过语言媒介和乐谱媒介来完成。语言媒介具有面对面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反馈的快速性特点。乐谱媒介则使音乐的自然传播变为有据可依的文本传播,它是钢琴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第一媒介,也是钢琴教学和演奏者二度创作的第一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钢琴教学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软硬件条件都很匮乏,学生学习钢琴只能依赖于教师的“口传心授”和乐谱教材的抽象表述。在现代钢琴教学过程中以上两种传统媒介仍然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并逐步与其他现代传播媒介相互融合,如音像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媒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钢琴文化传播的途径得到多方拓展,除了老师讲解和乐谱教材表述,还可以通过CD/DVD数字视频媒介、电视节目转播、音乐会演奏现场、网络在线浏览或下载资料等方式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途径。媒介的更新和丰富促进了钢琴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的更新,推动了钢琴文化的传播,促进了钢琴多层次教育形式的扩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钢琴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第二,我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以推广钢琴文化理论为目的。钢琴理论的推广也是钢琴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钢琴文化信息的储存与传播依赖于乐谱、音乐书籍、报纸、杂志、期刊等平面媒介。随着印刷出版技术的提高、出版周期的缩短,钢琴文化传播的时空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介入,使钢琴文化的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钢琴专业人员还是普通的钢琴爱好者,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钢琴文化的传播活动,最大限度地拓宽了钢琴文化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
第三,我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以提高受众欣赏水平为目的。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上半叶,在我国钢琴文化发展初期,人们只能通过剧场音乐会形式欣赏钢琴音乐,传播受众只限于极少数专业从事创作和学习的人群。随着科技手段的迅速发展、现代媒介技术的支持,钢琴文化传播活动依托报纸、书刊、广播和电视以及网络强大的信息传输力,大大缩短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实现钢琴文化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众的最大化。普通受众可以通过纸媒、视听媒介、网媒便捷快速地了解到全球各地的演出资讯、发展动态;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实时地欣赏钢琴音乐表演;更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下载交流钢琴文化知识。由此,钢琴文化的传播告别了长期以来的神秘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普及化、大众化的文化艺术,促进了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
我国钢琴文化的现代传播特点
大众性。钢琴音乐文化作为一种高雅艺术,从音乐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受到传播场所时空限制,传播者职业化、专业化,受众阶层化等特点的限制,一直难以得到飞速发展。随着科技手段的迅速普及,钢琴文化传播得到迅猛发展。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支持下,广播、电视、网络打破了社会界限,扩大了钢琴文化传播活动的传者与受众人群,使过去只为少数人占有享用的钢琴文化资源成为大众共享资源。同时,多种传播方式不断地融合与平行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直观化,扩大了传播的时空范围,使我国钢琴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成为必然。
审美世俗性。我国钢琴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趋势,必然推动钢琴文化从高高在上、人人敬仰的文化神坛走下来,使钢琴文化传播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亲和性逐渐增强。面向大众传播,必然要迎合大众最普遍的审美意识和当前的文化消费观念,于是艺术与商品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这就使一向冠以高雅音乐、严肃音乐的钢琴艺术逐步呈现出审美世俗性的特点。
跨地域性。钢琴文化起源于西方,在借鉴欧洲和世界钢琴艺术成就的同时,逐步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有别于西方传统钢琴文化的专属于中国的文化特质。因此,我国钢琴文化从形成伊始就具有跨地域性的特点。在现代传播的作用下,媒介可以让人们与世界的任何地方随时保持联系,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即时检索与发布信息,信息高速共享、即时性传播的特性,打破了现代钢琴文化的东西方音乐界限,趋向整合。在现代传播的作用下,我国钢琴文化正在逐步向跨地域性靠拢与发展。[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课题项目《天津钢琴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53WN80]
参考文献:
1.卞萌著:《中国钢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华乐出版社,1996年版。
2.李勇:《媒介对音乐文化传播的作用》,《文化学刊》,2007(1)。
3. 胡斌:《网络音乐的多文化视角研究》,人民音乐,2002(6)。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