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童话创作模式对哥特小说的影响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sdfdf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哥特小说的特点,分析了哥特小说与童话创作在创作主题、人物设置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共同特征,揭示了童话创作模式对哥特小说的重要影响,进一步了挖掘哥特小说的主题内涵和创作模式。
  关键词:哥特小说 童话 童话创作模式
  一、引言
  哥特小说起源于英国18世纪末的一种小说类型。哥特(Goth)一词原指5世纪东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部落,后来被指称一种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其表现符号是拥有高耸的尖顶、阴森的地道和黑暗的密室,通常被认为是恐怖、神秘、野蛮的象征。十八世纪末,哥特小说的开山之作——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横空出世,代表着一个浪漫主义流派的诞生。这类小说常以古堡、废墟、教堂为背景,内容多描写复仇暴力,伴随着一系列超自然的灵异现象,把奇特的想象、阴森的气氛和童话中的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哥特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与欧洲中世纪的行吟诗歌、西方文明之初的神话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哥特小说中的某些文学形象与之前的西方文学流派中的文学形象有着一脉相承的相似性,爱尔兰神话中的吃人少女、《格林童话》中的女巫、18世纪哥特小说《僧侣》中的主人公被认为是同一个人物,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荣格定义为 “原型”(archetype),即“无数同类的经验在心理上的残留物”,人类的共同心理经验导致了文学作品在创作主题和意象上的遗传性,而童话的创作模式、主题内涵对哥特小说有着重要影响。
  二、哥特小说的特点及研究
  哥特一词在英语中主要有野蛮、中世纪和超自然三种含义。以哥特为背景题材创作的小说具有的特征往往包括哥特城堡、恐怖情节、天使般脆弱的女主角、恶魔及男主的对立与冲突等。它侧重把现实情境和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描写,突出恐惧、阴森、仇恨等心理和环境描写。因哥特小说的题材渲染恐怖和暴力,其主题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宗教的邪恶,探索了人性的黑暗面,并存在着非理性的超自然因素,因此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小说。
  哥特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很多文学评论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从原先的精神分析到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之外,又增添了“女性哥特”“男性哥特”“殖民哥特”“帝国哥特”和“维多利亚哥特”等话题。
  19世纪初英国文学批评家威廉?赫士列特认为拉德克利夫的作品在恐怖想象的描写方面,英国的女同胞中无人能与她相匹敌。对于刘易斯,赫士列特认为他是继拉德克利夫之后“这种使人打颤的艺术大师”,他在“情况与人物的刻画上是完全新颖的”,而且“有一种浪漫而快乐的和谐”。赫士列特肯定了哥特小说家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奇想与抒情。自赫士列特到20世纪80年代前,哥特小说的研究领域呈现的状态是研究不足、评价不高,但其中也不乏简约客观的评价,如阿尼克斯特在《英国文学史纲》中敏锐地看到了哥特小说的价值和影响,他说哥特小说“采用不合理的怪诞形式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纠缠不清的复杂现实”。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领域对哥特小说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并逐渐走向深入,其评论几乎涵盖了哥特小说的所有经典的甚至鲜为人知的作品,评论方法也涉及宗教政治、弗洛伊德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
  哥特式小说的研究类型很丰富,但把它与童话相近似的创作模式相结合进行研究却不多见,童话元素寄生于神话、传说、寓言等题材之中,它并非儿童创作,最初也并不是为儿童而作。童话首先是一种成人叙述,正如赵景深先生在《童话学ABC》一书中所言,童话是“原始的文学,与小说有同样的组织,也含有有趣的情节”。当代学者韦苇在《世界童话史》中对童话做了如下界定:“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的存在的荒诞性与真实性和谐统一的奇妙故事,是特别容易被儿童接受的,具有历史和人类共享性的文学样式之一。”
  由此可见,童话反映了人类童年的天真和原始思维,是浪漫主义者叙述策略的间接产物。它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体现着不同社会阶层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它作为哥特小说的原型体验,有着相似的叙述模式和题材审美。某种意义上,哥特小说承袭了童话的主题内涵和创作模式。
  三、童话模式对哥特小说的影响
  哥特式小说与童话一样,都具有特有的超现实的艺术魅力。哥特小说的创作模式从某种层面上与童话一脉相承,受到了童话创作模式的重要影响。它们都源于丰富的民间故事传说,也有着很多超现实的描写。
  首先,哥特人数百年的民族迁移史和斗争史创作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这为哥特小说提供了许多创作灵感和原始素材。虽然哥特小说更加强化个人直觉和心理描写以及象征意义的挖掘,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哥特小说的创作素材和模式很多都来源于童话。比如英雄史诗《贝奥武夫》里滋生的“英雄”“怪物”,《浮士德》中出现的浮士德和魔鬼订交的传说,都为哥特小说家提供了艺术想象、素材及灵感。
