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首次超过日本,列最具创新性国家第三位
多数企业高管倾向于支持保护主义
商业模式创新有望对全球企业产生更大影响
协同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新兴市场广受青睐
呼唤更清晰的政策框架来保护企业的利益
人力资源储备和人才流动成企业关注重点
2013年1月18日,费尔菲尔德,康涅狄格州——通用电气(GE)公布第三届年度“全球创新趋势报告”,中国首次超越日本,位列第三。报告显示,虽然创新仍被企业高管视为战略重点,但面对高速发展、全球化加剧和资源短缺的国际商业环境,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出对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忧虑。
这项调查报告由GE公司委托全球著名独立调查公司StrategyOne展开,针对25个国家和地区的3100位参与公司高级主管进行电话访谈,旨在了解商业领袖对创新的态度和认知,以及创新在全球不同市场环境中的现状。所有受访者的职位都在副总裁及以上,并直接参与公司的创新及决策,其中28%的受访者是所在公司的核心高管。
“创新之囧”,一种因变幻的商业环境和未知的发展道路带来的焦虑不安,引发了商业领袖们关于如何实现增长的不同思考。但也有不少企业高管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如鱼得水,通过挖掘新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机会进行创新。
GE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康贝丝表示:“创新者必须随机应变,否则就会有掉队的风险。变化才是常态。我们看到商业领袖们正在开拓更多非传统的创新方式,以释放增长的能量。GE也正在探索不同的市场领域、合作架构和商业模式——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找到新的方式来更好地服务客户,并迎接未来全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保护主义的政策风险
高管们在如何应对风云变幻的商业环境问题上意见不一。为了降低企业和本地经济面临的风险,很多受访者倾向于支持保护主义:71%的企业高管认为政府应当优先推进国内创新而不是引进;另一方面,也有71%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当进一步开放市场,并推动从国外引进创新和投资。矛盾之处在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之间竟然有53%的重叠。
中国企业更多倾向于开放市场,韩国、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均倾向于借助国内力量。
美国两种观点基本持平,墨西哥(80%)、印度(56%)和巴西(50%)的高管们更倾向于同时支持开放和封闭市场的政策。
GE副总裁兼全球政府事务与政策高级顾问卡兰·巴提亚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们一直担心经济动荡会削弱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共识。这次的调查发现,即使是商业界的领袖们,有时也难以抵抗保护主义的声音。”
超越产品看创新
虽然渐进式产品创新一直是企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商业模式创新也越来越被视为通向成功之路。与开发新产品等传统方式相比,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了一种风险和资源密集度更低的方式,以更好地理解市场、满足客户需求。
52%的受访者认为开发新商业模式将是企业未来发展最大动因,相较于2012年增长6个百分点。
60%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是推动企业未来发展的有效方式,比全球平均值高8个百分点。
虽然全球高管普遍认为私人创新投资在收缩,但在德国和英国呈增长趋势。
把合作视为竞争优势
企业之间的合作正在成为超越对手并获利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尽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已是全球共识,但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互信不足和人才流失仍是企业之间合作的障碍。
87%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合作企业可以更成功地进行创新,更有68%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已经通过合作开发或改进了产品。中国、德国、巴西和瑞士在合作方面拥有较丰富的经验。
建立合作关系的好处主要在于获得新技术(79%)和进入新市场(79%),而阻碍合作的担心则在于缺乏对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64%),互信不足(47%)和人才流失(45%)。
政府主导创新环境
全球商业领袖大都担心政策环境影响创新,呼吁制定更加稳定和有力的政策框架,以帮助推动本地市场创新和跨国合作创新。高管们认为保护企业利益(人才、知识、知识产权)和消除政策障碍(官僚主义、过度监管)是使创新繁荣发展的关键。
多数国家的企业对本国的政策环境认知偏负面,尤其是在瑞典、以色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等国。印度则有大幅度提升(9个百分点)。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25个国家的66%的企业高管认为中国的政策环境非常有利于创新。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中国创新最为有力的支撑,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当问及政府应该聚焦于哪些方面来支持创新时,教育(50%),打击官僚主义(48%)和保护商业机密(41%)被认为最重要,特别是墨西哥和巴西。
人尽其才 用之有道
人才一直是全球创新领袖所关注的问题,人才的创造力和技术能力被认为是释放创新潜力的关键。关注的焦点是人力资源的储备(亦即教育)和人才的获得(亦即跨国流动、保有人才和防止人才流失)两个方面。企业要做到人尽其才,为每个工作岗位配备合适的人才,并使其具备相应的技能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所需。
更好地与教育系统合作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是企业关注的主要问题,81%的受访者将此列为关注的四大问题之一;但韩国例外,只有47%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企业关心的主要问题。
