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8月26日晚。《延禧攻略》收官了。
自开播以来,这部清宫剧高开高走,不仅经历了从“一周四更”到“一周六更”再到“日更”的更新加速,与之相关的话题发酵更是持续了整个播放周期。
根据泛娱乐大数据平台艺恩网发布的网络剧播放量排行,截至2018年8月26日,《延禧攻略》上线38天,累计播放量达133.08亿,实现了热度与播放量的双赢。
回顾即将结束的暑期档乃至2018年前8个月的网络剧市场,可以说,当不少网络剧还在自己的受众圈层里“圈地自萌”时,《延禧攻略》是为数不多的在播放量与话题度上真正“出圈”的网络独播剧。
如何看待《延禧攻略》之“火”?
爆红的逻辑
这个夏天,《延禧攻略》的播出,让2018年尚未出现“爆款”作品的网络剧市场很是喧嚣了一阵。谁也不会想到,这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IP,甚至连题材都与热门剧《如懿传》“撞车”了的网络剧,能够取得如此声势。
随着剧情的深入,在自媒体、微博、朋友圈甚至是淘宝首页上,《延禧攻略》的存在感都十分强烈。这部剧的影响力不仅跨越了宫廷剧的观众圈层,也渗透到了不少产业中。
在骨朵传媒创始人兼CEO王蓓蓓看来,《延禧攻略》在对观众心理的把握上有其可取之处。
“《延禧攻略》整体上掌握了网络剧审美趋势的变化,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女主角的人设就和以往宫廷剧的惯有设定很不一样;另外,这部剧的节奏把控,让人感觉停不下来。”王蓓蓓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与大多数宫廷剧主人公纯善可亲的“出厂设置”大相径庭,女主角魏璎珞一登场即给观众留下了有仇必报、脾气暴、“不好惹”的印象,而其他主要人物形象也性格分明、各有侧重;整部剧此起彼伏的戏剧冲突也被严密分配到了每一集的剧情中,让这部70集体量的网络剧并未落下“注水”的评价。
同时,这部剧还抓住了大部分网友对宫廷剧固有套路的反感心理,抛出了不少新的“梗”(网络用语,指具有话题度的笑点、桥段、插曲等),也在社交网站上不断掀起观众的围观、讨论热潮。
例如,与此前一些宫廷剧不同,《延禧攻略》中的乾隆皇帝并非辗转于各宫是非之间的“救火队长”,而是自带辨识度与话题度的“毒舌”君主。皇帝在朝堂、后宫中留下的那些颇富幽默感的桥段,也被弹幕与社交网站赋予了更多的题外之意。
此外,《延禧攻略》在“服化道”上也较为用心。“一耳三钳”、绛唇妆、昆曲、打树花、缂丝、绒花等名目,配合着古典雅致的色调运用,显现出了更多的古意;而剧中提及的三希堂、《富春山居图》《鹊华秋色图》等宫廷生活的细节点缀,也提高了整部剧的观赏度。
观众对宫廷剧持久而强劲的观剧需求。也是《延禧攻略》获得关注度的一个原因。纵观2018年上半年,除了因故迟迟没有播出的《如懿传》,市场上并无类似题材的宫廷戏,观众蓄积已久的观剧热情,大都倾泻在《延禧攻略》上。
“爽剧”不是“终点站”
“爽”,是大部分观众对《延禧攻略》最直观的观剧感受,也是该剧与以往宫廷剧最大的差异点。
无论是《金枝欲孽》中“人人皆输”的惨烈终局。还是《甄嬛传》里虽踏上权力巅峰、回首却无一故人的深宫寂寥,以往的宫廷剧大都将落脚点放在了个人与深宫的关系上,表现的是原本纯良的主人公如何被打压、又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过程。
而《延禧攻略》却选择跳过主人公低调隐忍的“蛰伏期”,直接进入最为快意的复仇故事。在每一集精心安排的冲突中,女主角都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整部剧宛如一台升级打怪的手游游戏,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成为故事真正的主线,而游戏的目的,就是要让女主角成为宫廷里笑到最后的女人。
剧评人薛静曾这样评点《延禧攻略》:“这部剧目前只做到了爽。无法让人产生深层次的思考。爽剧的存在虽然合理,却永远必须记得,这可以是人们的加油站,却不能是人们的终点站。带着爽剧创造出来的乌托邦,对照正剧与悲剧的叩问与探索,才能最终让文艺作品回归现实,产生力量。”
或许,“爽剧”本身的设定,与网络剧的特点不无关系。与台播剧相较,网络剧更看重故事的节奏更迭。而台播剧则偏向层层展开、抽丝剥茧的故事讲述。
同在暑期档播出的《如懿传》原本意在台网同频,重心更是放在了电视台方面,最终却变身网络独播剧,因此在对网络剧独特需求的把握上,不免有所不及。
