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科技浪潮席卷人类社会,作为知识与文明的传承者,教育推动了技术进步,同时也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快速重构。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机器逐渐取代人的工作,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或将被颠覆。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引入教学,也将改写课堂教育的面貌。 学什么、怎么学,才能迎向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必须思索人才培养的应对之道。教育如果墨守成规,影响的不仅是人才的竞争力,而且是最根本的人类价值。大机器时代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机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科技浪潮席卷人类社会,作为知识与文明的传承者,教育推动了技术进步,同时也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快速重构。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机器逐渐取代人的工作,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或将被颠覆。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引入教学,也将改写课堂教育的面貌。
学什么、怎么学,才能迎向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必须思索人才培养的应对之道。教育如果墨守成规,影响的不仅是人才的竞争力,而且是最根本的人类价值。大机器时代的教育是把人教成机器;在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则要让人找到区别于机器的价值。家庭和学校扮演的角色,既是育才,更是育人。真正地让孩子认识自己、发现兴趣、实现天赋,才能在未来社会找到立身之本。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教育只有回归本源,才能帮助孩子探索未知,找到自己与世界的连接,为浩瀚无际的未来增加人的温度。
——题记
其他文献
海明威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青岛。 民国初年的青岛,西式点心与中式小吃,啤酒与黄酒,咖啡与茶……荟萃互补,恰好契合了这个城市中西结合的特色。山东大学扎根在青岛,大批政学界名人的到来,为这座城市带来文化的根脉。晚年移居台湾的文学家梁实秋,常怀念自己在青岛的四年生活,他说:“我也吃过顶精致的一顿饺子
一 我虽然在1980年代读大学期间就听过江先生的讲座,但真正和他认识还是在1990年上研究生之后。研究生期间我曾担任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会主席,多次为研究生会的工作去他家里。他那时就住在校门外一个普通小区里,经常骑自行车在校园里经过。记得第一次去江先生家,他正在看足球,这多少有点让我失望,因为我是一个足球盲,而且当时他在学生眼中就是正义的化身,像他这样的人物应当日理万机才对呀,怎么会这么悠闲呢?
坚守志业 《同舟共进》:大学是许多高三学子既期待又感到陌生的地方,许多高三学子在进入大学后往往感到难以适应。两位当年求学时的心情和状态是怎样的,现在的发展符合当年的规划吗? 陈金龙:我是1981年上大学,当时全国的招生规模是27万,包括中专、大专,所以当时能上大学很不容易。我上的是湖南师范大学。当时想,只要能考上,跳出农村,甚至是只要能吃上“国家粮”,就是最大的幸运。当年最迫切的心情就是要改变
中國文物如满天星斗,从青铜器到玉器,从书法到绘画,从瓷器到家具,从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到平凡普通的生活用具,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物最终汇成一幅多彩壮丽的山河画卷,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璀璨至今。 文物能让后人一窥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为理解文明演进提供可靠的线索。然而,过去,于大众而言,博物馆里的文物总是高冷的、神秘的、遥远的,它们静止不动,沉默无语,使人知其然,而难知其所以然。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
于无声处发掘中华文明起源 《同舟共进》:您在北大学习时,为何会选择“新石器时代考古”作为研究方向? 魏峻:当时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跟我本科阶段的田野实习有关,考古专业有半年的田野实习,就是让我们外出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实践经验,比如考古探方怎么发掘,所获遗物怎么处理,怎么系统记录、分析,并整理形成报告等。北京大学的考古实习往往是新石器和商周两个阶段考古隔年轮换。我参加的那年正好是新石
潮汕工夫茶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是传承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汉民族饮茶方式之一。潮汕工夫茶源自明代瀹饮法,逐渐演化发展出独特的茶具、茶叶和饮茶程式,处处可见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人的生命智慧。 工夫茶源,由闽入潮 起初,“工夫茶”指的是武夷岩茶当中的上等茶叶。武夷山所产的茶叶,长在岩石间的称为岩茶,长在河溪边的称为洲茶。清前期,人们将最好的岩茶称为工夫茶。这种工夫茶品质绝佳,数量绝少。数量少,则
抗战爆发不久北平沦陷,当时在北大教书的梁实秋只身南下奔赴国难,后应老同事、教育部次长张道藩之邀,担任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中小学教科组主任。梁实秋所在的编委会设在重庆北碚,这座安静的小城前临嘉陵江碧波,后依缙云山秀麓,景色秀丽可人,素有“重庆后花园”之说。当时的北碚,国民政府机关、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和文艺团体云集,梁实秋、梁漱溟、林语堂、老舍等文化名流荟萃,为这座小城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雅舍是梁实秋
【世家名门之后】 谭祖任,字瑑青,广东南海人。幼承家学,擅词章书法,富收藏,精鉴赏。曾任清邮传部员外郎、民国后曾任议员。是饮馔专家,“谭家菜”创始人。 谭氏为广东南海望族。谭球青祖父谭莹,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官化州训导,升琼州府学教授。谭莹长于骈文,曾助友人伍重曜刻《岭南遗书》《粤雅堂丛书》《乐志堂集》,在搜罗传承岭南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誉满岭海。谭球青的父亲谭宗浚,是谭莹第三子,少
作为一个讲军史课的军校老师,我常遇到一些人把网上看来的各种千奇百怪的观点视为圭臬,并以权威的态度来询问我,比如关于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唉,不是美国人都宣布胜利了,说31团并没打光,陆战一师完成伟大的撤退了吗?”突然遭此棒喝,惊得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其言下之意,过去说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胜利其实是个败战。于是我将自己追访长津湖战役的若干历史碎片拼在一起,想“用历史说话”“用史实说话”,看是否有助于
买办之始 谈及近代中国贸易史,“买办”无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百余年后,尚不能盖棺论定。有人认为,这些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啻“中国与西方的桥梁”;也有看法认为他们只是些替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活动的代理人:激愤者如章太炎,干脆斥之为“白人之外嬖”。 其实,买办这个行当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出现。不过在当时,他们的地位并不显赫。依照1832年瑞典人龙思泰在《早期澳门史》一书中的说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