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心引力》是近年来太空题材影片中的佳作。导演一改传统太空电影中的常用叙事手法,大量运用主观镜头构建具有真实感的叙事氛围,并尽量弱化个人英雄主义形象,为影片设置一层厚重的孤独叙事语境。而在解释文章主旨方面,采用了隐喻式的叙事手法,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地心引力》 真实感 叙事语境 隐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11-02
《地心引力》是由阿方索·卡隆执导,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一部太空题材佳作。影片主要讲述了以下故事:美国一艘航天飞船与太空碎片发生碰撞,除出仓维修望远镜的航天员瑞安·斯通和麦特·科沃斯之外,其余全部丧生。二人在缺氧、失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彼此信任、互相合作,最终经过艰难的努力重返人类家园。本片上映之后赢得了全球观众的一致好评,最终该片囊括了包含最佳导演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摄影奖等在内的第86届奥斯卡七项大奖。与以往太空题材影片不同的是,该部影片更偏向于纪实。影片中的所有场景如太空行走、航天器运行细节等都是基于现有的航天科技水平,给观众带来了强烈地真实感受,同时也奠定了影片的叙事氛围。在叙事语言上作者没有着重突出以往科幻影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反而是通过营造孤独的叙事语境来体现主人公对重返人类家园的渴望。而在影片主题升华方面,导演选择了隐喻式的叙事手法,阐述了“归途中重生”的深刻内涵。
一、基于真实感的叙事氛围构建
与传统太空题材的影片不同的是,《地心引力》中并没有超自然能力,也没有异种生物的威胁,所有场景的构建都是基于现有的太空技术。制作者在处理影片视觉细节和色调时,并没有过分的对其进行局部处理或高度拟真,而是尽量弱化超现实部分,突出一种常态性。例如,影片开始时先构建出了一副真实的太空场景。整个太空为黑色所笼罩,因镜头的置换出现一些蓝色的星球,白色空间站及与之并行的宇航员由远及近的向观众走来,随着宇航员视觉发生变化,观众会发现空间站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黑色太空。这些都是真实的太空景象,而制作者通过综合调用蓝色、白色、黑色这些冷系色调,进一步弱化了视觉的刺激对比,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朴实的心理感觉,继而也为影片营造了一种真实感的叙事基调。
此外,影片导演为了营造更为真实的叙事氛围,还运用一些主观镜头。传统科幻影片习惯用宏观视角来展现各类场景,以增强画面的震撼力,这部影片在拍摄时弱化了部分宏观场景,其中的部分场景通过女主人公瑞思·斯通的眼睛观察所呈现,这无疑也强化了影片叙事的真实性。也正因为如此,部分观众认为这部电影不能算是纯粹意义上的科幻片,而是具有纪录片的味道。例如,飞船与卫星碎片撞击的一刹那,女主人公在强大冲击波的作用下被甩向无尽的太空。紧接着各种色彩、光圈、黑暗接连出现,而这所有的画面都是从主人公的眼睛里显现出的,让人感觉这就是灾难发生时的真实场景,给观众带来独特审美体验的同时,又着重渲染了画面的真实叙事氛围。
二、孤独的叙事语境营造
传统科幻题材的影片继承了“好莱坞英雄情节”,叙事语境上更多地凸显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而《地心引力》则蕴涵了浓重的孤独感。首先,这种孤独感是人类征服自然和破坏环境之后的孤立状态体现。影片中的所有任务都是出自地球的普通人,并不存在任何超能力,而飞船所遭受的侵犯也是由人类的行为所造成的。人类在日益发达的科技的支持下,不断拓展征服领域,太空中布满了各个国家的空间站与人造卫星,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而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太空正在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卫星在撞击下产生的碎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类空间站和几名宇航员随即在撞击下消散。影片正是运用这种叙事手段来强调人类在太空中的渺小,以及人类自食其果,盲目征服宇宙所造成的孤立与孤独。