55%的受访者认为大中院校的教育模式为培养未来的创新领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比去年低6个百分点。而中国的得分较2012年更是有明显下降(15个百分点),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远落后于美、印、德等国。 41%的受访者认为政策对外籍人才流动的限制在增加,这将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而中国的创新政策为此提供了便利。
中国创新之路:构筑“金三角” 打好四张牌
虽然30%的受访者似乎染上“全球化焦虑”,中国却没有在“创新之囧”的泥沼中停滞不前。很多中国企业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如鱼得水,通过发现新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机会进行创新。全球创新的本土化依然是中国市场的明显特征,远高于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其他创新性较强的国家。
综合来看,中国的环境有助于创新。灵活多样的商业模式、强大有力的政府支持、不拘一格的人才策略和广泛开放的国际合作,是中国创新取得成功的四张王牌。同时,中国企业高管对社会总体支持创新的满意度较高,公众日益认识到创新对日常生活的价值,也认识到创新将伴随着风险,年轻一代愿意投身于创新实践。
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企业在挑战传统做法和工作方式方面缺乏信心,远低于美国、印度、德国等;中小企业及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热情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政府支持虽多,但组织协调的有效性较弱;在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保护上,跟其他国家面临一样的问题;高校培养下一代创新领袖的能力受到质疑。如何分配政府、企业、学校在创新中的角色,构筑支持创新“金三角”,将是决定中国未来在创新版图,乃至世界经济版图中位置的关键。
GE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夏智诚表示:“我们对中国的开放市场和创新环境有信心,也认同中国政府在创新领域为本国企业和国际社会所做出的贡献。GE正在进入革命性的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的业务、技术将与中国的应用进行前所未有碰撞融合,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我对此满怀信心,相信这一模式在中国潜力无限。”
(内容来源:GE中国官网)
链接
彼得·德鲁克:为现在而创新
不要为未来而创新,而要为现在而创新。除非现在马上就能应用,否则一项创新就像达·芬奇工作手册上的素描——‘很有两点的想法’。
迈克尔·斯宾塞:技术创新引发就业挑战
在未来十年,中国将以高增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岗位取代大量劳动密集型装配岗位,不但在可贸易部门是如此,在快速增长的不可贸易部门同样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适应这些趋势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投资,宽基础、大手笔、高效率的教育和技能投资是至关重要的。
乔布斯: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正处于一个上升的朝阳行业,那么尝试去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更招消费者喜爱、更简洁的商业模式。如果你处于一个日渐萎缩的行业,赶紧在跟不上时代之前抽身而出,去换个工作或者转换行业。别拖延,立刻开始创新!
多数企业高管倾向于支持保护主义
商业模式创新有望对全球企业产生更大影响
协同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新兴市场广受青睐
呼唤更清晰的政策框架来保护企业的利益
人力资源储备和人才流动成企业关注重点
2013年1月18日,费尔菲尔德,康涅狄格州——通用电气(GE)公布第三届年度“全球创新趋势报告”,中国首次超越日本,位列第三。报告显示,虽然创新仍被企业高管视为战略重点,但面对高速发展、全球化加剧和资源短缺的国际商业环境,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出对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忧虑。
这项调查报告由GE公司委托全球著名独立调查公司StrategyOne展开,针对25个国家和地区的3100位参与公司高级主管进行电话访谈,旨在了解商业领袖对创新的态度和认知,以及创新在全球不同市场环境中的现状。所有受访者的职位都在副总裁及以上,并直接参与公司的创新及决策,其中28%的受访者是所在公司的核心高管。
“创新之囧”,一种因变幻的商业环境和未知的发展道路带来的焦虑不安,引发了商业领袖们关于如何实现增长的不同思考。但也有不少企业高管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如鱼得水,通过挖掘新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机会进行创新。
GE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康贝丝表示:“创新者必须随机应变,否则就会有掉队的风险。变化才是常态。我们看到商业领袖们正在开拓更多非传统的创新方式,以释放增长的能量。GE也正在探索不同的市场领域、合作架构和商业模式——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找到新的方式来更好地服务客户,并迎接未来全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保护主义的政策风险
高管们在如何应对风云变幻的商业环境问题上意见不一。为了降低企业和本地经济面临的风险,很多受访者倾向于支持保护主义:71%的企业高管认为政府应当优先推进国内创新而不是引进;另一方面,也有71%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当进一步开放市场,并推动从国外引进创新和投资。矛盾之处在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之间竟然有53%的重叠。
中国企业更多倾向于开放市场,韩国、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均倾向于借助国内力量。
美国两种观点基本持平,墨西哥(80%)、印度(56%)和巴西(50%)的高管们更倾向于同时支持开放和封闭市场的政策。
GE副总裁兼全球政府事务与政策高级顾问卡兰·巴提亚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们一直担心经济动荡会削弱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共识。这次的调查发现,即使是商业界的领袖们,有时也难以抵抗保护主义的声音。”
超越产品看创新
虽然渐进式产品创新一直是企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商业模式创新也越来越被视为通向成功之路。与开发新产品等传统方式相比,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了一种风险和资源密集度更低的方式,以更好地理解市场、满足客户需求。
