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vi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疾病上产生的临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抽取80例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并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泼尼松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照组仅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对于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研究组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不良反应方面,例如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以及脱发、口腔溃疡等方面较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与甲氨蝶呤相结合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关节外病变、关节滑膜发炎、发烧、四肢无力或心包炎等。目前,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有成体系的研究理论,根据以往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应属于慢性炎症疾病[1]。患者在发病的早期表现通常为关节产生肿胀、晨僵现象以及四肢功能障碍,病情发展到晚期会导致关节畸形。在我国范围内,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较其他慢性疾病而言较高,而且在患者当中,女性的发病几率高于男性。甲氨蝶呤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却发现患者对此药物产生了大量的不良反应,因此,本次研究当中将糖皮质激素结合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深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了80例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范围在25-65岁,平均年龄约为47岁,病程12-36个月,平均病程约为24个月。将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糖皮质激素结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进行单独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指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治疗,计量为10mg,每周口服1次。研究组采用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泼尼松按照患者病情的不同,可在5-50mg/d之间进行调整,并与对照组甲氨蝶呤的使用方法相同,进行结合使用。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进行疗效与不良反应的统计,并对结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2]。
  1.3疗效判定
  判定指标为关节红肿情况、关节疼痛情况、晨僵时间以及红细胞的沉降率或C反应蛋白的变化,以上4项指标当中按照疗效判定公式[(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100%来计算,如果其中的指标改善≥50%,则被判定为有效指标。
  显效:3项或以上指标有效。
  好转:2项指标有效
  无效:<2项指标有效,因治疗当中产生副作用而导致的换药以及停药也属于无效的范围内。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通过分组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治疗后统计的数据显示,研究组显效28例(71.2%),好转10例(25%),无效2例(3.8%),总有效率达到了96.2%;对照组显效9例(22.5%),好转17例(42.5%),无效14例(35%),总有效率为75%,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治疗当中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脱发以及口腔溃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本次研究当中有25例患者产生了呕吐、腹胀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其中3例患者因为胃肠道反应强烈而停药。研究组有14例患者产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对照组中有35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5%,组间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持续升高,而且女性患者数量较男性患者相比越来越多,也因此而引发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热潮。经过治疗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发病因素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家庭,发病率远高于其他的健康家庭。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症状非常多,对患者的身心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目前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是以药物为主,但是疗效不佳,不良反应也无法有效控制[3]。
  甲氨蝶呤是一种叶酸性合成阻断剂,能够有效抑制体液与细胞的免疫,进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目前成为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治疗药物。但是临床结果表明,甲氨蝶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高,其中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呕吐、恶心、腹胀及腹泻等。而糖皮质激素能够很好的中和甲氨蝶呤在胃肠道方面引发的不良反应,通过甲氨蝶呤结合糖皮质激素,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之中减轻痛苦,增加疗效,减少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但糖皮质激素因用量大小也会产生不良反应。一般认为,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d) 对缓解活动期RA 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 并可迅速改善由关节炎症导致的关节功能下降除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外, 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可以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一般认为, 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者限于以下指征: ① 伴有危及生命的血管炎或系统性损害者;②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用小量激素不能控制症状者;③ 在病情改善药物生效之前, 作为一个过渡药物, 以尽早控制症状。与长期口服激素相比, 它对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较小, 但大剂量使用, 尤其是冲击治疗时, 需要警惕心律失常、精神失常、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感染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我们建议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可有效减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并能提高治疗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梦涛,姚中强,于孟学,王国锋.重新评价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J].北京医学,2005,27(12):748-750.
  [2] 黄玲.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學,2013,1(19):83-84.
  [3] 谢雯,舒荣,张奉春.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4):252-255.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特布他林联合盐酸氨溴索对于哮喘的治疗效果,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对于2010年12月-2012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84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特布他林,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对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8.5%,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喘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饮食结构、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儿童也是如此,学习压力大、快餐式及高脂高蛋白膳食、不合理的零食大量摄入、运动量减少等因素导致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超重和肥胖及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有研究表明,冠心病、小儿血脂紊乱及儿童代谢综合征已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1]。由于血脂水平因种族、地域及生活环境不同而异[2],宜宾地区又有其特殊的饮食生活习惯,如常吃火锅等高脂食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电刺激盆底康复理疗对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肌力在0-II级顺产产妇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阴道哑铃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电刺激盆底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改善情况与治疗过程中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肌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流感的流行特征,为预测和防控流感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我区哨点医院监测,收集2010年的流感样病例(ILI)发病资料,并采集流感样病例(ILI)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所有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流行病学监测结果:2010年我区ILI%均值为1.985%,以周为单位,各周ILI%波动在0.754%-6.446%之间;流感样病
期刊
颈椎是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而颈椎病又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医学影像检查诊断,但影像检查又往往和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因此对颈椎的正常解剖位置及毗邻关系的认识尤为重要。  1 颈椎椎骨的形态特征  颈椎共由7块颈椎骨组成,位于颅骨与胸椎之间,通过6个椎间盘和所属韧带连接而构成。颈椎的正常生理屈度呈轻微前凸。沿齿状突后上缘开始向下,连每一椎体后缘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赛肤润预防社区婴儿红臀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林和街社区363例出院时臀部皮肤无异常的足月婴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护臀霜组、赛肤润组三组。对照组指导家属常规护理不涂任何药物, 护臀霜组和赛肤润组常规护理后分别涂药,观察婴儿红臀发生情况及发生轻度红臀继续涂药后的愈合时间。结果:赛肤润组及护臀霜组婴儿红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 ,且赛肤润组低于护臀霜组 (P<0.
期刊
【摘 要】冠心病介入诊疗已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治疗效果。但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及诊疗后引发的血管迷走性反射(WRs)是一种发病率不高,却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重者可以致死。及时发现和处理尤为重要[1],因此,系统掌握血管迷走性反射的临床特征,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减少该并发症,从而保证医疗疗效与病人生命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抢救措施十分重要。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
期刊
【摘 要】目的:比较区域性化疗和全身性化疗对预防胃肠道癌根治手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2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60例胃肠癌患者作为治疗组,根治术后置化疗泵,对照组240例胃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给予周围静脉化疗。结果:比较两组患者1、3、5年的生存率,肝脏转移率,局部复发率等指标。治疗组为100.0% (182/182)、78.0% (142/182)、42.9% (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胃癌晚期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共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31例。将所有患者使用随机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15例与治疗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同步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76例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病历资料。方法:用统计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前房出血、房角后退、晶体脱位、眼内炎症是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病因。结论: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经治疗后视力均可提高,眼压可控制。  【关键词】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诊治分析  眼外伤是眼科临床常见急症。眼外伤可导致前房出血、晶状体脱位及破裂、虹膜炎等改变,使房水引流障碍而导致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及时、合理的治疗可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