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求助调查问卷》对355名大学生心理求助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倾向于自己解决心理困惑。需要帮助时,朋友、家人是其主要求助对象,很少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虽然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很少有人主动接受心理咨询,存在认知和行为不一致的现象。针对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不足的问题,在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的深入了解和提升其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 心理求助 问卷调查
项目名称: 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构筑高校思政课大课堂,完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13BY117)。
引 言
心理求助是指个体在遇到心理困扰或障碍的时候,向个人之外的力量寻求帮助以达到解决困扰的过程[1]。大学生倾向自己解决问题,在寻求他人帮助时,更倾向于向关系密切的人求助,只有当面临严重的心理困扰时,才倾向于向专业咨询求助。女生的求助倾向强于男生,来自城市的学生求助倾向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2-3]。
笔者发现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研究却很少。目前,大多数的独立学院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那么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们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和求助行为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增加学生专业心理求助的行为,这是笔者试图探讨的问题。
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求助调查问卷》,以学院大一和大二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班调查法组织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到各班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94份,收回有效问卷355份,有效率为90.1%。其中男生113人,占总数的31.8%,女生242人,占总数的68.2%。年级方面,一年级161人,占总数的45.4%,二年级194人,占总数的54.6%。样本收集后,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 果
1.求助倾向和求助方式
对于“是否能够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惑”,有67.8%的女生回答“是”,11.6%的女生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男生中82.7%的人回答“是”,10.9%的人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从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男生和女生对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拥有信心,且更多的男生相信自己能独自解决问题,男女之间具有显著差异(χ2=11.380,P<0.05)。
对于“生活中的不愉快你是否会向别人倾诉以舒缓自己的情绪”,有82.6%的女生回答“是”,11.6%的女生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男生中有56.4%的人回答“是”,32.7%的人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结果表明,与男生相比,更多的女生选择向别人倾诉来缓解情绪,且差异明显 (χ2=26.577,P<0.01)。此外,研究中发现二年级学生通过向别人倾诉以舒缓自己情绪的比例比一年级学生高(二年级占78.9%,一年级占69.6%,χ2=8.216,P<0.05)。
对于“如果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你是否会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仅有20.3%的学生回答“是”,64.8%的学生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且男女之间、年级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学生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的意愿较低。
对于“你是否去过我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仅有7.6%的人回答“是”,91.0%的人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在生活中愿意向别人倾诉的学生中,不足1%的人进行过心理咨询,且性别和年级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均无显著差异。
2.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态度
对于“你是否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有13.5%的学生回答“是”,82.0%的学生回答“否”。仅有3.7%的学生回答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进出心理咨询室的同学或朋友,92.1%的学生回答“否”。此外,84.2%的学生都觉得心理咨询室有存在的必要,仅有6.2%的学生回答“否”。从上述问题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有较为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但是对于“你是否对心理咨询工作有一定的了解”的问题,只有25.4%的学生回答“是”,55.2%的学生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基本的理性认识。
3.对本校心理咨询室的了解程度
对于“你是否知道我校有心理咨询室”,80.6%的学生回答“是”,16.6%的学生回答“否”,且一二年级学生的回答没有显著差异(χ2=1.279,P>0.05)。这表明一二年级中大部分学生知道心理咨询室的存在,但是只有41.7%的学生知道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具体地点,知道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具体时间的人数也仅有16.1%。这表明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分析与讨论
1.求助倾向和求助方式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面对各种心理困难时,72.4%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解决且男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在求助他人时,男女生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女生的求助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90后的学生对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较大的信心,并且当他们需要时都会向亲近的亲戚、朋友寻求帮助以使情绪得以调整。男生求助行为少于女生,可能的原因有:一是对自己能够解决心理问题的自信比女生高;二是对自己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三是自尊心太强,不愿轻易向他人求助。
在年级差异上,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求助他人的比例显著高于一年级。可能的原因是一年级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一方面还没有找到可以信赖的亲密伙伴以展露内心;一方面与昔日亲友相距较远难以有效沟通,所以求助他人的意愿相对来说会低一些。
但是,调查发现即使需要帮助,愿意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的学生只有20.3%,真正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帮助的人也仅有7.6%。这一结果印证了江光荣和梅锦荣等人的研究结论,表明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同,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很少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 2.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态度
从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接受心理咨询的同学或朋友,也会建议同学和朋友去求助心理老师,并认为心理咨询不仅是接待有心理疾病的人,还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这符合心理咨询的特点。并且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有存在的必要,可以积极地看待心理咨询的作用。
3.对专业心理求助的知行不一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求助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学生表现出知行不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意了解过心理咨询,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此外,调查发现学生对本校心理咨询室的具体地点和开放时间缺乏基本的了解,在要求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栏中,多数人也提到了“加大宣传力度”“举办的活动太少,不知道做过什么”“平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等,这表明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并未真正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无法增加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深入认识,这些可能是影响学生专业心理求助的原因,但仍需进一步调查分析。
建 议
