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平台来实现的。其中,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失的环节是合作讨论,而合作讨论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因此讨论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合作学习的目标能否达成。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讨论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初步的尝试。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题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商榷。比如有些教师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学的形式,而忽视教学的过程,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题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随意性较大,致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问题一:合作学习的讨论题过浅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教学《散步》,在教学流程中,这位教师引导学生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分组讨论:①文中有几个人一起散步?②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③散步的季节是什么?④他们为什么要散步?第二次讨论的问题是:①野外的景色如何?②小孩为什么要走小路?③奶奶为什么要走大路?④结果怎么样?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讨论题,小组讨论“非常热烈”,你一言我一语,学生回答照本宣科,准确得很。这样,表面上看合作学习很成功的,其实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再搭花架子,搞起轰轰热热的小组合作讨论,不仅白白浪费课堂有限的宝贵时间,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因此,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讨论而讨论,对于没有讨论价值的肤浅问题,应“忍痛割爱”,大胆舍去。
问题二:合作学习的讨论题过深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增加“难度系数”,设计出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某教师在教学《幽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十年浩劫”怎么理解。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学生面面相觑,瞠目结舌,合作无法深入进行。对于“文革”的历史背景,八年级学生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学生即使“跳得再高,也摘不到果子”。教师可以布置预习题,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者询问历史老师了解这段历史。讨论题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问题艰深难懂,学生干瞪眼,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就更谈不上什么价值和意义了。
问题三:合作学习的讨论题过细
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题首先要考虑有无合作的必要,切不可过多、过细。有些教师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书声琅琅的课堂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起坐而喧哗”的讨论课,语文课搞得支离破碎,全然成了“问题—讨论—回答”形式的问答课。教师要精心设计、遴选讨论题,就着“少而精,精而当”的原则,问题的设计适度、适量,适时出示给学生进行讨论探究。眉毛胡子一把抓,是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
讨论题的设计应遵循教学的最基本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层次性、导学性、可测性和思考价值等特点,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讨论题的设计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三点。
第一、符合认知规律的原则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自学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成基础题、思考题和探究题。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因“班”制宜,因“人”制宜。在教学《父母的心》时,提问如何理解“在甲板的人群中,有一位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左右的贵夫人”中的“风度极佳”,引导学生从“表”和“里”两方面进行分析。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从贵夫人的外表(穿着、举止)上思考,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从贵夫人的内心世界去挖掘。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问题要有价值、有深度
讨论题应该有讨论的价值,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教师首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新课标为主线,以文本为根本,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抓住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点,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其次,引导学生从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和情感、道德层面发展。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皇帝游行中的一个目击者,你会怎么做?从说真话的小孩身上你领悟到什么?”
第三、提供学生质疑的机会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与老师和同学不同的见解,特别是热点题和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辩论。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搭建一个让学生想说、敢说、敢疑的平台。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假如我们全家在哲尔赛岛上遇到的是发了大财的于勒,结果会这样?”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异想天开。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结果得出了不少富有新意性和创新性的构思。如“我”成了花花公子,吃喝嫖赌,沦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败家子;父亲另寻新欢,逼走了母亲,母亲流浪街头,成为疯子;于勒霸占了“我”的母亲等等。
好的讨论题犹如一针针兴奋剂,它不仅激活了沉闷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合作探究,思维不断互相碰撞,点燃璀璨夺目的智慧火花!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题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商榷。比如有些教师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学的形式,而忽视教学的过程,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题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随意性较大,致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问题一:合作学习的讨论题过浅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教学《散步》,在教学流程中,这位教师引导学生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分组讨论:①文中有几个人一起散步?②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③散步的季节是什么?④他们为什么要散步?第二次讨论的问题是:①野外的景色如何?②小孩为什么要走小路?③奶奶为什么要走大路?④结果怎么样?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讨论题,小组讨论“非常热烈”,你一言我一语,学生回答照本宣科,准确得很。这样,表面上看合作学习很成功的,其实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再搭花架子,搞起轰轰热热的小组合作讨论,不仅白白浪费课堂有限的宝贵时间,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因此,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讨论而讨论,对于没有讨论价值的肤浅问题,应“忍痛割爱”,大胆舍去。
问题二:合作学习的讨论题过深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增加“难度系数”,设计出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某教师在教学《幽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十年浩劫”怎么理解。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学生面面相觑,瞠目结舌,合作无法深入进行。对于“文革”的历史背景,八年级学生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学生即使“跳得再高,也摘不到果子”。教师可以布置预习题,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者询问历史老师了解这段历史。讨论题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问题艰深难懂,学生干瞪眼,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就更谈不上什么价值和意义了。
问题三:合作学习的讨论题过细
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题首先要考虑有无合作的必要,切不可过多、过细。有些教师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书声琅琅的课堂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起坐而喧哗”的讨论课,语文课搞得支离破碎,全然成了“问题—讨论—回答”形式的问答课。教师要精心设计、遴选讨论题,就着“少而精,精而当”的原则,问题的设计适度、适量,适时出示给学生进行讨论探究。眉毛胡子一把抓,是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
讨论题的设计应遵循教学的最基本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层次性、导学性、可测性和思考价值等特点,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讨论题的设计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三点。
第一、符合认知规律的原则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自学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成基础题、思考题和探究题。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因“班”制宜,因“人”制宜。在教学《父母的心》时,提问如何理解“在甲板的人群中,有一位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左右的贵夫人”中的“风度极佳”,引导学生从“表”和“里”两方面进行分析。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从贵夫人的外表(穿着、举止)上思考,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从贵夫人的内心世界去挖掘。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问题要有价值、有深度
讨论题应该有讨论的价值,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教师首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新课标为主线,以文本为根本,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抓住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点,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其次,引导学生从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和情感、道德层面发展。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皇帝游行中的一个目击者,你会怎么做?从说真话的小孩身上你领悟到什么?”
第三、提供学生质疑的机会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与老师和同学不同的见解,特别是热点题和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辩论。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搭建一个让学生想说、敢说、敢疑的平台。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假如我们全家在哲尔赛岛上遇到的是发了大财的于勒,结果会这样?”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异想天开。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结果得出了不少富有新意性和创新性的构思。如“我”成了花花公子,吃喝嫖赌,沦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败家子;父亲另寻新欢,逼走了母亲,母亲流浪街头,成为疯子;于勒霸占了“我”的母亲等等。
好的讨论题犹如一针针兴奋剂,它不仅激活了沉闷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合作探究,思维不断互相碰撞,点燃璀璨夺目的智慧火花!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