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营馆配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形成、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三个阶段,为我国馆配市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馆配图书的供货模式。民营馆配商为图书馆提供包括书目数据查重、图书采配、数据加工、图书上架等馆配服务,对图书馆的采访方式变革、图书分编业务流程的重构产生积极的影响。究其根源,馆配服务创新是民营馆配商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民营馆配商,在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图书馆采购需求快速增长,市场机制逐步转型的过程中进入馆配市场。由于体制机制灵活、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适应市场能力强,了解和熟悉图书馆需求,遵循馆配市场发展规律,适应图书馆藏书建设发展的要求,得到图书馆用户的肯定与称赞,打破了新华书店垄断的经营格局,并迅速占领馆配市场,成为馆配市场中的中坚力量。
1民营馆配商产生的背景
1.1图书馆配供市场蕴藏无限商机
与图书零售市场国营民营同台竞争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前,馆配图书基本上是由新华书店独家经营,馆配市场亦由新华书店独家垄断,各地新华书店都成立a了“图供部”,掌控了图书馆的供给,新华书店成为图书馆采选图书的不二选择。馆配业态与一般的图书零售不同,零售面对大众市场,要以昂贵的租金、庞大的人工费用和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同时图书零售市场开放时间早,门槛低,竞争激烈。而馆配市场还是一块待开垦地,有着比较丰厚的利润。随着国家对图书定价权的逐步放开,出版社给图书供应商的让利折扣也在提高,图书销售有了更多让利的空间。新华书店为图书馆提供1%~5%的折扣,甚至不给优惠。馆配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吸引无数的民营资本入驻。
1.2新华书店传统配供服务滞后
90年代初开始,我国图书发行市场进一步开放,图书经营模式逐渐多样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方式与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采访信息原先使用的卡片形式,开始被MARC数据所取代,计算机编目逐步取代手工编目,对书目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华书店提供的还是简单的供书服务,仅仅停留在图书销售这一买卖关系的层面上,只管卖,不管售前及售后的服务,对图书馆提出的MARC数据和采访数据的制作要求不予理会,其传统服务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图书馆的图书采访要求和业务工作的新变化,书目信息的提供,分类编目数据的规范与标准,业务工作交流的电子商务化等方面都未能及时满足图书馆现代化的文献资源建设的要求。僵化的体制机制,差强人意的服务意识,致使新华书店固有的馆配业务开始流失,错失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带来的井喷式的市场商机。
1.3 高校图书馆联采统编的示范作用
进入90年代以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辽宁等省市一部分图书馆受当地图书馆学会或高校图工委的支持或委托,或联合,或独立成立了一批区域性图书文献联合采编中心,实行联采统编,随书配送卡片服务,以减少采编的重复劳动,规范书目数据,提高编目质量。联合采编中心都是某一地区若干图书馆自愿参加、互相协作从事文献联合采访、集中或联机编目的公益性的机构,编目是其主要业务,书目数据的共建共享是其主要目的。他们采取 “以采养编”模式,走“联合采购、统一编目”之路,逐渐演变成国内最早的专门以图书馆客户服务为主的商业机构,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馆配商(姜火明,2009)。随着出版发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有实力的民营书业企业开始致力于提高服务的质量,实行从收集书目、快速配货,随书配送MARC数据等一条龙服务。比较而言,联采统编中心的劣势逐渐体现出来:一是资金实力的不足,硬件设备的短缺;二是联采统编中心成立的时间较短,采购渠道及与出版社的关系也不够顺畅。但联采统编中心的运作模式为民营馆配商进入馆配市场提供了有益经验。
2民营馆配商的发展
民营书商的历史可追溯到1982年3月原文化部出版局《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报告根据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适当发展个体书店”的政策。由此,民营书店作为新华书店的补充应运而生。民营书商凭借其体制机制灵活、服务质量高、适应市场能力强等优势,很快在图书流通发行市场站稳脚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我国图书发行行业的重要生力军。
