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拖累全球经济,世界油价、粮价飙升,金融泡沫破灭,股市楼市大跌,中国还额外受到雪灾和地震打击。金融、能源、粮食和气候四重危机,相互渗透。新一轮涨价的冲击和对通货膨胀的担忧,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致命威胁。四下眺望,满眼都是不祥之兆。值此转折时刻,中国必须拥有大胆的战略构想,抓住施展主导权的领域和良机。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提高燃油价格的举动可能正在产生预期的部分国内影响。但是,相对于国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这一举措只有短暂的些微波动。就像投入大河中的一粒石子,激起瞬间的涟漪之后,又迅速恢复了常态般的平静。
纽约商品交易所一向被视为石油定价的发源地。总部设于美国亚特兰大的电子商品交易所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ICE)则制定了能源行业的三大基准,亦即作为世界液态市场主要石油标准的期货依据——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WTI;即ICE WTI Crude。系轻质石油)、英国布伦特混合原油(ICE BrentCrude,简称Brent,亦称Brent Blend;系轻质低硫原油)和中东酸质原油(ICE Middle East Sour Crude)。
亚洲的交易价格一贯以纽约马首是瞻。不过,正如水往低处流一样,世界能源市场中的液态市场,在世界各地的价格表现几乎是无差异的。亚洲轻质低硫原油多数以马来西亚塔皮斯原油为基准价,而中质低硫原油则多数以印尼的米纳斯原油(BPMigas,即Minas)为基准价。米纳斯原油价格被用作亚洲每天近150万桶的中质和重质低硫原油基准价,其中包括印度、中国和越南等国供应的原油。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用户,但在各种定价机制中,中国是一个被动的价格接受者。
短短8年,石油价格从32美元暴涨到了将近140美元。
30亿亚洲人已经登上了竞争能源的舞台,而在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中,他们无足轻重。现在,世界可能正在经历第三次石油危机,而亚洲石油消费国中的新兴国家首当其冲。
当世界石油价格以前所未有的幅度上涨时,亚洲国家显得特别脆弱。这种脆弱性建立在两个相互加强的因素中。
第一,从整体来看,发展中亚洲地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构成所谓新兴市场的主体,而顾名思义,新兴市场是一些高增长国家,并且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然而,持续自身的高增长势头,需要更多的石油,而恰恰在它们最应该抓住发展机遇的过程中遭遇了高价能源时代。
第二,与此同时,他们在需求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能源供应多样化、战略储备、能效、减排、技术创新、进口依赖和开发新能源等方面,与美、欧、日相比,存在诸多缺陷。雪上加霜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克服这些弱点的道路,尤其是油价回落的趋势,都看不到尽头。惟一促使油价回落的强大力量,却是避之惟恐不及的全球经济衰退。
目前,全球的原油日产量大约为8300多万桶,其中,世界头号产油国沙特日产量约为945万桶,7月将每天增加产量20万桶,达到约970万桶,接近其近30年来的最高水平,还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使产量达到每天1250万桶。一般认为,即便沙特也到了强弩之末。放眼世界,生产过剩的能力不复存在。供给赶不上不断增长的需求。需求源于消费。而新兴国家的人均原油需求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中国消耗的原油量是美国的1/3,尽管人口是美国的4倍有余。
世界石油经济仍将由中东地区长期控制。可以替代海湾国家成为战略能源中心的地区(人们猜测,或许会是冲突隐现的北极地区)至今没有出现。与海湾国家这些幸运儿相比,经济繁荣的东亚国家越来越受制于石油进口。就连1962年以来一直是欧佩克成员国、现在日产86万桶的印尼,作为一个百年屹立不倒的石油生产大国,消费已多于出口,也被迫认识到实行燃油补贴的政策难以为继,“留在石油输出国组织里已不再有意义”,于5月28日宣布将在2008年底成员身份到期后退出欧佩克这个1 3国卡特尔。
油价高企没有挡住进口激增的步伐。北亚地区,包括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和台湾,今年第一季度原油进口大幅增长,同比增长7%。北亚每天消费石油1530万桶,日进口总量约为1200万桶,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1/8。
一些资料显示,中国日产石油约370万桶,大都用于国内消费。与2007年第一季度相比,中国原油进口增长了18%。预计,沙特今年对中国的日均出口量约达72万桶,中国从伊朗的日均进口量约达46万桶。
分析家们认为,油价不可能再次回落。今后的岁月里,油荒将司空见惯,并且长期存在,成为正常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石油和粮食价格飙升,原料产品供应不足,很可能演变为基本趋势,而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适应这种严峻挑战。
