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塞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ct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观察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中纳入我院急诊科自2015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20例CT扫描可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本组20例患者首次CT扫描检查结果,并对首次CT报告无异常患者的复查结果进行研究,对明确脑梗塞的患者行溶栓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所纳入20例患者首次CT扫描检查可见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脑实质内未见低密度病灶。由于首次检查缺乏认识,4例患者CT报告结果为无异常,建议24h后复查。复查结果显示,4例患者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有低密度病灶,且呈大片状分布,为脑梗死典型CT表现。另16例患者首次CT扫描明确诊断为一侧大脑中动脉脑梗塞,确诊后以溶栓治疗干预,临床未见后遗症。结论:在利用CT扫描技术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表现,在脑梗塞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突出,值得临床引起关注。
  【关键词】 脑梗塞 一侧大脑中动脉 高密度征 早期诊断
  已有的临床资料中反应,在对患者做常规头颅CT检查时,偶尔可见一侧大脑中动脉的异常升高,即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同时,有关临床数据反映,对于常规头颅CT检查中反应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患者而言,24h左右以后CT复查可显示大脑中动脉脑梗死。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可利用该异常症状作为对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的依据。为探讨观察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本研究中纳入我院急诊科自2015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20例CT扫描可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数据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纳入我院急诊科自2015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20例CT扫描可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2例,女性患者为8例,患者年龄在45~70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6.9±2.8)岁。临床表现方面,11例患者以一侧偏瘫为主,9例患者以意识障碍为主。合并症方面,13例患者合并存在高血压疾病,4例患者合并存在风湿性心脏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CT扫描方法检查。使用仪器为东芝螺旋CT机。扫描方法为:受检对象在仰卧体位状态下做常规断层扫描,扫描层厚控制为10.0mm,层间距控制为10.0mm。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于大脑中动脉层面做薄层扫描,扫描层厚在3.0mm~5.0mm范围内,同时对大脑中动脉CT值进行测量。检查时间点分别为发病后1.0h~6.0h内,以及发病后1d~2d内。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20例患者首次CT扫描检查结果,并对首次CT报告无异常患者的复查结果进行研究,对明确脑梗塞的患者行溶栓治疗,观察临床效果。
  2 结果
  本组所纳入20例患者首次CT扫描检查(发病后1.0h~6.0h内)可见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脑实质内未见低密度病灶。由于首次检查缺乏认识,4例患者CT报告结果为无异常,建议24h后复查。复查结果显示,4例患者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有低密度病灶,且呈大片状分布,为脑梗死典型CT表现。另16例患者首次CT扫描明确诊断为一侧大脑中动脉脑梗塞,确诊后以溶栓治疗干预,临床未见后遗症。
  3 讨论
  结合临床已有资料来看,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CT表现主要为:大脑中动脉较相邻颞叶以及额叶明显增高,且沿额叶、颞叶交界自鞍旁向外行走。本异常征象在正常青年人群中的显示率低,多集中在老年人(特别是合并高血压患者)群体中,形态多为“细眉”状,边缘有稍高密度影,且多同时出现在双侧大脑[1]。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关研究资料中认为CT扫描下检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意味着受栓塞或血栓的影响导致血管内形成凝血管,受到血液黏滞性的影响,导致血流速度减缓,严重时可能演变为粥样硬化性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后可顺行性或逆行性发展形成数厘米长的质地较硬的固态血块,导致血管腔完全闭塞、血流阻断,如适时作CT 扫描,该梗死血管密度明显增高,CT检出值在60.0Hu~80.0Hu左右。
  结合本研究中纳入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来看,本组中共13例患者合并存在高血压疾病,发病早期CT扫描可见明显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病理改变为: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之上,因形成血栓所致的脑梗塞[2-3]。而对于4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而言,病理改变则以脱落栓子栓塞大脑中动脉导致大脑中动脉梗死为主。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为了明确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可在首次CT扫描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基础之上,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合并症情况,及时做出准确诊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若CT扫描下受检对象两侧大脑中动脉均明显增高或一侧增高高于另一侧,加之患者临床表现方面无脑血管意外体征,则应当将其诊断为脑血管硬化,而非脑梗塞表现。除此以外,考虑到脑梗塞血管密度会受到部分溶剂效应的影响,导致诊断结果出现假阴性,可通过做薄层(层厚在3.0mm~5.0mm范围内)扫描的方式避免该问题,提高诊断的精确性。
  综合上述分析认为:在利用CT扫描技术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表现,在脑梗塞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突出,值得临床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 白青科,赵振国,隋海晶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螺旋CT表现及其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J].中国卒中杂志,2006,1(7):478-480.
  [2] 宋红松,袁慧书,樊东升等.超急性期严重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1):142-146.
  [3] 青科,赵振国,隋海晶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CT表现与临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16-18.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研究妇产科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诊治的160例妇产科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产妇进行比较,对照组产妇中52例自然分娩,占65%;28例剖宫产,占35%。观察组中70例自然分娩,占87.5%;10例剖宫产,占12.5%。两组患者自然分娩
应用LS-DYNA的显式积分算法,对汽车副驾附气囊仪表盘的冲击破坏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中对附气囊仪表盘中FOAM材料分别采用了等效应力失效准则、最大主应力失效准则、有效应变
当前,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如何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火电厂需要在践行烟气脱硝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烟气脱硝
公路建设在今天的生活中充当着非常的角色,正是因为这样人们的关注度在不断的加强。目前,对于很多方面进行统计调查,发现公路桥梁施工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类问题直接的导
【摘 要】 产后抑郁症发病率较高,危害性大,不仅严重危害产妇及婴儿的健康,而且影响婚姻、家庭和社会, 早期识别并筛选出具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并及时实施干预措施,更好地维护产妇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护理对策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较高,危害性大,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 30%。据报道,我国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 3.85% ~1
【摘 要】 目的?探讨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实际效用。方法:对我院门诊医院感染控制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和归纳门诊护理管理的具体措施。结果:本院门诊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和安全意识大幅提升,执行医院感染预防制度自觉性大大增强,医院感染率控制在2%以下,医院感染控制效果良好。结论:实行门诊护理管理,可有效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胃痛不一定是胃病    “胃部不规则地隐痛、上腹部饱胀,暖气”,听起来好像胃病啊,很多时候自己、甚至医生都会按胃炎治疗。其实一些消化系统其他器官出现病变,同样可以引起“胃痛”。例如胆囊、胰腺,肝脏都紧贴或临近心窝部,看起来像是胃脘疼痛,也可能是胆结石或胰腺炎。而且这些器官也负责消化,它们出了问题也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暖气这样的“典型胃病”症状。    你不高兴,胃也不高兴    精神萎靡时,茶
电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ESPCPS)的设计关键是要解决螺杆泵低转速、高扭矩的动力输入要求,研究实验结果发现机械减速器是整个机组系统的难点所在。根据胜利油田某油井工况对电
【摘 要】 目的 对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中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 择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的应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此外选取80例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疗法,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米非司酮在早孕流产方面的有效率为81.8%,米非司酮治疗中孕引产方面的有效率为86.3%,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摘 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三种方法治疗胃炎和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胃炎及胃溃疡患者69例,分为A、B、C三组,各23例。A组患者给予胃粘膜保护药、抑酸药、抗菌药以及醋氨已酸锌治疗;B组给予胃粘膜保护药、抑酸药、抗菌药治疗;C组给予制酸药和胃粘膜保护药治疗。对比三组临床疗效,并且比较所有患者不同类型疾病的疗效。结果 A组好转率为 95.6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