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弗洛姆从精神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视角切入,以其独特人性论为基础将宗教辩证地区分为权威主义的与人本主义的。人本主义宗教是宗教的理想原型,权威主义宗教是“宗教异化”的必然结果。弗洛姆的宗教思想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学说、宗教批判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在其人本主义宗教理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关键词】:弗洛姆;宗教;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犹太裔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作为他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教思想遵循着“应然—异化—健全”的理论逻辑框架。通过糅合精神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弗洛姆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切入,以其特有的人性论为基础将宗教分为人本主义的和权威主义的,并将信仰的形态置于“社会性格”的决定之下。人本主义宗教是宗教的理想原型,权威主义宗教是“宗教异化”的必然结果。通过批判“权威主义宗教”、弘扬“人本主义宗教”,弗洛姆弗洛姆致力于消除宗教领域的异化力量进而消除人性的异化现实,試图挽救被启蒙运动全面抹杀了的宗教人本关怀。
弗洛姆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其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根基,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实质。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学说的真正主题是世俗语言范畴下的生命自我表现与人类自我实现,其思想不仅源于人道主义的传统,也源于“先知”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为弗洛姆的宗教批判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框架与逻辑,异化学说、宗教批判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在其人本主义宗教理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异化学说
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并将之置于经济视野中,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是异化劳动的四种具体表现形式。[1]在私有制存在前提下,异化劳动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直接原因。唯有通过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才能使人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以异化为逻辑主线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弗洛姆和马克思最重要的连接点,也是弗洛姆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弗洛姆人本主义宗教思想亦遵循着“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逻辑主线,异化是其宗教思想展开的核心概念。权威主义宗教是“宗教异化”的必然结果,它使人否定其生命的力量而将之投射于外在强力,在逃避自由的救赎等待中体验着受虐快感。在“宗教异化”中,人否定其生命拥有自我实现的力量而将拯救权交给外在强力,将自己的“生命力量”投射于外物,对出于自己之手的作品顶礼膜拜:“按照先知们的说法,偶像不过是人的创造物,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射到偶像的身上从而削弱了自己。”[2]“宗教异化”的本质即是人的精神异化,是人因偶像崇拜丧失主体地位而感到与自我疏离的精神状态。
弗洛姆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发展为更微观层面的人性异化理论异化的内涵更多地转化为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体因丧失了主体地位而感到与自我疏离,形成了长期的精神病态化。他反复地引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因此,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的思想家一样,其宗教思想同样受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概念的深刻影响。
二、宗教批判思想
马克思从未脱离价值逻辑与人的逻辑,宗教批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试图使人成为他的历史的创造者和扮演者。批判的目的是使人摆脱虚幻,认识到自己是现实的中心:“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3]因此,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正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一样,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从上帝走向自己,从有神论走向人的主体性复归。
弗洛姆通过对现代社会“宗教异化”现象使人臣服于偶像崇拜而丧失自我的深刻剖析与批判,逐步建构起“人本主义宗教”的价值内涵,其最终目的是消除人的精神异化,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人回归人自身,获得充分的自我实现。据此可见,从“他治”走向“自治”是马克思与弗洛姆宗教思想的共同价值追求。强调从“他治”走向“自治”的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无疑对弗洛姆宗教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使个体心理层面的精神分析获得了宏观社会层面的解释力。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框架内,弗洛姆将“社会性格”作为中介概念引入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的互动机理之中,借此展开对经济形态决定之下的宗教形态的剖析与批判:“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要根据经济条件对力比多骚动的影响来解释人们共同具有的、与社会有关的心理的态势和意识形态——特别是他们的无意识根源。”[4]在他看来,社会经济形态与人的“力比多结构”相互交织作用,共同塑造了人的社会性格,社会性格又决定了包含宗教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异化了的宗教顺应了异化了的社会性格结构,使宗教立场成为人格结构的一个方面。宗教教义的发展绝非单纯的内在心理冲突的结果,而是经济、政治等外在利益冲突的表达。
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其社会心理学的宏观框架,它使弗洛姆将人视为社会的现实的人,从具体社会的经济文化结构来理解人的现实。这样,弗洛姆对人性的理解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抽象的人性论的桎梏,关注现实的具体的人。“宗教异化”根源于哪些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因素,人本主义宗教的建构需要依靠哪些现实的经济物质条件变革等等,弗洛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式显然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在某个特定时刻占支配地位的需求的内容和范围都应根据社会经济状况对意识形态的群体的本能结构发生的影响加以解释。”[5]然而,由于弗洛姆的“宗教异化”与社会批判理论对人的心理因素进行了过分侧重的强调,因而最终未能将历史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导致了其变革手段的软弱无力。
四、总结
弗洛姆的宗教理论借助了马克思的批判手段,也抓住了马克思的人学逻辑,但精神分析的理论视角最终促使其生成了心理主义的偏执,失去了“武器的批判”的能力。他批判了种种有神或无神形式的权威崇拜,批判了异化宗教对人的压迫与奴役,但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加速宗教的消亡,而是要在改变现代人的异化性格结构的基础上寻求一种合乎人性的宗教,满足人性中对宗教的“天然需求”。因此,虽然弗洛姆反复称自己为无神论者,但他的宗教感情却在客观上容易促使其视野中的异化宗教披上人道主义的外衣而获得更顽强的生命力,继续沦为部分教会组织与特权阶层奴役人的工具,即使其初心并非如此。弗洛姆的宗教理论虽有独特的思想魅力,但最终并未达到马克思的高度。
注释: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163.