2.1形成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急速扩张。作为图书流通发行重要环节的馆配市场,由于需求持久稳定,图书经费充足,吸引了一大批民营公司、个体书店纷纷进入。北京人天书店改变了层层报订的模式,直接向出版社和图书发行公司进货,压缩了中间环节,大大缩短了图书到馆时间,创新馆配图书配供新模式,人天的馆配业务由此得到了图书馆的认同。成都世云公司则创新了加工服务模式,将服务外包理念引入馆配市场。民营馆配商服务意识好、服务能力强、经营方式灵活,市场适应快,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他们善于沟通与交流,广泛听取图书馆意见和建议,了解图书馆需求,受到图书馆的称赞。图书馆纷纷向民营馆配商伸出橄榄枝,馆配图书采选逐渐向民营馆配商倾斜。
2.2快速发展时期
从2000年开始,民营馆配商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不仅能根据订单从出版社配送图书,还为图书馆提供了售前的采访数据查重,随书配送书目数据,售后的打财产号、贴书标、增加馆藏信息等技术加工和信息服务,同时还拓展服务范畴,免费提供回溯建库服务,帮助合作馆实现图书管理自动化。他们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容和领域,拓宽服务增值的范围,朝着馆配服务多元化的目标迈进。一些书商甚至提出了要做“图书馆全面服务提供商”的口号。
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的颁布与实施,高等院校为了在评估中达标过关,纷纷追加购书经费,采购量剧增,从而带动了整个馆配市场总量的增加。民营馆配商很好地抓住了这一商机,利用在各自所在省份及周边地区建立起的相对优势,扩大馆配市场份额。人天书店在北京、华北、东北地区的图书馆市场独占鳌头,武汉三新公司在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区打开局面,广东大音公司和广东学苑书店则在广东及华南一带称雄。在本地市场立足之后,民营馆配商纷纷忙于在全国各地布点,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影响力。人天书店从2002年起相继在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设立了27个工作站、5大区域办事处(分公司)。1999年人天馆配业务销售码洋仅为400万元,到2002年即实现销售码洋达到3 800万元,销售码洋是开办初期的9.5倍,连续几年保持10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三新公司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开设了区域性的销售及售后服务机构。安徽儒林公司的馆配业务营销网络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城市,在北京、合肥、广州建设了三大物流基地。2004年,外来的民营馆配商进入江苏、上海、广东、陕西等教育比较发达地区的馆配市场,表明了民营馆配商打破馆配市场地方垄断,开始面向全国发展,全国性专业馆配商已经形成(穆宏志,2006)。2003年,我国高校图书馆采购经费已达50.35亿元(王海明,2009),民营馆配商占据了大半江山,拥有60%的市场份额(穆宏志,2006),其发展也达到鼎盛时期。
2.3平稳发展时期
2005年,新华书店受教材发行招投标挤压利润的影响,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曾经“丢失”了的而现在已经不断壮大、繁荣的馆配市场,自然成为其返抢的重点。新华书店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图书馆招标或召开现采会,积极反抢馆配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使得民营馆配商所面临的市场压力随之加大。与此同时,国内最大的北京某民营馆配商因图书回扣,涉嫌商业贿赂被调查,由此引出一系列高校图书采购贿赂案件。该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民营企业诚信危机,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馆配市场笼罩在反商业贿赂的阴云中,许多图书馆在与民营馆配商合作过程中谨小慎微,唯恐被牵连。虽然,这一时期的馆配市场增幅巨大,但民营馆配商的“攻城略地”步伐有所减缓,由此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尽管如此,处于左右夹击中的民营馆配商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快速运转起来,馆配服务越做越细,服务项目各具特色。三新公司注重地方版文献建设,致力于搭建地方版图书平台,建立地方出版物信息流,把地方版优秀出版物送到图书馆。儒林公司多次承办“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在大学版图书的建设上颇有建树,自行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儒林图书订购系统”投入使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全程服务,使选购图书的过程更为方便、快捷(王东,2008)。
3民营馆配商的馆配服务创新
与其他行业相比,馆配商并不直接生产产品,如果一定要说“产品”的话,那么馆配商的“产品”就是服务(陈杰,2007)。与新华书店的粗放式管理不同,很多成功的民营馆配商几乎无一例外是靠服务起家的,而成功的关键则是他们紧紧把握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要求,不断创新馆配服务模式,使馆配服务更具专业性和精细化。
3.1拓展书目信息服务内涵