石油不是世界上增长最快地区的独有问题,但肯定是困扰亚洲的一个复杂问题。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转向发展中经济,将继续给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重大的调整问题。亚洲经济首先要经历痛苦的重组。
自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轻质原油期货标价创下140美元的新高以来,油价仍保持高价运行,丝毫没有企稳的意思,据预测今年年底油价有可能突破170美元,高企的油价致使世界性通货膨胀如今呈现出一种长期化趋势。但通货膨胀是亚洲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由于粮食和燃料价格高涨,近几个月来,成为可能会打乱我们所有周密经济计划的罪魁祸首。
人们注意到,商品市场热过股市是21世纪的新事物。首屈一指的增长领域非商品莫属,能源、贱金属、贵金属、农牧产品,无不价格激增。不断涌现的新迹象表明,商品价格走势疯狂,已经波及到全球所有国家,众多行业深受影响,国际买价更是难于自拔。一个最新的例子是,6月23日,中国被迫接受澳大利亚铁矿石抬价,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与矿业巨头力拓公司达成2008年度铁矿石价格协议。一方面,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无论如何离不开铁矿石,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和必和必拓(与巴西的淡水河谷三家,一道控制着世界近3/4的铁矿石市场)经常扬言将终止长期合同。所以,中国面对的几乎是一种城下之盟。
如日中天的商品价格带来了不同层面的传染效应。对于个人而言,温饱之余,不妨买戒指、项链、名牌消费品,如果还有余力,就购买商品房,或投资于基金、股票。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特别是对冲基金,大好时机正在到来,因为商品市场日益膨胀,价格近乎垂直上升。虽然商品市场起伏不定,商品价格相互独立,但是由于很多投资机构把资金大量投入到商品市场,致使很多商品价格的上升呈现出相互关联的趋势。在商品飞涨的冲击下,一定程度上讲,股票和证券反而大为缩水,成为不那么受追捧的次优投资。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6月24日的估算,在全球六大地区的消 费者价格指数篮子中,食品和能源所占的百分比分别如下:
人们不禁要想,在发展中亚洲地区,反通胀工具不仅有限,有些选择还会造成长期问题。因为在出口减速的背景下,货币升值优先于提高利率,而资本控制或出口税成了家常便饭。包括中国、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在内,开始求助于价格控制或直接间接的财政补贴。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亚洲股市普遍低迷,越南最先偏离正轨,当了出头鸟。越南经济的最大威胁就是通胀,5月份的通胀率高达25%,在亚洲仅次于斯里兰卡。
中国沪深股市也未能幸免,进入6月中旬即遭遇了12年以来的最大周跌幅,从而陡然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而起源于2007年8月以来的“猪肉荒”,绵延跌宕,纠结不去,造成通胀率正逼近10%。过去七八年来的好时光,似乎将不久于世。
如果经济增长缓慢的同时物价持续上涨,将步入格外麻烦的滞胀阶段。这样来看开始于6月20日零时的成品油调价,实属险棋。令人深感不安的是,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有可能接踵而至。
这次形势的变化比人们记忆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对中国的影响都非同寻常。面对这种形势,中国该怎么办7综合分析,明显的重大风险是在美国,它的信贷紧缩与全球物价暴涨、通货膨胀加剧同步,美元贬值让中国手中的1.8万亿外汇储备每天都在缩水。在欧洲,人们的担心主要集中于石油危机。全球新兴经济体的需求趋同,增长也不会突然逆转。中国只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就可以安然逃过一劫,还有可能进一步更上层楼。
第一,妥善处理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在迅速变化的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中,美国由于深深介入亚洲,决心继续保持对亚洲的坚定承诺,而亚洲必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重心,所以美国仍将是未来的世界强国。高度重视一年两次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鼓励“两国集团”(G2)这样的倡议。要逐渐与美国分享权力。军事交往与合作的时机终将到来。最近几年,美国一直抱怨说全球经济失衡,其实美国是由于政策失误自食其果,它屡创纪录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才是美国经济稳定和全球经济平衡的破坏者。2009年1月,如果是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中国将更有条件收获一系列的潜在机遇。
