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与“在野”,两者各有困扰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北京与杭州,广州的当代艺术活动与收藏氛围算不上浓厚,甚至连近年突飞猛进的深圳、杭州都有赶超之势。作为华南地区的文化中心,这里的青年艺术家散落在几处艺术聚集地和艺术区,不少艺术机构依旧在运用自己的力量支持、推广青年艺术家。而广州的青年艺术家既有家学传承的“艺二代”,也有为数众多的自由艺术创作者,他们以松散的形式在各自发声,同时要兼顾共性与个性、生存与创作的关系,用两条腿走路是青年艺术家的常态。
  相对而言,广州的收藏风向仍旧偏于传统,这一点从每季大型拍卖公司的专场拍卖就可以看出,相比于传统艺术专场的“高朋满座”,当代艺术专场的入座率就可谓冷清得多。进入拍卖行的当代艺术家尚且等待藏家接受,更何況处于艺术生涯初期的青年艺术家。因此广州的青年艺术家依旧处于尚未被广泛认知的艺术群体,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坚持艺术创作、发声,唤起大众对他们的关注。
  广州的青年艺术家大致可分为两类。 类是进入广州画院或广东画院的“在编”青年艺术家,另类则以聚居在小洲村为代表的自由艺术创作者。两者都有各自要面对的成长困惑。
  “在编”者,兼顾传承与自我
  广州作为岭南画派以及华南地区的艺术中心,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广州美院多年来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人才,丰厚的沉淀让广州本土产生了不少“艺二代”,这些青年艺术家大多从小耳濡目染,从父辈或老师那里获得艺术教育,言传身教,尤其在国画方面,多延续岭南画派的风格。这些“艺二代”大多进入广州画院或广东画院等公立机构,成为广东画坛新生代的中坚力量。
  这类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方面要响应国家文化主旋律的号召,对大型叙事题材、画派传统进行继承;而另方面,在那些不需要入围全国美展、省级美展的作品里,他们又表现出更具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特色。总体而言,他们大多努力在两者中取得恰当的平衡。
  相对而言,这类艺术家在生存方面压力不大,但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在父辈和前辈们所取得的成就光芒底下,如何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与个性,则是摆在这些青年艺术家头上的道难题,在继承中延续、创新或反叛,都是他们力求证明自我、苦苦探索的表现。
  “在野”者,兼顾生存与创作
  而大量从以广州美院为代表的艺术院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则聚居在小洲村、大学城及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创意园区,以小洲村最为典型。小洲的生态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即便和北京宋庄、成都蓝顶这些群落去比较,小洲也是呈现出异样的特性。一般群落是艺术家工作室与机构进驻结合的形式,而小洲除了艺术家驻地创作之外,更多的是种自我组织,另外还有些美术培训班等,各种各样的形态交杂在一起,呈现出来的面貌和层次都很复杂。
  这些“在野”的青年艺术家以种松散的形式在各自的“驻地”进行艺术创作。相对而言,这些青年艺术家很多未被画廊等机构签约,他们的创作方式更为自由、大胆、前卫,并强调创作的“在地性”,即在创作所在地就地取材,并针对所在社区、街区灵活地进行创作。小洲每年届的国际行为艺术家,就是艺术家们自发性的集体狂欢。
  当然,除了自己热爱的创作,以小洲为代表的“在野”青年艺术家还需要面临相对严峻的生存问题,不少青年艺术家要对外接收商业订单,因为只有养活自己,创作才有进步的可能。 位在小洲生活并毕业数年的女雕塑艺术家坦言,作为女性从事雕塑本就相对不容易,她平时要承做些商场或教育机构定做的雕塑,当然这些雕塑作品要求通俗性,亲民性,这些根据订单生产的作品只能称为制作,而非创作。另方面,她仍旧未放弃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追求,她利用订单带来的经济回报进行创作,这些创作的作品则走“学术路线”,为将来自己的展览作准备。两条腿走路是小洲青年艺术家们生存的常态。
  更多社会力量自发助力
  总体而言,广州的青年艺术家,整体依旧是缺乏关注的群体,他们大多依旧在尝试,立足于广州画坛,或为生存而努力。他们大多坦言:公立机构或政策很少有针对青年艺术家的利好措施,这与这座中国“第三城”的综合实力并不相匹配。所幸,近年无论公立美术馆还是艺术机构,都在为这些青年艺术家提供支持与帮助。
  如广东青年画院成立,让青年艺术家可以获得更多展出机会;广东美术馆的大型展览“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考察”,探索广州青年艺术家生存状态,并挖掘优秀人才;时代美术馆针对青年艺术家的艺术赞助项目,通过企业、社会的力量赞助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展览;还有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等,针对大众“买得起的艺术作品”,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推介。这些都是广州各界人士、力量在试图培养青年艺术家的努力。但愿在将来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后,广州的青年艺术家能迎来事业的黄金期。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文字控,对文字的表达有种特别的敏感。中国文字,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流传差异最小的文字系统,已经在岁月的锤炼中自有其力量。所以在阅读与吟诵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力量。  如果说吟诵,最爱读北宋張载的“横梁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次看到与读出时,都会觉得热血沸腾,精神为之一振。尤其是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的心,没有这第一“心”的基础,后面三句都是空中楼阁