[2]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9:4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4]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1.
[5]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7.
【关键词】:弗洛姆;宗教;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犹太裔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作为他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教思想遵循着“应然—异化—健全”的理论逻辑框架。通过糅合精神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弗洛姆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切入,以其特有的人性论为基础将宗教分为人本主义的和权威主义的,并将信仰的形态置于“社会性格”的决定之下。人本主义宗教是宗教的理想原型,权威主义宗教是“宗教异化”的必然结果。通过批判“权威主义宗教”、弘扬“人本主义宗教”,弗洛姆弗洛姆致力于消除宗教领域的异化力量进而消除人性的异化现实,試图挽救被启蒙运动全面抹杀了的宗教人本关怀。
弗洛姆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其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根基,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实质。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学说的真正主题是世俗语言范畴下的生命自我表现与人类自我实现,其思想不仅源于人道主义的传统,也源于“先知”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为弗洛姆的宗教批判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框架与逻辑,异化学说、宗教批判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在其人本主义宗教理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异化学说
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并将之置于经济视野中,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是异化劳动的四种具体表现形式。[1]在私有制存在前提下,异化劳动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直接原因。唯有通过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才能使人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以异化为逻辑主线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弗洛姆和马克思最重要的连接点,也是弗洛姆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弗洛姆人本主义宗教思想亦遵循着“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逻辑主线,异化是其宗教思想展开的核心概念。权威主义宗教是“宗教异化”的必然结果,它使人否定其生命的力量而将之投射于外在强力,在逃避自由的救赎等待中体验着受虐快感。在“宗教异化”中,人否定其生命拥有自我实现的力量而将拯救权交给外在强力,将自己的“生命力量”投射于外物,对出于自己之手的作品顶礼膜拜:“按照先知们的说法,偶像不过是人的创造物,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射到偶像的身上从而削弱了自己。”[2]“宗教异化”的本质即是人的精神异化,是人因偶像崇拜丧失主体地位而感到与自我疏离的精神状态。
弗洛姆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发展为更微观层面的人性异化理论异化的内涵更多地转化为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体因丧失了主体地位而感到与自我疏离,形成了长期的精神病态化。他反复地引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因此,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的思想家一样,其宗教思想同样受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概念的深刻影响。
二、宗教批判思想
马克思从未脱离价值逻辑与人的逻辑,宗教批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试图使人成为他的历史的创造者和扮演者。批判的目的是使人摆脱虚幻,认识到自己是现实的中心:“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3]因此,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正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一样,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从上帝走向自己,从有神论走向人的主体性复归。
弗洛姆通过对现代社会“宗教异化”现象使人臣服于偶像崇拜而丧失自我的深刻剖析与批判,逐步建构起“人本主义宗教”的价值内涵,其最终目的是消除人的精神异化,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人回归人自身,获得充分的自我实现。据此可见,从“他治”走向“自治”是马克思与弗洛姆宗教思想的共同价值追求。强调从“他治”走向“自治”的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无疑对弗洛姆宗教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使个体心理层面的精神分析获得了宏观社会层面的解释力。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框架内,弗洛姆将“社会性格”作为中介概念引入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的互动机理之中,借此展开对经济形态决定之下的宗教形态的剖析与批判:“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要根据经济条件对力比多骚动的影响来解释人们共同具有的、与社会有关的心理的态势和意识形态——特别是他们的无意识根源。”[4]在他看来,社会经济形态与人的“力比多结构”相互交织作用,共同塑造了人的社会性格,社会性格又决定了包含宗教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异化了的宗教顺应了异化了的社会性格结构,使宗教立场成为人格结构的一个方面。宗教教义的发展绝非单纯的内在心理冲突的结果,而是经济、政治等外在利益冲突的表达。
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其社会心理学的宏观框架,它使弗洛姆将人视为社会的现实的人,从具体社会的经济文化结构来理解人的现实。这样,弗洛姆对人性的理解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抽象的人性论的桎梏,关注现实的具体的人。“宗教异化”根源于哪些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因素,人本主义宗教的建构需要依靠哪些现实的经济物质条件变革等等,弗洛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式显然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在某个特定时刻占支配地位的需求的内容和范围都应根据社会经济状况对意识形态的群体的本能结构发生的影响加以解释。”[5]然而,由于弗洛姆的“宗教异化”与社会批判理论对人的心理因素进行了过分侧重的强调,因而最终未能将历史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导致了其变革手段的软弱无力。
四、总结
弗洛姆的宗教理论借助了马克思的批判手段,也抓住了马克思的人学逻辑,但精神分析的理论视角最终促使其生成了心理主义的偏执,失去了“武器的批判”的能力。他批判了种种有神或无神形式的权威崇拜,批判了异化宗教对人的压迫与奴役,但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加速宗教的消亡,而是要在改变现代人的异化性格结构的基础上寻求一种合乎人性的宗教,满足人性中对宗教的“天然需求”。因此,虽然弗洛姆反复称自己为无神论者,但他的宗教感情却在客观上容易促使其视野中的异化宗教披上人道主义的外衣而获得更顽强的生命力,继续沦为部分教会组织与特权阶层奴役人的工具,即使其初心并非如此。弗洛姆的宗教理论虽有独特的思想魅力,但最终并未达到马克思的高度。
注释: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163.
[2]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9:4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4]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1.
[5]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