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积累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初中语文的教材中虽然有众多的古文和诗词,但是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能达到我们所想要的学习要求的。我们要在初中语文课本的学习过程中,深入解读课本知识,进而通过阅读其他有关资料,去了解更多的作者信息,对作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可以让我们的人文素养有所提高。陶渊明作为初中语文课本中典型的田园诗人,对其进行专题研读是极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课本以外著作进行相关解读,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陶渊明这个初中语文人物进行专题研读。
关键词:陶渊明;人物研读;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三大主科之一,与数学学习有着本质区别。数学的学习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语文课程的学习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达到充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就应当为学生适当地引入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对课本中的有关知识有更为充分的了解。为了可以更好地研读陶渊明先生的高尚品格和人物形象,可以首先对教材中与陶渊明有关的课文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对陶渊明的品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再对一定数量的其他陶渊明著作进行解读,达到由浅及深的研读目的,从而借助陶渊明的著作对陶渊明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陶渊明著作分析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甚至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很多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如他的《桃花源记》《饮酒》,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一共会学到三篇陶渊明著作,分别是《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这三篇文章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大概的人物形象轮廓。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陶渊明构想出来的一个场景,并非实际所有。这篇文章构造出了一个热情、大同的社会,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的场景,充分展现了作者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他之所以会构造这样一个美好的情景,也是因为现实与理想的严重冲突,使自己的个人情感只能寄托于文章之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具有美好愿景的作者,且思想境界高于许多同代人。
《归园田居(其三)》这是一首典型的田园风格的古诗,这首诗字里行间都充分显露了作者本人对于官场的厌恶,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们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这首诗中的“但使愿无违”正是这句话的完美验证。通过这首诗,我们从中可以分析得到一个追求自由且对官场极端厌恶的田园诗人形象。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本人的自传,这篇文章完美地表现了陶渊明本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且不畏权势,“不为五斗米折腰”。通过这篇自传,让我们对陶渊明的了解也更为全面和具体,真正被陶渊明先生的高尚品格所折服。
二、 课外著作中的陶渊明
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陶渊明著作是无法对陶渊明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的,我们还应当引入一些课外的陶渊明著作,从而对陶渊明有更多方面的了解。如果想更好地了解陶渊明,戴建业老师的《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对陶渊明的生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可以知道陶渊明本来想救济世人,想通过自身努力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但奈何现实与理想冲突极大,让陶渊明生发了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也是陶渊明为何创作出如此之多田园诗的一大原因。陶渊明对于世俗的厌恶,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让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社会的混乱迂腐。在这些著作中,经常会看到陶渊明自比菊花,将自己所处环境与凛冬作比喻,充分让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许多我们仍然需要借鉴与发展的一些品格。从他的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三、 总结陶渊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以上我们对部分陶渊明著作进行分析以后,可以对陶渊明的人物形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陶渊明年轻时徘徊于仕与隐之间。在那个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入世之道,正所谓“学而优则仕”。然而看样子陶渊明是不大喜欢做官的。二十九岁那年,他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职”辞职不干了。此后一直隐居,直到中年后迫于生计,又一度出任小官。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因不想“束带”见督邮,说了句“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又辞官归隐了。这一次是真正地归隐田园,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极为正直的人,有着自身所坚持的底线,对迂腐之事决不屈服,决不做为虎作伥之事,只为追求自身自由。陶渊明宁愿隐逸贫穷,不愿屈服权贵的高尚品格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是当今社会急需具备的一种人文素养,仍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榜样。
四、 结束语
通过本篇文章对陶渊明介绍的逐层递进,实现了由浅及深地对陶渊明进行了解。我们首先通过对课内教材的陶渊明著作进行介绍,首先对陶渊明有一个大致了解。透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作,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高尚品格与嫉恶如仇的性格。接下来,通过对《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进行简单介绍,让我们对陶渊明的生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让我们深深地被陶渊明的高尚品格所折服。最后,我们通过总结上文,对陶渊明的形象进行了概括,从而达到研读陶渊明的目的。为了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获得营养,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方法引入到其他人物的研读过程中,读作品,走近更多的人物,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提升,品格境界得以升华,人文素养得到提升,从中得到更多的浸润。
参考文献:
[1]刘姹姹.寻找“破译”陶渊明田园情怀的“密码”——初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三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7(01):63-64.