一些观众对比了《如懿传》与《延禧攻略》的第一集:《如懿传》选择以全景式的方式层层展开,雍正帝的前朝官司与弘历的后宫婚事交错推进,前尘往事纷至沓来、主要人物次第登场,为全剧的氛围埋下了伏笔;《延禧攻略》一开局,女主角就设下了“步步生莲”的陷阱,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却也不无浮夸的成分存在。
“《延禧攻略》也存在着因追求细枝末节而舍本逐末的现象,比如在宣传中屡次提到‘三个耳洞’,以此来证明剧组的用心准备。但宫里上下没规矩,历史时间线混乱,又让这种‘认真’被打了折扣。”薛静说。
在文化评论人韩浩月看来,“清宫劇如果不回归历史感、文化感,如果没有内涵作底蕴、没有思考价值,那么任何性质的创新都有可能走向哗众取宠。”
如何在快节奏、强剧情的“爽”感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现实质地中找到平衡。是《延禧攻略》《如懿传》以及所有宫廷剧的创作者都应该思考的。
“和所有类型剧一样。清宫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一条——精准化、精品化。清宫戏不一定从人的角度切入进去。清宫的每一块砖头、每一棵树都是有讲究的,都是一个文化符号,都藏着历史的、人文的、情感的、道理的故事。”编剧、影评人才东亮说。
精品化之路仍长
《延禧攻略》以视频网站独播剧的形式成功“出圈”,这显现出了网络剧强大的市场潜力,却也难掩2018年上半年网络剧的平淡走势。
与2017年《无证之罪》《白夜追凶》《河神》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频频出现相比,2018年上半年。整个网络剧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太多在口碑与播放量上都遥遥领先的“爆款”。有媒体报道,2018年上半年,16部悬疑网剧集体成为“炮灰”。
骨朵传媒发布的《2018上半年网络剧分析报告》显示,在上半年新上线的145部网络剧中,截至6月30日,68部网络剧有豆瓣评分,其中評分超过8分的只有4部,分别是《忽而今夏》《假如没有遇见你》《小戏骨:包青天之秦香莲与陈世美》《小戏骨:水浒传》。
而在这4部网络剧中,又只有《忽而今夏》的豆瓣评分人数超过了1万人,其余三部都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除了两部“小戏骨”,2018年上半年口碑较佳的网络剧,几乎都是现实题材作品。
与此相对的是,在2018年上半年新上线各类型网络剧中,宫廷权谋、古装爱情两种类型的网络剧,却位列前台播放量的前两位。
两类网络剧在类型与口碑上的倒挂,显现出了网络剧发展中观众的某种期许。一方面,“大IP 流量明星”的古装剧模式,虽然仍有一定的市场容量,但在品质上已不被观众所认可;另一方面,现实题材网络剧尽管口碑出众,却也仍需进一步开拓受众圈层,实现口碑与播放量的双丰收。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本应在电视台播出的古装剧集转战网络平台,也凸显出剧集内容逐渐由台转网的趋势,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网络剧市场的繁荣。
当网络剧从台播剧的“点缀”,渐渐转变为剧集市场的重要品类,网络剧品质的提高便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
在被“爆款”古装剧刷屏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大量网络剧在对历史题材及现实题材精神内涵的把握上,仍然存在着可供斟酌的空间。
一方面,“一部走红、多部扎堆”的同质化跟风现象并不鲜见,悬疑犯罪题材扎堆即为明证;另一方面,严肃题材还较少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网络剧领域里,其实还缺少一些爱国主义的作品,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年轻人不爱国,现在的‘90后’‘00后’对国家的热爱程度、对正能量的接受程度是出乎我们七八十年代人的想象的,他们非常支持这样一些现实主义作品的存在,我们要学着去把握他们的审美,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王蓓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