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他出生在贫困年代的农村,是家中长子。出生的时候瘦瘦小小,身体一直不太好,两岁多的时候,出了场事故,差点伤了一只眼睛。因为这,母亲决定给他改名小丑。按照农村的说法,孩子名贱好养活。不识字的母亲,信这。
母亲是个寻常的农村妇人,没有什么大志向,只想把自己的孩子好好养大。而因为他的弱小,因为他的“麻烦”,家人中母亲最偏着他。哪怕有一点点好吃的,都会偷偷留给他。他曾亲眼看到,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带了两个苹果,母亲偷偷藏起一个。等到家里没有别人时,母亲才拿出来给了他,并在门口看着,让他藏在小屋里独自享用。
他记得夏天那些炎热的夜晚,母亲总是坐在他的床边给他扇扇子,直到他睡着。而冬天的棉衣,他的总比别人的要厚,要暖。
母亲每天总要很多次地唤他的名字,唤他起床,哄他入睡,看见他,喊他回家……小丑小丑,一遍遍地唤。有次在家里聊天的邻居说,小丑就在你跟前呢,干吗总喊?母亲说,就是要喊,多喊几遍小丑才长得快。
母亲就是盼着他成长,健健康康的。
2
在母亲一声声的呼唤中,他竟然慢慢强壮起来,个头也越长越高。到了读书的年纪,自然,他也有了学名,同学和老师都喊他的学名,慢慢地,父亲也喊他的学名,只有母亲,还是一直叫他小丑。为此,母亲不知道被父亲更正过多少次,说孩子大了,要叫学名,小丑小丑地叫,多难听。
但母亲,好似总记不住,他一回来,还是小丑小丑地叫他。因为母亲认定,这个名字会带给他好运气,会让他健康成长,所以,当他长成一个英俊挺拔的少年,当他长成一个高大健壮的青年,母亲始终都那样唤他。而他,也在母亲这些年亲切的呼唤里,熟悉了自己在母亲口中的名字,每次,他都希望母亲这样唤他一辈子。
是母亲的固执,还是母爱的诚挚?他真的得到上天额外眷顾。不仅身体健康,人生的路,也格外顺利。20岁的时候,他走出了事业第一步,去了乡镇上班。
去报到,他在简历中填写的自然是学名。在那里,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乳名,小丑这个名字,从此就被留在了那个小小的村庄小小的院落里,留在了母亲口中。去之前,母亲对他说,儿子,你记着你是小丑,不是贵人,你好不容易长到这么大,在外面一定要多做事,少说话,要用功……
他用力点头,他知道母亲的心思,母亲,是让他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在母亲看来,只有这样,他才能好好地活下去。母亲,始终为他的命运担忧。
3
他的工作很顺利,职务也渐渐攀升,只是不管多忙,只要不出差,每天他都要回家陪母亲吃饭,听着母亲一遍遍唤他的名字。
后来,一个城里女孩喜欢上了他,第一次跟他回家,听见母亲那样叫他,虽然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私下却对他说,别让母亲那样叫你,你怎么着也是有身份的人了,多不好。
回去后,他什么都没有解释,和女孩分了手。他认定,不能和他一样听懂母亲的女人,不是他的女人。
后来,他终于结婚了,妻相貌平平,却善良贤淑,第一次听见母亲唤他小丑时,她甚至动容,小声对他说,你真幸福,都这么大了,母亲还叫你的小名。
为那句话,他娶了她。单位也分了住房,只是,那住房也只是个临时宿舍,他的家,还是在母亲的那个小院里。
然后,他做了父亲,母亲还是叫他小丑。孩子天真无邪,听到母亲那样叫他,开心地笑,竟然重复着母亲的声音,叫他小丑。
他拍拍孩子的脑袋,却并不生气。他不介意任何人知道他这个听上去真的不太体面的名字,因为做母亲的小丑,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而那个名字,便是他幸福的见证。
4
母亲几乎很少出门,所以他没想到,有一天,母亲竟然去了他上班的地方,那天是他30岁生日,母亲怕他忘了,所以决定去告诉他,让他记得回家吃晚饭。
在单位门口,母亲被门卫拦下了。门卫例行公事地问母亲找谁。母亲说,找小丑。
这些年,母亲真的没有记住他的学名,只是叫他小丑。