影片制作者利用长镜头与失衡的构图,较好地叙述了影片的孤独语境。例如,在描述瑞思·斯通解开固定身体的绳索,进入到一篇黑色的区域时,运用了两个长镜头加以处理。摄影师先是站在空间站的角度观察构建画面,瑞思·斯通被放置在画面的中央,随着向太空深处逐渐漂移,人物在画面中的影像越来越小,直至被黑暗所吞噬。随后,镜头出现了翻转,瑞思·斯通仍被放置在画面的中央,此时的背景变成了蓝色,随着镜头的拉近,人物由远及近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两个长镜头放在对立的视角进行拍摄,给观众强烈的画面震撼感,以此来显示女主人公的孤立无助。此外,在影片拍摄时,制作者多次从瑞思·斯通的视角出发显示蓝色的地球形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地球的一种客观存在影像,实则是人类家园的象征,尤其是女主人公在孤立无助之时,多次利用人物主观镜头来展现蓝色的地球,并利用玻璃的反射原理,使人物与地球形象处于统一平面之中。这一处理方式既表达了主人公对重返人类家园的渴望,又进一步凸显了主人公孤立寂寞的心境。
其次,影片也通过揭示当代人的精神孤寂来营造具有强烈孤独感的叙事语境。例如,当男女主人公正在想法利用他国空间站回到地球时,画面在蓝色地球和白色太阳光芒的交相辉映下带引人们走进了女主人公以往的生活经历,画面节奏随之变得舒缓。瑞思·斯通平静地向同伴讲述了自己失去女儿的经过:“在她4岁那年,在校园里玩耍,不幸碰伤了头部,当我知道时还在路上开车,那时的我仿佛每天做的只是开车而已……”这一段叙述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看似平静,却让很多人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人类看似紧张地忙碌,却仿佛都是在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忽视了家人、忽视了健康、忽视了享受,实则是一种精神的高度空虚。
影片在铺展主人公形象时,采用了许多封闭式的构图,这种构图与无尽的宇宙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斯通在废弃的空间站与返回舱中间游走,几乎占据了整个通道空间,就像是一条被困在水管里的小鱼。在狭小空间的映衬下,主人公的影像却变得大了起来,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而当废弃的空间站突然起火时,女主人公重新进入返回舱,此时人物再度被圈定在狭小的空间之中,女主人公所面临的只有一些操作手册和各种操作按钮。此时没有任何外界的信息传入,也无法与外界取得沟通,主人公只有在狭小的空间里创造奇迹才能重返地球。这种封闭式的构图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孤寂心境,也为影片蒙上了厚重的孤独叙事语境。 三、隐性叙事揭示影片内涵
隐性叙事指的是对一些叙述对象进行抽象画处理,赋予其主题化的特征。《地心引力》将影片的叙事空间设置于太空之中,不仅为展示3D特效技术提供广阔平台,还赋予了影片潜在的内涵。例如,开头字母的介绍“生活在太空中,没有氧气和压强,也不能传播声音”表面意义只不过是阐述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更深层次的理解是:渺小的人类置身于浩大的宇宙之中,在缺少重力的情形下,整个身体被黑暗和寂寞任意摆布,恰似日常生活中被各种烦琐的事物羁绊而不能“随心所欲”。这是影片开头设置的隐喻,也是本部影片的隐含线索,随着影片的继续铺展,这条“隐喻”反映的问题也有了解答。男主人公为了缓解女主人公不安的心情,多次询问女主人公“家在哪个方向?此时家里的人们正在干嘛?”以及问女主人公“有没有特别记挂家园里的一些人或事情?”男主人公一次次提到家园,层层深入,不间断地出现在观众脑海,实则表达了一种对重返地球的强烈向往。至于地球中的日常生活羁绊,与人类的渺小相比,显得无足轻重。女主人公最后借助地心引力为导航,寻找地球的方位,重新点燃求生的欲望,在清醒中重归家园,即使丧失了生活的信仰、失去了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动力,地球仍然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家园,只要还有地心引力存在,就能找到回家的路。这是影片设置的另一个隐喻,通过情节的层层深入,揭示了回归母体,人类精神和身体将获得极大的安全与满足,而远离母体,生命终将枯竭的深层意义。同时,也表明人类在无尽的开发与掠夺中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只有人类家园——地球,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而宇航员回归地球的过程,也是人类重新认识自我行为,回归母体和重生的过程。
