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的总量达到了创纪录的699万,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虽然仍被称作“天之骄子”,但大学生们头上的“光环”似乎正在逐渐消逝。
事实果然如此吗?
读书真无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有知识、有文化”、工作包分配、身份是干部,大学生是大众羡慕的对象,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家里出了个大学生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了“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做导弹的不如做茶叶蛋的”等现象,大量知识、技术含量高的劳动者,收入明显低于简单劳动力。
随着科研、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上述体制差异造成的“脑体倒挂”现象已被逆转。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导致了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研不如本、本不如专、专不如职”“大学生起薪比农民工还低”等议论甚嚣尘上。
记者在调查时也发现,今年很多本科毕业生的起薪在2 000元左右,而服务员、送水工、搬运工等岗位月薪普遍超过2 500元,瓦工、木工、电焊工、钳工等技术工种更是能达到每天200~300元。
读书真无用吗?
“一些高校部分专业的个别毕业生薪酬偏低的情况确实存在,但绝对不是主流。”上海某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主任钱静峰说,该校自动化、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起薪大多在6 000~8 000元。
可见,大学生起薪低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退一步讲,即便某些大学生起薪低,试用期结束转为正式员工后月薪往往能有很大提高,而且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社会保障等都远较劳动密集型岗位优越,发展前景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部分大学生起薪低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最重要的原因是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价格,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所以身价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结构性过剩”。
读什么有用?
“我们很缺人才,而且人才队伍正在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我们很担心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长朱新庆告诉记者。
朱新庆介绍,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高技能人才却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不要说产品升级换代,就是维持现状也很困难。
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说到技能型人才,其人力资源部经理肖志勇与朱新庆感同身受。
“我们真的很缺乏专业高技能人才。”肖志勇告诉记者,“在我们公司,首席技师的待遇相当于公司副总,高级技师的待遇比中层管理人员还要高。”
在沈阳,广告、金融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岗位中也缺少技能较高的“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在湖北,该省计划未来5年培养开发紧缺技能人才50万人……
可见,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急需的是技能型人才!
“大学生对未来有很高的期望,这个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肖志勇说,“但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大学生必须有一技之长,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读还是不用?
学科专业比例失调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过去10多年来,部分本专科院校大量扩招,但工科专业需要大量的设备,人才培养成本高,而中文、英语、新闻等基础类学科一本书就能开课,金融、财会、管理类专业“外表光鲜”,自然成为扩招的首选。
除了高校自身,还有别的原因吗?
“有一个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宁可在南京某高校后勤部门做一名临时工,每月只拿1 000多元的工资,也不肯回老家就业。”位于南京市的金陵科技学院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陆国晓说。
或是希望在大城市闯一闯,或是毕业回乡感觉“颜面无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域差距过大是大学生扎堆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为了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去中西部,国家出台了“三支一扶”等很多措施,但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不去并非怕吃苦,而是觉得没盼头。
同是医学专业毕业,同在一个科室,同样工作10年,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很可能成为该领域专家,在偏远地区基层医院的成功率则小很多。虽然县级医院缺人,但有多少人敢用自己的一生作赌注呢?
