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述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2+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设计,实践内容和存在的不足。
“EDC——2+1+1”模式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近几年,我们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初步建立了专业“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简述
E、D、C分别代表道德(Ethic)、踏实(Dependable)、专注(Concentrate),即在进行“2+1+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修养、踏实的工作作风、专注的科学精神品质培养。
“2+1+1”模式即“2年基础理论和软件设计技术基础教学+1年综合性设计能力培养+1年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二、“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培养目标。培养人格素养高,能够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与管理部门从事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研发的应用型人才。
2.知识结构。具有通识知识、学科知识、条件知识、实践性知识。
3.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实际领域;能进行算法分析、设计和相关应用软件开发;有较强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
4.素质结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较强的专业素养、良好的文化修养。
5.课程体系。我们把课程体系分为5种类型:素质拓展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实践类课程。“素养+基础+理论+技能+实践环节”构成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把各类课程按课程性质融入“2+1+1”培养模式中。
三、“EDC—2+1+1”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体系改革
1.建立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课程分为五种类型,课程体系承前启后,避免了课程模块教学的独立性和脱节性。
2.实行了“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体系。即在学习的各阶段都设计了理论课和实践课,除毕业实习外,在每学期都专门安排了两周课程设计课,实现了数学、信息学科与计算机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理论课由多到少,实践课由少到多。
3.设计了“信息、软件工程类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和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设计了“信息、软件工程类课程体系”,并把它贯穿到了各课程类型板块中。
4.增加了实践课程时间。为了更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多的接触实际,在每学期的课程设计中我们增加了两周课程设计课,毕业实习由两个月增加到四个月。通过实践检验效果较好。
5.调整了素质拓展课程。按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素质拓展类课程中我们增加了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
6.不断更新课程和课程内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更新快,我们注意使用新教材,经常深入企业,根据企业最新需求,增加部分课程。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采用“软件项目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为了克服传统教学对于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之间衔接脱节的教学弊端,我们在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构建了“软件项目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方法和环境对课程教学实行分阶段与综合性模拟教学。
2.将“编程语言教学”融合到“软件项目的架构开发教学”之中。在课程教学安排中,我们把“编程语言”类课程和“数据库类”课程进行整合,改革成“C/S架构网络编程基础”“WEB技术原理与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开发基础”三门课程。通过实现不同软件项目的架构的开发来讲解语言和数据库开发技术。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按课程类型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近年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新路子。进行了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的尝试和研究。在教学手段上,网络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相辅相成,一些课程建设成网络化教学平台。
(三)毕业设计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毕业设计要求每个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相对完整和独立,且来源实际。即使由于工作量和难度的关系,必须由几个同学共同来完成同一项目,也要尽可能将项目切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项目,或安排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某些必须的又难切分的过程。
(四)EDC品质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对学生进行“2+1+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踏实的工作作风、专注的科学精神。我们通过对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课上严格要求学生,提高学业标准,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参加各种竞赛、参与教师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研究、定期邀请软件企业技术人员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专注的科学精神。
四、“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施“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还存在很多不足。
1.有软件开发背景的教师少。专业任课教师大多都没有真正地接触过实际软开发,缺乏必要的实践背景,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因此,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应起到的指导作用,工程实践的效果不够理想。
2、合适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艰难。由于体制及专业与社会还缺乏广泛联系等原因,企业对专业支持度小。虽然我们通过努力,实习点基本建设在珠三角地区,但实习点还不能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再加实习时间增加,实习经费紧张,我们也不能给实习单位提供一定的实习补偿,使实习点建设有一定困难。
3.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尽科学、合理。课程体系设计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及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认识不够深刻,按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2004开始进行了“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我们的研究课题也于2008年获国家级立项。然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改革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使这一教育模式趋于科学、有实效。
“EDC——2+1+1”模式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近几年,我们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初步建立了专业“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简述
E、D、C分别代表道德(Ethic)、踏实(Dependable)、专注(Concentrate),即在进行“2+1+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修养、踏实的工作作风、专注的科学精神品质培养。
“2+1+1”模式即“2年基础理论和软件设计技术基础教学+1年综合性设计能力培养+1年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二、“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培养目标。培养人格素养高,能够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与管理部门从事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研发的应用型人才。
2.知识结构。具有通识知识、学科知识、条件知识、实践性知识。
3.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实际领域;能进行算法分析、设计和相关应用软件开发;有较强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
4.素质结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较强的专业素养、良好的文化修养。
5.课程体系。我们把课程体系分为5种类型:素质拓展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实践类课程。“素养+基础+理论+技能+实践环节”构成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把各类课程按课程性质融入“2+1+1”培养模式中。
三、“EDC—2+1+1”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体系改革
1.建立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课程分为五种类型,课程体系承前启后,避免了课程模块教学的独立性和脱节性。
2.实行了“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体系。即在学习的各阶段都设计了理论课和实践课,除毕业实习外,在每学期都专门安排了两周课程设计课,实现了数学、信息学科与计算机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理论课由多到少,实践课由少到多。
3.设计了“信息、软件工程类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和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设计了“信息、软件工程类课程体系”,并把它贯穿到了各课程类型板块中。
4.增加了实践课程时间。为了更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多的接触实际,在每学期的课程设计中我们增加了两周课程设计课,毕业实习由两个月增加到四个月。通过实践检验效果较好。
5.调整了素质拓展课程。按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素质拓展类课程中我们增加了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
6.不断更新课程和课程内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更新快,我们注意使用新教材,经常深入企业,根据企业最新需求,增加部分课程。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采用“软件项目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为了克服传统教学对于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之间衔接脱节的教学弊端,我们在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构建了“软件项目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方法和环境对课程教学实行分阶段与综合性模拟教学。
2.将“编程语言教学”融合到“软件项目的架构开发教学”之中。在课程教学安排中,我们把“编程语言”类课程和“数据库类”课程进行整合,改革成“C/S架构网络编程基础”“WEB技术原理与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开发基础”三门课程。通过实现不同软件项目的架构的开发来讲解语言和数据库开发技术。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按课程类型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近年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新路子。进行了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的尝试和研究。在教学手段上,网络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相辅相成,一些课程建设成网络化教学平台。
(三)毕业设计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毕业设计要求每个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相对完整和独立,且来源实际。即使由于工作量和难度的关系,必须由几个同学共同来完成同一项目,也要尽可能将项目切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项目,或安排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某些必须的又难切分的过程。
(四)EDC品质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对学生进行“2+1+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踏实的工作作风、专注的科学精神。我们通过对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课上严格要求学生,提高学业标准,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参加各种竞赛、参与教师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研究、定期邀请软件企业技术人员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专注的科学精神。
四、“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施“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还存在很多不足。
1.有软件开发背景的教师少。专业任课教师大多都没有真正地接触过实际软开发,缺乏必要的实践背景,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因此,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应起到的指导作用,工程实践的效果不够理想。
2、合适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艰难。由于体制及专业与社会还缺乏广泛联系等原因,企业对专业支持度小。虽然我们通过努力,实习点基本建设在珠三角地区,但实习点还不能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再加实习时间增加,实习经费紧张,我们也不能给实习单位提供一定的实习补偿,使实习点建设有一定困难。
3.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尽科学、合理。课程体系设计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及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认识不够深刻,按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2004开始进行了“EDC—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我们的研究课题也于2008年获国家级立项。然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改革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使这一教育模式趋于科学、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