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听课可以促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促使教师认识课堂教学规律,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在听课活动中,进行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教学实验和教学研究活动。本文通过对听课过程中需注意的三种意识的分析,谈了如何提高听课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师 听课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23-01
“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就是要领。要想听课中“看出门道”,抓住要领,就需要有下面三种意识。
一、 选择意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哪儿都听,哪儿都看,结果是什么都听到了,都看到了,细想起来,哪儿印象都不深,入宝山而空手归,所获不多,这就叫“看热闹”,没“看出门道”。因而听课时要有选择性,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个人的听课重点,有重点的听课,就能在课后解决一些问题,使自己有所提高。那么,怎样选择呢?选择哪些内容作为听课重点呢?这个问题对教师来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所谓“共性”,就是大多数教师听课时,都要选择的重点内容。例如:执教教师如何选择重点,如何突出重点;讲课详略是否得当;课堂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的提问是否具有明确性、启发性、思考性和趣味性;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如何进行活动前指导,活动过程中的调控,活动后的概括总结;如何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既享受快乐,又能学到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上述内容,是到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注意,听课时也要认真思考,认真学习的问题,是对每个教师都通用的听课重点内容。
所谓“个性”是指作为个体的教师,在听课时概括个人的情况和听课的目的,自我选择的听课重点。例如:指导科研课题的领导或老师,听课重点放在事先设想的科研目标哪些实现了,哪些有一定的欠缺?原因何在?而年轻教师听课重点应放在“这个科研目标是怎样实现的”,“用什么方法实现的”。有的教师总把握不好提问的方式方法,在听课时就可选择把提问作为重点,看执教老师如何提问的,思考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起什么作用。有的教师自己上课时课堂气氛总是沉闷,想了好办法就没有解决问题,就不妨把听课重点放在如何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方面;有的教师课堂气氛营造得较好,但课堂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时不能很好的掌握,那么,他的听课重点就应放在如何把“愉快教学”与“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水平欠缺的老师可在听课中学习语言,板书设计欠缺的老师可在听课中学习板书……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才能在听课中获取自己所急需的东西,使听课成为促进自己教学改革,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 比较意识
所谓比较意识,就是要把执教老师的教材处理、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语言的运用等各方面在本节课的表现与听课人自己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这节课,要让我讲,我会怎样处理教材?怎样安排教学结构?怎样组织教学活动?执教者是怎样进行的?“他的”和“我的”有何区别?哪一种更好一些?执教者使用的方法、语言风格是否适合于我?有了这样的比较意识,就能引发我们思考,做到边听边想,“想”就能想到点子上,就能想的深入,想的细致,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听课的最大收获。
三、 求证意识
所谓求证意识就是要有独立思考的意思。我们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说:“某本参考书上就是这么写的。”言外之意,教学参考书上说了,还能错吗?这叫迷信书本。还有的说:“某某老师说过……”似乎是说,这个教师是权威,他说的就是对的,这叫迷信权威。迷信书本,迷信权威会造成我们迷失自我,失去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公开课的执教教师有一定水平,又经过了精心准备,有的公开课还经过了集体备课,集体研究,当然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应该尊重,应该认真学习。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百密一疏,存在一定的缺陷。带着求证意识听课,时时在想:这样做好吗?这样做对吗?这样做符合教学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吗?只有这样,才不会把公开课中的缺陷也当做优点而毫不保留的接受。更何况,每一个接受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和短处,对于执教者适用的方法,对于“我”未必适用,把其他人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必须加以适当的加工、改造。如果没有求证意识,原封不动地套用别人的成功的方法,岂不是削足适履,邯郸学步?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带有选择意识、比较意识、求证意识去听课,才能使自己想得深,想得透,在评课时有的可说,能说到关键之处;才能使自己在听课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促使自己更快的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关键词]教师 听课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23-01
“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就是要领。要想听课中“看出门道”,抓住要领,就需要有下面三种意识。
一、 选择意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哪儿都听,哪儿都看,结果是什么都听到了,都看到了,细想起来,哪儿印象都不深,入宝山而空手归,所获不多,这就叫“看热闹”,没“看出门道”。因而听课时要有选择性,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个人的听课重点,有重点的听课,就能在课后解决一些问题,使自己有所提高。那么,怎样选择呢?选择哪些内容作为听课重点呢?这个问题对教师来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所谓“共性”,就是大多数教师听课时,都要选择的重点内容。例如:执教教师如何选择重点,如何突出重点;讲课详略是否得当;课堂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的提问是否具有明确性、启发性、思考性和趣味性;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如何进行活动前指导,活动过程中的调控,活动后的概括总结;如何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既享受快乐,又能学到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上述内容,是到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注意,听课时也要认真思考,认真学习的问题,是对每个教师都通用的听课重点内容。
所谓“个性”是指作为个体的教师,在听课时概括个人的情况和听课的目的,自我选择的听课重点。例如:指导科研课题的领导或老师,听课重点放在事先设想的科研目标哪些实现了,哪些有一定的欠缺?原因何在?而年轻教师听课重点应放在“这个科研目标是怎样实现的”,“用什么方法实现的”。有的教师总把握不好提问的方式方法,在听课时就可选择把提问作为重点,看执教老师如何提问的,思考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起什么作用。有的教师自己上课时课堂气氛总是沉闷,想了好办法就没有解决问题,就不妨把听课重点放在如何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方面;有的教师课堂气氛营造得较好,但课堂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时不能很好的掌握,那么,他的听课重点就应放在如何把“愉快教学”与“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水平欠缺的老师可在听课中学习语言,板书设计欠缺的老师可在听课中学习板书……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才能在听课中获取自己所急需的东西,使听课成为促进自己教学改革,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 比较意识
所谓比较意识,就是要把执教老师的教材处理、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语言的运用等各方面在本节课的表现与听课人自己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这节课,要让我讲,我会怎样处理教材?怎样安排教学结构?怎样组织教学活动?执教者是怎样进行的?“他的”和“我的”有何区别?哪一种更好一些?执教者使用的方法、语言风格是否适合于我?有了这样的比较意识,就能引发我们思考,做到边听边想,“想”就能想到点子上,就能想的深入,想的细致,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听课的最大收获。
三、 求证意识
所谓求证意识就是要有独立思考的意思。我们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说:“某本参考书上就是这么写的。”言外之意,教学参考书上说了,还能错吗?这叫迷信书本。还有的说:“某某老师说过……”似乎是说,这个教师是权威,他说的就是对的,这叫迷信权威。迷信书本,迷信权威会造成我们迷失自我,失去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公开课的执教教师有一定水平,又经过了精心准备,有的公开课还经过了集体备课,集体研究,当然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应该尊重,应该认真学习。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百密一疏,存在一定的缺陷。带着求证意识听课,时时在想:这样做好吗?这样做对吗?这样做符合教学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吗?只有这样,才不会把公开课中的缺陷也当做优点而毫不保留的接受。更何况,每一个接受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和短处,对于执教者适用的方法,对于“我”未必适用,把其他人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必须加以适当的加工、改造。如果没有求证意识,原封不动地套用别人的成功的方法,岂不是削足适履,邯郸学步?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带有选择意识、比较意识、求证意识去听课,才能使自己想得深,想得透,在评课时有的可说,能说到关键之处;才能使自己在听课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促使自己更快的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