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人工智能”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人工智能引领高职教育和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为促进产业更好地转型升级提供相关服务。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产业人才和产业技术对产业转型升级予以赋能;其次,阐述了高职院校应通过组建特色专业群或专业集群、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助推人工智能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促进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措施,以期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工智能;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7-0096-02
随着国内产业竞争激烈,产业外移影响,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国家从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人工智能发展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人才、技术和管理上跟得上,否则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空中楼阁,无法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应积极参与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中,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1 高职院校赋能人工智能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
1.1 在产业人才方面予以赋能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才,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人才是关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为直接的方式,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从人才角度分析,高职院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高职院校能够将具有“工匠精神”的大批量企业生产劳动者培养出来进而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在产业人才方面赋能主要在专业结构设置和师资提升方面来实现,从而培养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
每个产业的生命周期需要经过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这个生命周期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地会有老产业淘汰或者因为技术创新重新获得新生,新的产业形成。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不管是技术创新导致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还是新型产业的产生,都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撑。高职院校合理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围着产业转,只有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与之匹配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是,从目前调研的情况看,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总是滞后于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人才培養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匹配。因此,高职院校应具有前瞻性眼光,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当超前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的支持。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技术升级调整过程中企业迫切需要一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其输送的人才质量对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相关的是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越高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越高。
1.2 在产业技术方面予以赋能
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储备的摇篮,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今天,高职院校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条件适宜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而技术创新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只有对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技术技能不断迭代,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职院校教育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技术创新的培植和应用,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也会定期或不定期下企业实践,在其挂职实践期间,教师也可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2 高职院校赋能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的途径
产业经济和高职院校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从人才、技术创新、专业及师资结构等方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人工智能产业转型升级这种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引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教育模式改革,以有效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在高职院校的革新升级促进产业更好地转型升级的同时,又实现了高职院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赋能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的途径有其重要意义。
2.1 组建特色专业群或专业集群,对接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围绕新兴产业和核心产业的专业群或专业集群,专业设置及调整紧紧服务于产业的发展。而对产业转型所需要的专业是复合型的,不是某一专业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应是多种专业的有机组合。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对接区域服务产业,确定专业群或专业集群,要跳出以往以单个专业建设为目标转化为以专业集群建设为目标,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打造融入产业链发展的特色专业群或专业集群。以湖南株洲为例:在2020年9月24日株洲市在举行的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发布会上发布的《株洲市新兴优势产业链重点项目库》包含17个产业链上的322个重点项目,在产业类别上包含了“3+5+2”产业项目,即轨道交通、航空和汽车三大动力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陶瓷和服装两大特色传统产业。而这些工业新兴优势产业急需要研发类、专业技术类高端人才,也大量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株洲市目前有5所高职院校、1所大专院校,在设置专业方面可以根据院校特色对接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组建专业群或专业集群,比如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的“有色金属材料技术”省一流专业群培育项目;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深耕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运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服务3大专业集群等等。专业群或专业集群的组建有利于直接对接产业链的发展,各高职院校还可以整合院校资源按上游到下游的关系对接某产业链的系列岗位或从主体到支撑对接系列产业的系列岗位的专业群或专业集群。 2.2 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高职院校培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直接和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产业链和专业链的有效对接。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需要根据产业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的设置应该适应就业结构的变化,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优势及产业结构布局设置对应的专业,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合理,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以最大限度的服务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3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加快推进产业经济发展
《中国制造2025》在其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提出适应产业经济转型和高等职业教育方向转变的重要举措是要加强产教对接、产教融合和产教协同发展。2019年2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凸显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育人。在人工智能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呈加速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单方面的人才培养规格已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在技术技能方面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类型已经走在学校的前沿,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不一致将严重阻碍高职院校教育赋能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需要再企业化,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上需要再突破,实实在在地把企业作为重要主体引入到高职办学中,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新型学徒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职院校完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同时企业又可以直接聘请到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有效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矛盾,真正做到工学结合,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赢,加快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助推人工智能下的产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人工智能”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人工智能将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从而需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教师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整体师资水平,积极推行企业名师带徒制度,高职院校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高学校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产教融合的规模企业可以设立“名师工作室”,为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和开展技术研究提供条件,加快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技能大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双师”教师及骨干教师在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优秀的师资队伍将助推人工智能下的产业转型升級。
