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想知道已经85岁的钟南山爷爷为何坚定地走上医学之路?你想知道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是怎样发现一棵小草的秘密的?你想知道东方“稻神”袁隆平爷爷的童年趣事吗?还有在空难中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珍贵资料的人民科学家郭永怀的故事……
那么,请你认真读下去吧!从“时代偶像”的故事中寻找你想要的答案!
广州解放后,钟世藩继续他的临床和学术研究工作。钟世藩在美国进修时,发现胎鼠可以作为病毒生长的理想培养基。从美国回国后,他选择的研究方向是乙型脑炎病毒的培养和分离。学校的经费有限,钟世藩就用自己的工资买实验用的小白鼠,在自己家的书房中做实验。
小白鼠的味儿很大,整栋楼都弥漫着这股味儿。这味儿甚至都成为钟家的标志了。人们常说“按图索骥”,如今要找到钟家,居然“按味儿索楼”也能成。
钟南山对父亲养的小白鼠非常好奇。一放学,他就跑到父亲的书房去看小白鼠。他逗小白鼠玩,也喂它们吃东西。他学着父亲的样子,观察小白鼠的各种变化。父亲做实验,他就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他看着父亲将小白鼠的大脑取出,将脑细胞分离出来,进行检测。父亲做实验时,在一旁的钟南山像变了个人,原本好动的他安安静静的,不敢打扰父亲,仔细地看着父亲的每一个动作。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小白鼠实验让钟南山的脑子里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他向父亲请教,钟世藩闲下来时,就耐心地、认认真真地一一解答。钟世藩见儿子对小白鼠这么感兴趣,索性让儿子帮忙饲养小白鼠。钟南山当然乐于接受这个任务。从此,钟南山就成了父亲的小助手,当起了小白鼠饲养员。他不再只想着逗小白鼠玩了,现在他有任务了——每日定时定量喂养小白鼠。
钟南山做得很好,钟世藩很满意。钟南山在饲养小白鼠的过程中获得了近距离观察小白鼠的机会,不知不觉就熟悉了小白鼠的习性、生理与机能,这对于学医者是很有帮助的。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实验小助手、一个小白鼠饲养员,钟南山与工作中的父亲相处久了,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父亲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耐心、观察力和责任心。同时,他还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而他的所学所获,正是一位医生必备的素养。父亲有意无意地用小白鼠对他进行了医学启蒙。
1949年,钟世藩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聘为医学顾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钟世藩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利用实验室从事病毒研究。父亲钟世藩是名医,母亲廖月琴也是位优秀的医生。廖月琴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曾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卫生署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担任华南肿瘤医院的副院长,是中山医学院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父母都是医德高尚的医生,钟南山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为医者的博爱、敬业与责任心。
时常有人找父亲,他们在书房里交谈,有时候声音很大。钟南山以为父亲和来客在争吵,但母亲告诉他这并非争吵,而是在讨论问题。研究者拥有不同的观点,各抒己见是很正常的事情。通过讨论,去伪存真,才能得到真知灼见。钟世藩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他从小就教育钟南山:“要把你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说出来。”父亲的教诲,钟南山铭记在心。
在家里,钟世藩很少闲下来,他在书房里废寝忘食地做实验、读书、做研究。这时候,唯一能打扰他的,就是病人。有时候钟世藩正在看书,外面有病人求医,情况紧急,被打断的钟世藩也只是皱皱眉,毫无怨言地出诊,风雨无阻。为医者很辛苦,责任重大,但是,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医术去救助病人,甚至挽救他们的生命,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被父母治愈的病人,眼中流露出的由衷的感激,让钟南山感受到: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这令他对医生产生了亲近感,并由衷地热爱医生这个职业。
北京医学院汇集了从全国各地来的尖子生。钟南山所在的班上有二百三十名学生,他不再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了。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成绩优秀,还要积极参加大学校园里的各种社团活动,并具有出色的组织、协调、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钟南山注意到了班干部们在重大活动中的表现,看到了优秀者所展现的风采。他向优秀者学习,同时更加自律自强,努力赶超。赛道上的钟南山,从来都是遇强则强,奋力冲刺。而课堂上的钟南山,也同样不允许自己松懈。他长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学习。在临床学习中,他还是老师的好助手。教临床血液学的谢老师,是他特别敬佩的老师。谢老师是一位对工作极其负责的医生。谢老师说,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要做到尽职尽责、问心无愧,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谢老师如此说,也如此做,从谢老师的身上,钟南山仿佛看到了父亲的影子。钟南山跟随在谢老师左右,孜孜不倦地从老师那里学习临床技术,中午错过了饭点,就跑到校外的合作社买点心充饥。
1956年,钟南山读大学一年级,他作为北京高校的“三好学生”,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钟南山所在的年级有近六百名学生,作为“三好学生”被接見的只有两三人。钟南山最终能脱颖而出,和他的运动特长不无关系。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是位运动健将,曾在高校运动会上获得过冠军,无人可望其项背。
1958年,大学三年级的钟南山被选拔参加北京市体育集训队集训,备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运会。这是多少专业运动员梦寐以求的竞技机会,而非专业选手的钟南山,居然将与全国运动高手同场竞技,一决胜负。这是人生难得的一次挑战。
离校集训之前,钟南山便开始了严格自律的训练。每天下午五点半放学后,钟南山就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每次奔跑与冲刺,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与自己竞赛。直至太阳西下,暮色笼罩校园,他才停止训练。 钟南山进入集训队后,训练更加艰苦了。三百多个日夜,钟南山日复一日地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凭着坚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选拔赛开始,所有的艰辛与汗水,在那短短的400米栏跑道上,转瞬成定局。成败只在那么几秒钟,这是极其残酷的瞬间,但又极其公正。出乎意料的是,一直不懈努力的钟南山在选拔赛上状态不佳,居然落选了。钟南山陷入深深的失落之中,几宿难眠。但是,只要还有时间,他就还有机会!他要继续往前奔跑!
