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转变教学态度,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目前,在整个小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学校主要是引导带领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有效疏导,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心理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引导,更需要家庭的配合。家庭是整个小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能与科学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在家校合作的条件下,家庭教育可以在一对一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集中预防个别儿童精神疾病。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健康成长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發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专家分析,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儿童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选择、学习等方面的压力都成百倍的大于过去。全世界儿童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国目前虽然略低于这个水平,但近年来发病率在持续上升。因此,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显得尤为迫切。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有的小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入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第四,品行不良。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对他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原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三个方面因素。
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很多孩子的父母忙碌于工作,不得不的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祖辈,然而这样的家庭结构不占少数,老人们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自主、自立、受压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因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孩子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就凸显了明显的不足。
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教师大都关注学生成绩和入学率,它已成为衡量学校或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导致了一种单一的家校合作形式,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让家校合作成为提升学生素养的轨道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把教育工作做好。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要注意态度、方式和方法,教师必须以多种方式去思考探寻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并想出相应的教育举措,充分赢得学生父母(即家庭)的信任,这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利用好家长会契机,建立共同教育机制。家长会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会是家庭和学校进行沟通的重要纽带,教师应该与家长就班级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考核方法等进行研究探讨,并针对家长和学校之间的配合方式就行沟通,从而达到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健康成长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1992年發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专家分析,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儿童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选择、学习等方面的压力都成百倍的大于过去。全世界儿童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国目前虽然略低于这个水平,但近年来发病率在持续上升。因此,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显得尤为迫切。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有的小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入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第四,品行不良。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对他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原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三个方面因素。
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很多孩子的父母忙碌于工作,不得不的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祖辈,然而这样的家庭结构不占少数,老人们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自主、自立、受压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因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孩子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就凸显了明显的不足。
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教师大都关注学生成绩和入学率,它已成为衡量学校或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导致了一种单一的家校合作形式,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让家校合作成为提升学生素养的轨道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把教育工作做好。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要注意态度、方式和方法,教师必须以多种方式去思考探寻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并想出相应的教育举措,充分赢得学生父母(即家庭)的信任,这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利用好家长会契机,建立共同教育机制。家长会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会是家庭和学校进行沟通的重要纽带,教师应该与家长就班级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考核方法等进行研究探讨,并针对家长和学校之间的配合方式就行沟通,从而达到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