书目信息对于图书馆馆藏建设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把图书馆服务的本质简洁地描述为“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图书馆要实现这个功能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及时掌握图书出版信息和读者需求信息,据此选择图书,向读者提供服务。
从《新华书目报》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当时由《新华书目报》、《上海新书目》和地方版新书目构成了我国图书征订书目体系。这些书目在各自负责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垄断性,一直作为图书馆主要的图书征订工具,扮演着图书馆图书征订目录的核心角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北京人天、安徽儒林、武汉三新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馆配商纷纷崛起,与新华书店系统和其他一些国有馆配商共同角逐图书馆配市场,为图书馆配市场注入了活力。民营馆配商紧跟图书馆的书目信息需求发展变化,推出自编书目信息,拓展了书目信息服务的内涵,自编书目最终成为图书馆采选图书的主要信息源。以人天书店为例,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1999年即推出了《人天书目报》,2003年发布书目信息8.8万余条,2004年9.1万条,2007年超过10万条。与《新华书目报》同期发布的书目信息相比,数量优势十分明显。
加强书目信息服务,推出特色化的书目信息,提高书目信息更新速度,业已成为民营馆配商获取图书馆信任的重要筹码。大音公司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制作符合客户专业的、有针对性的书目和专题书目,如动漫类、学术类、医药类、体育类等。三新公司则致力于地方版书目建设,目前已经收集各地方出版社的图书样本达20余万种,并及时跟踪各出版社样书和库存资讯,及时开展样书的上、下架工作,加大全国地方版图书的采购力度,确保地方版样书的覆盖面。儒林公司根据图书馆的要求,分别于每周一、三、五在自己的业务网站发布一次新书信息,每次的新书信息均达数百条,每周均可有数千条新数据上传。
3.2创新馆配供书模式
传统的图书配供模式,是图书馆圈选订单后,报送图书馆所在地新华书店订货与备货。其弊端是无法看到图书实物,选购盲目性大,程序多,流程复杂,供货时间长,到书率低,采购质量不高。这种采选方式曾被图书馆界形象地比喻为“隔山买牛”,已经难以适应当时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大语境下的图书馆馆藏建设要求。因此,变图书预订、期货采购为图书现场采购等采选形式,将成为图书馆图书采访发展的必然要求。身处市场经济激流中的民营馆配商,敏锐地捕捉到图书采访方式的发展变化,采用更加灵活的服务方式,邀请图书馆采访人员到公司现采,或举办书展,或组团到各大书市和订货会进行外采等配供服务。成立于1996年的广东大音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展以“联采统编”为核心业务模式的图书馆配送,汇集图书馆订单集中向出版社报订,成立专门的配送中心,提高配到率,保证图书能快速到馆。在现采中,增设新书样本陈列厅,图书馆根据需要,可定期前来现采,选好的图书连复本一起从架上直接出货,3—5天配好数据后即可送到图书馆,提高了工作效率。儒林公司在合肥建有4 000平方米样本库和5 000平方米加工车间,在北京建有15 000平方米物流基地。湖南弘道公司在长沙建设4 000余平方米采配中心,所有样书按“中图法”摆放,并在书架边配有休息区。而三新公司的优势在于拥有一个庞大的书城作依托,现货品种齐全,图书到货率高,到馆时间有保障。
民营馆配商的崛起与组织系列现采活动,打破了图书市场原有格局,促使新华书店系统重新审视传统模式的弊端,乃至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当前,馆配商样书选购、现货选购、书市选购、专题选购、纲目选购等采访方式层出不穷,为图书馆采访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3.3引进业务外包服务理念
分编业务外包源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图书馆(莫振轩,2008)。当时,图书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把选书、查重、编目、技术加工以及图书馆系统支持等工作外包给图书馆供应商,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的重组。通过业务外包,书商可以获得更多的订单,扩大业务量,馆商之间也实现了互利互惠。
在我国,随着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加大,图书馆图书采购量逐年增长,但负责采编的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许多图书馆经常出现把积压图书完成编目加工后送到书库流通,新书已变成旧书,而新书又源源不断进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如何解决普遍存在的新书积压问题,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紧迫课题。显然,当时新华书店并没有为图书馆解燃眉之急的意愿,而民营馆配商则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成都世云2000年成立编目中心,正式开展图书编目服务,随书配送编目MARC数据,在同行中率先实行图书免费加工服务,2003年又推出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工作。随后,北京人天、安徽儒林、武汉三新、湖南弘道、广东大音等公司都推出了相应服务,馆配业务外包服务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推广。
