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疾病上产生的临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抽取80例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并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泼尼松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照组仅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对于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研究组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不良反应方面,例如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以及脱发、口腔溃疡等方面较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与甲氨蝶呤相结合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关节外病变、关节滑膜发炎、发烧、四肢无力或心包炎等。目前,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有成体系的研究理论,根据以往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应属于慢性炎症疾病[1]。患者在发病的早期表现通常为关节产生肿胀、晨僵现象以及四肢功能障碍,病情发展到晚期会导致关节畸形。在我国范围内,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较其他慢性疾病而言较高,而且在患者当中,女性的发病几率高于男性。甲氨蝶呤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却发现患者对此药物产生了大量的不良反应,因此,本次研究当中将糖皮质激素结合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深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了80例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范围在25-65岁,平均年龄约为47岁,病程12-36个月,平均病程约为24个月。将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糖皮质激素结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进行单独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指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治疗,计量为10mg,每周口服1次。研究组采用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泼尼松按照患者病情的不同,可在5-50mg/d之间进行调整,并与对照组甲氨蝶呤的使用方法相同,进行结合使用。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进行疗效与不良反应的统计,并对结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2]。
1.3疗效判定
判定指标为关节红肿情况、关节疼痛情况、晨僵时间以及红细胞的沉降率或C反应蛋白的变化,以上4项指标当中按照疗效判定公式[(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100%来计算,如果其中的指标改善≥50%,则被判定为有效指标。
显效:3项或以上指标有效。
好转:2项指标有效
无效:<2项指标有效,因治疗当中产生副作用而导致的换药以及停药也属于无效的范围内。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通过分组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治疗后统计的数据显示,研究组显效28例(71.2%),好转10例(25%),无效2例(3.8%),总有效率达到了96.2%;对照组显效9例(22.5%),好转17例(42.5%),无效14例(35%),总有效率为75%,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治疗当中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脱发以及口腔溃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本次研究当中有25例患者产生了呕吐、腹胀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其中3例患者因为胃肠道反应强烈而停药。研究组有14例患者产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对照组中有35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5%,组间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持续升高,而且女性患者数量较男性患者相比越来越多,也因此而引发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热潮。经过治疗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发病因素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家庭,发病率远高于其他的健康家庭。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症状非常多,对患者的身心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目前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是以药物为主,但是疗效不佳,不良反应也无法有效控制[3]。
甲氨蝶呤是一种叶酸性合成阻断剂,能够有效抑制体液与细胞的免疫,进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目前成为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治疗药物。但是临床结果表明,甲氨蝶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高,其中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呕吐、恶心、腹胀及腹泻等。而糖皮质激素能够很好的中和甲氨蝶呤在胃肠道方面引发的不良反应,通过甲氨蝶呤结合糖皮质激素,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之中减轻痛苦,增加疗效,减少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但糖皮质激素因用量大小也会产生不良反应。一般认为,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d) 对缓解活动期RA 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 并可迅速改善由关节炎症导致的关节功能下降除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外, 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可以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一般认为, 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者限于以下指征: ① 伴有危及生命的血管炎或系统性损害者;②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用小量激素不能控制症状者;③ 在病情改善药物生效之前, 作为一个过渡药物, 以尽早控制症状。与长期口服激素相比, 它对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较小, 但大剂量使用, 尤其是冲击治疗时, 需要警惕心律失常、精神失常、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感染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我们建议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可有效减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并能提高治疗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梦涛,姚中强,于孟学,王国锋.重新评价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J].北京医学,2005,27(12):748-750.
[2] 黄玲.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學,2013,1(19):83-84.
[3] 谢雯,舒荣,张奉春.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4):252-255.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关节外病变、关节滑膜发炎、发烧、四肢无力或心包炎等。目前,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有成体系的研究理论,根据以往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应属于慢性炎症疾病[1]。患者在发病的早期表现通常为关节产生肿胀、晨僵现象以及四肢功能障碍,病情发展到晚期会导致关节畸形。在我国范围内,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较其他慢性疾病而言较高,而且在患者当中,女性的发病几率高于男性。甲氨蝶呤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却发现患者对此药物产生了大量的不良反应,因此,本次研究当中将糖皮质激素结合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深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了80例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范围在25-65岁,平均年龄约为47岁,病程12-36个月,平均病程约为24个月。将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糖皮质激素结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进行单独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指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治疗,计量为10mg,每周口服1次。研究组采用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泼尼松按照患者病情的不同,可在5-50mg/d之间进行调整,并与对照组甲氨蝶呤的使用方法相同,进行结合使用。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进行疗效与不良反应的统计,并对结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2]。
1.3疗效判定
判定指标为关节红肿情况、关节疼痛情况、晨僵时间以及红细胞的沉降率或C反应蛋白的变化,以上4项指标当中按照疗效判定公式[(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100%来计算,如果其中的指标改善≥50%,则被判定为有效指标。
显效:3项或以上指标有效。
好转:2项指标有效
无效:<2项指标有效,因治疗当中产生副作用而导致的换药以及停药也属于无效的范围内。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通过分组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治疗后统计的数据显示,研究组显效28例(71.2%),好转10例(25%),无效2例(3.8%),总有效率达到了96.2%;对照组显效9例(22.5%),好转17例(42.5%),无效14例(35%),总有效率为75%,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治疗当中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脱发以及口腔溃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本次研究当中有25例患者产生了呕吐、腹胀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其中3例患者因为胃肠道反应强烈而停药。研究组有14例患者产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对照组中有35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5%,组间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持续升高,而且女性患者数量较男性患者相比越来越多,也因此而引发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热潮。经过治疗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发病因素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家庭,发病率远高于其他的健康家庭。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症状非常多,对患者的身心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目前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是以药物为主,但是疗效不佳,不良反应也无法有效控制[3]。
甲氨蝶呤是一种叶酸性合成阻断剂,能够有效抑制体液与细胞的免疫,进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目前成为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治疗药物。但是临床结果表明,甲氨蝶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高,其中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呕吐、恶心、腹胀及腹泻等。而糖皮质激素能够很好的中和甲氨蝶呤在胃肠道方面引发的不良反应,通过甲氨蝶呤结合糖皮质激素,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之中减轻痛苦,增加疗效,减少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但糖皮质激素因用量大小也会产生不良反应。一般认为,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d) 对缓解活动期RA 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 并可迅速改善由关节炎症导致的关节功能下降除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外, 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可以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一般认为, 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者限于以下指征: ① 伴有危及生命的血管炎或系统性损害者;②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用小量激素不能控制症状者;③ 在病情改善药物生效之前, 作为一个过渡药物, 以尽早控制症状。与长期口服激素相比, 它对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较小, 但大剂量使用, 尤其是冲击治疗时, 需要警惕心律失常、精神失常、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感染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我们建议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可有效减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并能提高治疗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梦涛,姚中强,于孟学,王国锋.重新评价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J].北京医学,2005,27(12):748-750.
[2] 黄玲.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學,2013,1(19):83-84.
[3] 谢雯,舒荣,张奉春.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4):2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