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老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庆祝尤阿官老师七十岁生日时的温馨祥和场景,我和妻子记忆犹新。一晃十年过去了,老师还是那样慈祥谦和,精神矍铄,只是头顶上的“篮球场”稍微扩大了一点,其他没什么改变。
  我和妻子都是嘶马中学1972届高中毕业生,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师生相处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结下的情谊却深厚绵长。2018年11月17日是老师的八十岁生日。距离老师的生日越近,老师如父般的谆谆教诲,似母般的殷殷关爱,在我的脑海里呈现就越频繁,像放电影,一幕一幕的。
  我的初中只读了两年,而且是在“无教材、无师资、无教室”的状态中度过的,以至获得的知识比较贫乏,成绩平平。那时经群众推荐,我上了高中。在班上,我的语文成绩尚可,数学只能算马马虎虎,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就发呆,考试时大多是最后交卷,很少得过高分。老师教我们的数学,很有责任感。我的数学“温吞水”状况,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边激励我在“拦路虎”面前,要鼓足勇气,不能气馁,一边经常在晚自习时间耐心地给我解析难题,直至我弄懂。还列出若干有相当难度的习题,让我反复练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经过老師的耐心辅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我的数学成绩一步一步有了提高。在陡峭的数学山坡上,我每向前攀爬一尺,老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老师是一个富有荣誉感的人。他兼任我们的班主任,不仅希望全班学生的各门功课优秀比例高,而且课外活动也要有声有色,走在别的班前头。比如墙报、黑板报、体育项目、文艺宣传等等。我从小跟着生产队的沈哥学会了拉二胡,是大队文艺宣传队的乐队成员之一,每年寒暑假和春节期间都要参加巡回演出几十个场次。上了高中之后,老师发现了我的特长,让我参加了班级文艺宣传队的乐队。虽然我的二胡弓法简单,音调不准,拉得一般,但缺少了我,乐队好像又不够完整。在校园会演中,当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班级宣传队(当然也包括乐队)的出色表现竖起大拇指时,我心中暗自高兴,老师的脸上也堆满了笑容。为了活跃学习气氛,增强同学感情,老师还让我在班上向同学们传授二胡知识和拉二胡的弓法技巧。虽然我知识浅薄,有点献丑,但讲得认真。你别说,我讲了二胡以后,还真引起了几个同学的兴趣,跟我学了起来。老师也喜欢拉二胡,拉得比我好上几倍,一有空闲就叫我去他的宿舍切磋技艺。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的二胡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在课堂上,老师和我们是师生关系,在生活中,老师和我们又成了要好的朋友。有时到了月底,我身上的饭菜票用完了,还要过上几天才能回家跟母亲拿伙食费,都是老师塞给我饭菜票,让我拿着先用,免得我犯愁,影响学习。事后,我要归还,老师也不肯收,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叫我不要放在心上,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找他。有时我因事错过了开饭时间,老师都直接叫我到他家吃饭。上述这些事,我也记不清有过多少次了。