3高职院校促进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措施
3.1 政策和制度保障
政府在政策和制度上应对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给予支持和保障,保证其平稳有序进行。当地政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中需要考虑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将高职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中,同时在制度上加强创新,促进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相协调。在高职教育方面充分发挥主导和调控作用,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整合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资源,优化专业布局,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力,促使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保障。
3.2 组织保障
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应高度重视,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一要重视高职院校教育的创新发展;二要重视企业产业经济转型的增量价值;三要重视高职院院校与企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的实效落地。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供给方,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力抓职教品牌,形成高职教育特色。 企业作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应积极投身于高职院校办学、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工作中来。总之,通过政府主导、校企共育,积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3.3 经费保障
办学经费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基本经济保障,也是高职教育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发展的经济基础。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学校在软件和硬件上也需要升级换代,需要添加学生实践所用的大量仪器设置和软件配置,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等方面也需要投入资金等等。目前,高职教育中公办院校主要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民办学校经费来源主要靠自筹。高职院院资金来源较窄,缺少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这势必会导致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出现“两张皮”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源节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确保经费能够足额的投入。
4结论
总之,人工智能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有一定的要求,人工智能引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促进产业更好地转型升级,并提供相关服务。随着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在确保相关政策制度、组织及经费保障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应加强和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实现“科教+产教”融合培养高端人才,结合“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手段,从全方位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优化调整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通过特色专业群或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力求使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企业的需求相符,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优质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万红亚.湖南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壁垒消弥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8(3):93-100.
[2] 薛中元.山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关系[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3] 王忠昌.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专业—产业”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29-31.
[4] 南旭光,汪洋.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治理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8(18):25-30.
[5] 胡俊,杜传忠.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路径及对策[J].经济纵横,2020(3):94-101.
【通联编辑:张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工智能;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7-0096-02
随着国内产业竞争激烈,产业外移影响,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国家从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人工智能发展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人才、技术和管理上跟得上,否则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空中楼阁,无法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应积极参与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中,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1 高职院校赋能人工智能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
1.1 在产业人才方面予以赋能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才,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人才是关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为直接的方式,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从人才角度分析,高职院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高职院校能够将具有“工匠精神”的大批量企业生产劳动者培养出来进而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在产业人才方面赋能主要在专业结构设置和师资提升方面来实现,从而培养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
每个产业的生命周期需要经过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这个生命周期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地会有老产业淘汰或者因为技术创新重新获得新生,新的产业形成。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不管是技术创新导致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还是新型产业的产生,都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撑。高职院校合理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围着产业转,只有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与之匹配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是,从目前调研的情况看,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总是滞后于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人才培養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匹配。因此,高职院校应具有前瞻性眼光,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当超前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的支持。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技术升级调整过程中企业迫切需要一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其输送的人才质量对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相关的是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越高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越高。
1.2 在产业技术方面予以赋能
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储备的摇篮,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今天,高职院校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条件适宜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而技术创新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只有对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技术技能不断迭代,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职院校教育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技术创新的培植和应用,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也会定期或不定期下企业实践,在其挂职实践期间,教师也可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2 高职院校赋能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的途径
产业经济和高职院校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从人才、技术创新、专业及师资结构等方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人工智能产业转型升级这种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引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教育模式改革,以有效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在高职院校的革新升级促进产业更好地转型升级的同时,又实现了高职院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赋能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的途径有其重要意义。
