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稠油断块地质情况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某稠油断块开采阶段后期产量下降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技术,在现场实施应用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研究
1 油藏基本情况
本断块是一个层状中高渗透砂岩边底水稠油藏,含油面积9.0km2,上报地质储量5697×104t。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是两套中~厚互层状的湖盆扇三角洲沉积。可分为以辫状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边心滩为主的七种沉积微相。岩性以砂砾岩、中细砂岩为主。沉积呈正韵律。储层物性较好,泥质胶结成岩性较差。孔隙度27.9~30.2%,渗透率1.121~0.753μm2。储层孔隙结构为中孔中等连通型孔隙结构类型的储层。断块油层发育,含油井段长达150~250m,全块平均有效厚度34.2 m,属普通稠油类;而兴隆台油层地下原油粘度仅为300~600mPa.s,属中质稠油,常规开采有一定产能。
2 该断块吞吐后期产量下降原因分析
该断块自2000年达到最高产量146.5×104t后,年产油呈直线下降趋势,到2010年,年产量下降至58.9×104 t,平均每年减少10.95×104 t。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①断块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油层渗透率级差都在5000以上,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后,先进入高渗透层,同时由于蒸汽的密度小,蒸汽将向油层顶部超覆,出现油层加热不均。②地层压力下降,稠油蒸汽吞吐是一种降压开采的采油方式,随着周期的增加,地层压力不断下降,造成油井生产压差下降,对油的举升能力下降,油井产量低,周期短,油汽比下降。目前稠油区块地层压力水平在4MPa以下,局部地区地层压力已下降到2MPa,造成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加。③边底水内侵。油吞吐井一旦有地层水侵入,注汽就达不到预计的效果。这主要是注汽时由于水的流动阻力小,热焓大,大量的热能被水吸收,生产时,由于水的粘度比油的粘度小,又抑制了油的流动[1]。
3 蒸汽吞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实施效果
该区块目前已经处于蒸汽吞吐开发后期,油藏面临着在纵向上和平面上水侵严重、部分次级断块低产低压等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实施加密调整提高油藏在平面上的动用程度;井间换层、分注等技术解决纵向上油层动用程度不均的问题;同时运用大位移侧钻实现重水淹区剩余油挖潜,这些技术方法的应用延缓了区块的开发递减,使蒸汽吞吐中后期的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1平面上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
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断块于楼油层的加热半径40m左右,泄油半径56m;兴隆台油层加热半径为55m,泄油半径为70m以上。应用四维地震对加热半径的监测显示:兴隆台油层的加热半径为61m。因此根据油藏井网的实际与理论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对油藏整体调整部署、分批加密实施。
第一次全面加密调整。将167m×167m正方形井网加密成118 m×118m正方形井网。部署各类井547口,完钻511口,投产501口,平均单井日产油12.9t,建产能182.8×104t。加密后井网控制面积从不足5.0km2提高到7.8km2,井网控制储量从3400×104t提高到5577×104t。
第二次加密调整。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期进行了2个井组的83m井距加密热采试验,取得了初期日产油17t/d,周期产油2408t的好效果。为此开展了二次加密调整。部署开发井146口,平均单井日产油11t/d。
3.2纵向上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
井间换层方法。断块发育四套含油层系,且开发初期采取了同井场分四套层系布井方式进行开发,这给井间换层的措施实施带来了有利条件。井间换层措施的实施是在不同层系油井之间互相换目的层采油,而不打乱原层系开采系统,以解决井况差、剖面出油不均和油井高含水等问题,达到提高油井利用率和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改善吞吐效果的一种非常规措施手段。共实施井间换层91对,换层117口,累积增产原油18.03×104t。