  其次,哥特小说的主题人物设置与童话类似,通常都有三种类型人物:一是暴君恶棍,童话中则反映为恶龙或怪兽;二是英雄勇士,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三是柔弱美丽的少女,扮演着被拯救者,且往往是女性。哥特小说往往通过邪恶的素材、正面力量与超自然的邪恶力量的斗争来展现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冲突。这和童话的立意和主题也有着近似性。
  其三,哥特小说和童话共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都包涵大量的幻想性和超自然力量等非理性因素。尽管童话作为小说的最初形式,语言结构都比较短小粗略,但它与哥特小说的许多表现手法和描写对象都是一脉相承的。哥特小说家威廉?贝克福特在其成名作《瓦塞克》中,虚构了一个完全幻想的世界。在这里“充满了洞穴和深渊中的大火,飞舞的地府精灵,变为美女的魔鬼,遍地乱滚的肉球等哥特式因素”,东方神话传说与鬼怪故事相结合。显而易见,魔鬼、精灵、幻术都是童话的典型代表特征。
  最后,哥特小说某种意义上都具备着童话化内涵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多元综合的,道德感、解救灰姑娘、善恶角逐等话语主题在不同作家的作品中都曾出现,比如典型的哥特小说《瓦塞克》《贝奥武夫》无不体现着童话化内涵。善与恶、美与丑等“二元对立”式道德价值评判主题在哥特小说家的笔下屡见不鲜,超自然的鬼怪故事回荡着哥特式小说的阴魂,而爱的主题在哥特小说和童话中获得了升华和永恒。
  四、结语
  哥特小说作为浪漫主义的一个特殊流派,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在18世纪理性主义如日中天的英国文学界处于边缘化的境地。19世纪20年代,哥特小说的中心转移至美国,哥特小说的叛逆和颠覆性和美国在陌生环境中不断冒险、冲突并征服的美国历史存在相似性,因此在美国的发展有了有利的土壤,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哥特小说和科幻影视的结合使其有了新一轮的发展高峰,也引起了学界对哥特小说研究的高潮。
  国内对哥特小说的译介和研究比起西方文学界尤其显得滞后。一方面,从现有的相关论文和著作来看,哥特小说的研究停留在概说性质的比较多,缺乏具体深入的角度剖析和审美分析。另一方面,国内学界对哥特小说的创作内涵和模式研究的涉及不多,往往一笔带过且主题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解析哥特小说的童话创作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哥特小说的主题内涵和思想道德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Ann Radcliff.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
  [2]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赵景深.童话学ABC[M].上海:上海书店,1990.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解析哥特小说的童话创作模式”(项目编号:13q404)。
  (作者简介:邹霞,女,硕士,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及教学)
其他文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记得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记忆的力量虽不及时间消磨的力量,但我却深深地记住了这件事,因为它是一个警钟。  那一天,我家搬到了一个新地方,我对这个新世界充满了好奇。突然,从院子外传来了一声问候:“哦,你是新来的吧,没见过你呢!来和我们玩吧。”我正好想出去玩玩呢,所以也没跟妈妈说一声就走了。我走得很急,毫无顾忌,好像前面有个怪物在吸引着我。那个小朋友很可爱,很热情,
中宣部常务尉部长徐光春去年10月4日在第二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专栏(节目)颁奖会上,就如何学习、宣传和贯彻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杜时的重要讲话作了详细阐述。徐光春说,
该文建立了乙烯裂解炉智能集成优化系统,该系统以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优手段,以专家系统进行优化结果诊断。示例表明:利用该智能集成优化系统可对乙烯裂解炉进行工艺优化,获得较优的
针对前向神经网络,提出利用复合遗传算法进行可调参数优化的学习算法。该方法可以减少学习算法的理论分析难度,提高学习效率,算例表明,该方法算法可行,结果正确。
会议
该文针对具有可微作用函数的大规模前向神经网络,提出一种容错分析的方法。文中首先建立了前向神经网络的随机故障模型。然后根据各层神经元的不同故障特点,给出相应的容错分析
摘要:纳兰性德的一生充满波澜,出身于富贵的家庭,但他深隐的失落,胸中郁积的沉闷,爱情的情深不寿,官宦人家的桎梏,父亲明珠的无形束缚……他所承受的不曾比失意文人少。本文通过诗经内的蒹葭以及桃夭等诗词透露出纳兰性德的情感生涯,纳兰性德的文句是灵动的,从他的字字珠华的诗词中可以看出这位浊世翩翩佳公子,就这样日益消瘦在红尘往事里,只留下饮水词供我们品读他的心事。  关键词:惆怅 失意 桎梏  在政途不畅意
摘要:荡秋千原是清明、寒食的节日活动,但到了宋朝,它已经与清明、寒食节相脱离而逐渐大众化,成为闺中女子的主要娱乐方式,其架设场所也变成了普通人家的庭院。在宋词中,女子打秋千或是以其轻盈摆动之姿展现豆蔻少女的青春与活力,或是寄托其相思与愁怨,感叹命运悲苦。因而宋词中的“秋千”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游戏秋千,更是文学中的意象秋千。  关键词:宋词 秋千 女性 审美  荡秋千是我国传统的寒食、清明等节日的
该文给出了一种由前向小角散射光谱反演颗粒尺寸分布的非线性规划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靠和有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