第二,确定中国全球战略的利益等级。中国的周边国家是第一位的,这些紧邻不仅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也提供能源、市场和发挥影响力的基本舞台。第二层次是非洲、拉美和大洋洲。在这些地区的工作要目光远大,只争朝夕。原则上,所有具备潜力的国家都应当成为中国的朋友。第三个层次还是美国,但这是把它作为最为活跃的外部平衡力量加以对待。第四个层次是欧洲。伊朗、缅甸、巴基斯坦、东帝汶等国的形势演化说明,曾经的欧洲列强势力已经彻底退出亚洲。欧洲是一个地缘政治侏儒,也是中国在非洲等地的竞争者。武器解禁和市场地位,十多年来,中国孜孜以求的这两样东西,欧洲始终不给。现在,面对减排、气候、能源、非洲等重大问题,是欧洲在求得中国的合作。第五个层次是某些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商品领域的跨国公司和媒体。
第三,抓紧组建中国的石油期货交易所。众所周知,油价作为一个关键的地缘政治标杆,是当今商业性头条新闻中最受瞩目的统计数字。今天,谈到任何国家都不能不谈其能源地位。如果分析一国的国家风险和外交政策,那么,政治、经济、安全、军事、文化、外交、社会七大要素之外,可以认为,能源已经上升为与七大要素并列的独立要素。所以,所有油气资源国都应成为中国的有效伙伴。要敢于顶住压力,多多经营钻探和开发区块,多种“自留地”。
第四,重新审视年初金融工作会议达成的部分政策目标。中国遭遇了严重的雨雪冻灾、四川地震、当前的多省暴雨洪灾,灾后重建任重道远。这些都是预料之外的重大干扰因素。国际石油、粮食、矿石等商品涨价不息,美国经济低迷且美元不断下挫,通胀阴影笼罩全球,意味着当时制定政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演变。为压低增长率而确定的“适度从紧”,似可考虑修订为确保“平稳运行”。
第五,全球经济正在经历自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转型,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趁势而起。国际经济活动的配置已成为各国首要关心的问题。比如,主权财富基金是世界金融领域的新角色。它们“在本国违反资本主义规则,而在其他地区却执行资本主义规则”(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语),由此揭示了一个转变期开始,一些新角色登台。中国现有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投资公司就应用好它手中的那2000亿美元。而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中国外部需求的创造者,集国家出口信用机构、海外开发机构和政策银行于一身,三位一体,是中国全球战略的有力工具,在争取资源、市场等国家利益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六,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一种更为坚定的立场。发展中国家崛起已是大势所趋。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一场20世纪60~7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以来最大规模的“再次解放”:那一次主要是政治上的,现在是经济上的。反过来,低增长、高工资的成熟市场,即欧洲、日本和整个发达世界,则前景渺茫——因为曾经在数个世纪支撑它们增长的生活高消费、资源无约束的发展模式可能走到了尽头。上述这一切都表明:在未来数十年,推动全球增长的将是发展中国家。相应地,中国公司的全球基础设施配置和构建,必须更多地着眼于拥有未来的发展中国家。美、日、欧等富国与中国殊死争夺的市场和资源要地,也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时刻已经到来。
第七,坚定地捍卫世界和平与稳定。国际商品市场的合同和交易,动辄就是几亿数十亿、成百上千亿美元,稍有不慎即铸成大错。人们现在喜欢用“脱钩”一词来形容2007年下半年美国经济与新兴国家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焦点问题是新兴国家能否不受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持续自身的高增长势头。美国和世界经济跌入衰退不符合中国利益,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利益。中国可以借助不断改进的现有国际机制实现自己的和平发展,并促成一个健康而可持续的和谐世界。中国还要劝诫以色列,不要试图针对伊朗轻举妄动。
第八,充分发挥外交作用。世界各地,凡是具有能源、矿产,农牧资源等净出口能力的国家,都将成为国家之林的翘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身边的俄罗斯,波斯湾的伊朗和沙特,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北美洲的加拿大,以及为数众多的非洲国家和拉美国家。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中国肯定不能走愚蠢的粮变油道路。能源、矿产等商品的互通有无,美国是运用国家权力——通过威胁、许诺和其他磋商办法,以期改变国际经济环境,使之有利于本国公司的销售地位并增加利润。中国需要更加呕心沥血,身体力行,实践一条互利多赢、灵活务实、较为友好的外交路线。
金融、燃料和粮食决定着世界经济今后的命运。