细分采油方法。油井射孔厚度及渗透率级差是导致纵向上油层出力不均匀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混射以及由于厚度过大造成的层间干扰,提高纵向上油层动用程度,采取上下分采。斷块共实施细分采油56井次,累积增油9.2×104t
3.3创新思路,利用大位移侧钻实现稠油重水淹区挖潜
通过对各种监测资料、侧钻井及新井电测解释资料的综合研究,锦45块的水侵主要以指状、舌状为主,而水线的宽度在30m以下,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施了在重水淹区应用位移大于35m的侧钻井技术,共实施8口井,解释水淹层厚度占总厚度的18.6%,比常规侧钻井低15.6%,目前大位移侧钻井日产油63.4t/d,含水仅68%,仍比水淹区平均含水低21%,年增油2256t,累增油7098t。
3.4组合式吞吐方法
随着井网的不断加密调整,汽窜现象越来越严重,油井汽窜已成为目前影响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索有效控制汽窜途径,减少热能和原油产量损失,提高蒸汽热能利用率,开展了蒸汽吞吐汽窜防治的研究,旨在通过汽窜现象的研究及现场实验探索稠油油藏开采中后期防治汽窜的有效途径,最后摸索总结出关闭汽窜井、同注同采与调剖注汽相结合的综合配套防汽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累积实施措施177井次,累积当年增油1.6×104t。
调剖注汽。封窜性调剖利用封堵剂来封堵高渗透地层的咽喉地带,增加流动通道的阻力,降低渗透率大流动阻力小方向的注汽量,迫使注入的蒸汽进入未动用的低温油层,使油层在纵向上或平面内动用程度均匀。现场上应用较多的是用无机颗粒型堵剂进行封堵,该方法对地层有污染,基本上不能解堵,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高温泡沫调剖,利用泡沫在地层孔隙中形成贾敏效应来封堵汽窜层。近两年共实施23井次,减少汽窜18井次,其中见效增油14井次,累计增油4329t,起到很好的效果[3]。
4 结论
(1)依据油藏特征和开发特点,分析制约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后期区块措施调控提供了方向。
(2)实施相应的配套技术和措施调控手段,是改善稠油区块蒸汽吞吐后期开发效果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锐.稠油热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3.
[2]刘文章.中国稠油热采现状及发展前景[J].世界石油工业,1998,14(5):15~18.
[3]吴奇,张义堂,任芳祥,等.国际稠油开采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36~44.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研究
1 油藏基本情况
本断块是一个层状中高渗透砂岩边底水稠油藏,含油面积9.0km2,上报地质储量5697×104t。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是两套中~厚互层状的湖盆扇三角洲沉积。可分为以辫状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边心滩为主的七种沉积微相。岩性以砂砾岩、中细砂岩为主。沉积呈正韵律。储层物性较好,泥质胶结成岩性较差。孔隙度27.9~30.2%,渗透率1.121~0.753μm2。储层孔隙结构为中孔中等连通型孔隙结构类型的储层。断块油层发育,含油井段长达150~250m,全块平均有效厚度34.2 m,属普通稠油类;而兴隆台油层地下原油粘度仅为300~600mPa.s,属中质稠油,常规开采有一定产能。
2 该断块吞吐后期产量下降原因分析
该断块自2000年达到最高产量146.5×104t后,年产油呈直线下降趋势,到2010年,年产量下降至58.9×104 t,平均每年减少10.95×104 t。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①断块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油层渗透率级差都在5000以上,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后,先进入高渗透层,同时由于蒸汽的密度小,蒸汽将向油层顶部超覆,出现油层加热不均。②地层压力下降,稠油蒸汽吞吐是一种降压开采的采油方式,随着周期的增加,地层压力不断下降,造成油井生产压差下降,对油的举升能力下降,油井产量低,周期短,油汽比下降。目前稠油区块地层压力水平在4MPa以下,局部地区地层压力已下降到2MPa,造成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加。③边底水内侵。油吞吐井一旦有地层水侵入,注汽就达不到预计的效果。这主要是注汽时由于水的流动阻力小,热焓大,大量的热能被水吸收,生产时,由于水的粘度比油的粘度小,又抑制了油的流动[1]。
3 蒸汽吞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实施效果
