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尽力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产生质疑、引发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就我自己以及我的同行们在构建课堂“活动化”模式方面的探索作一点浅薄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 构建 “活动化”模式
模式1:“专题讨论会”式
比如,在学到响度、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很多同学感到理解有困难,概念容易混淆。于是师生共同策划了一场区分响度强弱、音调高低的研讨会。会前学生以老师课上讲过的内容和实验为依据,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新的实验,会上大家逐一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并热烈地讨论实验所能说明的物理问题:有的同学带来了竖笛、口琴、二胡等乐器,有的用录音机将一盘磁带上的同一支歌以快慢不同的速度播放,还有位同学用几只水杯敲出了《小星星》的曲调……教室里“研讨会”开成了“噪声制造会”,但看到学生们激动的表情,闪亮的眼睛,就不会怀疑他们已收获了很多。
在处理教材中某些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时,可以采用这种针对性的专题活动来进行突破,这种方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较为充分,不同学生“最近发展区”之间的交叉有利于学生主体的意义建构,学生的印象较为深刻。但这种活动课型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学生的思维要能够比较活跃。
模式2:“活动发现”式
比如,“光现象”第一课可以在学校操场上进行,教师事先准备了三棱镜、平面镜、水盆、玻璃杯、食用油、肥皂水等物品,杂乱地堆在一角。刚一上课,先让大家闭上眼睛再睁开来感受并触摸秋日灿烂的阳光,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思考──怎样在晴天看到彩虹?学生自选器材分头行动。大家的发现是令人惊喜的。有位学生跑来说:“老师,我什么器材都不要也能看到彩虹!”“只要眯起眼睛或透过指缝看太阳就行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肯定了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后,教师帮助学生将这些现象加以区分,强调哪些是光的色散,哪些不是……
像“光现象”这节课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才会印象深刻,才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兴趣,因此宜采用这种“发现型”活动方式。
模式3:“自主探究”式
比如,“冰的熔化与凝固”实验是学习的重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坐标图并从中发现规律更是难点,而这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有利时机。学生以小组(3—4人)为单位,在家中利用冰箱进行实验探究,操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重重障碍:要观察水凝固规律必须测温度,但温度计在冰箱中该怎样放?多长时间读一次温度?冰熔化时如果不加热,时间特别长,加热了温度计示数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怎么解决?绘出的图象和理想情况相差很多,问题出在何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当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反复商讨或请教同学、老师后逐一解决之时,历经艰难终于成功的愉悦便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
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需要经历从探究计划的自主设计、合作探究、到克服重重障碍最终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型活动可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
模式4:“研究报告”式
比如“水循环”一节,在搜集了大量有关水资源的利用、水污染情况的资料之后,结合身边的现象,学生们充满忧虑地报告自己的发现和感触,提出了许多节约用水、控制水污染的具体方案,设计了新颖独特的以漫画文字为主要形式的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并进而引发了一场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大讨论。学生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有着特殊的感情,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和各种技能、体验了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更能学到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样的心理历程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永远无法实现的。
像这样教学内容知识性比较强,教学目标是为了体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统一的课,可尝试采用“研究报告”型的活动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须是民主、开放的,学生也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模式5:“即兴组织”式
前面四种活动类型都是在教师事先的设计下精心组织的,但是,有时候,课堂的活动却是偶发的。在有些课的进行中,某个学生做出了惊人之举,或有几个学生提出合理化的活动要求,教师可适当将当前的教学任务放一放,不失时机地开展活动,以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
如在上透镜这一课时,那一天,天气格外地晴朗,课上一半时,老师让学生到走廊用放大镜对着纸片照,让太阳光聚焦在纸片上。学生们玩得很开心,老师到他们中间看他们怎么个玩法。结果发现,有几个学生在白纸上用铅笔或钢笔涂黑,让太阳光聚集在黑斑上,这些学生很快就把纸片点燃。老师感到非常惊讶,多聪明的孩子!多出色的表现!老师赞赏地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组织讨论且让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于是当即请这几位学生到讲台上来说说他们是怎么那么快地将纸片点燃的。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涂黑为什么能够使纸片更快地点燃。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创意得到肯定,也使学生将前后学习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作者单位:河北省广平县平固店中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 构建 “活动化”模式