全球市场力量和国家干预主义,变成比过去更加重要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新环境中,政治考虑在决定经济关系和经济政策时越来越重要。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向心力与主权国家的离心力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由此产生的政治问题是谁将与谁合作,以及为了什么目的合作。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提高燃油价格的举动可能正在产生预期的部分国内影响。但是,相对于国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这一举措只有短暂的些微波动。就像投入大河中的一粒石子,激起瞬间的涟漪之后,又迅速恢复了常态般的平静。
纽约商品交易所一向被视为石油定价的发源地。总部设于美国亚特兰大的电子商品交易所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ICE)则制定了能源行业的三大基准,亦即作为世界液态市场主要石油标准的期货依据——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WTI;即ICE WTI Crude。系轻质石油)、英国布伦特混合原油(ICE BrentCrude,简称Brent,亦称Brent Blend;系轻质低硫原油)和中东酸质原油(ICE Middle East Sour Crude)。
亚洲的交易价格一贯以纽约马首是瞻。不过,正如水往低处流一样,世界能源市场中的液态市场,在世界各地的价格表现几乎是无差异的。亚洲轻质低硫原油多数以马来西亚塔皮斯原油为基准价,而中质低硫原油则多数以印尼的米纳斯原油(BPMigas,即Minas)为基准价。米纳斯原油价格被用作亚洲每天近150万桶的中质和重质低硫原油基准价,其中包括印度、中国和越南等国供应的原油。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用户,但在各种定价机制中,中国是一个被动的价格接受者。
短短8年,石油价格从32美元暴涨到了将近140美元。
30亿亚洲人已经登上了竞争能源的舞台,而在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中,他们无足轻重。现在,世界可能正在经历第三次石油危机,而亚洲石油消费国中的新兴国家首当其冲。
当世界石油价格以前所未有的幅度上涨时,亚洲国家显得特别脆弱。这种脆弱性建立在两个相互加强的因素中。
第一,从整体来看,发展中亚洲地区,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构成所谓新兴市场的主体,而顾名思义,新兴市场是一些高增长国家,并且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然而,持续自身的高增长势头,需要更多的石油,而恰恰在它们最应该抓住发展机遇的过程中遭遇了高价能源时代。
第二,与此同时,他们在需求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能源供应多样化、战略储备、能效、减排、技术创新、进口依赖和开发新能源等方面,与美、欧、日相比,存在诸多缺陷。雪上加霜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克服这些弱点的道路,尤其是油价回落的趋势,都看不到尽头。惟一促使油价回落的强大力量,却是避之惟恐不及的全球经济衰退。
目前,全球的原油日产量大约为8300多万桶,其中,世界头号产油国沙特日产量约为945万桶,7月将每天增加产量20万桶,达到约970万桶,接近其近30年来的最高水平,还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使产量达到每天1250万桶。一般认为,即便沙特也到了强弩之末。放眼世界,生产过剩的能力不复存在。供给赶不上不断增长的需求。需求源于消费。而新兴国家的人均原油需求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中国消耗的原油量是美国的1/3,尽管人口是美国的4倍有余。
世界石油经济仍将由中东地区长期控制。可以替代海湾国家成为战略能源中心的地区(人们猜测,或许会是冲突隐现的北极地区)至今没有出现。与海湾国家这些幸运儿相比,经济繁荣的东亚国家越来越受制于石油进口。就连1962年以来一直是欧佩克成员国、现在日产86万桶的印尼,作为一个百年屹立不倒的石油生产大国,消费已多于出口,也被迫认识到实行燃油补贴的政策难以为继,“留在石油输出国组织里已不再有意义”,于5月28日宣布将在2008年底成员身份到期后退出欧佩克这个1 3国卡特尔。
油价高企没有挡住进口激增的步伐。北亚地区,包括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和台湾,今年第一季度原油进口大幅增长,同比增长7%。北亚每天消费石油1530万桶,日进口总量约为1200万桶,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1/8。
一些资料显示,中国日产石油约370万桶,大都用于国内消费。与2007年第一季度相比,中国原油进口增长了18%。预计,沙特今年对中国的日均出口量约达72万桶,中国从伊朗的日均进口量约达46万桶。
分析家们认为,油价不可能再次回落。今后的岁月里,油荒将司空见惯,并且长期存在,成为正常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石油和粮食价格飙升,原料产品供应不足,很可能演变为基本趋势,而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适应这种严峻挑战。
石油不是世界上增长最快地区的独有问题,但肯定是困扰亚洲的一个复杂问题。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转向发展中经济,将继续给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重大的调整问题。亚洲经济首先要经历痛苦的重组。