母亲就这样被门卫挡在了门外,不管她怎么说,都没有能够进得他上班的地方。无奈,母亲只好又回家了。
黄昏,他照例回家陪母亲吃晚饭,母亲说起了他的生日,端上早已经给他做好的长寿面,然后,说了去找他的事。他正吃着面,一口就噎在了那里,30岁的1.8米高的大男人,那天晚上,面对被挡在自己单位门外的母亲,像个孩子一样哭了。
第二天,他回到单位,对门卫说,他就是小丑,如果母亲再来,一定要喊他来接。
从那以后,很多人都知道了他叫小丑。他丝毫不介意,自己说,我将为此永远骄傲。
5
那件事,还是在他心里烙下了一道小小印痕,总觉得是自己对不住母亲,然后,主动申请调离了。他说,只要母亲找不到我的地方,都不属于我。然后在新的单位,他首先告诉了大家,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小丑。他知道母亲也许不会再去找他,可是他要做好准备,永远不再让任何人把母亲挡在寻找他的门外。
然后,又一次调动,他去了省城。
省城离家其实也不远,不过几十公里,但当时交通还不是那么便利,他也还没有自己的车子,回趟家,也并不很容易,虽是如此,他还是每周都要回家。
回去,母亲依然唤他小丑,依然那样一遍遍地唤,像小时候。只是,在呼唤他的时候,母亲开始更多地凝望他,甚至总是忘记手里的活。母亲从来不会说想念或者牵挂的话,只是唤他。但这些年后,他已经能够听懂这一声声轻唤中的万千情意,听懂母亲平凡的呼唤背后那无比深刻的爱。
这些年,他也开始熟悉了自己那个听上去足够体面的学名,可是总觉得那个名字只是他生存在外的一个标志,不是真正的他自己,而只有母亲口中的小丑,才会让他回归自我。也只有在母亲的轻唤里,他的心才能感觉到安宁。如果时间长了听不到母亲的声音,他会觉得惶惑不安。
为此,后来有两次外出进修和发展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很多人为他可惜,他只笑不语。他不想离母亲更远了,哪怕一步。
6
他在城里也有了房子,房子很大很漂亮,他想把母亲接过来,可是母亲在农村生活惯了,离不开,所以只是来看了看他的家就回去了。从此,城市的新家也渐渐变成了宿舍,每个周末,他都带着妻急急地往回赶赶,回到母亲身边。对他来说,有母亲呼唤的地方才叫家。
渐渐地,省城越来越大,家乡的村庄也因此离城越来越近,交通便利起来,甚至开通了城乡公交车,他也越来越频繁地回家陪着母亲。听母亲唤他,小丑。
母亲就这样固执地呼唤着他,呼唤着命运对他的垂青,他也牢记母亲对他说的话,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他的事业越来越顺展,地位越来越高,钱也越赚越多……唯一无法改变的,只有母亲。母亲听不懂他的事业,也从来不在意他有多少钱。母亲在意的,是她的小丑每顿可以吃多少饭,睡得好不好。在母亲眼里,过了加岁的他,依然是个在成长的孩子。
7
1993年,44岁的他决定接手-个开发项目,’那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他也为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他还是决定去做,因为那个项目的开发地,就在城市郊区,离他的家很近很近,那样,他就可以天天回家陪母亲吃饭了。
母亲不知道他具体要做什么,只知道他换了工作,新的工作单位就在家的旁边。母亲开心极了。
他成功了。为此,他付出了整整10年的努力。成功是巨大的,为他带来了丰厚的荣誉和物质回报,这其中,也包括一套高档住宅区的大房子。那个住宅区,就在他开发的风景区旁边,离家不远。他和妻搬了过去,以为这次,可以把母亲接过去了。
母亲却依然不愿意跟他们住在一起,依然离不开她那几分可以生长蔬菜的土地。于是,再大再好的房子,也没有变成他的家,每天下午,他都要推掉一切应酬,回家陪母亲吃饭。那一刻,亦是阅览了辉煌人生的他,心灵最安宁富足之际。
现在的他已经60岁,母亲83岁,身体健朗。现在的他还是像以往一样,每天下午雷打不动地回家陪着母亲吃晚饭。对他来说,有母亲的地方才叫家,母亲在的地方就是天堂。
编辑/杨世莹