模式1:“专题讨论会”式
比如,在学到响度、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很多同学感到理解有困难,概念容易混淆。于是师生共同策划了一场区分响度强弱、音调高低的研讨会。会前学生以老师课上讲过的内容和实验为依据,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新的实验,会上大家逐一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并热烈地讨论实验所能说明的物理问题:有的同学带来了竖笛、口琴、二胡等乐器,有的用录音机将一盘磁带上的同一支歌以快慢不同的速度播放,还有位同学用几只水杯敲出了《小星星》的曲调……教室里“研讨会”开成了“噪声制造会”,但看到学生们激动的表情,闪亮的眼睛,就不会怀疑他们已收获了很多。
在处理教材中某些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时,可以采用这种针对性的专题活动来进行突破,这种方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较为充分,不同学生“最近发展区”之间的交叉有利于学生主体的意义建构,学生的印象较为深刻。但这种活动课型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学生的思维要能够比较活跃。
模式2:“活动发现”式
比如,“光现象”第一课可以在学校操场上进行,教师事先准备了三棱镜、平面镜、水盆、玻璃杯、食用油、肥皂水等物品,杂乱地堆在一角。刚一上课,先让大家闭上眼睛再睁开来感受并触摸秋日灿烂的阳光,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思考──怎样在晴天看到彩虹?学生自选器材分头行动。大家的发现是令人惊喜的。有位学生跑来说:“老师,我什么器材都不要也能看到彩虹!”“只要眯起眼睛或透过指缝看太阳就行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肯定了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后,教师帮助学生将这些现象加以区分,强调哪些是光的色散,哪些不是……
像“光现象”这节课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才会印象深刻,才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兴趣,因此宜采用这种“发现型”活动方式。
模式3:“自主探究”式
比如,“冰的熔化与凝固”实验是学习的重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坐标图并从中发现规律更是难点,而这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有利时机。学生以小组(3—4人)为单位,在家中利用冰箱进行实验探究,操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重重障碍:要观察水凝固规律必须测温度,但温度计在冰箱中该怎样放?多长时间读一次温度?冰熔化时如果不加热,时间特别长,加热了温度计示数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怎么解决?绘出的图象和理想情况相差很多,问题出在何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当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反复商讨或请教同学、老师后逐一解决之时,历经艰难终于成功的愉悦便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
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需要经历从探究计划的自主设计、合作探究、到克服重重障碍最终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型活动可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
模式4:“研究报告”式
比如“水循环”一节,在搜集了大量有关水资源的利用、水污染情况的资料之后,结合身边的现象,学生们充满忧虑地报告自己的发现和感触,提出了许多节约用水、控制水污染的具体方案,设计了新颖独特的以漫画文字为主要形式的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并进而引发了一场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大讨论。学生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有着特殊的感情,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和各种技能、体验了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更能学到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样的心理历程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永远无法实现的。
像这样教学内容知识性比较强,教学目标是为了体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统一的课,可尝试采用“研究报告”型的活动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须是民主、开放的,学生也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模式5:“即兴组织”式
前面四种活动类型都是在教师事先的设计下精心组织的,但是,有时候,课堂的活动却是偶发的。在有些课的进行中,某个学生做出了惊人之举,或有几个学生提出合理化的活动要求,教师可适当将当前的教学任务放一放,不失时机地开展活动,以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
如在上透镜这一课时,那一天,天气格外地晴朗,课上一半时,老师让学生到走廊用放大镜对着纸片照,让太阳光聚焦在纸片上。学生们玩得很开心,老师到他们中间看他们怎么个玩法。结果发现,有几个学生在白纸上用铅笔或钢笔涂黑,让太阳光聚集在黑斑上,这些学生很快就把纸片点燃。老师感到非常惊讶,多聪明的孩子!多出色的表现!老师赞赏地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组织讨论且让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于是当即请这几位学生到讲台上来说说他们是怎么那么快地将纸片点燃的。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涂黑为什么能够使纸片更快地点燃。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创意得到肯定,也使学生将前后学习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作者单位:河北省广平县平固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