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包装印刷应用需求增长很快,成为人们普遍看好的“朝阳产业”。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包装印刷总产值已由1980年的72 亿元增加到目前的2500 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6.7%。预计到2010 年包装印刷业总产值达到4500 亿元。实现利税320亿元。但是,问题也是客观存在和不容忽视的,有关专家表示,这些难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国包装印刷行业的前行之路将不会平坦。
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包装印刷业分布不均匀,发展不平衡。包装印刷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而西北地区则比较落后,粤、闽、浙、沪、苏四省一市的包装印刷总产值约330 亿元,约占我国包装印刷业的52%左右,而西北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重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等12个省市包装印刷总产值约为72 亿元,占我国包装印刷总量的11%左右。东南部五省市的包装印刷产值是西部12 个省、市、自治区的5 倍左右。
而同在西部的这12 个省、市、自治区之间差距也非常明显。政府有关部门近年的调查资料显示,云南省包装印刷产值是27.4 亿元,陕西省是15.5 亿元,四川省是10.6 亿元,而宁夏仅0.1亿元,新疆是0.2 亿元,西藏是0.26 亿元,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东西部差距不仅反映在产值上,还反映在技术、装备、人才、管理、质量、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
专家认为,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差异,政府应积极鼓励东部地区包装印刷企业通过合资、参股等形式为欠发达地区输入适用的机器设备、人才资源、专业技术及管理理念。推动西部地区包装印刷业的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的整体行业水平。
精品生产能力不足
按包装印刷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包装印刷产品可划分为精制产品与一般产品。目前,能按精制产品标准生产的包装印刷产品的比例并不高,据估计大约只占四成左右。
据云南、江西等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这些省拥有丰富的土特产品资源。但缺少与之配套的精制包装印刷产品,造成每年都有十分可观的包装印刷业务外流,阻碍了本地区精制产品生产能力的培育和印刷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剧了本地区精制产品生产能力与商品包装需求之间的矛盾。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宏观引导,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印刷业的准入门槛,积极促进印刷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增强实力。逐步改造和淘汰生产规模过小、技术落后的印刷企业。从而优化资源的配置,使优势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
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这在美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都做得非常出色,他们在这方面不断有新的知识产权、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推出。而我国企业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在华东地区连续21年开展的行业质量评比活动,从前年开始为引导企业创新,特地增设“设计创意奖”、“新工艺(新技术)创新奖”、“新材料开发奖”等三个奖项。但非常遗憾的是从近两届华东地区质量评比和今年全国首届质量评比情况来看,得到这三个创新奖项的产品和企业少之又少,不足1%,三个奖项每年都空缺一、二个奖项,即使已获得这三个奖项的产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也不多。这是我国包装印刷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之一,也是非常致命的一个弱点。
要加强行业管理及对企业的引导,使之避免内耗式的恶性竞争。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选择新的增长点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在技术创新方面你追我赶、一较高下,而不是一味打价格战。通过这种竞争,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的发展。增强中小印刷企业的竞争力。只要敢于开拓创新,中小印刷企业同样是可以有前途的。今日困难重重的企业,只要注重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善于管理,明日就有可能焕发青春。譬如,可否走联合重组之路或小而专的道路?总之,小企业不能搞成过去的作坊式生产,要求工艺要先进,设备要少、精、先进,人员要精干、一专多能,在市场需求多变的情况下,拥有快速应变的能力。
人才结构不合理
我国包装印刷行业是从小作坊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因此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与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比例大大低于机械、化工、电子、汽车等行业,据了解,行业内一些知名大企业,其人才结构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工程师、高级工的比例很低,不足4%。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大量一线生产技术工人得不到应有的专业培训,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不愿在人才培训上投资,生怕培训后员工跳槽,投资无回报。因此采取只使用、不培训,竭泽而渔的用人办法。这大大制约了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在行业内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的观念,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研发队伍,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发挥含有包装印刷专业的大专院校的作用,还要组织行业内的专家,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应用最新技术成果,跟上包装印刷技术发展的步伐,真正建立一支高效优质的技术队伍。
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包装印刷业分布不均匀,发展不平衡。包装印刷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而西北地区则比较落后,粤、闽、浙、沪、苏四省一市的包装印刷总产值约330 亿元,约占我国包装印刷业的52%左右,而西北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重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等12个省市包装印刷总产值约为72 亿元,占我国包装印刷总量的11%左右。东南部五省市的包装印刷产值是西部12 个省、市、自治区的5 倍左右。
而同在西部的这12 个省、市、自治区之间差距也非常明显。政府有关部门近年的调查资料显示,云南省包装印刷产值是27.4 亿元,陕西省是15.5 亿元,四川省是10.6 亿元,而宁夏仅0.1亿元,新疆是0.2 亿元,西藏是0.26 亿元,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东西部差距不仅反映在产值上,还反映在技术、装备、人才、管理、质量、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
专家认为,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差异,政府应积极鼓励东部地区包装印刷企业通过合资、参股等形式为欠发达地区输入适用的机器设备、人才资源、专业技术及管理理念。推动西部地区包装印刷业的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的整体行业水平。
精品生产能力不足
按包装印刷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包装印刷产品可划分为精制产品与一般产品。目前,能按精制产品标准生产的包装印刷产品的比例并不高,据估计大约只占四成左右。
据云南、江西等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这些省拥有丰富的土特产品资源。但缺少与之配套的精制包装印刷产品,造成每年都有十分可观的包装印刷业务外流,阻碍了本地区精制产品生产能力的培育和印刷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剧了本地区精制产品生产能力与商品包装需求之间的矛盾。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宏观引导,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印刷业的准入门槛,积极促进印刷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增强实力。逐步改造和淘汰生产规模过小、技术落后的印刷企业。从而优化资源的配置,使优势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
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这在美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都做得非常出色,他们在这方面不断有新的知识产权、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推出。而我国企业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在华东地区连续21年开展的行业质量评比活动,从前年开始为引导企业创新,特地增设“设计创意奖”、“新工艺(新技术)创新奖”、“新材料开发奖”等三个奖项。但非常遗憾的是从近两届华东地区质量评比和今年全国首届质量评比情况来看,得到这三个创新奖项的产品和企业少之又少,不足1%,三个奖项每年都空缺一、二个奖项,即使已获得这三个奖项的产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也不多。这是我国包装印刷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之一,也是非常致命的一个弱点。
要加强行业管理及对企业的引导,使之避免内耗式的恶性竞争。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选择新的增长点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在技术创新方面你追我赶、一较高下,而不是一味打价格战。通过这种竞争,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的发展。增强中小印刷企业的竞争力。只要敢于开拓创新,中小印刷企业同样是可以有前途的。今日困难重重的企业,只要注重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善于管理,明日就有可能焕发青春。譬如,可否走联合重组之路或小而专的道路?总之,小企业不能搞成过去的作坊式生产,要求工艺要先进,设备要少、精、先进,人员要精干、一专多能,在市场需求多变的情况下,拥有快速应变的能力。
人才结构不合理
我国包装印刷行业是从小作坊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因此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与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比例大大低于机械、化工、电子、汽车等行业,据了解,行业内一些知名大企业,其人才结构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工程师、高级工的比例很低,不足4%。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大量一线生产技术工人得不到应有的专业培训,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不愿在人才培训上投资,生怕培训后员工跳槽,投资无回报。因此采取只使用、不培训,竭泽而渔的用人办法。这大大制约了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在行业内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的观念,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研发队伍,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发挥含有包装印刷专业的大专院校的作用,还要组织行业内的专家,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应用最新技术成果,跟上包装印刷技术发展的步伐,真正建立一支高效优质的技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