“大学生就业选择大中城市、国家机关、国企的愿望都很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分析说,如果不能缩小地域差距、体制内外和行业间收入差距及待遇和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去西部、去基层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数百大学毕业生竞争一个清洁工或城管岗位的现象也很难改变。
(来源:新华网 徐 博 孙铁翔 周 蕊/文)
链接
中国教育泡沫
明克胜
中国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呈现爆炸式增长。1997年,有40万学生获得四年制本科学历,而现在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达到了每年300万的规模。但应届本科生就业率却急剧下降。北京上海的城乡结合部随处可见毕业生,几个人合租挤在廉价的居民楼,做着像街边摆摊这种基本能支持日常开销的营生,而且很多人依旧需要父母提供经济资助。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政府投资主导的高等教育泡沫的膨胀。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短期内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并为长期经济发展做充分准备,政府启动了大规模高校扩招计划。政府拨款的慷慨资助也使中国大学的规模显著增加。新建的大学校园像雨后春笋般在大都市的郊外涌现出来,中专升格大专,大专升格本科。校内的教师,学生也随之激增。从1998年到2000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人数翻了一番,达到了200万人。
但是高校迅速的扩招也导致了几乎是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之一便是大学文凭含金量的贬值。90年代初期,获得本科学位还被视为“天之骄子”,并足以帮助他们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现在作为一种廉价商品,本科学位已无法成为工作的通行证了。 同时,高校的教学质量也日益下滑。依仗着政府拨款,高校的扩张野心澎湃,使高等教育变成攀比学术文章发表数量和招纳精英教授的竞技场,鸡肋科研项目和学术腐败蔚然成风。教书育人已然逐渐蜕变为高校的副业。中国的许多用人单位也纷纷抱怨说,大学正生产一批批眼高手低的无用之才。
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官方采取了一个权宜之计,即对研究生项目进行扩招,从而吸收一大批本科毕业后的待业学生。然而这样的政策也只是“饮鸠止渴,”自欺欺人地掩盖住了大量青年失业的事实,其后果便是教育质量出现恶性循环,以至于像“法学硕士应聘餐厅服务员”的故事被媒体频频曝光。
这种落差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远渡重洋去求学,很多人甚至放弃高考而直接赴国外就读。众多美国院校也乐意接受这些中国留学生,毕竟他们交的全额学费可以填补上近几年来巨大的财政窟窿。然而后果却喜忧参半。有些美国学校确实用这些钱来锐意创新,开办了很多有益学生的新项目;而另一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就业前景却令人堪忧,并逐渐退化为留学生的文凭工厂。
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深层次的改变,而不是盲目地用财力堆砌越来越多的文凭工厂,生产一批又一批的缺乏真才实学高学历毕业生。
据此,相对于中国,这就意味着重新考量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既定的优先发展大学本科教育的政策方向。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21~25岁的青壮劳动力中,小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比大学生的失业率低4倍,这恰恰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或者不情愿去填补对专业技术工种的大量“缺口”所致。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应该是今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多维度发展博士研究生,本科,专科,以及职业教育,这或许能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政,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一直在分层次发展不同的教育模式,但这个方向却在近15年来高等教育大扩张的洪流中被逐渐摒弃。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计划着眼于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其初衷也不能说不好。但这样的政策却把中国高等教育在各种基本条件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推向过渡膨胀的深渊。除非政府推行有意义的改革措施,现行的盲目扩招计划只会错误引导学生的求学和就业方向,造成错误的人才资源配置,并终将为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埋下隐患。
(来源:财新网 作者为纽约Fordham法学院副教授)
事实果然如此吗?
读书真无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有知识、有文化”、工作包分配、身份是干部,大学生是大众羡慕的对象,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家里出了个大学生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了“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做导弹的不如做茶叶蛋的”等现象,大量知识、技术含量高的劳动者,收入明显低于简单劳动力。
随着科研、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上述体制差异造成的“脑体倒挂”现象已被逆转。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导致了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研不如本、本不如专、专不如职”“大学生起薪比农民工还低”等议论甚嚣尘上。
记者在调查时也发现,今年很多本科毕业生的起薪在2 000元左右,而服务员、送水工、搬运工等岗位月薪普遍超过2 500元,瓦工、木工、电焊工、钳工等技术工种更是能达到每天200~300元。
读书真无用吗?
“一些高校部分专业的个别毕业生薪酬偏低的情况确实存在,但绝对不是主流。”上海某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主任钱静峰说,该校自动化、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起薪大多在6 000~8 000元。
可见,大学生起薪低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退一步讲,即便某些大学生起薪低,试用期结束转为正式员工后月薪往往能有很大提高,而且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社会保障等都远较劳动密集型岗位优越,发展前景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部分大学生起薪低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最重要的原因是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价格,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所以身价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结构性过剩”。
读什么有用?
“我们很缺人才,而且人才队伍正在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我们很担心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长朱新庆告诉记者。
朱新庆介绍,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高技能人才却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不要说产品升级换代,就是维持现状也很困难。
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说到技能型人才,其人力资源部经理肖志勇与朱新庆感同身受。
“我们真的很缺乏专业高技能人才。”肖志勇告诉记者,“在我们公司,首席技师的待遇相当于公司副总,高级技师的待遇比中层管理人员还要高。”
在沈阳,广告、金融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岗位中也缺少技能较高的“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在湖北,该省计划未来5年培养开发紧缺技能人才50万人……
可见,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急需的是技能型人才!
“大学生对未来有很高的期望,这个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肖志勇说,“但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大学生必须有一技之长,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读还是不用?
