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
我国约有2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自卑感、受挫感、缺乏兴趣、忧郁、胆怯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的趋势。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2.稳定的心理情绪。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
5.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及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3.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市北沟第一中学)
[关键词]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
我国约有2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自卑感、受挫感、缺乏兴趣、忧郁、胆怯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的趋势。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2.稳定的心理情绪。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
5.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及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3.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市北沟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