影片中的宇航员出于安全考虑,用绳索与航天器相连接,正如胎儿在母亲的肚中通过脐带来获取生命的养分。当女主人公进入到空间站之后,开启释放氧气按钮,脱下厚重的航天服,身体在极度疲劳与失重作用下出现蜷缩,极像未出生的胎儿在母体时的状态。这些隐喻在电影中重复多次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归途中重生”这一主旨。
电影结局部分也采用了隐喻叙事的手法,为观众回顾了“人类进化的历史”,进一步升华了电影“重生”这一思想内涵。女主人公乘坐中国制造的神舟系列飞船返回地球,当着路器坠入到湖面的那一刹那,湖中充满了密集的水泡,象征着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单细胞组织生物。当她脱去航天服,在水里奋力游走并最终到达岸边时,象征着地球生物从海洋到陆地的进化。远处飞船其他部件冲击地球,昆虫、植物若隐若现,寓示着恐龙时代面临的大灾难。而女主人公在岸边调整一段时间之后,重新适应了双脚着地,直立行走的状态,预示着人类在经过历次灾难之后,勇敢地向前迈进。此时的摄影师设置了一个俯拍场景,从女主人公脚部开始扫至半身,象征了行走于大地之上,对生活琐事无所牵挂的巨人形象。
四、结语
《地心引力》制作者把叙事纳入精湛的画面处理与视听语言呈现之中,构建出独特的叙事优势。导演把普通人的感情与常见的场景融入到一起,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面对困境时自我拯救的精神,同时也隐喻了“归途中重生”这一主旨。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称该部影片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太空题材影片”,虽然不尽客观,但从叙事手法上来看,《地心引力》确实做到了艺术性、启发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国聪.文化视域下的好莱坞科幻电影[J].青年记者,2014(1)
[2]邓庆环,潘立新.《地心引力》空间线索与意识形态[J].电影文学,2014(11)
[3]王永收.讲述还是构建:叙述者问题与电影叙事的理论模式[J].求索,2013(12)
【作者简介】莫 颖(1973- ),女,广西宁明人,研究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地心引力》 真实感 叙事语境 隐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11-02
《地心引力》是由阿方索·卡隆执导,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一部太空题材佳作。影片主要讲述了以下故事:美国一艘航天飞船与太空碎片发生碰撞,除出仓维修望远镜的航天员瑞安·斯通和麦特·科沃斯之外,其余全部丧生。二人在缺氧、失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彼此信任、互相合作,最终经过艰难的努力重返人类家园。本片上映之后赢得了全球观众的一致好评,最终该片囊括了包含最佳导演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摄影奖等在内的第86届奥斯卡七项大奖。与以往太空题材影片不同的是,该部影片更偏向于纪实。影片中的所有场景如太空行走、航天器运行细节等都是基于现有的航天科技水平,给观众带来了强烈地真实感受,同时也奠定了影片的叙事氛围。在叙事语言上作者没有着重突出以往科幻影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反而是通过营造孤独的叙事语境来体现主人公对重返人类家园的渴望。而在影片主题升华方面,导演选择了隐喻式的叙事手法,阐述了“归途中重生”的深刻内涵。
一、基于真实感的叙事氛围构建
与传统太空题材的影片不同的是,《地心引力》中并没有超自然能力,也没有异种生物的威胁,所有场景的构建都是基于现有的太空技术。制作者在处理影片视觉细节和色调时,并没有过分的对其进行局部处理或高度拟真,而是尽量弱化超现实部分,突出一种常态性。例如,影片开始时先构建出了一副真实的太空场景。整个太空为黑色所笼罩,因镜头的置换出现一些蓝色的星球,白色空间站及与之并行的宇航员由远及近的向观众走来,随着宇航员视觉发生变化,观众会发现空间站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黑色太空。这些都是真实的太空景象,而制作者通过综合调用蓝色、白色、黑色这些冷系色调,进一步弱化了视觉的刺激对比,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朴实的心理感觉,继而也为影片营造了一种真实感的叙事基调。