民营馆配商提供的外包服务主要包括采访数据查重、查核图书复本、图书分类、著录及贴书标、贴条形码、上磁条、盖馆藏章等技术加工事务,几乎涵盖了图书售前与售后的一系列服务。馆配商提供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大大减轻了图书馆分编业务的工作量,图书馆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从事图书编目加工等事务性工作,把更多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工作中,提升核心业务能力,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推动了图书馆采编业务及其工作重构的进程。民营馆配商提供的业务外包服务也就成为馆配服务行业的普遍做法一直保留下来。
3.4网络服务:顺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提高了图书采访工作效率
在馆配行业中,民营馆配商最早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图书馆提供服务。成都世云1999年即建立了采编商务网站,书目信息通过公司的网站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用户推荐。随后,民营书商纷纷效仿建立商务网站,为图书馆免费提供新华书目报等书目信息。北京人天等公司还为图书馆定期编制个性化的书目信息,采访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在网上获取采访与编目数据,了解图书可供信息,并可同时建立采访数据库和完成批量查重。北京人天、安徽儒林、武汉三新等公司的网站还可提供给图书馆局域网用户在网上参与选购图书的功能。通过书商的网络服务功能进行订购,信息得以快速传递,采访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图书市场的出版信息,满足随时采访需求,提高了图书采访的工作效率。
如今,民营馆配商已把馆配业务发展成为一个商业模式,把图书配供从一般图书发行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个具有行业标准的独立形态,在促进馆社之间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他们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容和领域,拓宽服务增值的范围,提供的分编业务一条龙及多元化的服务也深刻影响着馆配图书的供货模式,对图书馆的采访方式变革、图书分编业务流程的重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福建江夏学院图书馆)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民营馆配商,在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图书馆采购需求快速增长,市场机制逐步转型的过程中进入馆配市场。由于体制机制灵活、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适应市场能力强,了解和熟悉图书馆需求,遵循馆配市场发展规律,适应图书馆藏书建设发展的要求,得到图书馆用户的肯定与称赞,打破了新华书店垄断的经营格局,并迅速占领馆配市场,成为馆配市场中的中坚力量。
1民营馆配商产生的背景
1.1图书馆配供市场蕴藏无限商机
与图书零售市场国营民营同台竞争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前,馆配图书基本上是由新华书店独家经营,馆配市场亦由新华书店独家垄断,各地新华书店都成立a了“图供部”,掌控了图书馆的供给,新华书店成为图书馆采选图书的不二选择。馆配业态与一般的图书零售不同,零售面对大众市场,要以昂贵的租金、庞大的人工费用和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同时图书零售市场开放时间早,门槛低,竞争激烈。而馆配市场还是一块待开垦地,有着比较丰厚的利润。随着国家对图书定价权的逐步放开,出版社给图书供应商的让利折扣也在提高,图书销售有了更多让利的空间。新华书店为图书馆提供1%~5%的折扣,甚至不给优惠。馆配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吸引无数的民营资本入驻。
1.2新华书店传统配供服务滞后
90年代初开始,我国图书发行市场进一步开放,图书经营模式逐渐多样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方式与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采访信息原先使用的卡片形式,开始被MARC数据所取代,计算机编目逐步取代手工编目,对书目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华书店提供的还是简单的供书服务,仅仅停留在图书销售这一买卖关系的层面上,只管卖,不管售前及售后的服务,对图书馆提出的MARC数据和采访数据的制作要求不予理会,其传统服务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图书馆的图书采访要求和业务工作的新变化,书目信息的提供,分类编目数据的规范与标准,业务工作交流的电子商务化等方面都未能及时满足图书馆现代化的文献资源建设的要求。僵化的体制机制,差强人意的服务意识,致使新华书店固有的馆配业务开始流失,错失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带来的井喷式的市场商机。