百折不挠的钟南山从短暂的困惑与沮丧中振作起来,再次出现在跑道上。他的智慧与理性,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认真思考总结之前训练的得失,调整了训练节奏与计划。
1959年9月,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上以54.4秒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1961年,他获得男子十项全能亚军。
钟南山青年时期的体育运动经历,是一段影响他一生的重要经历。多年以后,他回想这段经历,说道:“我为什么到现在还喜欢体育运动呢?因为它能培养人的三种精神:第一是竞争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如何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地完成任务。就像跑400米,练了一年,成绩才提高三秒,每一秒都那么宝贵。把体育的这种竞技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是极为宝贵的。”
运动会之后,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体育协会邀请他加入北京田径队。命运给了他成为专业运动员的第二次机会,但他拒绝了。1960年,钟南山重返校园,毕业后,他留校做辅导员,这是当时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分配到的工作。他会吹黑管,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除此之外,他还做过校报编辑,而后又从事放射医学教学,他一直都服从分配,从来都是标兵、先进分子。
成为一名好医生,是钟南山的心愿。他要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成为救死扶伤、帮助别人的人。他想用一辈子的时间,不断攀登高峰,不断进步。钟南山曾对一位记者说:“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知道医生的喜怒哀乐。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病人得以治愈或病情好转。他们不希望看到虽竭尽全力救治,但病人的病情还是没有改善。而他们最忌讳的,是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病人死亡。”
他记得父亲曾对他说:“一个人要给世界留下点儿什么东西,才算没有白活。”生命短暂,许多人一生碌碌无为,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走。但还有那么一些人,用自己的智慧与热血,为这世间留下了一抹亮色,让这世间变得更美好。父亲愿意钟南山成为这样的人,而这,也是钟南山的志向。
那么,请你认真读下去吧!从“时代偶像”的故事中寻找你想要的答案!
医学的启蒙
广州解放后,钟世藩继续他的临床和学术研究工作。钟世藩在美国进修时,发现胎鼠可以作为病毒生长的理想培养基。从美国回国后,他选择的研究方向是乙型脑炎病毒的培养和分离。学校的经费有限,钟世藩就用自己的工资买实验用的小白鼠,在自己家的书房中做实验。
小白鼠的味儿很大,整栋楼都弥漫着这股味儿。这味儿甚至都成为钟家的标志了。人们常说“按图索骥”,如今要找到钟家,居然“按味儿索楼”也能成。
钟南山对父亲养的小白鼠非常好奇。一放学,他就跑到父亲的书房去看小白鼠。他逗小白鼠玩,也喂它们吃东西。他学着父亲的样子,观察小白鼠的各种变化。父亲做实验,他就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他看着父亲将小白鼠的大脑取出,将脑细胞分离出来,进行检测。父亲做实验时,在一旁的钟南山像变了个人,原本好动的他安安静静的,不敢打扰父亲,仔细地看着父亲的每一个动作。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小白鼠实验让钟南山的脑子里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他向父亲请教,钟世藩闲下来时,就耐心地、认认真真地一一解答。钟世藩见儿子对小白鼠这么感兴趣,索性让儿子帮忙饲养小白鼠。钟南山当然乐于接受这个任务。从此,钟南山就成了父亲的小助手,当起了小白鼠饲养员。他不再只想着逗小白鼠玩了,现在他有任务了——每日定时定量喂养小白鼠。
钟南山做得很好,钟世藩很满意。钟南山在饲养小白鼠的过程中获得了近距离观察小白鼠的机会,不知不觉就熟悉了小白鼠的习性、生理与机能,这对于学医者是很有帮助的。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实验小助手、一个小白鼠饲养员,钟南山与工作中的父亲相处久了,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父亲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耐心、观察力和责任心。同时,他还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而他的所学所获,正是一位医生必备的素养。父亲有意无意地用小白鼠对他进行了医学启蒙。
1949年,钟世藩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聘为医学顾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钟世藩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利用实验室从事病毒研究。父亲钟世藩是名医,母亲廖月琴也是位优秀的医生。廖月琴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曾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卫生署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担任华南肿瘤医院的副院长,是中山医学院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父母都是医德高尚的医生,钟南山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为医者的博爱、敬业与责任心。
时常有人找父亲,他们在书房里交谈,有时候声音很大。钟南山以为父亲和来客在争吵,但母亲告诉他这并非争吵,而是在讨论问题。研究者拥有不同的观点,各抒己见是很正常的事情。通过讨论,去伪存真,才能得到真知灼见。钟世藩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他从小就教育钟南山:“要把你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说出来。”父亲的教诲,钟南山铭记在心。