期刊
喜  马王堆汉墓素纱单衣“克隆”成功  近期,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近两年成功仿制出件重约49克的素纱单衣。这是素纱单衣出土47年,首次得到官方授权并经博物馆相关专家鉴定后得到官方认可的仿制品。  马王堆号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辛追夫人的陪葬品,共有两件:直裾素纱单衣和曲裾素纱单衣。这次成功仿制的是直裾素纱单衣。素纱单衣度曾被誉为“世界最难仿制的衣服”。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数字版权开
期刊
如果,艺术创作仅仅停留在描绘眼界所见之物,题上几句祝贺话,讨个好口彩,显然其思维是单而艺术品格流于平庸化。另种所谓的艺术,处于在发泄自恋的氛围中,甚至于直接拿来国外的图式,令艺术的原创力缺失,都是灵魂处于空白的显相。  中国的如思维的形成,经历了曲折而漫长,从野蛮与文明冲撞的黑暗时期里,产生了对母系的单崇拜,到对父系的单 崇拜,最后才形成到对父母系如 的认知思维观上来,升华到了混然天成的和谐境界中
期刊
谷雨的清晨,窗外落下春天里第一波豆大的雨,噼噼啪啪打落地面,堂前的青松翠竹似乎一下子都生猛起来,清风随来,松吟竹舞。台阶上,石隙间,花坛边,青苔葱葱茏茏,显出勃勃生机。  窗前、石阶上长满了青翠的青苔,令雍雅堂顿时生意盎然。正是这样小小的青苔,却能让看似枯老的生命焕然新生,为陋室点染出  分精神与生趣。它让建筑仿佛有了生命,就像长着青苔的山石在风吹雨打中有了自然的变化,有了時光的痕迹,化作天人合一
期刊
不知不觉,以80后为主体,90后、00后紧随其后的青年艺术家群体逐渐浮出水面,吸引了整个世界关注的目光。  与他们上一代相比,可以用一位藏家的话来评价他们,“他们进入时,心是打开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巨变,东西方讯息越来越对等,这样的时代环境给他们造成了群体差异:他们心灵更自由,创作中的自我意识更强烈,一出生视野已经放眼于国际,打破了多种介质运用的界限,对消费和商业有多元的思考与选择,他们更喜欢用艺
期刊
被视为韩国抽象画始祖的单色画,登场于与西欧极简艺术、日本物派同时期的20世纪70年代。其中,反復进行涂抹与去除染料的过程为单色画的大特征,单色画排除切具体性,实现纯粹单色的抽象表达,在根本上相异于西欧的极简艺术。单色画的创作模式可视为画作与自身合而为的种“修行”,这种创作模式反映出韩国单色画的真谛——精神、触觉与行为,如李禹焕的反复线条及点的行列、朴栖甫的反复描线、郑相和的反复涂抹与剥离染料、尹亨
期刊
“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著名股神巴菲特在1 994年股东大会说过的这句话,如今已成为投资界津津乐道的经典名言。  当前,业界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退潮现象,多半已不会否认。雅昌艺术网的统计便是最直观的写照:“2018年中国境内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约563亿元,同比下降1 2%。”这还是拍卖行的数据,笔者的调研结论是,实际的交易量至少已被“腰斩”。然而,吊诡的是,3月份刚刚发布的201 9胡润艺术榜
期刊
曾经从北大BSS上流行开来的一首现代古风诗词里,传诵得最火的两句是,“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只不过这诗要放到来永志那里,“不可平”就要改成“亦可平”。这一世来永志访遍名山大川,生命中的大多数时光都耗在纵情林泉,那些“不可平”的距离,都可以用脚步和笔墨来丈量,自然就成为“亦可平”。  微风,不拘泥于南北  曾经问来永志,如果用自然界的一种物质来形容自己,他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来永志回答,风。又问他
期刊
生活在沪杭地区的青年艺术家,得益于这里发达的文化产业,在就业以及生存状态上更为多元化,从事艺术创作并非唯一出路。与此同时,这里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亦不断吸引青年艺术家的参与,并为其注入新活力,让诸多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机。  大江南区域的文化中心  在华东地区,江南文化悠久而深厚,当今同样是中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 。杭州因中国美院而聚集了不少青年艺术家,并以此为中心向同在江南的各大城市不断输送艺术人
期刊
北京是当代国际艺术中心,艺术媒体、艺术资源、画廊和艺术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圈内有个说法:“在其他地方,做什么艺术活动都是地域性的,可是在北京,做什么都是国际性的。”这种综合实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选择或者留下“北漂”青年艺术家不断增多。北京当代艺术需要的各种元素配置齐全并且强大,这有利于青年艺术家成功或者成长,但同时也存在“僧多粥少”的挑战。  不愿出走他城的执着  现代主义看巴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