1.完善提供各种心理帮助的途径,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求助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可以独立解决心理困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对解决心理问题有较高的自信外,也可能有大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严重程度认识不够。对此,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调查分析,进行知识讲解和谈话等方式帮助其认识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提高其对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建议和鼓励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调查发现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最主要的求助对象是朋友和家人,如果朋友和家人无法帮助自己时,很多学生会将问题搁置,期望时间可以带走困扰,但是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虽然很多高校设有心理咨询室、网上咨询、朋辈心理辅导的团队以及给各班配有心理委员,但是事实上这些途径的使用率较低。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宣传不够、咨询老师能力不足,也可能是学生的认知偏差。针对各种可能的问题,学校的学生处领导、各系主管学生工作的主任和各班的辅导员可以相互配合扩大对面对面、电话和网络的专业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帮助途径的宣传;支持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技能,举办各类心理讲座、心理活动和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对不同心理求助途径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丰富学生心理求助的途径、提高心理问题的解决效率。
2.使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老师的认识和信任
定期举办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增加学生了解和接触心理咨询的机会。虽然很多高校会举行现场心理咨询,但大多集中在5·25心理健康周期间,时间短形式简单,影响度不够。学校心理咨询室可以和本校和校外心理咨询老师达成共识,每学期定期举办几次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并搭建简单的现场心理咨询场地,尽量使现场心理咨询常规化而且可以在征得前来咨询的学生的同意情况下邀请其他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观摩,使更多的学生近距离感受心理咨询从而增加他们对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咨询老师的了解和认识。
每学期期末向学生公布心理咨询工作完成情况,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和考核。心理咨询室的主管部门可以制订相关制度,规定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向全体师生公布本学期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情况,包括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咨询老师姓名和职称、咨询人数和次数、咨询问题类型、咨询结果等内容。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了解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情况增加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也有助于心理咨询老师通过接受广大师生的共同监督和考核,提高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
每学期期末向学生公布下一学期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请广大师生提出意见和建议。通常情况下,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计划由心理咨询室的专职老师制订并由主管领导审核决定,因为心理咨询室的各项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种缺乏民主讨论而决定的计划不利于计划的顺利实施。心理咨询室将工作计划报领导审核之前可以将工作计划和联系方式一同向师生公布,师生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通过电子邮件、信箱或直接递送到心理咨询室的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心理咨询室可以在最终的工作计划中标注出采纳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既可以增加工作计划的合理性,也可以调动师生参与心理咨询室工作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师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和认可。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88-894.
[2]梅锦荣,隋玉杰,曾建国.大学生的求助倾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4):210–215.
[3]江光荣,王铭.大学生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80-184.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 心理求助 问卷调查
项目名称: 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构筑高校思政课大课堂,完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13BY117)。
引 言
心理求助是指个体在遇到心理困扰或障碍的时候,向个人之外的力量寻求帮助以达到解决困扰的过程[1]。大学生倾向自己解决问题,在寻求他人帮助时,更倾向于向关系密切的人求助,只有当面临严重的心理困扰时,才倾向于向专业咨询求助。女生的求助倾向强于男生,来自城市的学生求助倾向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2-3]。
笔者发现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研究却很少。目前,大多数的独立学院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那么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们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和求助行为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增加学生专业心理求助的行为,这是笔者试图探讨的问题。
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求助调查问卷》,以学院大一和大二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班调查法组织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到各班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94份,收回有效问卷355份,有效率为90.1%。其中男生113人,占总数的31.8%,女生242人,占总数的68.2%。年级方面,一年级161人,占总数的45.4%,二年级194人,占总数的54.6%。样本收集后,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 果
1.求助倾向和求助方式
对于“是否能够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惑”,有67.8%的女生回答“是”,11.6%的女生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男生中82.7%的人回答“是”,10.9%的人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从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男生和女生对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拥有信心,且更多的男生相信自己能独自解决问题,男女之间具有显著差异(χ2=11.380,P<0.05)。
对于“生活中的不愉快你是否会向别人倾诉以舒缓自己的情绪”,有82.6%的女生回答“是”,11.6%的女生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男生中有56.4%的人回答“是”,32.7%的人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结果表明,与男生相比,更多的女生选择向别人倾诉来缓解情绪,且差异明显 (χ2=26.577,P<0.01)。此外,研究中发现二年级学生通过向别人倾诉以舒缓自己情绪的比例比一年级学生高(二年级占78.9%,一年级占69.6%,χ2=8.216,P<0.05)。
对于“如果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你是否会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仅有20.3%的学生回答“是”,64.8%的学生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且男女之间、年级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学生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的意愿较低。
对于“你是否去过我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仅有7.6%的人回答“是”,91.0%的人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在生活中愿意向别人倾诉的学生中,不足1%的人进行过心理咨询,且性别和年级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均无显著差异。
2.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态度
