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环境监测的内涵出发,分析了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目的,进而探讨了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技术 发展
一、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指的是间断或者连续的对环境污染物浓度进行测定,分析其变化情况对环境產生的影响。环境监测作为环境分析的基础,能够对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环境监测的过程如下:现场环境调查、环境监测设计、采集环境样本、对样本进行分析、经过数据处理,进而得出综合评价。
从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环境监测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快速发展。因此,环境监测的范围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在环境监测的认识上,可以从环境监测的对象、目的进行说明。
1.对象分析
从监测介质对象来看,环境监测的对象可以分为水质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固体废弃物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热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等。
2.目的分析
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出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污染源控制、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污染物及污染物浓度进行空间和时间追踪,从而掌握污染物来源、迁移、扩散、转化、反应情况,了解污染物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进行预报和防治。二是对环境质量的历史情况进行分析,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发展规律,积累环境监测经验,为环境执法监督部门提供依据。三是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结合环境变化情况及监测技术发展情况,不断创新监测方法,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保障。
二、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1.环境监测的发展情况
从环境监测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即被动监测阶段,主要对具有代表性的污染事故进行调查监测,监测技术的发展比较落后。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即主动监测阶段,国家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法规也不断完善,企业污染控制也更加严格,区域污染监测也不断形成。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即污染防治阶段。在这一阶段,自动监测系统已基本建成,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环境监测的目标应实现“县县监测”,这就表明环境监测的范围应大大提高。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在环境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我国也应从国情出发,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1我国应加强包括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在内的重工业污染源进行采样分析和监测,将有机污染物质监控作为我国环境监测的主要分析项目。
1.2应加强对有毒有害污染源种类的筛选及监测技术研发。根据污染源种类,我国将加强对农药、化工、钢铁、医药、电子、有机材料、轻工、焦化等行业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筛选、采样和分析。
1.3应加强突发性的事故进行监测,建立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突发性污染事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在事故发生的最短时间内,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尽快处理污染事故。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表明,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监管和环境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技术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监测网络系统,酸雨监测站、水质监测站、空气质量监测站也相继建成。监测技术也从经典化学分析朝着仪器分析方向发展,各种高精度分析仪器也相继研制成功,自动化操作逐渐取代了手工操作,如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在监测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大气质量监测的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监测的效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研发快速、高效的监测技术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水利系统保护中,由于有机污染物监测工作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需要加大监测技术的研发。
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在环境监测方面,由原来的污染物成分分析向化学形态分析发展。形态分析为化学分析的重要分支,主要包括化学形态分析、物理形态分析两种。化学形态不同,生物体可利用性会有很大差异。由于形态分析是一种超痕量分析,因而对灵敏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形态分析中,应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取样过程中,都应保证元素的固有形态。目前,形态分析方法主要有电分析法、多种技术联用、色谱法、光谱法。其中,电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包括溶出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极谱法、离子选择性电位分析等方法。溶出伏安法由于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工作电极比较多样,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方法。电子计算机化和仪器联合使用也逐渐形成,在联合技术中,一般将高灵敏度检测技术和高选择性分离技术结合起来,如元素选择与液相色谱联用,能够对复杂的混合物进行鉴定和分离,也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分析方法。
从我国环境保护的情况来看,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制定的环境标准在410项以上,包括了大气、辐射、噪声、土壤、水质、农药、固体废弃物等领域,也开始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质量日报、预报监测。同时,污染物质量控制、污染源监测、污染治理效果监测等也逐渐发展起来。
三、结束语
环境检监测作为环境分析的基础性工作,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环境监测也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各种高精度的监测设备的采用,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环境监测通过环境数据的采集,能够满足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要求,为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晓斌.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67.
[2]徐丽.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z1):115-118.
[3]高华,杜艳雷.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1,(15):154-154.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技术 发展
一、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指的是间断或者连续的对环境污染物浓度进行测定,分析其变化情况对环境產生的影响。环境监测作为环境分析的基础,能够对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环境监测的过程如下:现场环境调查、环境监测设计、采集环境样本、对样本进行分析、经过数据处理,进而得出综合评价。
从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环境监测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快速发展。因此,环境监测的范围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在环境监测的认识上,可以从环境监测的对象、目的进行说明。
1.对象分析
从监测介质对象来看,环境监测的对象可以分为水质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固体废弃物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热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等。
2.目的分析
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出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污染源控制、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污染物及污染物浓度进行空间和时间追踪,从而掌握污染物来源、迁移、扩散、转化、反应情况,了解污染物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进行预报和防治。二是对环境质量的历史情况进行分析,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发展规律,积累环境监测经验,为环境执法监督部门提供依据。三是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结合环境变化情况及监测技术发展情况,不断创新监测方法,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保障。
二、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1.环境监测的发展情况
从环境监测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即被动监测阶段,主要对具有代表性的污染事故进行调查监测,监测技术的发展比较落后。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即主动监测阶段,国家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法规也不断完善,企业污染控制也更加严格,区域污染监测也不断形成。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即污染防治阶段。在这一阶段,自动监测系统已基本建成,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环境监测的目标应实现“县县监测”,这就表明环境监测的范围应大大提高。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在环境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我国也应从国情出发,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1我国应加强包括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在内的重工业污染源进行采样分析和监测,将有机污染物质监控作为我国环境监测的主要分析项目。
1.2应加强对有毒有害污染源种类的筛选及监测技术研发。根据污染源种类,我国将加强对农药、化工、钢铁、医药、电子、有机材料、轻工、焦化等行业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筛选、采样和分析。
1.3应加强突发性的事故进行监测,建立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突发性污染事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在事故发生的最短时间内,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尽快处理污染事故。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表明,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监管和环境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技术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监测网络系统,酸雨监测站、水质监测站、空气质量监测站也相继建成。监测技术也从经典化学分析朝着仪器分析方向发展,各种高精度分析仪器也相继研制成功,自动化操作逐渐取代了手工操作,如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在监测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大气质量监测的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监测的效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研发快速、高效的监测技术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水利系统保护中,由于有机污染物监测工作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需要加大监测技术的研发。
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在环境监测方面,由原来的污染物成分分析向化学形态分析发展。形态分析为化学分析的重要分支,主要包括化学形态分析、物理形态分析两种。化学形态不同,生物体可利用性会有很大差异。由于形态分析是一种超痕量分析,因而对灵敏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形态分析中,应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取样过程中,都应保证元素的固有形态。目前,形态分析方法主要有电分析法、多种技术联用、色谱法、光谱法。其中,电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包括溶出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极谱法、离子选择性电位分析等方法。溶出伏安法由于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工作电极比较多样,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方法。电子计算机化和仪器联合使用也逐渐形成,在联合技术中,一般将高灵敏度检测技术和高选择性分离技术结合起来,如元素选择与液相色谱联用,能够对复杂的混合物进行鉴定和分离,也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分析方法。
从我国环境保护的情况来看,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制定的环境标准在410项以上,包括了大气、辐射、噪声、土壤、水质、农药、固体废弃物等领域,也开始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质量日报、预报监测。同时,污染物质量控制、污染源监测、污染治理效果监测等也逐渐发展起来。
三、结束语
环境检监测作为环境分析的基础性工作,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环境监测也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各种高精度的监测设备的采用,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环境监测通过环境数据的采集,能够满足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要求,为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晓斌.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67.
[2]徐丽.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z1):115-118.
[3]高华,杜艳雷.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1,(15):1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