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性格特点和婚姻价值观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d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描写了18世纪末相对保守的英国乡镇的生活和世态人情。小说以“富有的单身男人一定需要一位优秀的妻子,这是一个普遍公认的真理”开篇,这表明简·奥斯汀在整部小说中的主题是围绕婚姻制度而展开的,其中也必然包含许多限制婚姻自由的因素。小说中简·奥斯汀描绘了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女性生活的现实画面,由于金钱和生存等因素,基于爱情而结婚的美好愿望也被施加了诸多限制。《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被描绘成一个聪明、开明的女性,她持有远离婚姻规范的态度,渴望为爱而不是为金钱而结婚,这也挑战了当时对于婚姻的社会规范。每当伊丽莎白·班纳特和姐姐简·班纳特、妹妹莉迪亚·班纳特,以及好友夏洛特·卢卡斯面对不同的婚姻选择时,都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英国女性不同的婚姻价值观。
  一、小说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婚姻观念
  婚姻制度是贯穿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小说所处时代背景下也被描绘成一种家庭构成的主导力量。这种影响在班纳特太太和她的女儿们之间形成了传递和循环,班纳特太太渴望她的女儿们尽可能嫁入富有家庭,小说旁白也常有描述:“她一生的事业就是让她的女儿结婚。”这些都说明了在简·奥斯汀所处的时代,女性认为除了期望自身命运之外,能够主观改变的地方很少。因此,同一时代的文学学者也指出了这种包办婚姻:“与收入丰厚的男人结婚对女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她很少有其他经济支持方式。”这进一步增加了班纳特夫人希望她的女儿嫁入豪门的愿望,富有的男性可以为她们提供金钱和安全感。班纳特太太的行为也被她自己视为一种爱的体现,她只是希望每个女儿都有最好的机会、更好的生活。小说中她的台词也表明了这一点:“如果我能让我的一个女儿幸福地定居在尼日斐花园,而所有其他女儿都平等结婚,我将没有什么可期待的。”因此,简·奥斯汀表示,父母的认可对于女性结婚前的幸福至关重要,正如学者索兹进一步指出的那样:“女性可以被视为父权社会的受压迫者和受害者,首先从属于她们的父亲,然后从属于她们的丈夫,当然,是被她们的父亲选定的丈夫。”这描绘了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的许多限制,她们一旦结婚就不能继承财产,她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财产,她们的命运是成为丈夫的财产。
  二、小说中代表性女性的婚姻观
  (一)伊丽莎白·班纳特面对婚姻的独立勇敢
  伊丽莎白并不符合她母亲的期望,在婚姻选择中她遵循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不想为了金钱而结婚。她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可以说伊丽莎白拒绝嫁给柯林斯先生的这一行为可以被视为这一时期女性可能做的最具革命性的事情之一。18世纪的英国乡村,许多婚姻都是在家庭之间早已安排,新娘在选择丈夫时几乎没有发言权。这足以表明伊丽莎白区别于传统女性在社会中所既定的角色,她追求的是为爱而结婚,而不是沉迷于丈夫的财富。柯林斯先生在向伊丽莎白求婚时的语气中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这也是伊丽莎白选择无视柯林斯先生求婚的原因,这一点也能看出伊丽莎白与传统女性的区别。伊丽莎白也不认可柯林斯先生所说的“他决定以非常有序的方式开始”,将婚姻类比为商业活动模式的这一爱情观。对于一个18世纪的男性来说,婚姻变成了一种经济效用行为—一种可以增加个人财富的策略。这可以说是柯林斯先生的婚姻观,他把向伊丽莎白求婚忽视为一件商业行为的小事,这也是为什么伊丽莎白打算嫁给一个让她幸福的男人,而不是纯粹为了经济上的稳定而选择柯林斯先生。在写给姐姐简的信中,伊丽莎白说她的家人搬迁到了伦敦,她认识到婚姻在她的时代至关重要,因为她们并不是富有到能够爱情独立。她在信中评论说:“我们对他们来说还不够富有或不够强大。”这也表明了财富的重要性,因为在简·奥斯汀描绘的社会中,良好的婚姻总是能提升地位,而且地位高低取决于财富的多少。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婚姻,体现出了两人对于婚姻制度束缚的突破,两人从达西先生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偏见之间产生的不友好,到最终的释然是小说的主线,这条主线也说明了伊丽莎白对待婚姻的独立与勇敢激进。
  (二)夏洛特·卢卡斯面对婚姻的退却防守
  与伊丽莎白对婚姻的价值观不同,她最亲密的朋友夏洛特代表了一个传统女性的观点。正如她在讨论简和宾利先生的婚姻时所说的那样:“如果她对他有安全感,那么她将有闲暇,随心所欲地坠入爱河。”在这里,夏洛特优先考虑的是安全而不是爱,正如书中指出的那样,“夏洛特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推荐她的,在婚姻方面的选择甚至更少”。从社会婚姻观角度来看,夏洛特不再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如果她不接受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就会被认为是“剩女”。因此,她对伊丽莎白说:“当你有时间仔细考虑之后,我希望你会对我所做的感到满意。我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你知道的,我从来没有。我只求一个舒适的家,考虑到柯林斯先生的性格、人际关系和生活状况,我相信我和他在一起能够获得幸福的机会,和大多数人在进入婚姻状态时可以吹嘘的一样。”
