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质文物病害调查及对策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合水县。该馆现藏各类石质文物500余件,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尤其以单体圆雕造像最具艺术特色,被誉为“可移动的敦煌莫高窟”。由于馆藏文物历史悠久,保存条件有限,多数文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病害,急需开展科学保护。
  ●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依据参照《石质文物病害与图示》(WW/T0002-2007)、《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石质文物》(WW/T 0062-2014)相关标准及操作步骤进行。
  调查涉及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质文物186件(套),目前主要存放于文物库房内,还有部分文物露天存放。这些石质文物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与病害,部分器物病害较重,难以详细地观察文物形貌,也给定级工作带来困难。
  ●   文物保存现状与评估
  2.1 自然环境条件
  合水县地处子午岭西麓,黄土高原腹地,位于东经107°51'-108°42'、北纬35°36'-36°37'之间,总面积2941.78k㎡;合水县地势多山,平均海拔1298.7米,子午岭将全县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合水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春两季多西北风,年总日照时数2376-2492小时,无霜期为155-160天,年均降雨量560-590毫米(1)。
  2.2 文物保存情况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文物库房位于该馆观音殿下方,大致分隔为3个分间,文物库房总实用面积约267㎡。库房内有两组移动式密集柜,每组9列,4个存储柜、12个密码保险柜、2个木质存储柜。由于条件限制,目前较重的石质文物只能码放在地面。
  库房内文物保管条件较为简陋,缺乏环境检测、调控设备。库房内仅有两台排风扇对外进行空气循环,对室内空气流通作用有限。库房内环境温湿度随当地室外温湿度变化而变化,因通风不畅,局部出现潮湿霉变现象,对石质文物的保存与保护带来严重影响。
  ●   文物病害情况分析
  依据《石质文物病害与图示》(WW/T 0002-2007)、《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石质文物》(WW/T 0062-2014)相关标准,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发现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质文物的主要病害类型有:生物病害、断裂、局部缺失、表面粉化剥落、表面泛盐、表层片状剥落、表面溶蚀、机械裂隙(应力裂隙)、浅表性裂隙(风化裂隙)、表面污染与变色、彩绘表面颜料脱落、水泥修补、水锈结壳等。现对主要病害形态整理描述如下:
  3.1 残缺
  残缺病害是指石质文物受外力作用导致的基体缺失(2)。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质文物大部分有残缺病害,且存在百余件石质文物残块。石质文物残缺影响了观瞻性,应该对残块进行拼接、部分补全,以更好地展示和利用这批石质文物。
  3.2 断裂
  断裂是指石质文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贯穿性且有明显断开与错位的现象。这类病害属于稳定病害,一般仅需粘接修复。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质文物断裂病害以石碑、经幢等为主。
  3.3 表面结壳
  表面结壳病害是指石质文物表面形成的硬质覆盖层。这类病害为活动性、诱导性病害。石质文物在埋藏环境下与不同的介质接触,因底层压力、环境因素等影响,在石质文物表面形成了难以剔除的结壳,有的以片状形式存在,有的以点状形式存在。表面结壳覆盖了石质文物纹饰,直接影响文物的艺术欣赏价值,且不利于石质文物的保存,需要进一步清理。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单体造像发生表面结壳病害的现象较多,这些表面结壳既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腐蚀石质文物,又遮盖了纹饰细部,影响造像的艺术价值。
  3.4 人为污染
  人为污染指人为的涂写、刻画,以及宗教活动造成的烟熏等引起的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现象。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质文物人为污染主要由早期修复粘接时胶在表面流淌,涂写造成。
  3.5 泥土污染
  泥土污染是指出土文物表面埋藏土壤附着现象。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质文物表面均存在此类病害。
  3.6 表面溶蚀
  表面溶蚀是指由于石质文物埋藏过程中与环境中水分和盐类等发生反应形成的表面坑窝状病害。这类病害为可诱发型病害和活动病害。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旧石器以及露天保存的石碑、经幢上常见此类病害。
  3.7 片状剥落
