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精神 薪火相传

来源 :世纪桥·纪实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5月19日,由共青团哈尔滨师范大学委员会、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共同举办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分队成立大会暨授旗仪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举行。
  抗联老战士李敏、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为正、哈师大团委和文学院有关领导及抗联战士后代出席了本次活动。
  李敏以亲身经历带大家回顾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抗日联军坚持抗战,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日伪反动统治。抗日联军共歼灭日寇18万人,牵制日伪军人数达100万余。抗日联军在东北战场上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抗日过程中抗日联军,形成了宝贵的抗联精神。抗联精神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勇于为民族独立、国家振兴奉献青春和力量的崇高精神,是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肩负起继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使命。这不仅对当代大学生了解历史、继承革命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更好的传承抗联精神,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申请成立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分队。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为文学院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分队授旗,青年学子宣誓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奋斗终生,让抗联精神薪火相传。李敏将现场创作的“抗联文艺军校园第一支”和“愿抗联文艺宣传大旗永远在校园飘扬”两幅题字赠予哈师大团委和文学院。团委和文学院领导向东北抗联精神宣传赠送了“抗联精神,薪火相传”的锦旗。
  授旗仪式之后,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还组织了《抗战精神颂》文艺演出,重现了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给学子们以深深的震撼。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分队成立,青年队员们接过抗联老战士的重托,他们肩负着让更多人了解并发扬抗联精神的光辉而神圣的使命。
  东北抗联精神激励黑土地上的东北人民顽强拼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必将激励更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更多伟大贡献。
  东北抗联精神光辉而伟大,抗联精神之火传承不息。□
其他文献
毛泽东作为我们党的领袖,日理万机,工作非常繁忙。但不管多么繁忙,他的心里总是牵挂着人民群众,尤其是在延安期间,无论是住在杨家岭、枣园,还是王家坪,他都时刻注意密切联系群众,逢年过节总是将左邻右舍的老乡们请来一起欢度佳节。在枣园期间,他不仅亲自为老人家祝寿,而且还主动到乡里为群众拜年。毛泽东与当地的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给我们留下了向群众拜年的故事。    (一)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不管工作多
期刊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确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篇彪炳史册的光辉文献。  70年来,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感召下,与时代同进步
期刊
毛泽东对孙中山的持久敬重和深厚的情感,堪称世纪佳话。    尊崇孙中山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距家50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半年后,进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在长沙,毛泽东第一次看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立报》,他由此知道了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并为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所深深吸引,所以,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民立报》,并成为它的忠实而热心的读者,接触到许多革
期刊
原北满临时省委书记、抗联第三路军政治委员冯仲云曾深情地说:“宋喜斌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很英勇、很顽强、应该很好的纪念他。”[1]  宋喜斌,1911年生,辽宁省宽甸县人,后移居汤原县,并加入了汤原县狩猎队。由于常年在山里打猎,他不仅锻炼出了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性格,而且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弹无虚发,是汤原县著名的炮手,  后来,狩猎队改为汤原县山林自卫团,宋喜斌的把兄弟于祯(人称“四炮”)为团长,宋
期刊
张锡武,1899年生,黑龙江省望奎县正白旗屯人。青年时投身绿林,报号“天照应”,后被招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黑龙江军骑兵第二旅任排长。参加了著名的江桥抗战,因在三间房战斗和撤离省城战斗中立下大功而被破格晋升为新编旅旅长。  1932年3月初,在马占山就任黑龙江省伪省长后,张锡武愤然脱离马占山部,率所部冲出省城,开往兰西、青冈等地,将部队改为黑龙江民众自卫军,自任司令,继续高举抗日旗帜进行抗
期刊
周恩来虽然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但他把千千万万的儿童当做自己的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长大接班  1928年,召开了党的“六大”,周恩来当选为中央组织部长和军委书记。不久,恽代英、沈葆英夫妇也调来上海,在周恩来部门工作,不久他们添了一个小男孩,取名恽希仲。小希仲总是笑眯眯的,同志们高兴地叫他“小乐天”。周恩来每次见到孩子时,总是叫他“小代”。有一回,周恩来抱起孩子说:“小代啊,快点长大吧
期刊
1975年8月,时任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副书记、齐齐哈尔钢厂副书记的王百得接到上级通知:陈云要来北钢(建厂至文革期间叫北满钢厂,文革后期一度叫齐齐哈尔钢厂,改革开放企业重组后叫北满特钢公司,但人们一直习惯叫它“北钢”)小住几天。  在“文革”时期,林、江反党集团出于政治需要给许多老一代革命家脸上抹了不少黑。陈云曾一度“靠边站”,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化工石油机械厂“蹲
期刊
1988年6月11日,汤原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县城东门外发现一块长105.7厘米、宽35厘米、厚10厘米花岗岩石碑,经鉴定是日伪“忠灵塔”残碑(在日伪统治时期,汤原县城东门外铁道西侧的土丘上有一座日伪“忠灵塔”,1945年8月被苏联红军炸毁)。“忠灵塔”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实行思想麻醉和精神奴役的工具,是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的,它带有浓厚的奴化色彩,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
期刊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一步步逼进东北大地,不愿甘当亡国奴的无数仁人志士和中华儿女奋起反抗,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创造出永恒不朽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篇章!中共地下党的杰出领导人、东北抗联创建者之一的潘庆由,就是一位值得我们后人深切缅怀的革命烈士!  绥宁地下工作的开拓者  潘庆由,原名李起东,曾化名潘向允等,1891年出生于吉
期刊
东风基地,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组建于1958年,是我国组建最早的导弹与卫星发射基地,1960年因发射我国第一枚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而被外界称为东风基地。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编制体制大调整,这里完成了导弹试验的使命,全面转向卫星和飞船的发射,并对外开放,名称随即被确定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周恩来特别关心东风基地建设:他特批将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剩余材料拉来,建设礼堂;他亲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