1.3 高校图书馆联采统编的示范作用
进入90年代以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辽宁等省市一部分图书馆受当地图书馆学会或高校图工委的支持或委托,或联合,或独立成立了一批区域性图书文献联合采编中心,实行联采统编,随书配送卡片服务,以减少采编的重复劳动,规范书目数据,提高编目质量。联合采编中心都是某一地区若干图书馆自愿参加、互相协作从事文献联合采访、集中或联机编目的公益性的机构,编目是其主要业务,书目数据的共建共享是其主要目的。他们采取 “以采养编”模式,走“联合采购、统一编目”之路,逐渐演变成国内最早的专门以图书馆客户服务为主的商业机构,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馆配商(姜火明,2009)。随着出版发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有实力的民营书业企业开始致力于提高服务的质量,实行从收集书目、快速配货,随书配送MARC数据等一条龙服务。比较而言,联采统编中心的劣势逐渐体现出来:一是资金实力的不足,硬件设备的短缺;二是联采统编中心成立的时间较短,采购渠道及与出版社的关系也不够顺畅。但联采统编中心的运作模式为民营馆配商进入馆配市场提供了有益经验。
2民营馆配商的发展
民营书商的历史可追溯到1982年3月原文化部出版局《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报告根据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适当发展个体书店”的政策。由此,民营书店作为新华书店的补充应运而生。民营书商凭借其体制机制灵活、服务质量高、适应市场能力强等优势,很快在图书流通发行市场站稳脚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我国图书发行行业的重要生力军。
2.1形成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急速扩张。作为图书流通发行重要环节的馆配市场,由于需求持久稳定,图书经费充足,吸引了一大批民营公司、个体书店纷纷进入。北京人天书店改变了层层报订的模式,直接向出版社和图书发行公司进货,压缩了中间环节,大大缩短了图书到馆时间,创新馆配图书配供新模式,人天的馆配业务由此得到了图书馆的认同。成都世云公司则创新了加工服务模式,将服务外包理念引入馆配市场。民营馆配商服务意识好、服务能力强、经营方式灵活,市场适应快,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他们善于沟通与交流,广泛听取图书馆意见和建议,了解图书馆需求,受到图书馆的称赞。图书馆纷纷向民营馆配商伸出橄榄枝,馆配图书采选逐渐向民营馆配商倾斜。
2.2快速发展时期
从2000年开始,民营馆配商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不仅能根据订单从出版社配送图书,还为图书馆提供了售前的采访数据查重,随书配送书目数据,售后的打财产号、贴书标、增加馆藏信息等技术加工和信息服务,同时还拓展服务范畴,免费提供回溯建库服务,帮助合作馆实现图书管理自动化。他们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容和领域,拓宽服务增值的范围,朝着馆配服务多元化的目标迈进。一些书商甚至提出了要做“图书馆全面服务提供商”的口号。
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的颁布与实施,高等院校为了在评估中达标过关,纷纷追加购书经费,采购量剧增,从而带动了整个馆配市场总量的增加。民营馆配商很好地抓住了这一商机,利用在各自所在省份及周边地区建立起的相对优势,扩大馆配市场份额。人天书店在北京、华北、东北地区的图书馆市场独占鳌头,武汉三新公司在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区打开局面,广东大音公司和广东学苑书店则在广东及华南一带称雄。在本地市场立足之后,民营馆配商纷纷忙于在全国各地布点,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影响力。人天书店从2002年起相继在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设立了27个工作站、5大区域办事处(分公司)。1999年人天馆配业务销售码洋仅为400万元,到2002年即实现销售码洋达到3 800万元,销售码洋是开办初期的9.5倍,连续几年保持10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三新公司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开设了区域性的销售及售后服务机构。安徽儒林公司的馆配业务营销网络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城市,在北京、合肥、广州建设了三大物流基地。2004年,外来的民营馆配商进入江苏、上海、广东、陕西等教育比较发达地区的馆配市场,表明了民营馆配商打破馆配市场地方垄断,开始面向全国发展,全国性专业馆配商已经形成(穆宏志,2006)。2003年,我国高校图书馆采购经费已达50.35亿元(王海明,2009),民营馆配商占据了大半江山,拥有60%的市场份额(穆宏志,2006),其发展也达到鼎盛时期。
2.3平稳发展时期
