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表现出更高、更丰富的审美性。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分析形象感知形象美
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它既保留着生活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无不感染着人、教育着人,表现出艺术美。分析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美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具体可感的形象。教材中的形象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形象和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只要学生把握住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就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感知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如《清澈的湖水》,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宜人的风景画,还刻画出小洁这个爱护环境讲文明的小女孩形象。课文展示的美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洁的行为美更是感染着孩子们,在他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感受美。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具体可感性,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景、物一样以其光、色、声、形或运动态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显得真切而生动。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身理条件,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影响了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情境美。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既再现情感、释放情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情感使人感动。高尚的情感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获得对现实的自我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又一途径。
情感迁移激发情感。从“以情动人”出发,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经验少,缺乏亲身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经常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成为一座桥梁,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沟通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挖掘教材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审美过程离不开想象。想象力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不容置疑的影响。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人物的再造想象要启发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内心的描写中作想象,从而体会人物的总体特征;事件则主要是从典型环境的再现体会事件意义;景物则应抓住有关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描述去进行。此外,迁移性想象在语文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它是根据文字语言材料在再造想象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了解的关键。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小女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再现小女孩丧生的大年夜环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年夜的幸福情境,唤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并因此迁移到对小女孩所在社会制度的憎恶,以及对祖国的爱,产生审美心理共鸣。
合理利用课文“留白”引导想象。“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使之均匀、完美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利用“留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里留下的空白把“运”的过程交给学生。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想了许多办法:或把南瓜扛回去;或请好朋友抬回去;或用车运回去;还有的把南瓜切开分批次拿回去……这些办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无不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方法的多样。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教学内容有所保留,给学生留下“空白”任凭他们去想象、理解、揣摩、补充,也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教学艺术。
美读体验情感美。语言自身的音调高低清浊、节奏的长短急缓加以配置,达到音调和谐、声韵铿锵的音乐效果。教学时有目的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体验美的情趣。美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读传情,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活动,也是通向作者情感的渠道。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引读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领会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引起共鸣。因此,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外,还应精心研读课文,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抑扬顿挫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调动激情和兴趣。如《泉水》课后“我会读”,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体会。小朋友在问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时是很天真活泼的;泉水、溪水像小弟弟、小妹妹,读时声音是甜甜的;江水、河水像大哥哥,要用大哥哥的声音来读。通过教师悦耳的声音、富有表情、语调生动的范读、引读,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有的甚至笑了起来,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感受到了情境美的感染力。
三、究词赏句领会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特殊功能在于用文学作品的内在美(思想美、情趣美、形象美)和外在美(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去育人。要使学生领会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激发审美情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帮助学生积累生动活泼的词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暮江呤》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用“照”、“射”对“铺”进行替换,让学生品位怎样准确用词。
课文中的比喻、夸张、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无不体现出语言美。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修辞的作用,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语言美唤起学生心灵,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有裨益。
此外,老师自身的语言艺术也是在语言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老师准确、优美的语言会迅速唤起学生审美经验的重现和联想。老师将那些色彩鲜明、生动形象而又蕴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言讲话,同样能培养学生的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分析形象感知形象美
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它既保留着生活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无不感染着人、教育着人,表现出艺术美。分析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美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具体可感的形象。教材中的形象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形象和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只要学生把握住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就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感知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如《清澈的湖水》,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宜人的风景画,还刻画出小洁这个爱护环境讲文明的小女孩形象。课文展示的美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洁的行为美更是感染着孩子们,在他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感受美。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具体可感性,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景、物一样以其光、色、声、形或运动态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显得真切而生动。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身理条件,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影响了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情境美。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既再现情感、释放情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情感使人感动。高尚的情感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获得对现实的自我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又一途径。
情感迁移激发情感。从“以情动人”出发,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经验少,缺乏亲身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经常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成为一座桥梁,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沟通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挖掘教材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审美过程离不开想象。想象力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不容置疑的影响。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人物的再造想象要启发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内心的描写中作想象,从而体会人物的总体特征;事件则主要是从典型环境的再现体会事件意义;景物则应抓住有关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描述去进行。此外,迁移性想象在语文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它是根据文字语言材料在再造想象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了解的关键。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小女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再现小女孩丧生的大年夜环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年夜的幸福情境,唤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并因此迁移到对小女孩所在社会制度的憎恶,以及对祖国的爱,产生审美心理共鸣。
合理利用课文“留白”引导想象。“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使之均匀、完美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利用“留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里留下的空白把“运”的过程交给学生。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想了许多办法:或把南瓜扛回去;或请好朋友抬回去;或用车运回去;还有的把南瓜切开分批次拿回去……这些办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无不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方法的多样。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教学内容有所保留,给学生留下“空白”任凭他们去想象、理解、揣摩、补充,也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教学艺术。
美读体验情感美。语言自身的音调高低清浊、节奏的长短急缓加以配置,达到音调和谐、声韵铿锵的音乐效果。教学时有目的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体验美的情趣。美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读传情,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活动,也是通向作者情感的渠道。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引读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领会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引起共鸣。因此,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外,还应精心研读课文,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抑扬顿挫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调动激情和兴趣。如《泉水》课后“我会读”,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体会。小朋友在问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时是很天真活泼的;泉水、溪水像小弟弟、小妹妹,读时声音是甜甜的;江水、河水像大哥哥,要用大哥哥的声音来读。通过教师悦耳的声音、富有表情、语调生动的范读、引读,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有的甚至笑了起来,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感受到了情境美的感染力。
三、究词赏句领会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特殊功能在于用文学作品的内在美(思想美、情趣美、形象美)和外在美(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去育人。要使学生领会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激发审美情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帮助学生积累生动活泼的词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暮江呤》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用“照”、“射”对“铺”进行替换,让学生品位怎样准确用词。
课文中的比喻、夸张、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无不体现出语言美。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修辞的作用,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语言美唤起学生心灵,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有裨益。
此外,老师自身的语言艺术也是在语言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老师准确、优美的语言会迅速唤起学生审美经验的重现和联想。老师将那些色彩鲜明、生动形象而又蕴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言讲话,同样能培养学生的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