自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轻质原油期货标价创下140美元的新高以来,油价仍保持高价运行,丝毫没有企稳的意思,据预测今年年底油价有可能突破170美元,高企的油价致使世界性通货膨胀如今呈现出一种长期化趋势。但通货膨胀是亚洲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由于粮食和燃料价格高涨,近几个月来,成为可能会打乱我们所有周密经济计划的罪魁祸首。
人们注意到,商品市场热过股市是21世纪的新事物。首屈一指的增长领域非商品莫属,能源、贱金属、贵金属、农牧产品,无不价格激增。不断涌现的新迹象表明,商品价格走势疯狂,已经波及到全球所有国家,众多行业深受影响,国际买价更是难于自拔。一个最新的例子是,6月23日,中国被迫接受澳大利亚铁矿石抬价,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与矿业巨头力拓公司达成2008年度铁矿石价格协议。一方面,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无论如何离不开铁矿石,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和必和必拓(与巴西的淡水河谷三家,一道控制着世界近3/4的铁矿石市场)经常扬言将终止长期合同。所以,中国面对的几乎是一种城下之盟。
如日中天的商品价格带来了不同层面的传染效应。对于个人而言,温饱之余,不妨买戒指、项链、名牌消费品,如果还有余力,就购买商品房,或投资于基金、股票。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特别是对冲基金,大好时机正在到来,因为商品市场日益膨胀,价格近乎垂直上升。虽然商品市场起伏不定,商品价格相互独立,但是由于很多投资机构把资金大量投入到商品市场,致使很多商品价格的上升呈现出相互关联的趋势。在商品飞涨的冲击下,一定程度上讲,股票和证券反而大为缩水,成为不那么受追捧的次优投资。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6月24日的估算,在全球六大地区的消 费者价格指数篮子中,食品和能源所占的百分比分别如下:
人们不禁要想,在发展中亚洲地区,反通胀工具不仅有限,有些选择还会造成长期问题。因为在出口减速的背景下,货币升值优先于提高利率,而资本控制或出口税成了家常便饭。包括中国、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在内,开始求助于价格控制或直接间接的财政补贴。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亚洲股市普遍低迷,越南最先偏离正轨,当了出头鸟。越南经济的最大威胁就是通胀,5月份的通胀率高达25%,在亚洲仅次于斯里兰卡。
中国沪深股市也未能幸免,进入6月中旬即遭遇了12年以来的最大周跌幅,从而陡然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而起源于2007年8月以来的“猪肉荒”,绵延跌宕,纠结不去,造成通胀率正逼近10%。过去七八年来的好时光,似乎将不久于世。
如果经济增长缓慢的同时物价持续上涨,将步入格外麻烦的滞胀阶段。这样来看开始于6月20日零时的成品油调价,实属险棋。令人深感不安的是,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有可能接踵而至。
这次形势的变化比人们记忆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对中国的影响都非同寻常。面对这种形势,中国该怎么办7综合分析,明显的重大风险是在美国,它的信贷紧缩与全球物价暴涨、通货膨胀加剧同步,美元贬值让中国手中的1.8万亿外汇储备每天都在缩水。在欧洲,人们的担心主要集中于石油危机。全球新兴经济体的需求趋同,增长也不会突然逆转。中国只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就可以安然逃过一劫,还有可能进一步更上层楼。
第一,妥善处理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在迅速变化的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中,美国由于深深介入亚洲,决心继续保持对亚洲的坚定承诺,而亚洲必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重心,所以美国仍将是未来的世界强国。高度重视一年两次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鼓励“两国集团”(G2)这样的倡议。要逐渐与美国分享权力。军事交往与合作的时机终将到来。最近几年,美国一直抱怨说全球经济失衡,其实美国是由于政策失误自食其果,它屡创纪录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才是美国经济稳定和全球经济平衡的破坏者。2009年1月,如果是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中国将更有条件收获一系列的潜在机遇。
第二,确定中国全球战略的利益等级。中国的周边国家是第一位的,这些紧邻不仅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也提供能源、市场和发挥影响力的基本舞台。第二层次是非洲、拉美和大洋洲。在这些地区的工作要目光远大,只争朝夕。原则上,所有具备潜力的国家都应当成为中国的朋友。第三个层次还是美国,但这是把它作为最为活跃的外部平衡力量加以对待。第四个层次是欧洲。伊朗、缅甸、巴基斯坦、东帝汶等国的形势演化说明,曾经的欧洲列强势力已经彻底退出亚洲。欧洲是一个地缘政治侏儒,也是中国在非洲等地的竞争者。武器解禁和市场地位,十多年来,中国孜孜以求的这两样东西,欧洲始终不给。现在,面对减排、气候、能源、非洲等重大问题,是欧洲在求得中国的合作。第五个层次是某些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商品领域的跨国公司和媒体。
