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质疑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平台来实现的。其中,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失的环节是合作讨论,而合作讨论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因此讨论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合作学习的目标能否达成。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讨论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初步的尝试。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题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商榷。比如有些教师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学的形式,而忽视教学的过程,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题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随意性较大,致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问题一:合作学习的讨论题过浅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教学《散步》,在教学流程中,这位教师引导学生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分组讨论:①文中有几个人一起散步?②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③散步的季节是什么?④他们为什么要散步?第二次讨论的问题是:①野外的景色如何?②小孩为什么要走小路?③奶奶为什么要走大路?④结果怎么样?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讨论题,小组讨论“非常热烈”,你一言我一语,学生回答照本宣科,准确得很。这样,表面上看合作学习很成功的,其实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再搭花架子,搞起轰轰热热的小组合作讨论,不仅白白浪费课堂有限的宝贵时间,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因此,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讨论而讨论,对于没有讨论价值的肤浅问题,应“忍痛割爱”,大胆舍去。
  问题二:合作学习的讨论题过深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增加“难度系数”,设计出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某教师在教学《幽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十年浩劫”怎么理解。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学生面面相觑,瞠目结舌,合作无法深入进行。对于“文革”的历史背景,八年级学生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学生即使“跳得再高,也摘不到果子”。教师可以布置预习题,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者询问历史老师了解这段历史。讨论题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问题艰深难懂,学生干瞪眼,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就更谈不上什么价值和意义了。
  问题三:合作学习的讨论题过细
  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题首先要考虑有无合作的必要,切不可过多、过细。有些教师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书声琅琅的课堂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起坐而喧哗”的讨论课,语文课搞得支离破碎,全然成了“问题—讨论—回答”形式的问答课。教师要精心设计、遴选讨论题,就着“少而精,精而当”的原则,问题的设计适度、适量,适时出示给学生进行讨论探究。眉毛胡子一把抓,是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
  讨论题的设计应遵循教学的最基本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层次性、导学性、可测性和思考价值等特点,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讨论题的设计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三点。
  第一、符合认知规律的原则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自学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成基础题、思考题和探究题。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因“班”制宜,因“人”制宜。在教学《父母的心》时,提问如何理解“在甲板的人群中,有一位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左右的贵夫人”中的“风度极佳”,引导学生从“表”和“里”两方面进行分析。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从贵夫人的外表(穿着、举止)上思考,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从贵夫人的内心世界去挖掘。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问题要有价值、有深度
  讨论题应该有讨论的价值,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教师首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新课标为主线,以文本为根本,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抓住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点,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其次,引导学生从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和情感、道德层面发展。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皇帝游行中的一个目击者,你会怎么做?从说真话的小孩身上你领悟到什么?”
  第三、提供学生质疑的机会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与老师和同学不同的见解,特别是热点题和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辩论。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搭建一个让学生想说、敢说、敢疑的平台。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假如我们全家在哲尔赛岛上遇到的是发了大财的于勒,结果会这样?”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异想天开。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结果得出了不少富有新意性和创新性的构思。如“我”成了花花公子,吃喝嫖赌,沦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败家子;父亲另寻新欢,逼走了母亲,母亲流浪街头,成为疯子;于勒霸占了“我”的母亲等等。
  好的讨论题犹如一针针兴奋剂,它不仅激活了沉闷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合作探究,思维不断互相碰撞,点燃璀璨夺目的智慧火花!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教师在批改作文中最为头痛的其实不是学生文笔的稚嫩和思想的偏激,而是他的文章缺乏可读性,具体表现为大量内容表述空洞,主题思想矫情造作,文章中所写故事看似新颖而实际是没有依据,完全属于胡编乱造……作文教学中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而学生又想提升习作水平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语文教师首先要扣住可读性缺乏这一普遍现状,来分析研究写作教学中是哪一基本环节处理不好而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找到答案以后再设法引导学
用刻刀一点一点雕琢,让一段残朽的古沉枯木与人物、风景乃至建筑连在一起,实现简约与神韵的结合,或流溢浓厚的人文底蕴,或折射深邃的哲理光华,可以称得上“化腐朽为神奇”。以“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闻名于世的嵊州市,近年来又凭借根艺文化扬名海内外。  如果说木雕(根雕)是嵊州市的一张文化金名片,那么,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就是这张文化金名片的“孕育基地”。20多年来,嵊州市职业教育中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我想略谈我是如何渗透课改理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的。  一、在教学中,注入学生的“自我感悟”  根据课改要求,注重学生“自我感悟”就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头脑将知识加工整理后再消化、理解。如果
在中考备考的复习时间里,怎样才能充分整合三年所学,高效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总的一点是在战略上要“藐视”,不怕,不怯,不慌,不乱;在战术上要“重视”,有规,有矩,有法,有为。  一、上活一节思想课  说到底,教师从事的是“交心”的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面对艰难不畏惧,面对挑战不却步,就得和学生“交心”。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真心诚意的谈心式的教育
近年来,人们常常使用“课堂生活质量”一词来考量课堂教学。这是对单纯的“教学质量”或“知识和能力”等提法的一种超越。课堂生活质量,重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全面状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积极的参与、认真的反思、愉快的合作正是课堂生活质量的核心,教学内容的落实、能力的提高正贯穿在这种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多向互动、合作探究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实现课堂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研究性学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随之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英语新教材集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因而兴趣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也通过寓教于乐,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就自己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牢牢
核心知识相当于英语学科的骨架,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核心知识,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也会得到质的提升。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很多一线高中英语教师并没有对核心知识的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最终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低效的状况。笔者在此总结了部分关于如何进行高中英语核心知识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结合多媒体,有效教学核心知识  多媒体是教师的好助手,它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优化课堂中的核心知识教学
一、案例呈现  笔者执教了校内公开课,选材是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 3阅读课文 “The Curse of the Mummy”。就该篇阅读材料的内容来看,材料的背景为古老文明的埃及王国和其最负盛名的金字塔,语言背后的情境充满了神秘色彩。笔者精心地准备,设计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流程如下。  1.导入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的作用在于创设语言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
摘 要:在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才质量评价方法是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同时它也是选拔具有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一大平台。高职技能大赛组织与管理水平的好坏会对其最终结果产生不小的影响。本文对笔者所在学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参加的2012年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具体内容、流程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以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制定出相应的大赛组织管理策略,以此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发展。  关
“作文难,难作文”这是中学生中颇为流行的一句口头禅,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中学生写作的现状是:文章内容老套,思路不清晰,中心不突出,没有合理的选材,不能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性,甚至连“话”都说得不像话,更别谈字斟句酌、语言优美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不能从真实的生活中生发出道理,在写作时只是完成字数上的要求,思想性严重匮乏。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的贫乏。“阅读是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