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片上的“写作”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maju0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起来,我与《青春》的确有着很多不得不说的故事。
  《青春》在我文学道路上很重要,是无法迈过的一个点。可以这么说,《青春》几乎是在我家餐桌上诞生的。时至今日,依然能记得《青春》创刊时最重要的一个人,也就是方之先生,记得他如何为创办这本刊物忙碌。那时候方之刚从下放的农村回来,居无定所,经常来我家,在餐桌上皱着眉头跟我父亲商量应该怎么创办这本刊物。方之为了《青春》付出太多太多,我还能记得《青春》创刊号的封面样稿,那是一张鲜红的油画。我的最初写作也跟方之有关,父亲本来不赞成我写作,但是方之完全是以哄小孩的方式诱惑我,说你们年轻人应该写小说,你的那个故事完全可以写成一个短篇。就这样,在方之的唆使下,我稀里糊涂地走到了文学道路上。
  我的写作完全是从一张张小纸片上开始的,在方之鼓励下,开始在台历的背面上写小说。我在《青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舅舅村上的陈世美》,载于《青春》1980年第2期)。说起来,我的写作道路既顺利,又多少有点曲折,事实上最初几篇小说发表以后,在接下来的五年,一直都在被各个刊物退稿,其中当然也包括我热爱的《青春》。我的小说一写出来,总是会先想到《青春》,但青春也退了我的稿。在這五年里,我没能发表任何文字,投出去的稿件像鸽子一样,放出去,又飞了回来。
  很怀念那个火红的文学年代,太多人都在写作,工农兵学商,大家都在写小说,都在谈小说。那时候,能够发表小说是快乐的,不断地被退稿是苦闷的,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切却已经变得非常亲切。毫无疑问,如果《青春》最初没有发表我的小说,没有它的退稿,我很可能不会在文学的道路上走下去。
  因此,必须得感谢《青春》,感谢《青春》的栽培。还要补充一句,在第一个短篇小说发表五年后,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在《青春》上发表,时间正好是过了五年。
其他文献
稻草人,在最后能望见村庄的高坡  我们歇一歇,回头瞧一瞧  看那些炊烟缝天空的伤口  那缕最厚重的,是我的祖母  她气短,烧火的时候烟最浓  熏得她咳嗽不断  想到这,我就会流泪,你若也低泣  我不會惊讶
期刊
往年  给黄瓜留种  是剖腹取籽  于烈日下暴曬多日  如今晒包谷如是  需要如此  蒸发它们体内幻想的水分  那些个微潮的日子  才不会在盛装的器物里没完没了的  想着发芽的事
期刊
像胎儿  在母腹中躁动,  岩浆  在地壳内奔涌,  加剧了  地球临盆前的阵痛……  经历了亿万年怀孕的艰辛,  一朝分娩啊,  挟着血红的火焰,  新生的山啊,  义无反顾地扑向光明!  不卑躬屈膝,  不随风摆动,  铁骨铮铮的石柱林,  是一群发育健全的人;  與城南的雨花台遥相呼应,  站起了——  石头城最壮观的风景!
期刊
上篇  县长说:“今天的会议,专题研究护城河治理问题。我们的护城河现在实际上已成了臭水沟,河边成了垃圾场,河面漂满各种脏物,河水发黑发臭。特别是夏天,蚊蝇乱飞,恶臭熏天。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我个人的想法,是想把这条臭水沟彻底填埋了,在上面建上花坛,两边栽上行道树,让它成为城市的新的风景线。大家讨论一下,最后决定如何治理。”  B副县长说:“我们曾经安排环卫工人开展拉网式清理,把河面上的各种漂
期刊
我打开所有门窗  风,没有一点表情  阳光更加吝啬了  只在餐厅一角暂停  不肯经过我书房  哪怕只看一眼书脊  树影在窗外招摇  玻璃被花蒙住眼睛  风嗅到一丝肉香  欣欣然唱起梦幻曲  云雀让风吹晕头  立窗口,不想飞了  我却要走。就讓我  从阳台轻轻跳下去  不惊扰邻人的梦  如飘走一朵云霓
期刊
那件红T恤  ——写在舅舅七十岁生日  那年舅舅出差回来  带给我一件礼物  短袖,鸡心领的红色T恤  它像一团火焰似的  灼热了我的眼神  外婆帮我洗完澡  悄悄给我穿上红T恤  却望着屋外  叹了口气  因为秋风从门缝中吹进来一阵阵寒冷  有一天气温升高  我穿上了这件红T恤  走在小镇的石板街上  像一团流动的火苗  我昂着头坐在课桌旁  像一团跳跃的火苗  那一天  我是全镇最闪亮的少年 
期刊
在呼和浩特你必须骑马上街  昭乌达路堵  乌兰察布路堵  在呼和浩特  你,必须骑马上街  腦海里那匹虚构的马  四蹄急倒  快如一支棕色的响箭  嗖  射出去就舒服多了  黑暗黑到大青山山坳至凹处  午夜的呼和浩特  我们和马一起  打起响鼻  抖擞鬃毛  抖动一团红哇哇的  烈火  此火微弱  有微弱就有可能  咔哒咔哒  蹄声清脆  蒙地愈加  空阔  过街过桥过过街桥  过了后山  我们和
期刊
专家点评  《孤证》是一篇很有意思的作品,由两位作者用书信体的形式共同创作。王玥、邹宜笑都是南师大中文系的在读研究生,她们将文学创作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创作当中,在故事中埋下了一个接一个的小伏笔,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悬疑故事。  在故事的两位主角X与Y的书信中,她们用SOULMATE般的交流,一方面分析彼此喜欢的小说、电影作品,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记忆。而这看似毫无关联的闲笔,正组成了整个故事悬念
期刊
作为“后他们”时代南京最风格化的小说家,曹寇具有某种“承上启下”的功能,而且这种“承上启下”有着一种潜在的破坏性,也即,曹寇一方面继承了“他们”对宏大叙事、乌托邦、希望原则的无情嘲弄和坚决摒弃,另一方面,在“日常主義”“平民化”等维度上,他走得更远,或者说走向了极致。所谓的“无聊现实主义”“屌丝文学”中那些新的“漫无目的游荡者”(葛红兵)、“卑污者”(郜元宝),已经消解了“他们”一代纠缠始终的创新
期刊
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韩少功、刘心武、北岛、顾城、严歌苓、池莉、王安忆、范小青、叶兆言、苏童……40年的《青春》伴随并见证了几代作家的成长,“青年写,青年读”的宗旨让《青春》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文学道路的开启。2019年,《青春》杂志大幅度改版,新增“在场写作”“异能界”“青春剧构”“作业本”“写作课”“高校文学社团联盟”等栏目,在“新锐、包容、多元”的文学旗帜下,大力扶持青年尤其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