此外,影片导演为了营造更为真实的叙事氛围,还运用一些主观镜头。传统科幻影片习惯用宏观视角来展现各类场景,以增强画面的震撼力,这部影片在拍摄时弱化了部分宏观场景,其中的部分场景通过女主人公瑞思·斯通的眼睛观察所呈现,这无疑也强化了影片叙事的真实性。也正因为如此,部分观众认为这部电影不能算是纯粹意义上的科幻片,而是具有纪录片的味道。例如,飞船与卫星碎片撞击的一刹那,女主人公在强大冲击波的作用下被甩向无尽的太空。紧接着各种色彩、光圈、黑暗接连出现,而这所有的画面都是从主人公的眼睛里显现出的,让人感觉这就是灾难发生时的真实场景,给观众带来独特审美体验的同时,又着重渲染了画面的真实叙事氛围。
二、孤独的叙事语境营造
传统科幻题材的影片继承了“好莱坞英雄情节”,叙事语境上更多地凸显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而《地心引力》则蕴涵了浓重的孤独感。首先,这种孤独感是人类征服自然和破坏环境之后的孤立状态体现。影片中的所有任务都是出自地球的普通人,并不存在任何超能力,而飞船所遭受的侵犯也是由人类的行为所造成的。人类在日益发达的科技的支持下,不断拓展征服领域,太空中布满了各个国家的空间站与人造卫星,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而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太空正在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卫星在撞击下产生的碎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类空间站和几名宇航员随即在撞击下消散。影片正是运用这种叙事手段来强调人类在太空中的渺小,以及人类自食其果,盲目征服宇宙所造成的孤立与孤独。
影片制作者利用长镜头与失衡的构图,较好地叙述了影片的孤独语境。例如,在描述瑞思·斯通解开固定身体的绳索,进入到一篇黑色的区域时,运用了两个长镜头加以处理。摄影师先是站在空间站的角度观察构建画面,瑞思·斯通被放置在画面的中央,随着向太空深处逐渐漂移,人物在画面中的影像越来越小,直至被黑暗所吞噬。随后,镜头出现了翻转,瑞思·斯通仍被放置在画面的中央,此时的背景变成了蓝色,随着镜头的拉近,人物由远及近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两个长镜头放在对立的视角进行拍摄,给观众强烈的画面震撼感,以此来显示女主人公的孤立无助。此外,在影片拍摄时,制作者多次从瑞思·斯通的视角出发显示蓝色的地球形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地球的一种客观存在影像,实则是人类家园的象征,尤其是女主人公在孤立无助之时,多次利用人物主观镜头来展现蓝色的地球,并利用玻璃的反射原理,使人物与地球形象处于统一平面之中。这一处理方式既表达了主人公对重返人类家园的渴望,又进一步凸显了主人公孤立寂寞的心境。
其次,影片也通过揭示当代人的精神孤寂来营造具有强烈孤独感的叙事语境。例如,当男女主人公正在想法利用他国空间站回到地球时,画面在蓝色地球和白色太阳光芒的交相辉映下带引人们走进了女主人公以往的生活经历,画面节奏随之变得舒缓。瑞思·斯通平静地向同伴讲述了自己失去女儿的经过:“在她4岁那年,在校园里玩耍,不幸碰伤了头部,当我知道时还在路上开车,那时的我仿佛每天做的只是开车而已……”这一段叙述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看似平静,却让很多人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人类看似紧张地忙碌,却仿佛都是在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忽视了家人、忽视了健康、忽视了享受,实则是一种精神的高度空虚。
影片在铺展主人公形象时,采用了许多封闭式的构图,这种构图与无尽的宇宙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斯通在废弃的空间站与返回舱中间游走,几乎占据了整个通道空间,就像是一条被困在水管里的小鱼。在狭小空间的映衬下,主人公的影像却变得大了起来,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而当废弃的空间站突然起火时,女主人公重新进入返回舱,此时人物再度被圈定在狭小的空间之中,女主人公所面临的只有一些操作手册和各种操作按钮。此时没有任何外界的信息传入,也无法与外界取得沟通,主人公只有在狭小的空间里创造奇迹才能重返地球。这种封闭式的构图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孤寂心境,也为影片蒙上了厚重的孤独叙事语境。 三、隐性叙事揭示影片内涵