该区块目前已经处于蒸汽吞吐开发后期,油藏面临着在纵向上和平面上水侵严重、部分次级断块低产低压等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实施加密调整提高油藏在平面上的动用程度;井间换层、分注等技术解决纵向上油层动用程度不均的问题;同时运用大位移侧钻实现重水淹区剩余油挖潜,这些技术方法的应用延缓了区块的开发递减,使蒸汽吞吐中后期的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1平面上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
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断块于楼油层的加热半径40m左右,泄油半径56m;兴隆台油层加热半径为55m,泄油半径为70m以上。应用四维地震对加热半径的监测显示:兴隆台油层的加热半径为61m。因此根据油藏井网的实际与理论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对油藏整体调整部署、分批加密实施。
第一次全面加密调整。将167m×167m正方形井网加密成118 m×118m正方形井网。部署各类井547口,完钻511口,投产501口,平均单井日产油12.9t,建产能182.8×104t。加密后井网控制面积从不足5.0km2提高到7.8km2,井网控制储量从3400×104t提高到5577×104t。
第二次加密调整。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期进行了2个井组的83m井距加密热采试验,取得了初期日产油17t/d,周期产油2408t的好效果。为此开展了二次加密调整。部署开发井146口,平均单井日产油11t/d。
3.2纵向上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
井间换层方法。断块发育四套含油层系,且开发初期采取了同井场分四套层系布井方式进行开发,这给井间换层的措施实施带来了有利条件。井间换层措施的实施是在不同层系油井之间互相换目的层采油,而不打乱原层系开采系统,以解决井况差、剖面出油不均和油井高含水等问题,达到提高油井利用率和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改善吞吐效果的一种非常规措施手段。共实施井间换层91对,换层117口,累积增产原油18.03×104t。
细分采油方法。油井射孔厚度及渗透率级差是导致纵向上油层出力不均匀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混射以及由于厚度过大造成的层间干扰,提高纵向上油层动用程度,采取上下分采。斷块共实施细分采油56井次,累积增油9.2×104t
3.3创新思路,利用大位移侧钻实现稠油重水淹区挖潜
通过对各种监测资料、侧钻井及新井电测解释资料的综合研究,锦45块的水侵主要以指状、舌状为主,而水线的宽度在30m以下,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施了在重水淹区应用位移大于35m的侧钻井技术,共实施8口井,解释水淹层厚度占总厚度的18.6%,比常规侧钻井低15.6%,目前大位移侧钻井日产油63.4t/d,含水仅68%,仍比水淹区平均含水低21%,年增油2256t,累增油7098t。
3.4组合式吞吐方法
随着井网的不断加密调整,汽窜现象越来越严重,油井汽窜已成为目前影响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索有效控制汽窜途径,减少热能和原油产量损失,提高蒸汽热能利用率,开展了蒸汽吞吐汽窜防治的研究,旨在通过汽窜现象的研究及现场实验探索稠油油藏开采中后期防治汽窜的有效途径,最后摸索总结出关闭汽窜井、同注同采与调剖注汽相结合的综合配套防汽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累积实施措施177井次,累积当年增油1.6×104t。
调剖注汽。封窜性调剖利用封堵剂来封堵高渗透地层的咽喉地带,增加流动通道的阻力,降低渗透率大流动阻力小方向的注汽量,迫使注入的蒸汽进入未动用的低温油层,使油层在纵向上或平面内动用程度均匀。现场上应用较多的是用无机颗粒型堵剂进行封堵,该方法对地层有污染,基本上不能解堵,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高温泡沫调剖,利用泡沫在地层孔隙中形成贾敏效应来封堵汽窜层。近两年共实施23井次,减少汽窜18井次,其中见效增油14井次,累计增油4329t,起到很好的效果[3]。
4 结论
(1)依据油藏特征和开发特点,分析制约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后期区块措施调控提供了方向。
(2)实施相应的配套技术和措施调控手段,是改善稠油区块蒸汽吞吐后期开发效果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锐.稠油热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3.
[2]刘文章.中国稠油热采现状及发展前景[J].世界石油工业,1998,14(5):15~18.
[3]吴奇,张义堂,任芳祥,等.国际稠油开采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