2.1 组建特色专业群或专业集群,对接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围绕新兴产业和核心产业的专业群或专业集群,专业设置及调整紧紧服务于产业的发展。而对产业转型所需要的专业是复合型的,不是某一专业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应是多种专业的有机组合。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对接区域服务产业,确定专业群或专业集群,要跳出以往以单个专业建设为目标转化为以专业集群建设为目标,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打造融入产业链发展的特色专业群或专业集群。以湖南株洲为例:在2020年9月24日株洲市在举行的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发布会上发布的《株洲市新兴优势产业链重点项目库》包含17个产业链上的322个重点项目,在产业类别上包含了“3+5+2”产业项目,即轨道交通、航空和汽车三大动力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陶瓷和服装两大特色传统产业。而这些工业新兴优势产业急需要研发类、专业技术类高端人才,也大量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株洲市目前有5所高职院校、1所大专院校,在设置专业方面可以根据院校特色对接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组建专业群或专业集群,比如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的“有色金属材料技术”省一流专业群培育项目;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深耕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运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服务3大专业集群等等。专业群或专业集群的组建有利于直接对接产业链的发展,各高职院校还可以整合院校资源按上游到下游的关系对接某产业链的系列岗位或从主体到支撑对接系列产业的系列岗位的专业群或专业集群。 2.2 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高职院校培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直接和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产业链和专业链的有效对接。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需要根据产业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的设置应该适应就业结构的变化,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优势及产业结构布局设置对应的专业,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合理,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以最大限度的服务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3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加快推进产业经济发展
《中国制造2025》在其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提出适应产业经济转型和高等职业教育方向转变的重要举措是要加强产教对接、产教融合和产教协同发展。2019年2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凸显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育人。在人工智能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呈加速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单方面的人才培养规格已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在技术技能方面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类型已经走在学校的前沿,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不一致将严重阻碍高职院校教育赋能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需要再企业化,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上需要再突破,实实在在地把企业作为重要主体引入到高职办学中,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新型学徒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职院校完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同时企业又可以直接聘请到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有效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矛盾,真正做到工学结合,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赢,加快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助推人工智能下的产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人工智能”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人工智能将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从而需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教师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整体师资水平,积极推行企业名师带徒制度,高职院校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高学校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产教融合的规模企业可以设立“名师工作室”,为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和开展技术研究提供条件,加快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技能大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双师”教师及骨干教师在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优秀的师资队伍将助推人工智能下的产业转型升級。
3高职院校促进人工智能下产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措施
3.1 政策和制度保障
政府在政策和制度上应对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给予支持和保障,保证其平稳有序进行。当地政府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中需要考虑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将高职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中,同时在制度上加强创新,促进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相协调。在高职教育方面充分发挥主导和调控作用,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整合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资源,优化专业布局,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力,促使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保障。
3.2 组织保障
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应高度重视,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一要重视高职院校教育的创新发展;二要重视企业产业经济转型的增量价值;三要重视高职院院校与企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的实效落地。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供给方,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力抓职教品牌,形成高职教育特色。 企业作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应积极投身于高职院校办学、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工作中来。总之,通过政府主导、校企共育,积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3.3 经费保障
办学经费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基本经济保障,也是高职教育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发展的经济基础。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学校在软件和硬件上也需要升级换代,需要添加学生实践所用的大量仪器设置和软件配置,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等方面也需要投入资金等等。目前,高职教育中公办院校主要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民办学校经费来源主要靠自筹。高职院院资金来源较窄,缺少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这势必会导致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出现“两张皮”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源节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确保经费能够足额的投入。
4结论
总之,人工智能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有一定的要求,人工智能引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促进产业更好地转型升级,并提供相关服务。随着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在确保相关政策制度、组织及经费保障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应加强和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实现“科教+产教”融合培养高端人才,结合“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手段,从全方位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优化调整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通过特色专业群或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力求使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企业的需求相符,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优质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万红亚.湖南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壁垒消弥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8(3):93-100.
[2] 薛中元.山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关系[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3] 王忠昌.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专业—产业”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29-31.
[4] 南旭光,汪洋.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治理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8(18):25-30.
[5] 胡俊,杜传忠.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路径及对策[J].经济纵横,2020(3):94-101.
【通联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