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并批准全国各高校可于2011年开始招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为临床输送优秀的科研、管理、教学型高级护理人才。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研究生学位管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具阶段性的要求。护理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科学,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还关系到我国护理事业的前途和未来,本文就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作出思考,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1核心能力定义
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力或胜任力,是Prahalad等在1990年首次提出并运用于企业组织管理。美国护理协会认为,护理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评估能力、沟通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2000年,我国护理专业领域第一次提出核心能力这个名词,并于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指南中正式提出。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结合工作所需的个人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方面,有研究者将核心能力分为5个一级和17个二级指标,包括临床护理能力、伦理决策能力、护理管理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育能力等,其中核心能力评价条目,并未逐一经过实践,还需进一步补充细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时机也在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中。近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临床对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案在各护理专业方向上得到了落实,核心能力的评价条目权重比因各护理专业方向需要及院校不同而有所不同,各专业方向尚缺乏完善、具体的指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正在各临床科室以培训的方式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何更好更全的开展護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并取得良好成效需要各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是检验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也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量化体现还需投入实践中尽可能完备。与高级实践护士的定义及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区别。
1.1国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伊朗学者认为,社会对具有独特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护士需求更加迫切。学生要掌握核心能力以更好地衔接社会需求,需建立起核心能力中的各项能力的具体培养方案。Baumbusch等认为学生就业满意度及服务意愿,是掌握运用各项核心能力的根本。2015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指出,专业护士必须表现出对各种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需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护理研究生文化能力的培养环节,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受到各国的重视,因结合社会发展地域人群等实际需求而侧重点各不同。
1.2国内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培养目标不够具体、明晰。尚未对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专科化和细化,对各个护理专业方向核心能力的培养并无权威的解释。学硕和专硕在课程设置中并无很大的区别,是专业学位核心能力培养不具针对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还存在中医院校与西医院校核心能力特色培养不突出,中西部地区因教育资源条件有区别导致核心能力培养有差距等问题。各相关利益体学校、医院、学生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2.1学校培养方面
2.1.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
本着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护理院校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应与初级专科护士并轨,与APN的培养目标有共同之处。随着我国疾病医疗水平的提高,相关疾病的护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高级实践护士的培养已与具体疾病相结合,相关疾病高级实践护士势必会成为专科护士的发展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将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对于培养目标的构建目前国内多采用德尔菲法,蒋小平等运用德尔菲法形成了9个培养目标条目,强调护理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不仅是高级护理实践者个人能力的全面培养,也是加强职业所需的个人素养的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且细化到疾病,同时具有专业和方向特色,但各院校、专家认识不一,需要探索统一可量化的标准。为更好地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各高校应明确并统一核心能力具体评价体系,同时应编制核心能力的评价工具,建立核心能力各条目的考核办法,缩小中西部院校问的差距,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
2.1.2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为基础构建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根据核心能力设置课程,是院校培养高质量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途径。当前我国院校课程设置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必修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学术活动4大部分组成,应根据核心能力需要而设置课程。张静平等通过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与课程设置相结合,能明确教育目标的指导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发展奠基。同时也解决了当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课程设置无明显区别的现状,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培养方向上的区别,实现了临床实践与理论课程的平衡。目前,我国护理二级学科科目尚无统一标准,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已经过各研究者的探讨,并通过大部分学校专家的认可,建立了相对应的课程科目。但尚缺乏专业特色,中医院校尚未突出特色核心能力。如何以核心能力视角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将核心能力课程投入教学实践中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2.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nursing specialist,MNS)的培养,多以专业课程结合临床实践的模式,学校导师和临床带教师资在满足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需求方面存在差距。导师数量不足,导师研究方向不明确,导师及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不强是其中几个主要原因。王倩等认为应积极实施双导师制,能充分发挥专职导师和临床兼职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院校导师因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对临床的知识缺乏更新,而临床导师普遍学历低、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实施双导师制便可互补。中医护理专业在双导师制实施下,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中医特色。院校应严格按标准筛选优质人才担任导师职位,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优质教师。同时应鼓励职工提高学历,积极参加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编写教材等,锻炼师资队伍核心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对带教老师的教学需求。我国临床带教老师普遍学历不高,高学历人才科研才能未受医院重视,待遇不高,专科岗位设置不明确是其原因之一,因此医院应重视科研人才,设置合理的护理岗位,保证我国高质量护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学习现状与自我培養
经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涯,各项核心能力均有所提升,其中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掌握,个体差异较大。其根本原因为各学生专业方向不同、对护理职业认同感不同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差距。学生要成为具备核心能力的高质量护理人才,不仅需要学校、医院等密切相关利益主体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角色认知,提高对护理专业认知度、热爱度和自我培养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就业准备等方面存在迷惘困境。存在迷惘的原因多为护理硕士研究生,不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和职业所需核心能力是什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将核心能力培养作为自身学习过程的目标,明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能力与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有共同之处,走出困境主动行动起来增强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由于生源背景的不同,决定了每个学生对核心能力培养的认知理解、培养基础不同。应届生和有护理工作经历的往届生相比,应届生更年轻、思维活跃、接受新事务能力强,往届生承受力、临床实践能力较强。因此,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找准自身定位,以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经历优势,做好与学校导师、医院带教的沟通,逐个培养自身核心能力要素,形成个性化发展。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并批准全国各高校可于2011年开始招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为临床输送优秀的科研、管理、教学型高级护理人才。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研究生学位管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具阶段性的要求。护理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科学,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还关系到我国护理事业的前途和未来,本文就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作出思考,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1核心能力定义