52%的受访者认为开发新商业模式将是企业未来发展最大动因,相较于2012年增长6个百分点。
60%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是推动企业未来发展的有效方式,比全球平均值高8个百分点。
虽然全球高管普遍认为私人创新投资在收缩,但在德国和英国呈增长趋势。
把合作视为竞争优势
企业之间的合作正在成为超越对手并获利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尽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已是全球共识,但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互信不足和人才流失仍是企业之间合作的障碍。
87%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合作企业可以更成功地进行创新,更有68%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已经通过合作开发或改进了产品。中国、德国、巴西和瑞士在合作方面拥有较丰富的经验。
建立合作关系的好处主要在于获得新技术(79%)和进入新市场(79%),而阻碍合作的担心则在于缺乏对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64%),互信不足(47%)和人才流失(45%)。
政府主导创新环境
全球商业领袖大都担心政策环境影响创新,呼吁制定更加稳定和有力的政策框架,以帮助推动本地市场创新和跨国合作创新。高管们认为保护企业利益(人才、知识、知识产权)和消除政策障碍(官僚主义、过度监管)是使创新繁荣发展的关键。
多数国家的企业对本国的政策环境认知偏负面,尤其是在瑞典、以色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等国。印度则有大幅度提升(9个百分点)。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25个国家的66%的企业高管认为中国的政策环境非常有利于创新。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中国创新最为有力的支撑,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当问及政府应该聚焦于哪些方面来支持创新时,教育(50%),打击官僚主义(48%)和保护商业机密(41%)被认为最重要,特别是墨西哥和巴西。
人尽其才 用之有道
人才一直是全球创新领袖所关注的问题,人才的创造力和技术能力被认为是释放创新潜力的关键。关注的焦点是人力资源的储备(亦即教育)和人才的获得(亦即跨国流动、保有人才和防止人才流失)两个方面。企业要做到人尽其才,为每个工作岗位配备合适的人才,并使其具备相应的技能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所需。
更好地与教育系统合作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是企业关注的主要问题,81%的受访者将此列为关注的四大问题之一;但韩国例外,只有47%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企业关心的主要问题。
55%的受访者认为大中院校的教育模式为培养未来的创新领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比去年低6个百分点。而中国的得分较2012年更是有明显下降(15个百分点),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远落后于美、印、德等国。 41%的受访者认为政策对外籍人才流动的限制在增加,这将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而中国的创新政策为此提供了便利。
中国创新之路:构筑“金三角” 打好四张牌
虽然30%的受访者似乎染上“全球化焦虑”,中国却没有在“创新之囧”的泥沼中停滞不前。很多中国企业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如鱼得水,通过发现新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机会进行创新。全球创新的本土化依然是中国市场的明显特征,远高于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其他创新性较强的国家。
综合来看,中国的环境有助于创新。灵活多样的商业模式、强大有力的政府支持、不拘一格的人才策略和广泛开放的国际合作,是中国创新取得成功的四张王牌。同时,中国企业高管对社会总体支持创新的满意度较高,公众日益认识到创新对日常生活的价值,也认识到创新将伴随着风险,年轻一代愿意投身于创新实践。
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企业在挑战传统做法和工作方式方面缺乏信心,远低于美国、印度、德国等;中小企业及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热情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政府支持虽多,但组织协调的有效性较弱;在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的保护上,跟其他国家面临一样的问题;高校培养下一代创新领袖的能力受到质疑。如何分配政府、企业、学校在创新中的角色,构筑支持创新“金三角”,将是决定中国未来在创新版图,乃至世界经济版图中位置的关键。
GE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夏智诚表示:“我们对中国的开放市场和创新环境有信心,也认同中国政府在创新领域为本国企业和国际社会所做出的贡献。GE正在进入革命性的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的业务、技术将与中国的应用进行前所未有碰撞融合,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我对此满怀信心,相信这一模式在中国潜力无限。”
(内容来源:GE中国官网)
链接
彼得·德鲁克:为现在而创新
不要为未来而创新,而要为现在而创新。除非现在马上就能应用,否则一项创新就像达·芬奇工作手册上的素描——‘很有两点的想法’。
迈克尔·斯宾塞:技术创新引发就业挑战
在未来十年,中国将以高增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岗位取代大量劳动密集型装配岗位,不但在可贸易部门是如此,在快速增长的不可贸易部门同样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适应这些趋势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投资,宽基础、大手笔、高效率的教育和技能投资是至关重要的。
乔布斯: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正处于一个上升的朝阳行业,那么尝试去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更招消费者喜爱、更简洁的商业模式。如果你处于一个日渐萎缩的行业,赶紧在跟不上时代之前抽身而出,去换个工作或者转换行业。别拖延,立刻开始创新!