[2]葛洪波.谈立足于文本的古代山水文学作品阅读教学[J].语文知识,2016(17):3-6,2.
[3]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王素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
关键词:陶渊明;人物研读;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三大主科之一,与数学学习有着本质区别。数学的学习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语文课程的学习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达到充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就应当为学生适当地引入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对课本中的有关知识有更为充分的了解。为了可以更好地研读陶渊明先生的高尚品格和人物形象,可以首先对教材中与陶渊明有关的课文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对陶渊明的品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再对一定数量的其他陶渊明著作进行解读,达到由浅及深的研读目的,从而借助陶渊明的著作对陶渊明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陶渊明著作分析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甚至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很多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如他的《桃花源记》《饮酒》,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一共会学到三篇陶渊明著作,分别是《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这三篇文章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大概的人物形象轮廓。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陶渊明构想出来的一个场景,并非实际所有。这篇文章构造出了一个热情、大同的社会,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的场景,充分展现了作者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他之所以会构造这样一个美好的情景,也是因为现实与理想的严重冲突,使自己的个人情感只能寄托于文章之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具有美好愿景的作者,且思想境界高于许多同代人。
《归园田居(其三)》这是一首典型的田园风格的古诗,这首诗字里行间都充分显露了作者本人对于官场的厌恶,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们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这首诗中的“但使愿无违”正是这句话的完美验证。通过这首诗,我们从中可以分析得到一个追求自由且对官场极端厌恶的田园诗人形象。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本人的自传,这篇文章完美地表现了陶渊明本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且不畏权势,“不为五斗米折腰”。通过这篇自传,让我们对陶渊明的了解也更为全面和具体,真正被陶渊明先生的高尚品格所折服。
二、 课外著作中的陶渊明
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陶渊明著作是无法对陶渊明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的,我们还应当引入一些课外的陶渊明著作,从而对陶渊明有更多方面的了解。如果想更好地了解陶渊明,戴建业老师的《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对陶渊明的生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可以知道陶渊明本来想救济世人,想通过自身努力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但奈何现实与理想冲突极大,让陶渊明生发了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也是陶渊明为何创作出如此之多田园诗的一大原因。陶渊明对于世俗的厌恶,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让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社会的混乱迂腐。在这些著作中,经常会看到陶渊明自比菊花,将自己所处环境与凛冬作比喻,充分让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许多我们仍然需要借鉴与发展的一些品格。从他的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三、 总结陶渊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以上我们对部分陶渊明著作进行分析以后,可以对陶渊明的人物形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陶渊明年轻时徘徊于仕与隐之间。在那个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入世之道,正所谓“学而优则仕”。然而看样子陶渊明是不大喜欢做官的。二十九岁那年,他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职”辞职不干了。此后一直隐居,直到中年后迫于生计,又一度出任小官。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因不想“束带”见督邮,说了句“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又辞官归隐了。这一次是真正地归隐田园,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极为正直的人,有着自身所坚持的底线,对迂腐之事决不屈服,决不做为虎作伥之事,只为追求自身自由。陶渊明宁愿隐逸贫穷,不愿屈服权贵的高尚品格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是当今社会急需具备的一种人文素养,仍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榜样。
四、 结束语
通过本篇文章对陶渊明介绍的逐层递进,实现了由浅及深地对陶渊明进行了解。我们首先通过对课内教材的陶渊明著作进行介绍,首先对陶渊明有一个大致了解。透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作,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高尚品格与嫉恶如仇的性格。接下来,通过对《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进行简单介绍,让我们对陶渊明的生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让我们深深地被陶渊明的高尚品格所折服。最后,我们通过总结上文,对陶渊明的形象进行了概括,从而达到研读陶渊明的目的。为了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获得营养,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方法引入到其他人物的研读过程中,读作品,走近更多的人物,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提升,品格境界得以升华,人文素养得到提升,从中得到更多的浸润。
参考文献:
[1]刘姹姹.寻找“破译”陶渊明田园情怀的“密码”——初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三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7(01):63-64.
[2]葛洪波.谈立足于文本的古代山水文学作品阅读教学[J].语文知识,2016(17):3-6,2.
[3]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王素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