  片状剥落指由于冻融交替、盐结晶膨胀等作用力引起的石质文物表面层片状剥落的现象。这类病害为活动病害和可诱发病害。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质文物主要为砂岩质,片状剥落病害较严重。
  3.8 裂隙
  因受外力扰动、受力不均以及自然风化、溶蚀现象导致的沿石材纹理发育形成的较小的裂隙。这类病害为活动病害和可诱发病害,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质文物裂隙病害主要分布于造像基座、颈背部,以及碑刻岩石的层理部位。
  ●   病害成因分析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质文物除部分旧石器外,均为砂岩质,胶结物为泥质胶结,岩石强度较低。岩石因构造不均匀及重力影响等形成较多裂隙。因保存条件有限,馆藏石质文物多直接存放于地面,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沿裂隙上升,形成孔隙渗水和毛细水等水害,对石质文物本体造成侵蚀。露天存放的石质文物裂隙成为降雨等各种水害渗透及可溶盐运移的通道,对风化病害的纵深发育起着推进作用(3)。在水害作用下,岩石表面逐渐形成坑凹状溶蚀;博物馆保存的石质文物多为发掘出土,入藏时均未进行过脱盐处理,随着文物保存环境的干湿交替,文物表面水分不断蒸发,溶于水的可溶鹽不断在文物表面富集析出,结晶压力造成文物表面岩石结构破坏,产生开裂、层片状剥落等病害(4)。   ●   意见建议
  5.1改善保存条件
  石质文物的保存条件为,温度在14℃-24℃之间,温度日波动应小于5℃;相对湿度在40%-55%之间,光照度应小于 300勒克斯;要求清洁的大气环境,防止灰尘、酸性气体污染(5)。因此,若这批石质文物在库房内保存,建议放置在适宜的囊匣内或置于便于搬动的器座上。若参加陈列展览,建议存放在具有密封效果的陈列柜里,并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控制。基于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库房的现有条件,需安装防止紫外光、有害气体、灰尘侵害的设备、设施。库房的窗户要小、少,使用磨砂厚玻璃或花纹玻璃,同时安装一面深一面浅的双色窗帘。如使用普通平板玻璃,应安装防紫外线胶片。陈列展出时,使用不辐射紫外线的光源,或在普通光源上涂一层紫外线吸收剂滤去紫外光,最好使用光导纤维照明。库房和展厅应使用空气过滤设备,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定期使用吸尘器清扫,用软布、排笔清除器物表面灰塵。
  5.2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建筑内部的物品和地面定期进行保洁。应先清除门窗、地面缝隙内的尘土,再清除保护石质文物的装置、设备上的灰尘,最后清洁石质文物附近部位及表面的尘土,达到除尘的目的。卫生保洁时应尽量使用吸尘装置进行清洁,建筑内保洁时尽量使用湿打扫方式。建筑要经常封闭以减少灰尘进入,降低石质文物所在区域的灰尘降落几率。
  日常管理过程中,尽量使用冷光源和符合石质文物保护要求的光源来照射、观察、拍摄文物,非必要不使用强光和阳光直射石质文物。禁止游客、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长时间使用高强度的人工光源照射文物本体。同时,建筑周边不适宜通行机动车辆等大型交通设备。
  避免参观活动对文物安全的影响。必要时可设置一定的标志牌、拦挡物和限制进入区域,比如在距文物1米的位置安装高约2米的栅栏,阻挡无意识的人为破坏。
  (作者张仲明,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工作于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管理、文物保护;作者王珺,文博助理馆员,工作于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管理)
  参考文献:
  (1)合水县志编纂委员会,合水县志(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37-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WW/T 0062-2014,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石质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04-24;
  (3)王冲、谢振斌、郭建波、陈显丹,乐山麻浩崖墓石刻风化机理研究(J),敦煌研究,2017(6):172-181;
  (4)张赞勋、付林森、汪东云、姚金石、谢本立,北山石窟风化产物可溶盐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机理(J),工程勘察,1996 (2):37-42;
  (5)杨璐、黄建华,文物保存环境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78-179。
其他文献
书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一直是中国艺术界和艺术品交易市场最主要的两大板块之一(另一类是瓷器)。在很大程度上,书画行情变迁及其引发的市场反应,大的或言整体方面,成为艺术品市场走势的重要风向标;小的或言个体方面,成为市场对书画家艺术地位认可程度的主要标志。对于无论文博机构还是收藏爱好者而言,只有探索收藏潜规秘则、掌握收藏技术要领、洞察收藏市场风云,多长见识、少走弯路,以不变应万变,方能在纷繁芜杂、乱象丛
期刊