在家里,钟世藩很少闲下来,他在书房里废寝忘食地做实验、读书、做研究。这时候,唯一能打扰他的,就是病人。有时候钟世藩正在看书,外面有病人求医,情况紧急,被打断的钟世藩也只是皱皱眉,毫无怨言地出诊,风雨无阻。为医者很辛苦,责任重大,但是,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医术去救助病人,甚至挽救他们的生命,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被父母治愈的病人,眼中流露出的由衷的感激,让钟南山感受到: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这令他对医生产生了亲近感,并由衷地热爱医生这个职业。
志向的确定
北京医学院汇集了从全国各地来的尖子生。钟南山所在的班上有二百三十名学生,他不再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了。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成绩优秀,还要积极参加大学校园里的各种社团活动,并具有出色的组织、协调、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钟南山注意到了班干部们在重大活动中的表现,看到了优秀者所展现的风采。他向优秀者学习,同时更加自律自强,努力赶超。赛道上的钟南山,从来都是遇强则强,奋力冲刺。而课堂上的钟南山,也同样不允许自己松懈。他长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学习。在临床学习中,他还是老师的好助手。教临床血液学的谢老师,是他特别敬佩的老师。谢老师是一位对工作极其负责的医生。谢老师说,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要做到尽职尽责、问心无愧,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谢老师如此说,也如此做,从谢老师的身上,钟南山仿佛看到了父亲的影子。钟南山跟随在谢老师左右,孜孜不倦地从老师那里学习临床技术,中午错过了饭点,就跑到校外的合作社买点心充饥。
1956年,钟南山读大学一年级,他作为北京高校的“三好学生”,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钟南山所在的年级有近六百名学生,作为“三好学生”被接見的只有两三人。钟南山最终能脱颖而出,和他的运动特长不无关系。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是位运动健将,曾在高校运动会上获得过冠军,无人可望其项背。
1958年,大学三年级的钟南山被选拔参加北京市体育集训队集训,备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运会。这是多少专业运动员梦寐以求的竞技机会,而非专业选手的钟南山,居然将与全国运动高手同场竞技,一决胜负。这是人生难得的一次挑战。
离校集训之前,钟南山便开始了严格自律的训练。每天下午五点半放学后,钟南山就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每次奔跑与冲刺,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与自己竞赛。直至太阳西下,暮色笼罩校园,他才停止训练。 钟南山进入集训队后,训练更加艰苦了。三百多个日夜,钟南山日复一日地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凭着坚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选拔赛开始,所有的艰辛与汗水,在那短短的400米栏跑道上,转瞬成定局。成败只在那么几秒钟,这是极其残酷的瞬间,但又极其公正。出乎意料的是,一直不懈努力的钟南山在选拔赛上状态不佳,居然落选了。钟南山陷入深深的失落之中,几宿难眠。但是,只要还有时间,他就还有机会!他要继续往前奔跑!
百折不挠的钟南山从短暂的困惑与沮丧中振作起来,再次出现在跑道上。他的智慧与理性,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认真思考总结之前训练的得失,调整了训练节奏与计划。
1959年9月,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上以54.4秒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1961年,他获得男子十项全能亚军。
钟南山青年时期的体育运动经历,是一段影响他一生的重要经历。多年以后,他回想这段经历,说道:“我为什么到现在还喜欢体育运动呢?因为它能培养人的三种精神:第一是竞争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如何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地完成任务。就像跑400米,练了一年,成绩才提高三秒,每一秒都那么宝贵。把体育的这种竞技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是极为宝贵的。”
运动会之后,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体育协会邀请他加入北京田径队。命运给了他成为专业运动员的第二次机会,但他拒绝了。1960年,钟南山重返校园,毕业后,他留校做辅导员,这是当时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分配到的工作。他会吹黑管,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除此之外,他还做过校报编辑,而后又从事放射医学教学,他一直都服从分配,从来都是标兵、先进分子。
成为一名好医生,是钟南山的心愿。他要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成为救死扶伤、帮助别人的人。他想用一辈子的时间,不断攀登高峰,不断进步。钟南山曾对一位记者说:“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知道医生的喜怒哀乐。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病人得以治愈或病情好转。他们不希望看到虽竭尽全力救治,但病人的病情还是没有改善。而他们最忌讳的,是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病人死亡。”
他记得父亲曾对他说:“一个人要给世界留下点儿什么东西,才算没有白活。”生命短暂,许多人一生碌碌无为,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走。但还有那么一些人,用自己的智慧与热血,为这世间留下了一抹亮色,让这世间变得更美好。父亲愿意钟南山成为这样的人,而这,也是钟南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