学科专业比例失调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过去10多年来,部分本专科院校大量扩招,但工科专业需要大量的设备,人才培养成本高,而中文、英语、新闻等基础类学科一本书就能开课,金融、财会、管理类专业“外表光鲜”,自然成为扩招的首选。
除了高校自身,还有别的原因吗?
“有一个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宁可在南京某高校后勤部门做一名临时工,每月只拿1 000多元的工资,也不肯回老家就业。”位于南京市的金陵科技学院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陆国晓说。
或是希望在大城市闯一闯,或是毕业回乡感觉“颜面无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域差距过大是大学生扎堆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为了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去中西部,国家出台了“三支一扶”等很多措施,但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不去并非怕吃苦,而是觉得没盼头。
同是医学专业毕业,同在一个科室,同样工作10年,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很可能成为该领域专家,在偏远地区基层医院的成功率则小很多。虽然县级医院缺人,但有多少人敢用自己的一生作赌注呢?
“大学生就业选择大中城市、国家机关、国企的愿望都很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分析说,如果不能缩小地域差距、体制内外和行业间收入差距及待遇和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去西部、去基层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数百大学毕业生竞争一个清洁工或城管岗位的现象也很难改变。
(来源:新华网 徐 博 孙铁翔 周 蕊/文)
链接
中国教育泡沫
明克胜
中国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呈现爆炸式增长。1997年,有40万学生获得四年制本科学历,而现在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达到了每年300万的规模。但应届本科生就业率却急剧下降。北京上海的城乡结合部随处可见毕业生,几个人合租挤在廉价的居民楼,做着像街边摆摊这种基本能支持日常开销的营生,而且很多人依旧需要父母提供经济资助。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政府投资主导的高等教育泡沫的膨胀。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短期内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并为长期经济发展做充分准备,政府启动了大规模高校扩招计划。政府拨款的慷慨资助也使中国大学的规模显著增加。新建的大学校园像雨后春笋般在大都市的郊外涌现出来,中专升格大专,大专升格本科。校内的教师,学生也随之激增。从1998年到2000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人数翻了一番,达到了200万人。
但是高校迅速的扩招也导致了几乎是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之一便是大学文凭含金量的贬值。90年代初期,获得本科学位还被视为“天之骄子”,并足以帮助他们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现在作为一种廉价商品,本科学位已无法成为工作的通行证了。 同时,高校的教学质量也日益下滑。依仗着政府拨款,高校的扩张野心澎湃,使高等教育变成攀比学术文章发表数量和招纳精英教授的竞技场,鸡肋科研项目和学术腐败蔚然成风。教书育人已然逐渐蜕变为高校的副业。中国的许多用人单位也纷纷抱怨说,大学正生产一批批眼高手低的无用之才。
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官方采取了一个权宜之计,即对研究生项目进行扩招,从而吸收一大批本科毕业后的待业学生。然而这样的政策也只是“饮鸠止渴,”自欺欺人地掩盖住了大量青年失业的事实,其后果便是教育质量出现恶性循环,以至于像“法学硕士应聘餐厅服务员”的故事被媒体频频曝光。
这种落差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远渡重洋去求学,很多人甚至放弃高考而直接赴国外就读。众多美国院校也乐意接受这些中国留学生,毕竟他们交的全额学费可以填补上近几年来巨大的财政窟窿。然而后果却喜忧参半。有些美国学校确实用这些钱来锐意创新,开办了很多有益学生的新项目;而另一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就业前景却令人堪忧,并逐渐退化为留学生的文凭工厂。
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深层次的改变,而不是盲目地用财力堆砌越来越多的文凭工厂,生产一批又一批的缺乏真才实学高学历毕业生。
据此,相对于中国,这就意味着重新考量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既定的优先发展大学本科教育的政策方向。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国21~25岁的青壮劳动力中,小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比大学生的失业率低4倍,这恰恰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或者不情愿去填补对专业技术工种的大量“缺口”所致。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应该是今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多维度发展博士研究生,本科,专科,以及职业教育,这或许能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政,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一直在分层次发展不同的教育模式,但这个方向却在近15年来高等教育大扩张的洪流中被逐渐摒弃。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计划着眼于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其初衷也不能说不好。但这样的政策却把中国高等教育在各种基本条件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推向过渡膨胀的深渊。除非政府推行有意义的改革措施,现行的盲目扩招计划只会错误引导学生的求学和就业方向,造成错误的人才资源配置,并终将为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埋下隐患。
(来源:财新网 作者为纽约Fordham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