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足是人的天性,只不过男人更多表现在对金钱和权势的追求上,女人则表现在对男人的要求上。常常听见周围的朋友埋怨自己的丈夫这或那,慨叹婚姻之无趣,人生之捉弄人。说这是悲观也好,求完美也罢,总之,她们的心灵生活笼罩着一团挥之不去的阴霾。平心而论,现代许多男人缺乏温情,的确是女人心中真切的痛。
有人把男人分为外套型和内衣型。外套体面,所谓“夫贵妻荣”;内衣贴身,所谓“知心爱人”。无论是看中外套的还是看中内衣的,对现代女性来说,都需要有一个最基本或说是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男人的温情。不一样的是有的女人欲望博一些,有的女人欲望精一点。然而,有些男人在结婚后就忘了爱的本意和婚姻的宗旨,不再顾及妻子的心理感受,甚至把妻子对爱的合理要求当作虚荣。因此,许多女人婚后往往伤感于爱的流失,并常常自卑自怜,误以为自己不再具有当年的魅力,或感慨自己所托非人。生活中,真正的坏男人也许并不多,只是他们有意无意地把结婚证当作爱情的终止证,视谈情说爱为不切实际,整日忙于事务与社交应酬。他们认为给予家庭足够的物质基础就完成了作丈夫的职责,就是对妻子最好的爱。于是,家越来越像旅馆,家人越来越像住在同一个房间的旅伴。
失望之余,女人们开始由内心转向外在世界。试图用外在的物质享受来平衡内在的严重亏空。譬如购物,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就是一种极具诱惑性的活动。她们很容易在购物所带来的自由与丰富、占有和充实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情感上的空虚与失落。对于那些有购物癖的女人来说,更是如此。而更多善良的女人,几乎将自己的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以此获得生命另一方面的慰藉。
不可否认,婚前的谈情说爱与婚后的家庭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婚前的谈情说爱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基础,双方能保持独立的生活和人格。二者的联系是相爱,活动的目的亦在于爱,在于吸引对方的注意和好感。一旦没有爱,就什么也没有了。而家庭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许多纠纷也常因此而起),个体独立性被打破。在融合过程中,许多矛盾和碰撞由此产生。爱被责任感所取代。换言之,只要有责任感,特别是有个双方都喜爱的孩子,家庭就照样能存活。不言而喻,责任在婚姻家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孤立地强调责任而忽视爱的基础地位,那么,家更可能像“合作社”。实际上,成人之间对爱的需求更多是精神上的。正如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过的那样,父母对子女的爱,更多的是对身体的关心;而成人之间的爱,则是对精神的关怀。
女人天生是理想主义者,又偏偏柔情似水,视情感为生命,所以难免有很多的苦恼与怅惘,被批评为完美主义者也在情理之中。何谓完美?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就是完美,而人的心理简直像个不断变化的谜,完美永远可望而不可及。同时,完美是富有个性的,有些东西在别人那里是完美,在你这里却未必。所以,追求完美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求和个人内心世界共鸣的一个过程。所以,完美是一种和谐,是一种内在与外在映射的和谐。不幸的是,这种和谐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就显得特别缈远。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专制,中国人的独立人格本来就缺乏肥沃的土壤,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女性,其独立性就更不用提了———天生的依附性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女人们的体内。时至今日,虽然现代都市女性大多能保持经济上的独立,但如何在情感生活中保持尊严,特别是保持个性独立,恐怕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现代女性更多的不是女作家安妮宝贝笔下的那种景况———“有时候觉得感情很像一个包裹,背在身上,背了那么多年,却找不到一个人可以把它卸下来”,而是常有“把包裹卸错地方”的感慨和失望。这种感慨和失望实际上更具悲剧意味。因为“找不到地方卸”还是一种有望的失望,就像逛了一个鞋城后发现找不到一双合适的鞋,失望归失望,但还是有机会的,至少还显示出女性的自主和个性独立。而“卸错地方”的情况可就麻烦得多,毕竟对于大多数不甚独立的中国普通女性来说,是不敢也不愿随意选择离婚的,无论是经济原因还是面子问题,也不管是考虑自己还是担忧儿女。更何况在婚姻问题上女人永远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林语堂所说,“所谓现代婚姻,男女双方以五比五为基本原则者,生了小孩以后,实际总成为七五比二五之男性占便宜。倘令有一个妇人当双方爱情冷淡时真肯诙谐地解除男人之束缚,则四十岁男人所能享受的利益,那个离了婚的四十岁老妇人且为生过三个孩子的母亲者不能享受。真实的平等是不可能的。”(《说青楼》)
所以,婚姻对中国女性的意义绝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所谓终身大事,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所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卫风·氓》)。情感的沉湎和婚姻上的不利,使女性不能不比男性更为慎重。毕竟,嫁对了自然非常幸运,若是嫁错了,难免日日以泪洗脸,反正苏格拉底所说的“不幸的婚姻能培养出哲学家来”很难在中国女人身上应验。
当然,不够公民投票资格的男人毕竟只是少数,女人的受苦更多是因为男人缺乏温情,或过于粗鲁暴躁。倘若男人能在责任之外多一些尊重和关爱,多一些理解和体贴,女人便有享不尽的福分!