隐性叙事指的是对一些叙述对象进行抽象画处理,赋予其主题化的特征。《地心引力》将影片的叙事空间设置于太空之中,不仅为展示3D特效技术提供广阔平台,还赋予了影片潜在的内涵。例如,开头字母的介绍“生活在太空中,没有氧气和压强,也不能传播声音”表面意义只不过是阐述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更深层次的理解是:渺小的人类置身于浩大的宇宙之中,在缺少重力的情形下,整个身体被黑暗和寂寞任意摆布,恰似日常生活中被各种烦琐的事物羁绊而不能“随心所欲”。这是影片开头设置的隐喻,也是本部影片的隐含线索,随着影片的继续铺展,这条“隐喻”反映的问题也有了解答。男主人公为了缓解女主人公不安的心情,多次询问女主人公“家在哪个方向?此时家里的人们正在干嘛?”以及问女主人公“有没有特别记挂家园里的一些人或事情?”男主人公一次次提到家园,层层深入,不间断地出现在观众脑海,实则表达了一种对重返地球的强烈向往。至于地球中的日常生活羁绊,与人类的渺小相比,显得无足轻重。女主人公最后借助地心引力为导航,寻找地球的方位,重新点燃求生的欲望,在清醒中重归家园,即使丧失了生活的信仰、失去了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动力,地球仍然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家园,只要还有地心引力存在,就能找到回家的路。这是影片设置的另一个隐喻,通过情节的层层深入,揭示了回归母体,人类精神和身体将获得极大的安全与满足,而远离母体,生命终将枯竭的深层意义。同时,也表明人类在无尽的开发与掠夺中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只有人类家园——地球,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而宇航员回归地球的过程,也是人类重新认识自我行为,回归母体和重生的过程。
影片中的宇航员出于安全考虑,用绳索与航天器相连接,正如胎儿在母亲的肚中通过脐带来获取生命的养分。当女主人公进入到空间站之后,开启释放氧气按钮,脱下厚重的航天服,身体在极度疲劳与失重作用下出现蜷缩,极像未出生的胎儿在母体时的状态。这些隐喻在电影中重复多次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归途中重生”这一主旨。
电影结局部分也采用了隐喻叙事的手法,为观众回顾了“人类进化的历史”,进一步升华了电影“重生”这一思想内涵。女主人公乘坐中国制造的神舟系列飞船返回地球,当着路器坠入到湖面的那一刹那,湖中充满了密集的水泡,象征着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单细胞组织生物。当她脱去航天服,在水里奋力游走并最终到达岸边时,象征着地球生物从海洋到陆地的进化。远处飞船其他部件冲击地球,昆虫、植物若隐若现,寓示着恐龙时代面临的大灾难。而女主人公在岸边调整一段时间之后,重新适应了双脚着地,直立行走的状态,预示着人类在经过历次灾难之后,勇敢地向前迈进。此时的摄影师设置了一个俯拍场景,从女主人公脚部开始扫至半身,象征了行走于大地之上,对生活琐事无所牵挂的巨人形象。
四、结语
《地心引力》制作者把叙事纳入精湛的画面处理与视听语言呈现之中,构建出独特的叙事优势。导演把普通人的感情与常见的场景融入到一起,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面对困境时自我拯救的精神,同时也隐喻了“归途中重生”这一主旨。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称该部影片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太空题材影片”,虽然不尽客观,但从叙事手法上来看,《地心引力》确实做到了艺术性、启发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国聪.文化视域下的好莱坞科幻电影[J].青年记者,2014(1)
[2]邓庆环,潘立新.《地心引力》空间线索与意识形态[J].电影文学,2014(11)
[3]王永收.讲述还是构建:叙述者问题与电影叙事的理论模式[J].求索,2013(12)
【作者简介】莫 颖(1973- ),女,广西宁明人,研究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