  夏洛特已经决定追求安全优先于爱情,她不像伊丽莎白那样意志坚定,她关心的是在經济上获得安全,而不必与柯林斯先生建立情感的关系。就像柯林斯先生一样,婚姻是一种商业交易,婚姻不是他们的重中之重。《傲慢与偏见》中的浪漫情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视为具有讽刺意味,简·奥斯汀通过柯林斯先生公开表示婚姻只是一种“商业交易”和夏洛特将婚姻表示为“得体端庄”来表现人们对于浪漫爱情的摒弃。夏洛特对婚姻呈现出的保守,反映出了她面对婚姻关系时的卑微与懦弱,以物质生活为考量的婚姻实则暗藏危机,潜伏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夏洛特面对婚姻选择时的退却和防守,是她基于对生活的认识而做出的自认为合理的选择,然而可想而知,婚后的夏洛特和柯林斯也难以获得幸福的亲密关系。简·奥斯汀对于这段婚姻的描写,也体现出了对于选择金钱而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观的否定。
  (三)莉迪亚·班纳特面对婚姻的冲动激情
  与伊丽莎白相比,从其妹妹莉迪亚身上可以看出,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社会的社会婚姻观表明了一起丑闻可能会永久导致名誉的消亡。这一点在莉迪亚和军官韦翰先生私奔这一情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名风度翩翩而且享有盛誉的军官,莉迪亚被耀眼的制服迷惑了,她的母亲班纳特太太也是如此,她承认:“我记得我自己很喜欢红色外套的那个时候。”像她的母亲一样,莉迪亚不会思考,所以她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她的冲动导致了她几近毁灭,这也使得她的家人陷入绝望,她是一位迷人的小姐,最终嫁给了一名放荡成性的普通士兵。选择士兵来源于姐妹们的浪漫天真和班纳特太太的怀旧之情,这些都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一个女性的声誉取决于她的社会地位,对于年轻未婚的女性来说尤其如此。然而,莉迪亚错失了很多机会,她的不成熟导致她最终的名誉扫地。正如文中所说,“一个女人的名声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了”。文中认为她与韦翰的婚姻导致了她失去名声,他们之间的关系纯粹是基于肉体上的满足,既不是为了经济安全,也不是为了爱情。柯林斯先生在声明中强调:“这将损害所有人的命运。”在这里他强调莉迪亚的私奔和与韦翰有关的丑闻将对其他班纳特姐妹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关系被她的姐妹和她的父母所不认可。
  (四)简·班纳特面对婚姻的坚定内敛
  简·奥斯汀在小说中对婚姻的态度是深刻的讽刺。通过像莉迪亚这样的人物,她们结婚是为了虚荣而不是爱情,简·奥斯汀几乎让我们对浪漫的爱情失望而归,仿佛叙述者在取笑我们,她知道我们是为了浪漫而来,但浪漫并不存在,只是猜测。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等作品中,婚姻与金钱的关系都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然而,简和宾利似乎是个例外,他们基于爱情而结合,尽管宾利先生的姐妹们并不接受简,她们更希望自己的兄弟能够和更加“优越”的达西先生的妹妹结合。然而,宾利先生最终并未选择遵循家庭的意愿,同样,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也是社会规范的一个例外。然而简与宾利先生的感情发展也并不顺利,两人虽然从开始便相互爱慕,但是由于简的性格犹豫和闪躲,造成了宾利先生的误会和动摇,也放大了宾利家庭的阻挠。最终由于两人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而获得了美好的结局。
  三、结语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塑造了四段截然不同的婚姻,从多维度描绘了18世纪英国社会女性面对婚姻这件绝对意义上的终身大事时的态度与选择。小说中的几位女性面对婚姻制度、财产制度和社会环境时是弱势与无奈的,伊丽莎白在无奈中选择了独立勇敢,对抗金钱至上的婚姻观念,同时在与达西先生的关系中也较为主动,双方傲慢与偏见的交织是小说主线。姐姐简面对婚姻同样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但是也显现出了自身性格的犹豫与内敛。好友夏洛特面对婚姻则坚定而直接地选择了稳定、安全的家庭和优渥的生活,而这份坚定同样映照出了内心的软弱与胆小。妹妹莉迪亚面对婚姻则相对天真与冲动,婚姻失败后失去理智,也表现出了无赖和自私的一面。小说还原了浓厚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悲惨境地,而女性对待婚姻与生活的态度也给我们呈现出了希望。简·奥斯汀的小说创作致力于鼓励女性读者勇敢地追求女性权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同时也细腻地刻画了女性的性格特点与潜能,对于人性的描写和对婚姻的讨论都是一种女性主义宣言。
其他文献
古人作诗,往往不是为了看,而是為了“吟”的。古人的“吟”与今天的朗诵大体相同,为了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就必须注重声律。从《诗经》到后来的近体诗,基本上全都押韵。古体诗用韵自由,可以不严格押韵,近体诗要求更为严格,但仍有出韵的情况。  一、杜甫诗歌的用韵概况  将杜甫的105首诗歌的韵脚圈定,对照平水韵表进行批注整理,可以发现,杜甫诗歌的用韵情况可以分为一韵到底、中间换韵与不规则用韵三类,其中,一韵