有人把男人分为外套型和内衣型。外套体面,所谓“夫贵妻荣”;内衣贴身,所谓“知心爱人”。无论是看中外套的还是看中内衣的,对现代女性来说,都需要有一个最基本或说是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男人的温情。不一样的是有的女人欲望博一些,有的女人欲望精一点。然而,有些男人在结婚后就忘了爱的本意和婚姻的宗旨,不再顾及妻子的心理感受,甚至把妻子对爱的合理要求当作虚荣。因此,许多女人婚后往往伤感于爱的流失,并常常自卑自怜,误以为自己不再具有当年的魅力,或感慨自己所托非人。生活中,真正的坏男人也许并不多,只是他们有意无意地把结婚证当作爱情的终止证,视谈情说爱为不切实际,整日忙于事务与社交应酬。他们认为给予家庭足够的物质基础就完成了作丈夫的职责,就是对妻子最好的爱。于是,家越来越像旅馆,家人越来越像住在同一个房间的旅伴。
失望之余,女人们开始由内心转向外在世界。试图用外在的物质享受来平衡内在的严重亏空。譬如购物,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就是一种极具诱惑性的活动。她们很容易在购物所带来的自由与丰富、占有和充实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情感上的空虚与失落。对于那些有购物癖的女人来说,更是如此。而更多善良的女人,几乎将自己的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以此获得生命另一方面的慰藉。
不可否认,婚前的谈情说爱与婚后的家庭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婚前的谈情说爱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基础,双方能保持独立的生活和人格。二者的联系是相爱,活动的目的亦在于爱,在于吸引对方的注意和好感。一旦没有爱,就什么也没有了。而家庭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许多纠纷也常因此而起),个体独立性被打破。在融合过程中,许多矛盾和碰撞由此产生。爱被责任感所取代。换言之,只要有责任感,特别是有个双方都喜爱的孩子,家庭就照样能存活。不言而喻,责任在婚姻家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孤立地强调责任而忽视爱的基础地位,那么,家更可能像“合作社”。实际上,成人之间对爱的需求更多是精神上的。正如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过的那样,父母对子女的爱,更多的是对身体的关心;而成人之间的爱,则是对精神的关怀。
女人天生是理想主义者,又偏偏柔情似水,视情感为生命,所以难免有很多的苦恼与怅惘,被批评为完美主义者也在情理之中。何谓完美?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就是完美,而人的心理简直像个不断变化的谜,完美永远可望而不可及。同时,完美是富有个性的,有些东西在别人那里是完美,在你这里却未必。所以,追求完美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求和个人内心世界共鸣的一个过程。所以,完美是一种和谐,是一种内在与外在映射的和谐。不幸的是,这种和谐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就显得特别缈远。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专制,中国人的独立人格本来就缺乏肥沃的土壤,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女性,其独立性就更不用提了———天生的依附性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女人们的体内。时至今日,虽然现代都市女性大多能保持经济上的独立,但如何在情感生活中保持尊严,特别是保持个性独立,恐怕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现代女性更多的不是女作家安妮宝贝笔下的那种景况———“有时候觉得感情很像一个包裹,背在身上,背了那么多年,却找不到一个人可以把它卸下来”,而是常有“把包裹卸错地方”的感慨和失望。这种感慨和失望实际上更具悲剧意味。因为“找不到地方卸”还是一种有望的失望,就像逛了一个鞋城后发现找不到一双合适的鞋,失望归失望,但还是有机会的,至少还显示出女性的自主和个性独立。而“卸错地方”的情况可就麻烦得多,毕竟对于大多数不甚独立的中国普通女性来说,是不敢也不愿随意选择离婚的,无论是经济原因还是面子问题,也不管是考虑自己还是担忧儿女。更何况在婚姻问题上女人永远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林语堂所说,“所谓现代婚姻,男女双方以五比五为基本原则者,生了小孩以后,实际总成为七五比二五之男性占便宜。倘令有一个妇人当双方爱情冷淡时真肯诙谐地解除男人之束缚,则四十岁男人所能享受的利益,那个离了婚的四十岁老妇人且为生过三个孩子的母亲者不能享受。真实的平等是不可能的。”(《说青楼》)
所以,婚姻对中国女性的意义绝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所谓终身大事,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所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卫风·氓》)。情感的沉湎和婚姻上的不利,使女性不能不比男性更为慎重。毕竟,嫁对了自然非常幸运,若是嫁错了,难免日日以泪洗脸,反正苏格拉底所说的“不幸的婚姻能培养出哲学家来”很难在中国女人身上应验。
当然,不够公民投票资格的男人毕竟只是少数,女人的受苦更多是因为男人缺乏温情,或过于粗鲁暴躁。倘若男人能在责任之外多一些尊重和关爱,多一些理解和体贴,女人便有享不尽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