对于“你是否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有13.5%的学生回答“是”,82.0%的学生回答“否”。仅有3.7%的学生回答会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进出心理咨询室的同学或朋友,92.1%的学生回答“否”。此外,84.2%的学生都觉得心理咨询室有存在的必要,仅有6.2%的学生回答“否”。从上述问题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有较为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但是对于“你是否对心理咨询工作有一定的了解”的问题,只有25.4%的学生回答“是”,55.2%的学生回答“否”,其余为“不清楚”,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基本的理性认识。
3.对本校心理咨询室的了解程度
对于“你是否知道我校有心理咨询室”,80.6%的学生回答“是”,16.6%的学生回答“否”,且一二年级学生的回答没有显著差异(χ2=1.279,P>0.05)。这表明一二年级中大部分学生知道心理咨询室的存在,但是只有41.7%的学生知道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具体地点,知道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具体时间的人数也仅有16.1%。这表明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分析与讨论
1.求助倾向和求助方式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面对各种心理困难时,72.4%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解决且男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在求助他人时,男女生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女生的求助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90后的学生对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较大的信心,并且当他们需要时都会向亲近的亲戚、朋友寻求帮助以使情绪得以调整。男生求助行为少于女生,可能的原因有:一是对自己能够解决心理问题的自信比女生高;二是对自己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三是自尊心太强,不愿轻易向他人求助。
在年级差异上,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求助他人的比例显著高于一年级。可能的原因是一年级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一方面还没有找到可以信赖的亲密伙伴以展露内心;一方面与昔日亲友相距较远难以有效沟通,所以求助他人的意愿相对来说会低一些。
但是,调查发现即使需要帮助,愿意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的学生只有20.3%,真正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帮助的人也仅有7.6%。这一结果印证了江光荣和梅锦荣等人的研究结论,表明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同,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很少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 2.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态度
从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接受心理咨询的同学或朋友,也会建议同学和朋友去求助心理老师,并认为心理咨询不仅是接待有心理疾病的人,还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这符合心理咨询的特点。并且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有存在的必要,可以积极地看待心理咨询的作用。
3.对专业心理求助的知行不一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求助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学生表现出知行不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意了解过心理咨询,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此外,调查发现学生对本校心理咨询室的具体地点和开放时间缺乏基本的了解,在要求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栏中,多数人也提到了“加大宣传力度”“举办的活动太少,不知道做过什么”“平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等,这表明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并未真正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无法增加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深入认识,这些可能是影响学生专业心理求助的原因,但仍需进一步调查分析。
建 议
1.完善提供各种心理帮助的途径,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求助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可以独立解决心理困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对解决心理问题有较高的自信外,也可能有大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严重程度认识不够。对此,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调查分析,进行知识讲解和谈话等方式帮助其认识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提高其对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建议和鼓励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调查发现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最主要的求助对象是朋友和家人,如果朋友和家人无法帮助自己时,很多学生会将问题搁置,期望时间可以带走困扰,但是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虽然很多高校设有心理咨询室、网上咨询、朋辈心理辅导的团队以及给各班配有心理委员,但是事实上这些途径的使用率较低。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宣传不够、咨询老师能力不足,也可能是学生的认知偏差。针对各种可能的问题,学校的学生处领导、各系主管学生工作的主任和各班的辅导员可以相互配合扩大对面对面、电话和网络的专业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帮助途径的宣传;支持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技能,举办各类心理讲座、心理活动和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对不同心理求助途径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丰富学生心理求助的途径、提高心理问题的解决效率。
2.使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老师的认识和信任
定期举办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增加学生了解和接触心理咨询的机会。虽然很多高校会举行现场心理咨询,但大多集中在5·25心理健康周期间,时间短形式简单,影响度不够。学校心理咨询室可以和本校和校外心理咨询老师达成共识,每学期定期举办几次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并搭建简单的现场心理咨询场地,尽量使现场心理咨询常规化而且可以在征得前来咨询的学生的同意情况下邀请其他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观摩,使更多的学生近距离感受心理咨询从而增加他们对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咨询老师的了解和认识。
每学期期末向学生公布心理咨询工作完成情况,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和考核。心理咨询室的主管部门可以制订相关制度,规定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向全体师生公布本学期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情况,包括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咨询老师姓名和职称、咨询人数和次数、咨询问题类型、咨询结果等内容。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了解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情况增加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也有助于心理咨询老师通过接受广大师生的共同监督和考核,提高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
每学期期末向学生公布下一学期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请广大师生提出意见和建议。通常情况下,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计划由心理咨询室的专职老师制订并由主管领导审核决定,因为心理咨询室的各项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种缺乏民主讨论而决定的计划不利于计划的顺利实施。心理咨询室将工作计划报领导审核之前可以将工作计划和联系方式一同向师生公布,师生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通过电子邮件、信箱或直接递送到心理咨询室的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心理咨询室可以在最终的工作计划中标注出采纳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既可以增加工作计划的合理性,也可以调动师生参与心理咨询室工作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师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和认可。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88-894.
[2]梅锦荣,隋玉杰,曾建国.大学生的求助倾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4):210–215.
[3]江光荣,王铭.大学生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80-184.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