  老师是播洒阳光雨露的人。不光我们在其沐浴下成长,我们的两个女儿也得到了滋润。我们一家人真是幸运,老师到哪个学校任教,我们和两个女儿便到哪个学校就读。女儿们到江都中学读书后,得到老师的关心照顾更多。学习中遇到难题,找到老师,立马解决,不厌其烦。有好几次,我们陪伴女儿完成作业睡晚了,第二天早晨未闻闹钟铃响,起床迟了,来不及给女儿们准备早饭,只好向老师和师母求助。我电话打过去,老师和师母便准备好稀饭、烧饼和煎蛋,等候女儿们骑车到来。女儿们饱腹后准时进了课堂,老师又给我们打来电话,让我们放心。每逢期中、期末考试,甚至高考,老师都不让女儿们去食堂排队打饭买菜,中午和晚上都在他们家用餐。老师说,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增加了点营养。老师想得比我们还要周到。
  老师和师母对我们一家恩重如山,我们真不知道如何报答才好。
  距离老师的生日还有一个多月,知悉的同学纷纷与我联系,一要我这个做“老大”的到时候提前通知他们一起去为老师祝寿,二要委托我们为老师置办一件生日礼物。置办什么礼物呢?我让妻子帮助动脑筋。妻子提出买一只手表送给老师,寓意着同学们时时刻刻不忘老师的恩德,也让老师见表如见人,想和谁聊天,想与谁见面,随时可以联系。同学们都夸妻子的建议好。
  老师知道学生们要为他祝寿,赶紧打电话给我,要我帮他劝阻。老师曾跟我讲过,他过生日,朴素简单,不讲排场,家里人欢聚一下即可。同学们目前大都在忙第三代,而且生活在子女所在城市,距离较远,不来为好。知道的,让我代为领情婉拒,不知道的,要我不必声张。
  老师恩泽似海,岂可不报?荣发同学推掉了老师生日这天去复旦大学讲学的安排,从上海赶至老师家。朱林同学难辞扬州师范学院同学聚会的邀请,白天与同学们欢聚,晚上赶到了老师生日宴会现场。志林、吉祥、蒋斌、玉祥、俊峰等同学和我们一样,向子女“请假”,暂停两天“保姆”义务,从上海、无锡、南京、扬州等地赶赴江都为老师祝寿。
  老师的生日宴会规模虽小,但温馨、欢乐、祥和,充满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气息。老师的儿女、学生和亲朋好友纷纷献辞祝福,老师高兴得合不拢嘴。“时间过去十年,老师依然这么年轻、这么精神,我们为之高兴。我们祝福老师永远年轻、永远健康!老师年轻了、健康了,我们才有榜样,才有引领。”荣发说出了我们72届高中同学的心里话。“快乐的小鸟,飞向天涯海角; 闪光的蜡炬,还在默默燃烧; 我们都知道,你也想要回报,那就是满园桃李,花开如潮。不许你说老,不要你说老,春风再美也美不过你的笑。岁月催人老,老师不会老。今生能做你的学生,真好。”这首由著名词作家潘月剑作词、老师的学生夏萍演唱的歌曲《老师不老》,温情动听,将晚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老师激动得眼里噙满泪花。
  老师不老,是希冀,也是现实。老师虽已耄耋,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老师每天上网、发微信,转发锦言妙语,谈论人生价值,推崇修身养性,启发养儿育女。仅此一举,就让我们看到了老师不老的心态、诲人的秉性、硬朗的身体、快乐的生活。老师,我们衷心祝福您永远不老!您的恩泽,让我们慢慢回报。
  (责任编辑 张云逸)
其他文献
“同学们,明天要期末考试了,希望你们考试的时候不要紧张,认真答题,先拣会做的做,不要空题,答完卷子后仔细检查,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上午8点开始正式考试,7点45进考场……”快放学了,班主任在嘱咐明天的考试。这样的叮嘱,每学期结束时都要重复一次。最后,班主任又加了一句:“明天的考试,张羽就不要参加了。”这样的叮嘱,从二年级开始,也是每学期都要重复一次。  已经读了四年书了,可张羽只参加过两次期末考
期刊
休闲的时候,喜欢去赏玩书柜里的那些书。眼睛一格一格地往上爬,看增添了幾许、陈旧了几许。随意地抽出其中一本,也不是要坐下来读,摸摸翻翻就感觉很美。若那本书来得特别有故事,便会勾起清晰的回忆;若那本书已圈圈点点地读过,便会想起某段时光没有虚度;若那本书还是崭新的,便会觉得匆忙居然没来得及读。  细细想来,买书几十年,存书上千册,几乎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的。买书是为了阅读、运用,把它作为工具;也是为了欣赏
期刊