2005年,新华书店受教材发行招投标挤压利润的影响,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曾经“丢失”了的而现在已经不断壮大、繁荣的馆配市场,自然成为其返抢的重点。新华书店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图书馆招标或召开现采会,积极反抢馆配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使得民营馆配商所面临的市场压力随之加大。与此同时,国内最大的北京某民营馆配商因图书回扣,涉嫌商业贿赂被调查,由此引出一系列高校图书采购贿赂案件。该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民营企业诚信危机,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馆配市场笼罩在反商业贿赂的阴云中,许多图书馆在与民营馆配商合作过程中谨小慎微,唯恐被牵连。虽然,这一时期的馆配市场增幅巨大,但民营馆配商的“攻城略地”步伐有所减缓,由此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尽管如此,处于左右夹击中的民营馆配商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快速运转起来,馆配服务越做越细,服务项目各具特色。三新公司注重地方版文献建设,致力于搭建地方版图书平台,建立地方出版物信息流,把地方版优秀出版物送到图书馆。儒林公司多次承办“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在大学版图书的建设上颇有建树,自行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儒林图书订购系统”投入使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全程服务,使选购图书的过程更为方便、快捷(王东,2008)。
3民营馆配商的馆配服务创新
与其他行业相比,馆配商并不直接生产产品,如果一定要说“产品”的话,那么馆配商的“产品”就是服务(陈杰,2007)。与新华书店的粗放式管理不同,很多成功的民营馆配商几乎无一例外是靠服务起家的,而成功的关键则是他们紧紧把握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要求,不断创新馆配服务模式,使馆配服务更具专业性和精细化。
3.1拓展书目信息服务内涵
书目信息对于图书馆馆藏建设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把图书馆服务的本质简洁地描述为“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图书馆要实现这个功能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及时掌握图书出版信息和读者需求信息,据此选择图书,向读者提供服务。
从《新华书目报》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当时由《新华书目报》、《上海新书目》和地方版新书目构成了我国图书征订书目体系。这些书目在各自负责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垄断性,一直作为图书馆主要的图书征订工具,扮演着图书馆图书征订目录的核心角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北京人天、安徽儒林、武汉三新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馆配商纷纷崛起,与新华书店系统和其他一些国有馆配商共同角逐图书馆配市场,为图书馆配市场注入了活力。民营馆配商紧跟图书馆的书目信息需求发展变化,推出自编书目信息,拓展了书目信息服务的内涵,自编书目最终成为图书馆采选图书的主要信息源。以人天书店为例,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1999年即推出了《人天书目报》,2003年发布书目信息8.8万余条,2004年9.1万条,2007年超过10万条。与《新华书目报》同期发布的书目信息相比,数量优势十分明显。
加强书目信息服务,推出特色化的书目信息,提高书目信息更新速度,业已成为民营馆配商获取图书馆信任的重要筹码。大音公司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制作符合客户专业的、有针对性的书目和专题书目,如动漫类、学术类、医药类、体育类等。三新公司则致力于地方版书目建设,目前已经收集各地方出版社的图书样本达20余万种,并及时跟踪各出版社样书和库存资讯,及时开展样书的上、下架工作,加大全国地方版图书的采购力度,确保地方版样书的覆盖面。儒林公司根据图书馆的要求,分别于每周一、三、五在自己的业务网站发布一次新书信息,每次的新书信息均达数百条,每周均可有数千条新数据上传。
3.2创新馆配供书模式
传统的图书配供模式,是图书馆圈选订单后,报送图书馆所在地新华书店订货与备货。其弊端是无法看到图书实物,选购盲目性大,程序多,流程复杂,供货时间长,到书率低,采购质量不高。这种采选方式曾被图书馆界形象地比喻为“隔山买牛”,已经难以适应当时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大语境下的图书馆馆藏建设要求。因此,变图书预订、期货采购为图书现场采购等采选形式,将成为图书馆图书采访发展的必然要求。身处市场经济激流中的民营馆配商,敏锐地捕捉到图书采访方式的发展变化,采用更加灵活的服务方式,邀请图书馆采访人员到公司现采,或举办书展,或组团到各大书市和订货会进行外采等配供服务。成立于1996年的广东大音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展以“联采统编”为核心业务模式的图书馆配送,汇集图书馆订单集中向出版社报订,成立专门的配送中心,提高配到率,保证图书能快速到馆。在现采中,增设新书样本陈列厅,图书馆根据需要,可定期前来现采,选好的图书连复本一起从架上直接出货,3—5天配好数据后即可送到图书馆,提高了工作效率。儒林公司在合肥建有4 000平方米样本库和5 000平方米加工车间,在北京建有15 000平方米物流基地。湖南弘道公司在长沙建设4 000余平方米采配中心,所有样书按“中图法”摆放,并在书架边配有休息区。而三新公司的优势在于拥有一个庞大的书城作依托,现货品种齐全,图书到货率高,到馆时间有保障。
