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划经济首先是计划人
随着“三大改造”的逐步实现,中国实现了向计划经济的转型。工农业生产被纳入国家的计划的同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被计划了起来。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才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人们才开始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分开理解。
计划经济,首先就需要计划到每个人,吃多少粮、穿多少衣、需要多少住房,等等。那首先要知道有多少人,并且有必要把他们固定化。至少要先把城里人和农村人固定起来,知道多少人吃“商品粮”才能开始计划。
1949年之前,或者说户籍制度建立之前,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并无阻碍。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在城乡之间流动。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里人享受了巨大的利益。首先就是城里人有粮票,而农民没有粮票。那时候,你有钱没粮票,就没办法购买“商品粮”,没有粮票,农民就没法进城,就这一条就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下过乡的人都知道,农民最希望你能给点粮票。不只是粮票,几乎所有的物资供应都针对城市人口。城里人不但有固定的粮食供应,还有相应的食油、副食、布匹、工业品,以及医疗保障等等,这些都是农村人所没有的。在票据通行的年代,农村人得了病,由于没有粮票,就很难进城到大医院治疗,甚至只能在家等死。
人被计划住了,经济也就计划住了;人被束缚住了,经济也就被束缚住了。
户籍决定生死
1958年1月,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中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从宏观经济角度着眼,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城市的剪刀差。农民成为工业化的垫脚石。
户籍制度确立不久就赶上“大跃进”,紧接着就是三年困难时期。三年困难时期,虽然中小城市粮食供应不足,导致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但真正饿死的很少。大量饿死的是农村人。当时,一碗粥价格一毛五,可要二两粮票。农村人没有粮票,就算有钱,也买不了一碗粥。在户籍制度严格执行的时代,“禁止农民流动求生”,农村人无法离开土地,只能在家等死。
农民在三年困难时期之前,确实非常相信共产党的政府是为老百姓的政府,农民经常说“共产党不兴饿死人”,因此在发生饥荒时,农民都对政府抱有极大的希望,认为政府不会见死不救,等待国家发救济粮,救他们的命。事实证明我国当时的许多干部辜负了农民的信任。究竟饿死多少人?学术界有争论。按保守估计,农村有上千万人饿死。
那一刻,户籍的分别不是贫富,而是生死。
户籍制度实施以后,农村人地位就变得特别低,命贱、不值钱,连死的价值都不一样。即使到了21世纪,在一起车祸中,如果死了两个人,一个农村人、一个城里人,赔偿金额是不同的。
深刻的不公
1958年户籍制度正式确立之后,在户籍制度严格执行的三十年里,转户口非常困难。即使是城市人,没有组织原因、调动工作,想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都几乎不可想像。农村人想要变成城市人,就更难了。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中,刻画了一个不甘心一辈子当农民的农村青年——高加林。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但是,在户籍制度面前,所有的努力归于失败,最后他只能接受那片黄土地。实际上,在农村有千千万万个不甘于一辈子种地,穷其一生与命运搏斗的青年人,他们中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
农村年轻人想走出农村,变成城市户口,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当兵,再提干。当时,能当兵的人就很少,提干者更是少之又少;二是考上大学。他们就算考上大学,也会有实际上的不公。有一个男青年当初在农村自由恋爱,有一个感情很深的女朋友。男孩自从考上了大学那一天,他就知道这段恋情完了。当时,他实在不知道怎样和女朋友说。如果他们结婚,两个人的孩子就还是农民。后来,那个女孩主动来找他,哭着说自己不拖累他,咱俩关系断了吧!在户籍制度严格执行的三十年里,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重复。
户籍在人生的起点埋下如此深刻的不公,或许这个制度在建国之初能稳定社会治安,或许这个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须,或许这个制度在工业化初期能集中有限的资源搞重工业。但是,在今天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全球化大潮之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应当,也必须彻底改革。
随着“三大改造”的逐步实现,中国实现了向计划经济的转型。工农业生产被纳入国家的计划的同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被计划了起来。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才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人们才开始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分开理解。
计划经济,首先就需要计划到每个人,吃多少粮、穿多少衣、需要多少住房,等等。那首先要知道有多少人,并且有必要把他们固定化。至少要先把城里人和农村人固定起来,知道多少人吃“商品粮”才能开始计划。
1949年之前,或者说户籍制度建立之前,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并无阻碍。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在城乡之间流动。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里人享受了巨大的利益。首先就是城里人有粮票,而农民没有粮票。那时候,你有钱没粮票,就没办法购买“商品粮”,没有粮票,农民就没法进城,就这一条就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下过乡的人都知道,农民最希望你能给点粮票。不只是粮票,几乎所有的物资供应都针对城市人口。城里人不但有固定的粮食供应,还有相应的食油、副食、布匹、工业品,以及医疗保障等等,这些都是农村人所没有的。在票据通行的年代,农村人得了病,由于没有粮票,就很难进城到大医院治疗,甚至只能在家等死。
人被计划住了,经济也就计划住了;人被束缚住了,经济也就被束缚住了。
户籍决定生死
1958年1月,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中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从宏观经济角度着眼,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城市的剪刀差。农民成为工业化的垫脚石。
户籍制度确立不久就赶上“大跃进”,紧接着就是三年困难时期。三年困难时期,虽然中小城市粮食供应不足,导致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但真正饿死的很少。大量饿死的是农村人。当时,一碗粥价格一毛五,可要二两粮票。农村人没有粮票,就算有钱,也买不了一碗粥。在户籍制度严格执行的时代,“禁止农民流动求生”,农村人无法离开土地,只能在家等死。
农民在三年困难时期之前,确实非常相信共产党的政府是为老百姓的政府,农民经常说“共产党不兴饿死人”,因此在发生饥荒时,农民都对政府抱有极大的希望,认为政府不会见死不救,等待国家发救济粮,救他们的命。事实证明我国当时的许多干部辜负了农民的信任。究竟饿死多少人?学术界有争论。按保守估计,农村有上千万人饿死。
那一刻,户籍的分别不是贫富,而是生死。
户籍制度实施以后,农村人地位就变得特别低,命贱、不值钱,连死的价值都不一样。即使到了21世纪,在一起车祸中,如果死了两个人,一个农村人、一个城里人,赔偿金额是不同的。
深刻的不公
1958年户籍制度正式确立之后,在户籍制度严格执行的三十年里,转户口非常困难。即使是城市人,没有组织原因、调动工作,想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都几乎不可想像。农村人想要变成城市人,就更难了。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中,刻画了一个不甘心一辈子当农民的农村青年——高加林。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但是,在户籍制度面前,所有的努力归于失败,最后他只能接受那片黄土地。实际上,在农村有千千万万个不甘于一辈子种地,穷其一生与命运搏斗的青年人,他们中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
农村年轻人想走出农村,变成城市户口,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当兵,再提干。当时,能当兵的人就很少,提干者更是少之又少;二是考上大学。他们就算考上大学,也会有实际上的不公。有一个男青年当初在农村自由恋爱,有一个感情很深的女朋友。男孩自从考上了大学那一天,他就知道这段恋情完了。当时,他实在不知道怎样和女朋友说。如果他们结婚,两个人的孩子就还是农民。后来,那个女孩主动来找他,哭着说自己不拖累他,咱俩关系断了吧!在户籍制度严格执行的三十年里,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重复。
户籍在人生的起点埋下如此深刻的不公,或许这个制度在建国之初能稳定社会治安,或许这个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须,或许这个制度在工业化初期能集中有限的资源搞重工业。但是,在今天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全球化大潮之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应当,也必须彻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