第三,抓紧组建中国的石油期货交易所。众所周知,油价作为一个关键的地缘政治标杆,是当今商业性头条新闻中最受瞩目的统计数字。今天,谈到任何国家都不能不谈其能源地位。如果分析一国的国家风险和外交政策,那么,政治、经济、安全、军事、文化、外交、社会七大要素之外,可以认为,能源已经上升为与七大要素并列的独立要素。所以,所有油气资源国都应成为中国的有效伙伴。要敢于顶住压力,多多经营钻探和开发区块,多种“自留地”。
第四,重新审视年初金融工作会议达成的部分政策目标。中国遭遇了严重的雨雪冻灾、四川地震、当前的多省暴雨洪灾,灾后重建任重道远。这些都是预料之外的重大干扰因素。国际石油、粮食、矿石等商品涨价不息,美国经济低迷且美元不断下挫,通胀阴影笼罩全球,意味着当时制定政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演变。为压低增长率而确定的“适度从紧”,似可考虑修订为确保“平稳运行”。
第五,全球经济正在经历自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转型,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趁势而起。国际经济活动的配置已成为各国首要关心的问题。比如,主权财富基金是世界金融领域的新角色。它们“在本国违反资本主义规则,而在其他地区却执行资本主义规则”(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语),由此揭示了一个转变期开始,一些新角色登台。中国现有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投资公司就应用好它手中的那2000亿美元。而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中国外部需求的创造者,集国家出口信用机构、海外开发机构和政策银行于一身,三位一体,是中国全球战略的有力工具,在争取资源、市场等国家利益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六,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一种更为坚定的立场。发展中国家崛起已是大势所趋。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一场20世纪60~7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以来最大规模的“再次解放”:那一次主要是政治上的,现在是经济上的。反过来,低增长、高工资的成熟市场,即欧洲、日本和整个发达世界,则前景渺茫——因为曾经在数个世纪支撑它们增长的生活高消费、资源无约束的发展模式可能走到了尽头。上述这一切都表明:在未来数十年,推动全球增长的将是发展中国家。相应地,中国公司的全球基础设施配置和构建,必须更多地着眼于拥有未来的发展中国家。美、日、欧等富国与中国殊死争夺的市场和资源要地,也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时刻已经到来。
第七,坚定地捍卫世界和平与稳定。国际商品市场的合同和交易,动辄就是几亿数十亿、成百上千亿美元,稍有不慎即铸成大错。人们现在喜欢用“脱钩”一词来形容2007年下半年美国经济与新兴国家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焦点问题是新兴国家能否不受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持续自身的高增长势头。美国和世界经济跌入衰退不符合中国利益,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利益。中国可以借助不断改进的现有国际机制实现自己的和平发展,并促成一个健康而可持续的和谐世界。中国还要劝诫以色列,不要试图针对伊朗轻举妄动。
第八,充分发挥外交作用。世界各地,凡是具有能源、矿产,农牧资源等净出口能力的国家,都将成为国家之林的翘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身边的俄罗斯,波斯湾的伊朗和沙特,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北美洲的加拿大,以及为数众多的非洲国家和拉美国家。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中国肯定不能走愚蠢的粮变油道路。能源、矿产等商品的互通有无,美国是运用国家权力——通过威胁、许诺和其他磋商办法,以期改变国际经济环境,使之有利于本国公司的销售地位并增加利润。中国需要更加呕心沥血,身体力行,实践一条互利多赢、灵活务实、较为友好的外交路线。
金融、燃料和粮食决定着世界经济今后的命运。
全球市场力量和国家干预主义,变成比过去更加重要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新环境中,政治考虑在决定经济关系和经济政策时越来越重要。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向心力与主权国家的离心力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由此产生的政治问题是谁将与谁合作,以及为了什么目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