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力或胜任力,是Prahalad等在1990年首次提出并运用于企业组织管理。美国护理协会认为,护理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评估能力、沟通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2000年,我国护理专业领域第一次提出核心能力这个名词,并于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指南中正式提出。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结合工作所需的个人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方面,有研究者将核心能力分为5个一级和17个二级指标,包括临床护理能力、伦理决策能力、护理管理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育能力等,其中核心能力评价条目,并未逐一经过实践,还需进一步补充细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时机也在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中。近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临床对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案在各护理专业方向上得到了落实,核心能力的评价条目权重比因各护理专业方向需要及院校不同而有所不同,各专业方向尚缺乏完善、具体的指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正在各临床科室以培训的方式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何更好更全的开展護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并取得良好成效需要各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是检验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也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量化体现还需投入实践中尽可能完备。与高级实践护士的定义及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区别。
1.1国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伊朗学者认为,社会对具有独特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护士需求更加迫切。学生要掌握核心能力以更好地衔接社会需求,需建立起核心能力中的各项能力的具体培养方案。Baumbusch等认为学生就业满意度及服务意愿,是掌握运用各项核心能力的根本。2015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指出,专业护士必须表现出对各种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需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护理研究生文化能力的培养环节,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受到各国的重视,因结合社会发展地域人群等实际需求而侧重点各不同。
1.2国内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培养目标不够具体、明晰。尚未对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专科化和细化,对各个护理专业方向核心能力的培养并无权威的解释。学硕和专硕在课程设置中并无很大的区别,是专业学位核心能力培养不具针对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还存在中医院校与西医院校核心能力特色培养不突出,中西部地区因教育资源条件有区别导致核心能力培养有差距等问题。各相关利益体学校、医院、学生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2.1学校培养方面
2.1.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
本着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护理院校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应与初级专科护士并轨,与APN的培养目标有共同之处。随着我国疾病医疗水平的提高,相关疾病的护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高级实践护士的培养已与具体疾病相结合,相关疾病高级实践护士势必会成为专科护士的发展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将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对于培养目标的构建目前国内多采用德尔菲法,蒋小平等运用德尔菲法形成了9个培养目标条目,强调护理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不仅是高级护理实践者个人能力的全面培养,也是加强职业所需的个人素养的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且细化到疾病,同时具有专业和方向特色,但各院校、专家认识不一,需要探索统一可量化的标准。为更好地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各高校应明确并统一核心能力具体评价体系,同时应编制核心能力的评价工具,建立核心能力各条目的考核办法,缩小中西部院校问的差距,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
2.1.2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为基础构建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根据核心能力设置课程,是院校培养高质量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途径。当前我国院校课程设置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必修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学术活动4大部分组成,应根据核心能力需要而设置课程。张静平等通过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与课程设置相结合,能明确教育目标的指导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发展奠基。同时也解决了当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课程设置无明显区别的现状,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培养方向上的区别,实现了临床实践与理论课程的平衡。目前,我国护理二级学科科目尚无统一标准,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已经过各研究者的探讨,并通过大部分学校专家的认可,建立了相对应的课程科目。但尚缺乏专业特色,中医院校尚未突出特色核心能力。如何以核心能力视角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将核心能力课程投入教学实践中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2.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nursing specialist,MNS)的培养,多以专业课程结合临床实践的模式,学校导师和临床带教师资在满足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需求方面存在差距。导师数量不足,导师研究方向不明确,导师及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不强是其中几个主要原因。王倩等认为应积极实施双导师制,能充分发挥专职导师和临床兼职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院校导师因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对临床的知识缺乏更新,而临床导师普遍学历低、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实施双导师制便可互补。中医护理专业在双导师制实施下,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中医特色。院校应严格按标准筛选优质人才担任导师职位,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优质教师。同时应鼓励职工提高学历,积极参加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编写教材等,锻炼师资队伍核心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对带教老师的教学需求。我国临床带教老师普遍学历不高,高学历人才科研才能未受医院重视,待遇不高,专科岗位设置不明确是其原因之一,因此医院应重视科研人才,设置合理的护理岗位,保证我国高质量护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学习现状与自我培養
经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涯,各项核心能力均有所提升,其中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掌握,个体差异较大。其根本原因为各学生专业方向不同、对护理职业认同感不同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差距。学生要成为具备核心能力的高质量护理人才,不仅需要学校、医院等密切相关利益主体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角色认知,提高对护理专业认知度、热爱度和自我培养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就业准备等方面存在迷惘困境。存在迷惘的原因多为护理硕士研究生,不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和职业所需核心能力是什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将核心能力培养作为自身学习过程的目标,明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能力与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有共同之处,走出困境主动行动起来增强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由于生源背景的不同,决定了每个学生对核心能力培养的认知理解、培养基础不同。应届生和有护理工作经历的往届生相比,应届生更年轻、思维活跃、接受新事务能力强,往届生承受力、临床实践能力较强。因此,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找准自身定位,以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经历优势,做好与学校导师、医院带教的沟通,逐个培养自身核心能力要素,形成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