一  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我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澄黄,米粒极小,却颗颗饱满。 我在想,若是扬手把小米撒向空中,这一粒一粒的小米,瞬间就会落入苍茫的大地上,再想找寻它们的踪影,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小米的颗粒实在是太微小了。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关于“米”字的解释为:米,穬粟实也,像禾实之形。  《诗经·小雅·小宛》:交交桑
期刊
当母亲离开我们时  如同一棵小苗在心中成长  当母亲离开我们时  如同一股清泉在心中涌出  有那么一种思念  圣洁的母爱  如阳光雨露滋润我们成长  离开母亲的日子  如游子失去回家之路  迷惘的我  只有思念的泪水相伴  我大声呼唤着  母亲我们思念你  有那么一种思念  母亲的爱  深深地刻画在心中  母亲用自己的双手  将出世的我精心培养  汗水、泪水  化作美丽的天使  把爱献给了我  有
期刊
老儿花  我家园子的东北角,生长着一片马兰花,一簇一簇的马兰花剑一般的叶子修长高雅,每到四月,淡蓝色的小花一朵一朵地竞相开放,在园子的一角怒放成了一个小世界,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小孩子都有一颗好奇的心,老儿四五岁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弄来一株马兰花苗,栽到了园子的一角并每天浇水,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呵护,小小的马兰竟然成活了,于是,我就叫他老儿花。其实,老儿不止栽下过马兰,还把一粒苞米放进一个罐头
期刊
全北平没人不知道陈一刀,更没人不知道他那把刀。  刀据说是乾隆爷当年赏给陈一刀的,但没人真正见过那把刀,陈一刀总是把它用黑布裹着,带在身边。  提起陈一刀,随便一个街坊,都能喝两口茶水润润嗓,饶有兴致地说道说道。  陈一刀本是皇上身边的近卫,刀法名冠京城。后来洋枪火炮打进紫禁城,哪是刀枪剑戟挡得住的?满人从紫禁城被赶出来,后来和日本人在东北又当起皇帝。`  陈一刀得了闲,在皇城根儿开了间武馆,北平
期刊
等号和真理  爱你是最永恒的真理  经得起时间的质疑  你在我人生的公式  我的自变量仅是你  流年是我们无穷的定义  等号只为你而成立  我站在等号的左边  一直等待岸边的X  我的Y只为遇见你  只为你情有独钟  小雨中  阴雨绵绵  人影纷纷  在哀怨的土地上  无休止的雨点  拍醒了石头的美梦  撑起伞  走向没有油漆的窄巷  打开窗  小小的花伞  是那头上的彩虹  古旧的茶馆  是避雨
期刊
“奶奶!”沁疏叫道。脸上笑盈盈的。  “沁疏回来啦。”梅老太太向沁疏招招手,“今天和你同学去了哪些地方?”沁疏笑着答道:“去了花鸟市场, 后来还去了玄武湖和夫子庙。”那些太太小姐们也都围上来,拉着沁疏的手问长问短。  沁疏不太喜欢这群伶牙俐齿的太太小姐,礼貌性地一一答过,便进了自己的房间。  她从手中纸袋里拿出了一盆白色的风信子,那是早上许思齐和她一起逛花鸟市场时买给她的,她知道他的心思。  第二
期刊
一  海圆历3672年,光明岛。  “劳拉,你快看。”女孩西比尔指着河中漂过的一具尸体,惊喜地对她的同伴大叫道。  “嘘!小点声,不然我们又没的吃了,你想把其他人招来吗?”劳拉愤怒地说。  岛上的人们早已不记得这是第几个饿肚子的年头了,在活着的人们的记忆中,他们生来便是如今这般遭遇,如若哪天圆桌会议上再处决几个死刑犯,便可以饱餐一顿了。  这也是他们每日都在期盼着的事情。  此时,西比尔和劳拉用尽
期刊
阿昌叹了口气。  未婚妻盯着他:“我说你想什么呢,那么贵的东西,问都没问过我就买了!还有,买的时候也不看看,多大的人了,这么明显的痕迹你都看不出来?可长点心吧!”  阿昌点了一支香烟,凑到嘴边,没有吸。他又拿起桌上的“旧东西”仔细端详起来,他已经像这样看过无数次了。那道小小的缝就像一把利刃,在他的心里割开了一个口子,他不禁感叹,“我也没想到啊,谁会在意那道小裂缝呢?”  “我在网上看了,这东西一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