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9—0077—01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课堂充盈“人的情感”,充满“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笔者认为,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与过程固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如何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即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让历史课堂成为“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的阵地,是笔者在一节公开课后开始深刻反思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一单元以近现代史上的英、美、法、德四国为典型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课程目标要求了解这四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并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根据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和对单元前言的理解,笔者认为其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反封建(美国是反对殖民统治)、民主代议制、分权制衡原则。故笔者这样设计《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分析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背景,讲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联邦原则,中央政府内部权力的分配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和民主原则,政党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分析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暨《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学生以往的知识理解力来说,“分权制衡如何实现”是学生难以把握的,所以,笔者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这个难点展开的。初中教材对美国民主制度确立的背景和其进步性、局限性作了详细的分析,笔者对这两个问题就简略带过,集中力量讲述美国在中央与地方、中央政府内部如何实现权力的分配与制衡的问题,并设计了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校邓校长给出了意见:他认为本课在教学中应是民主思想贯穿始终,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的体现,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体现民主思想。这一单元的内容围绕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相较于封建君主专制而言,为什么说民主政治是历史的进步?反观笔者的教学活动,教学重点始终放在“分权与制衡”原则的体现上,过多地关注了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而民主思想在功利性教学中处于微乎其微的地位,民主思想对美国的影响和对近现代中国的借鉴作用被主动弱化了。这让笔者对自己自以为成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产生了怀疑。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历史学的功能和历史教育中寻找答案。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认为历史学的功用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它能陶冶心智,开拓胸襟,消除偏见,激发志气。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要解决的,就是今天的学生通过历史鉴戒来完成自我认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 (侧重个体的角度)和公民教育 (侧重社会的角度)。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要形成为人处世的能力与方法,以及对人类、国家、民族和个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教师情感价值观的影响,无法区分自己与历史人物及史学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往往把这几种价值观混为一谈,这就是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而不是用已形成的历史结论和枯燥机械的讲述贯穿学生的头脑,消耗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的青年学生来说,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要从正面疏导他们。作为教师,更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复述历史而不是把自己的个人喜恶、個人见解灌输给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学生史学观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要鼓励学生质疑。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和认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总之,教育是人与人的心灵交往,是师生之间的精神相遇。历史教学不是简单地分析历史发生的背景和简述历史过程,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思考。“以史为鉴”是历史的功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教育的初衷,传承中华文明是历史教育的使命。承担这一重任的教师要有塑造心灵的情怀和责任,努力将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编辑:孟刚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9—0077—01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课堂充盈“人的情感”,充满“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笔者认为,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与过程固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如何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即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让历史课堂成为“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的阵地,是笔者在一节公开课后开始深刻反思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一单元以近现代史上的英、美、法、德四国为典型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课程目标要求了解这四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并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根据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和对单元前言的理解,笔者认为其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反封建(美国是反对殖民统治)、民主代议制、分权制衡原则。故笔者这样设计《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分析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背景,讲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联邦原则,中央政府内部权力的分配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和民主原则,政党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分析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暨《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学生以往的知识理解力来说,“分权制衡如何实现”是学生难以把握的,所以,笔者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这个难点展开的。初中教材对美国民主制度确立的背景和其进步性、局限性作了详细的分析,笔者对这两个问题就简略带过,集中力量讲述美国在中央与地方、中央政府内部如何实现权力的分配与制衡的问题,并设计了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校邓校长给出了意见:他认为本课在教学中应是民主思想贯穿始终,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的体现,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体现民主思想。这一单元的内容围绕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相较于封建君主专制而言,为什么说民主政治是历史的进步?反观笔者的教学活动,教学重点始终放在“分权与制衡”原则的体现上,过多地关注了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而民主思想在功利性教学中处于微乎其微的地位,民主思想对美国的影响和对近现代中国的借鉴作用被主动弱化了。这让笔者对自己自以为成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产生了怀疑。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历史学的功能和历史教育中寻找答案。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认为历史学的功用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它能陶冶心智,开拓胸襟,消除偏见,激发志气。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要解决的,就是今天的学生通过历史鉴戒来完成自我认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 (侧重个体的角度)和公民教育 (侧重社会的角度)。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要形成为人处世的能力与方法,以及对人类、国家、民族和个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教师情感价值观的影响,无法区分自己与历史人物及史学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往往把这几种价值观混为一谈,这就是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而不是用已形成的历史结论和枯燥机械的讲述贯穿学生的头脑,消耗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的青年学生来说,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要从正面疏导他们。作为教师,更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复述历史而不是把自己的个人喜恶、個人见解灌输给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学生史学观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要鼓励学生质疑。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和认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总之,教育是人与人的心灵交往,是师生之间的精神相遇。历史教学不是简单地分析历史发生的背景和简述历史过程,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思考。“以史为鉴”是历史的功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教育的初衷,传承中华文明是历史教育的使命。承担这一重任的教师要有塑造心灵的情怀和责任,努力将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