期刊
白土塬泵站请来了一位女机手,干渴的旱季出现一些希望。  她初来泵站时,驾驶着链轨车,红润的脸蛋,迎着清风吹过,在他和村里人的簇拥下笑吟吟地从车上跳下来。  他告诉她,他叫徐泽。村里人告诉她,徐泽在站上工作。  徐泽是位年轻人,话少,看起来正直善良,只是身条精瘦,皮肤黝黑,眉毛很密但色泽很淡。他对她和村里来驾车的人都很和善。他指挥的方式,不大用在嘴上,大都表现在那双大眼睛里。链轨车驾好了,他不多说,
期刊
谈歌的小说《绝士》运用纯熟的叙事技巧,创新演绎了中国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并且赋予了新的思考,如关于人性、理性与感性、人与时间等命题。  一、叙述框架的巧妙安排  《绝士》的核心故事和母本是在中国流传久远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谈歌充分运用叙事技巧,不仅塑造了荆轲的“绝士”形象,而且塑造了被历史遗忘的其他人,比如更重要的,甚至比荆轲都重要的高渐离,他们都是达到人生至境的“绝士”
期刊
吴伯箫早期散文的选材、用语、构思,皆围绕作者内心情感,体现了吴伯箫散文创作的自然风格。对于吴伯箫的散文风格,一些学者认为,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分水岭,吴伯箫的早期作品常给人“文胜于情”之感,甚至“华而不实”,相比之下,他后期创作的作品中质朴、自然的风格更加成熟。臧克家指出吴伯箫早期作品“有点华而不实”“内容美而形式差”,陈子庭认为其“语言上追求丽词佳句的斧凿之痕过于明显,精美的诗意中有
期刊
生活在资本主义方兴未艾的历史末期,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自己独特的情感角度观察着整个社会,在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的同时,其站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对“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进行剖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代表作《罪与罚》当中,读者能够看到善与恶的纠缠、生与死的较量,进而体验那种深入人心的文学魅力。从表达、人名上来看,《罪与罚》是晦涩的,但从客观的现实上进行分析,其所包含的现代主义意蕴足以令人深思。本文将对陀思妥耶
期刊
来恐龙谷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猎人,一种是科学家。可这回来了一个记者,女的,戴着墨镜,穿着高跟鞋,很有风采。她供职于北京的一家报社,叫徐娟,是跟踪采访唐成晚的。唐成晚是壶山学院的教授,研究方向是考古。他是有名的考古学家,尤其是他对恐龙的研究,在學界最有发言权。  恐龙谷的天气,谁知道说变就变,细雨如丝,山风拂动,天空似乎随雨点一起飘忽起来。唐成晚每天进山,锤子、锄头、放大镜、记录本,放在一个大包里
期刊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创作的经典小说作品。在简·奥斯汀的创作中往往会使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和社会现实理念,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温柔大方、聪明机智,并且还有独立思想和勇敢坚强的性格特点,将作者独特的女性意识充分地反映出来。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就要结合伊丽莎白的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对简·奥斯汀在创作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一、《傲慢与偏
期刊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曾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第五个孩子》(《The Fifth Child》)创作于1988年,是一部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莱辛说,这部小说,她写了两遍。第一次,她将这本书写成了恐怖小说,后来又放弃,重新开头。第二次写的这个故事让人很不舒服,却更为现实。通读整个故事,我们能感受到故事情节带来的压抑感和窒息感。20世纪60年代,戴维和海蕊相识于办公室派对,这两个“古怪
期刊
历史上的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尽管曾多次遭受战火之灾,一度生灵涂炭,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再焕生机。  据《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当年用此调写金陵怀古词者数人,“惟王介甫为绝唱”。而元朝诗人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一位名贯古今的宋朝宰相,一位惊才绝艳的元朝才子,同执金陵怀古调,怀着不同的心境,理性思考与哀婉悲切交织
期刊
美国作家欧·亨利作为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其短篇小说短小精悍、耐人寻味,颇具艺术特色,不同的艺术手法在其作品中灵活运用,却不着痕迹,形成了质朴、风趣、轻快的语言风格,以及潜藏在这一语言风格背后的成熟的叙事技巧。本文以其经典作品《财神与爱神》为例,剖析欧·亨利小说中叙事视角的迁移与遮蔽,探索叙事技巧与其叙事效果之间的联系。  一、“外聚焦”是欧·亨利短篇小说鲜明的叙事特色  外聚焦全知全能的视角往往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