他出生在贫困年代的农村,是家中长子。出生的时候瘦瘦小小,身体一直不太好,两岁多的时候,出了场事故,差点伤了一只眼睛。因为这,母亲决定给他改名小丑。按照农村的说法,孩子名贱好养活。不识字的母亲,信这。
母亲是个寻常的农村妇人,没有什么大志向,只想把自己的孩子好好养大。而因为他的弱小,因为他的“麻烦”,家人中母亲最偏着他。哪怕有一点点好吃的,都会偷偷留给他。他曾亲眼看到,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带了两个苹果,母亲偷偷藏起一个。等到家里没有别人时,母亲才拿出来给了他,并在门口看着,让他藏在小屋里独自享用。
他记得夏天那些炎热的夜晚,母亲总是坐在他的床边给他扇扇子,直到他睡着。而冬天的棉衣,他的总比别人的要厚,要暖。
母亲每天总要很多次地唤他的名字,唤他起床,哄他入睡,看见他,喊他回家……小丑小丑,一遍遍地唤。有次在家里聊天的邻居说,小丑就在你跟前呢,干吗总喊?母亲说,就是要喊,多喊几遍小丑才长得快。
母亲就是盼着他成长,健健康康的。
2
在母亲一声声的呼唤中,他竟然慢慢强壮起来,个头也越长越高。到了读书的年纪,自然,他也有了学名,同学和老师都喊他的学名,慢慢地,父亲也喊他的学名,只有母亲,还是一直叫他小丑。为此,母亲不知道被父亲更正过多少次,说孩子大了,要叫学名,小丑小丑地叫,多难听。
但母亲,好似总记不住,他一回来,还是小丑小丑地叫他。因为母亲认定,这个名字会带给他好运气,会让他健康成长,所以,当他长成一个英俊挺拔的少年,当他长成一个高大健壮的青年,母亲始终都那样唤他。而他,也在母亲这些年亲切的呼唤里,熟悉了自己在母亲口中的名字,每次,他都希望母亲这样唤他一辈子。
是母亲的固执,还是母爱的诚挚?他真的得到上天额外眷顾。不仅身体健康,人生的路,也格外顺利。20岁的时候,他走出了事业第一步,去了乡镇上班。
去报到,他在简历中填写的自然是学名。在那里,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乳名,小丑这个名字,从此就被留在了那个小小的村庄小小的院落里,留在了母亲口中。去之前,母亲对他说,儿子,你记着你是小丑,不是贵人,你好不容易长到这么大,在外面一定要多做事,少说话,要用功……
他用力点头,他知道母亲的心思,母亲,是让他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在母亲看来,只有这样,他才能好好地活下去。母亲,始终为他的命运担忧。
3
他的工作很顺利,职务也渐渐攀升,只是不管多忙,只要不出差,每天他都要回家陪母亲吃饭,听着母亲一遍遍唤他的名字。
后来,一个城里女孩喜欢上了他,第一次跟他回家,听见母亲那样叫他,虽然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私下却对他说,别让母亲那样叫你,你怎么着也是有身份的人了,多不好。
回去后,他什么都没有解释,和女孩分了手。他认定,不能和他一样听懂母亲的女人,不是他的女人。
后来,他终于结婚了,妻相貌平平,却善良贤淑,第一次听见母亲唤他小丑时,她甚至动容,小声对他说,你真幸福,都这么大了,母亲还叫你的小名。
为那句话,他娶了她。单位也分了住房,只是,那住房也只是个临时宿舍,他的家,还是在母亲的那个小院里。
然后,他做了父亲,母亲还是叫他小丑。孩子天真无邪,听到母亲那样叫他,开心地笑,竟然重复着母亲的声音,叫他小丑。
他拍拍孩子的脑袋,却并不生气。他不介意任何人知道他这个听上去真的不太体面的名字,因为做母亲的小丑,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而那个名字,便是他幸福的见证。
4
母亲几乎很少出门,所以他没想到,有一天,母亲竟然去了他上班的地方,那天是他30岁生日,母亲怕他忘了,所以决定去告诉他,让他记得回家吃晚饭。
在单位门口,母亲被门卫拦下了。门卫例行公事地问母亲找谁。母亲说,找小丑。
这些年,母亲真的没有记住他的学名,只是叫他小丑。
母亲就这样被门卫挡在了门外,不管她怎么说,都没有能够进得他上班的地方。无奈,母亲只好又回家了。
