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典案例分享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叫《传统文化别作孽》。看完之后,我如醍醐灌顶,原本在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的组织方式上的困惑得到了解答。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知识和技艺的教育,还是精神教育、人生态度教育、品性教育,是理想和信仰。
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样一个教育过程,不能期待学生自己完成。于是,我想到了开设“经典共读”的拓展课程。经典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非常广泛。为了更贴近小学生,我先从“诗人的一生”系列入手。这也是受了学生的启发。曾有一位学生告诉我,她如果喜欢一个明星,只要是这个明星主演的电视剧、电影,她就会去看一遍。于是我就想,如果她喜欢上了一位诗人,那么她会不会去把这位诗人写的诗都找出来读一读呢?如果是这样,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它会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
二、课程建设纲要
诗,是一种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它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诗人的一生”系列课程,从拜入“师门”入手,依次走进边塞奇子王昌龄、山水田园派代表孟浩然、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陶渊明、无所畏惧的刘禹锡、刚正不阿的柳宗元、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永不放弃的陆游,还有云淡风轻的“诗佛”王维。在了解诗词人物一生的过程中,通过诵读、概括、交流、讨论、表演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想象等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培养学生对诗人的喜爱和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组织形式有概论课、讨论课、活动课、一对一的传道授业课。我觉得传统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和技艺,而是理想和信仰,是“立德树人”,那么一对一的谈话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帮助学生解决每天的问题,把学到的大道理实际应用。
三、课例解析
下面,以课例《王维的一生》来阐述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基于学生的学情,小学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贺知章、李商隐等30来位唐代的著名诗人。对古诗词的教学,语文老师一般停留在机械背诵、词句理解上。作为拓展课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古诗词的背景,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达到共情,从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借助诗人流露出的“万事皆空”的生活态度,可以引導学生远离浮躁烦杂,静心追求理想,脚踏实地。
2. 教学目标的设定。基于传统文化育人的总目标,我将教学目标大体设定为先阅读材料,了解诗人的经历,并概括表达;再通过对比诗人在不同阶段所作的诗及人生经历,体会他作诗风格的特点和变化。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看法和观点。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对比,既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更能与诗人共情。
3.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和讨论法。每个环节的指向都是读,从读通、读顺、读准确,到读出节奏感、韵律感,还要读出诗的画面和意境。此外,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强调集体性任务,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4. 教学流程的形式。一般将教学流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主题探究,联系实际。
四、课程反思
本课程教学,始于学生对诗人的认识,而终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体现了本课程的目标指向——情怀。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逐步刷新对诗人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重点突破环节,我安排了学生已学的古诗和课外古诗的横向整合,体会这些诗的风格特点。再纵向对比诗人在不同阶段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经历对作诗风格的影响,并感知他们作诗风格的变化。一方面是希望学生敞开心灵,放飞思想,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学生能充分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生在课后写出古诗对自己生活实际的启发,部分学生写出了自己受诗人启发而得到的信念和力量。朴素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做渲染,没有空洞的大话做铺垫,有的只是诚恳的诉说和实事实干的表现。我想,这或许并不一定全是“经典共读”的浸润,但是传统文化也绝对功不可没!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宗泽小学)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叫《传统文化别作孽》。看完之后,我如醍醐灌顶,原本在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的组织方式上的困惑得到了解答。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知识和技艺的教育,还是精神教育、人生态度教育、品性教育,是理想和信仰。
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样一个教育过程,不能期待学生自己完成。于是,我想到了开设“经典共读”的拓展课程。经典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非常广泛。为了更贴近小学生,我先从“诗人的一生”系列入手。这也是受了学生的启发。曾有一位学生告诉我,她如果喜欢一个明星,只要是这个明星主演的电视剧、电影,她就会去看一遍。于是我就想,如果她喜欢上了一位诗人,那么她会不会去把这位诗人写的诗都找出来读一读呢?如果是这样,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它会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
二、课程建设纲要
诗,是一种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它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诗人的一生”系列课程,从拜入“师门”入手,依次走进边塞奇子王昌龄、山水田园派代表孟浩然、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陶渊明、无所畏惧的刘禹锡、刚正不阿的柳宗元、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永不放弃的陆游,还有云淡风轻的“诗佛”王维。在了解诗词人物一生的过程中,通过诵读、概括、交流、讨论、表演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想象等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培养学生对诗人的喜爱和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组织形式有概论课、讨论课、活动课、一对一的传道授业课。我觉得传统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和技艺,而是理想和信仰,是“立德树人”,那么一对一的谈话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帮助学生解决每天的问题,把学到的大道理实际应用。
三、课例解析
下面,以课例《王维的一生》来阐述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基于学生的学情,小学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贺知章、李商隐等30来位唐代的著名诗人。对古诗词的教学,语文老师一般停留在机械背诵、词句理解上。作为拓展课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古诗词的背景,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达到共情,从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借助诗人流露出的“万事皆空”的生活态度,可以引導学生远离浮躁烦杂,静心追求理想,脚踏实地。
2. 教学目标的设定。基于传统文化育人的总目标,我将教学目标大体设定为先阅读材料,了解诗人的经历,并概括表达;再通过对比诗人在不同阶段所作的诗及人生经历,体会他作诗风格的特点和变化。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看法和观点。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对比,既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更能与诗人共情。
3.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和讨论法。每个环节的指向都是读,从读通、读顺、读准确,到读出节奏感、韵律感,还要读出诗的画面和意境。此外,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强调集体性任务,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4. 教学流程的形式。一般将教学流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主题探究,联系实际。
四、课程反思
本课程教学,始于学生对诗人的认识,而终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体现了本课程的目标指向——情怀。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逐步刷新对诗人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重点突破环节,我安排了学生已学的古诗和课外古诗的横向整合,体会这些诗的风格特点。再纵向对比诗人在不同阶段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经历对作诗风格的影响,并感知他们作诗风格的变化。一方面是希望学生敞开心灵,放飞思想,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学生能充分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生在课后写出古诗对自己生活实际的启发,部分学生写出了自己受诗人启发而得到的信念和力量。朴素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做渲染,没有空洞的大话做铺垫,有的只是诚恳的诉说和实事实干的表现。我想,这或许并不一定全是“经典共读”的浸润,但是传统文化也绝对功不可没!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宗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