民营馆配商的崛起与组织系列现采活动,打破了图书市场原有格局,促使新华书店系统重新审视传统模式的弊端,乃至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当前,馆配商样书选购、现货选购、书市选购、专题选购、纲目选购等采访方式层出不穷,为图书馆采访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3.3引进业务外包服务理念
分编业务外包源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图书馆(莫振轩,2008)。当时,图书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把选书、查重、编目、技术加工以及图书馆系统支持等工作外包给图书馆供应商,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的重组。通过业务外包,书商可以获得更多的订单,扩大业务量,馆商之间也实现了互利互惠。
在我国,随着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加大,图书馆图书采购量逐年增长,但负责采编的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许多图书馆经常出现把积压图书完成编目加工后送到书库流通,新书已变成旧书,而新书又源源不断进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如何解决普遍存在的新书积压问题,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紧迫课题。显然,当时新华书店并没有为图书馆解燃眉之急的意愿,而民营馆配商则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成都世云2000年成立编目中心,正式开展图书编目服务,随书配送编目MARC数据,在同行中率先实行图书免费加工服务,2003年又推出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工作。随后,北京人天、安徽儒林、武汉三新、湖南弘道、广东大音等公司都推出了相应服务,馆配业务外包服务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推广。
民营馆配商提供的外包服务主要包括采访数据查重、查核图书复本、图书分类、著录及贴书标、贴条形码、上磁条、盖馆藏章等技术加工事务,几乎涵盖了图书售前与售后的一系列服务。馆配商提供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大大减轻了图书馆分编业务的工作量,图书馆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从事图书编目加工等事务性工作,把更多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工作中,提升核心业务能力,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推动了图书馆采编业务及其工作重构的进程。民营馆配商提供的业务外包服务也就成为馆配服务行业的普遍做法一直保留下来。
3.4网络服务:顺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提高了图书采访工作效率
在馆配行业中,民营馆配商最早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图书馆提供服务。成都世云1999年即建立了采编商务网站,书目信息通过公司的网站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用户推荐。随后,民营书商纷纷效仿建立商务网站,为图书馆免费提供新华书目报等书目信息。北京人天等公司还为图书馆定期编制个性化的书目信息,采访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在网上获取采访与编目数据,了解图书可供信息,并可同时建立采访数据库和完成批量查重。北京人天、安徽儒林、武汉三新等公司的网站还可提供给图书馆局域网用户在网上参与选购图书的功能。通过书商的网络服务功能进行订购,信息得以快速传递,采访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图书市场的出版信息,满足随时采访需求,提高了图书采访的工作效率。
如今,民营馆配商已把馆配业务发展成为一个商业模式,把图书配供从一般图书发行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个具有行业标准的独立形态,在促进馆社之间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他们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容和领域,拓宽服务增值的范围,提供的分编业务一条龙及多元化的服务也深刻影响着馆配图书的供货模式,对图书馆的采访方式变革、图书分编业务流程的重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福建江夏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