黄昏,他照例回家陪母亲吃晚饭,母亲说起了他的生日,端上早已经给他做好的长寿面,然后,说了去找他的事。他正吃着面,一口就噎在了那里,30岁的1.8米高的大男人,那天晚上,面对被挡在自己单位门外的母亲,像个孩子一样哭了。
第二天,他回到单位,对门卫说,他就是小丑,如果母亲再来,一定要喊他来接。
从那以后,很多人都知道了他叫小丑。他丝毫不介意,自己说,我将为此永远骄傲。
5
那件事,还是在他心里烙下了一道小小印痕,总觉得是自己对不住母亲,然后,主动申请调离了。他说,只要母亲找不到我的地方,都不属于我。然后在新的单位,他首先告诉了大家,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小丑。他知道母亲也许不会再去找他,可是他要做好准备,永远不再让任何人把母亲挡在寻找他的门外。
然后,又一次调动,他去了省城。
省城离家其实也不远,不过几十公里,但当时交通还不是那么便利,他也还没有自己的车子,回趟家,也并不很容易,虽是如此,他还是每周都要回家。
回去,母亲依然唤他小丑,依然那样一遍遍地唤,像小时候。只是,在呼唤他的时候,母亲开始更多地凝望他,甚至总是忘记手里的活。母亲从来不会说想念或者牵挂的话,只是唤他。但这些年后,他已经能够听懂这一声声轻唤中的万千情意,听懂母亲平凡的呼唤背后那无比深刻的爱。
这些年,他也开始熟悉了自己那个听上去足够体面的学名,可是总觉得那个名字只是他生存在外的一个标志,不是真正的他自己,而只有母亲口中的小丑,才会让他回归自我。也只有在母亲的轻唤里,他的心才能感觉到安宁。如果时间长了听不到母亲的声音,他会觉得惶惑不安。
为此,后来有两次外出进修和发展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很多人为他可惜,他只笑不语。他不想离母亲更远了,哪怕一步。
6
他在城里也有了房子,房子很大很漂亮,他想把母亲接过来,可是母亲在农村生活惯了,离不开,所以只是来看了看他的家就回去了。从此,城市的新家也渐渐变成了宿舍,每个周末,他都带着妻急急地往回赶赶,回到母亲身边。对他来说,有母亲呼唤的地方才叫家。
渐渐地,省城越来越大,家乡的村庄也因此离城越来越近,交通便利起来,甚至开通了城乡公交车,他也越来越频繁地回家陪着母亲。听母亲唤他,小丑。
母亲就这样固执地呼唤着他,呼唤着命运对他的垂青,他也牢记母亲对他说的话,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他的事业越来越顺展,地位越来越高,钱也越赚越多……唯一无法改变的,只有母亲。母亲听不懂他的事业,也从来不在意他有多少钱。母亲在意的,是她的小丑每顿可以吃多少饭,睡得好不好。在母亲眼里,过了加岁的他,依然是个在成长的孩子。
7
1993年,44岁的他决定接手-个开发项目,’那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他也为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他还是决定去做,因为那个项目的开发地,就在城市郊区,离他的家很近很近,那样,他就可以天天回家陪母亲吃饭了。
母亲不知道他具体要做什么,只知道他换了工作,新的工作单位就在家的旁边。母亲开心极了。
他成功了。为此,他付出了整整10年的努力。成功是巨大的,为他带来了丰厚的荣誉和物质回报,这其中,也包括一套高档住宅区的大房子。那个住宅区,就在他开发的风景区旁边,离家不远。他和妻搬了过去,以为这次,可以把母亲接过去了。
母亲却依然不愿意跟他们住在一起,依然离不开她那几分可以生长蔬菜的土地。于是,再大再好的房子,也没有变成他的家,每天下午,他都要推掉一切应酬,回家陪母亲吃饭。那一刻,亦是阅览了辉煌人生的他,心灵最安宁富足之际。
现在的他已经60岁,母亲83岁,身体健朗。现在的他还是像以往一样,每天下午雷打不动地回家陪着母亲吃晚饭。对他来说,有母亲的地方才叫家,母亲在的地方就是天堂。
编辑/杨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