2018年,有刊物发表了一篇题为《寻找母本——王振鹏八件金明池主题作品真伪初考》的文章(以下简称“《寻》文”),文中将归于元代著名界画家王振鹏名下的八本《龙舟图》分为三种系统,并梳理文献著录,介绍了王振鹏创作《龙舟图》的缘由,以及徐邦达对各本《龙舟图》的鉴定观点,最后认为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1994年拍出的王振鹏款《锦标图》为至治本母本,也即王振鹏真迹。此文对各本的分类是可行的,但在随后的论述中出现
期刊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遗产。以南朝谢赫“六法”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中国画艺术发展为例,它在华夏平面造型艺术领域内一枝独秀,誉称华夏优秀文化精粹之一。随着西方社会进入“大航海”时代,明代以后我国海内外经贸、文化等往来逐渐增多。西方绘画艺术品流入本土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时期前后。  西洋画相对于中国画来说,一是彼此采用
期刊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北,陇阪西麓,渭河上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邻陕西省陇县,西接秦安县大地湾,处雍凉之会,居陇上要冲,称关中屏障,系中原与西北地区的古通道。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宋金時期多民族共聚的历史现状,在清水县境内发现较多的宋金墓葬遗存,以史为镜,借古鉴今,加强对清水宋墓的保护、研究、宣传和开发,使之流传后世,对推动清水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研究和发展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期刊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017YFB1400400)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2017YFB1400400)  关键词:文化要素 应用场景 素材重构 交互设计  数千年中国文明,同时绵延着数千年的文化要素。期间,在这些文化要素的影响下,凝结着设计思想以及造物设计,它们构筑了中华文化的物质基石。[1] 这些设计物品,之所以能够用来界定文明的进程,是因为
期刊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数量众多。以石刻、石窟寺等为代表的石质文物是中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表面封护是石质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在石质文物表面涂施封护材料,隔绝文物表面与外界水、二氧化硫、酸、碱、盐等有害物质的接触,可以有效防止或延缓文物的风化。S-130石材养护剂和法国产的PELICOAT保护剂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两种有机硅类石质文物封护材料,本文对两种封护材料的基本封护性能和耐老化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期刊
壶为我国古代的盛酒器或盛水器。其中青铜壶始见于商代,西周时期通常是圆形,春秋时期多扁圆而方,战国时期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样式。青铜方壶则出现在西周早期,并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使用,且较之圆壶代表着更高的社会等级。西周晚期圆壶消失,椭方形壶占主导地位。而东周是青铜壶的繁荣时期,型式有方壶、圆壶、提梁壶、扁壶、钫、高柄小方壶、匏七种。  在两周之际的器用制度体系中,礼器体量的大小,鼎、簋数量的
期刊
福建濒临环中国海中段的台湾海峡,拥有数千年向海洋发展的历史。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泉州、福州和漳州,都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云帆高张的海船从这里出发,将古代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输世界,也带回了香料等诸多域外商品。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也带来了文化的互促互进,孕育了独具特质的闽南文化。  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与福建博物院联合主办的“东南枢纽、丝路核心——福建海上丝绸之
期刊
契丹族游艺活动中属于体育性质的运动已经在上篇进行了专题探究,对于下篇将集中探讨契丹族开展的游艺性质的活动。契丹族的日常生活较为丰富,除了消耗体力的打猎、射箭和马球等运动,契丹族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在室内进行的游艺活动,如棋类游戏等。在这一部分将集中论述契丹族丰富的棋类游戏和观赏类的游艺活动。  ● 棋类游艺活动  1.围棋  围棋为我国古代君子六艺之一,它根植于中原沃土,向四周传播,亚洲各国几乎都受到
期刊
远古人渔猎耕樵劳作之后,他(她)们是如何休闲娱乐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访了海原县当地的一些收藏家。在他们的收藏品中,有数量较多的古人用过的乐器,有陶鼓、陶哇呜、陶摇铃、石磬等,音乐器具是丰富多彩的。  海原收藏家的藏品中,值得一提的是彩陶鼓(图1),形状像漏斗形,一端为大口,呈喇叭状,口部朝外侧;另一端为小口,形似罐状;中间呈筒状,是鼓身部分;筒状鼓身将粗端喇叭口与罐状口的贯通连接起来,组成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