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全面推动新课程的理念,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进程,本文详细阐述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的三种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紧密联系,形成以计算机技术基础为支撑,以学科活动为导向,以信息素养和学科教学目标为目标的完整教学体系。
关键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目标激励探究式教学新课程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我国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1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关系上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辨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的。所谓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并给出样板;然后,让学生讨论实践,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实践;最后,教师检验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做记录,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自由操作、自由学习,所以“任务”的设计应具有艺术性:
1.1 “任务”设计应目标明确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子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要注重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的灵活运用。认知目标通常可包括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操作目标包括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例:“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1.2 “任务”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而在信息技术课中则是“百看不如一练”。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应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1.3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教师进行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情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1.4 “任务”设计要注意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景,因而,在“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景”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分层教学、目标激励和作品讲评为主的教学模式
2.1 分层教学:以不同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判定不同目标,对程度高的同学设立较高的目标,对程度较差的同学,低标准要求、编制不同层次的网络教程,编制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训练,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学习和单项训练,对于完成或达到目标的学生,适时给予在机房开放时间内玩益智游戏或进行自由上网的奖励,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获益,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2 目标激励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个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在课堂中下达目标,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协调、分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接着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教师全程指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之后,学生组装目标,提交到教师指定的网络空间存放;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目标形成情况进行展评,对完成目标较好的组给予表扬。目标激励法主要针对学生群体,对学生是一种奖励、一种激励,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3 作品讲评法: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主题确定、搜集素材、设计制作、演讲展评四个环节。主题确定是学生浏览教师提供的样例作品或网络环境中的其他作品,开阔思路,自拟主题,并进行初步构思设计。搜集素材是学生围绕着自拟主题,通过网络环境或其他渠道搜集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设计制作是根据搜集素材修正自己的构思,根据构思制作,补充素材,集成作品并提交到教师指定的网络环境存放。演讲展评是教师组织学生对提交的作品进行演讲,然后,教师对获得投票较多的作品进行评价,并让作者进行演讲,适当时候还可以将好的作品推荐到校园网上发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网络环境,单独解答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只有对于学生提出的带共性的问题才集中进行讲解。
3 强调与其他学科整和的教学模式
整合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理念为主线,以学科知识的组织为线索作为指导教学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知识为主,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计算机应用技能。它同传统计算机不同的是它的内容、学习目标是服务于整个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其他的教学活动提供援助。同时其学科活动应以计算机知识基础为依托,涵盖信息技术教育的信息素养目标,实现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整合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整合性的信息技术教育客观上要求教育技术专职教师、学科教师之间紧密联系,互通音信,对教学进程有一个综合的把握。
4结语
总之,以上我所谈的教学模式是紧密联系的,形成了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基础为支撑,以学科活动为导向,以信息素养和学科教学目标为目标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使信息技术教育趋于正规话,尽快的步入正轨,提高信息技术课在全国各地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
[2]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指导纲要.
[3] 刘可欣,主体性发展教学系统的创建,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李省思,彭光业.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吉林出版社.
[5] 樊志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6] 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
[7] 陈丽敏.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广东省汕头市飞厦中学.
关键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目标激励探究式教学新课程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我国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1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关系上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辨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的。所谓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并给出样板;然后,让学生讨论实践,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实践;最后,教师检验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做记录,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自由操作、自由学习,所以“任务”的设计应具有艺术性:
1.1 “任务”设计应目标明确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子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要注重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的灵活运用。认知目标通常可包括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操作目标包括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例:“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1.2 “任务”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而在信息技术课中则是“百看不如一练”。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应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1.3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教师进行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情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1.4 “任务”设计要注意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景,因而,在“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景”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分层教学、目标激励和作品讲评为主的教学模式
2.1 分层教学:以不同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判定不同目标,对程度高的同学设立较高的目标,对程度较差的同学,低标准要求、编制不同层次的网络教程,编制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训练,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学习和单项训练,对于完成或达到目标的学生,适时给予在机房开放时间内玩益智游戏或进行自由上网的奖励,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获益,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2 目标激励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个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在课堂中下达目标,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协调、分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接着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教师全程指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之后,学生组装目标,提交到教师指定的网络空间存放;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目标形成情况进行展评,对完成目标较好的组给予表扬。目标激励法主要针对学生群体,对学生是一种奖励、一种激励,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3 作品讲评法: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主题确定、搜集素材、设计制作、演讲展评四个环节。主题确定是学生浏览教师提供的样例作品或网络环境中的其他作品,开阔思路,自拟主题,并进行初步构思设计。搜集素材是学生围绕着自拟主题,通过网络环境或其他渠道搜集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设计制作是根据搜集素材修正自己的构思,根据构思制作,补充素材,集成作品并提交到教师指定的网络环境存放。演讲展评是教师组织学生对提交的作品进行演讲,然后,教师对获得投票较多的作品进行评价,并让作者进行演讲,适当时候还可以将好的作品推荐到校园网上发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网络环境,单独解答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只有对于学生提出的带共性的问题才集中进行讲解。
3 强调与其他学科整和的教学模式
整合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理念为主线,以学科知识的组织为线索作为指导教学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知识为主,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计算机应用技能。它同传统计算机不同的是它的内容、学习目标是服务于整个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其他的教学活动提供援助。同时其学科活动应以计算机知识基础为依托,涵盖信息技术教育的信息素养目标,实现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整合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整合性的信息技术教育客观上要求教育技术专职教师、学科教师之间紧密联系,互通音信,对教学进程有一个综合的把握。
4结语
总之,以上我所谈的教学模式是紧密联系的,形成了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基础为支撑,以学科活动为导向,以信息素养和学科教学目标为目标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使信息技术教育趋于正规话,尽快的步入正轨,提高信息技术课在全国各地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
[2]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指导纲要.
[3] 刘可欣,主体性发展教学系统的创建,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李省思,彭光业.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吉林出版社.
[5] 樊志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6] 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
[7] 陈丽敏.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广东省汕头市飞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